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七

關燈
唐天竺沙門般剌蜜谛譯 烏苌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 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溫陵開元蓮寺比丘戒環解 △三深窮萬法。

    決通疑滞。

    入道以見性為本。

    了法次之。

    蓋雖見性。

    不了萬法。

    則觸途成滞。

    故于發明心見顯如來藏之後。

    複以富那呈疑。

    窮辯山河大地諸有為相。

    使法法決了。

    一無疑滞。

    然後修進可以順造也。

    文三。

    初富那疑問。

    十大弟子。

    阿難多聞。

    富那說法。

    各居第一。

    前欲激發多聞狂慧。

    使生正見故。

    以阿難發起。

    此為群疑塞滞。

    須藉講通故。

    以富那發起。

    皆聖人應機方便也。

    文二。

    初叙疑。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在大衆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大威德世尊。

    善為衆生。

    敷演如來第一義谛。

     先贊前法。

    次叙疑情也。

    冠三乘。

    統萬法。

    名第一義谛。

     世尊常推說法人中我為第一。

    今聞如來微妙法音。

    猶如聾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

    本所不見。

    何況得聞。

    佛雖宣明令我除惑。

    今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

     前所宣明。

    旨義幽遠。

    根機昧劣。

    故譬聾人百步聞蚋。

    以第一法才猶昧。

    則中下之機難無疑惑。

    所以富那示疑而請也。

     世尊。

    如阿難輩。

    雖則開悟。

    習漏未除。

    我等會中登無漏者。

    雖盡諸漏。

    今聞如來所說法音。

    尚纡疑悔。

     阿難習漏未除。

    容有疑惑。

    富那既盡諸漏。

    尚萦疑悔。

    則餘衆可知也。

     △二正問二。

    一問藏性清淨何生諸相。

     世尊。

    若複世聞一切根塵陰處界等。

    皆如來藏清淨本然。

    雲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

    次第遷流終而複始。

     清淨則宜無諸相。

    本然則宜無遷流。

     △二問四大各遍雲何相容。

     又如來說地水火風。

    本性圓融。

    周遍法界。

    湛然常住。

    世尊。

    若地性遍雲何容水。

    水性周遍火則不生。

    複雲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虛空不相陵滅。

    世尊地性障礙。

    空性虛通。

    雲何二俱周遍法界。

    而我不知是義攸往。

    唯願如來宣流大慈。

    開我迷雲及諸大衆。

    作是語已。

    五體投地。

    欽渴如來無上慈誨。

     二問皆蹑前四科七大之文起疑也。

    意以性相相違理事相礙實常情疑滞。

    故為緻問。

    庶獲決通。

     △二如來決答二。

    一通許。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

    如來今日普為此會。

    宣勝義中真勝義性。

    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羅漢等。

    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若正修行處。

    汝今谛聽。

    當為汝說。

     有世俗谛。

    有勝義谛。

    脫俗冥真。

    超情離妄。

    世間三有。

    出世二乘。

    以所知心不能測度。

    是謂勝義谛中真勝義性。

    即下文由覺明以辯真覺。

    因了發以窮諸妄。

    至于山河不複出。

    水火不相陵。

    身含十方。

    毛現塵刹。

    皆勝義谛中真勝義性也。

    定性聲聞即沉空趣寂者。

    未得二空即初心有學。

    回向上乘則大心羅漢。

    一乘寂滅場地即冠三乘離诤論之真趣也。

    阿練若雲無諠雜。

     富樓那等。

    欽佛法音。

    默然承聽。

     △二正答二。

    一答諸相所起。

    三初明本。

     佛言。

    富樓那。

    如汝所言。

    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

    汝常不聞如來宣說。

    性覺妙明。

    本覺明妙。

    富樓那言。

    唯然世等。

    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性覺妙明本覺明妙者。

    萬法體用異稱也。

    能性一切曰性覺。

    性覺之妙顯乎明。

    即自體而出見于萬法者也。

    性之所本曰本覺。

    本覺之明藏乎妙。

    即自用而反冥于一真者也。

    了斯二義。

    則體用一覺。

    物我一妙。

    無複諸相之異矣。

     佛言。

    汝稱覺明。

    為複性明稱名為覺。

    為覺不明稱為明覺。

     促舉前義問之。

    定其解惑也。

    夫汝所謂覺。

    所謂明。

    意作何解。

    為此性本自明靈然不昧。

    故稱之為覺耶。

    為複性自不明用心覺之。

    故稱之為明覺耶。

    靈然不昧者真覺也。

    用心覺之者妄覺也。

     富樓那言。

    若此不明名為覺者。

    則無所明。

     富那意。

    以性明為覺。

    不以不明為覺。

    故曰若此不明。

    則無所明。

    然不知纏有所明即堕妄覺無窮妄業由是而生也。

    故下雲。

    覺非所明。

    因明立所。

    所妄既立。

    生汝妄能。

     佛言。

    若無所明。

    則無明覺。

     明覺之妄。

    由所明起。

     有所非覺。

    無所非明。

    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覺離能所故。

    有所非覺。

    照了諸相故。

    無所非明。

    若果非明。

    又不得謂之覺湛明性。

    當知有所無所是明非明皆為妄度。

    終非妙明明妙之真也。

     △二叙妄二。

    初三細所起。

     性覺必明。

    妄為明覺。

     前雲性覺妙明。

    此雲性覺必明者。

    湛然寂照曰妙明。

    強生了知曰必明。

    妙明則真。

    必明則妄。

    所以妄為明覺。

    此即三細之首妄識初相也。

    起信雲。

    由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動。

    即此相也。

     覺非所明。

    因明立所。

    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

    無同異中熾然成異。

     真覺本無能所。

    因必明故。

    妄見有所。

    能所既立。

    心境互分。

    故無同異中熾然成異。

    即轉相也。

     異彼所異。

    因異立同。

    同異發明。

    因此複立無同無異。

    如是擾亂。

    相待生勞。

    勞久發塵。

    自相渾濁。

     以彼熾然之異為異。

    複因異相立同。

    又因其有同有異故。

    複立無同無異。

    一真體中本無是事。

    皆由能所對待妄立。

    以擾發情塵。

    遂使妙明斯渾妙湛斯濁。

    晦昧空色自此兆矣。

    即現相也。

    上三屬根本煩惱。

    下起六粗。

    即枝葉也。

     △二六粗所起。

     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由三細而引起也。

    染污為塵。

    擾動為勞。

    憂煎為煩。

    迷亂為惱。

    即智及相續執取計名四粗之總相。

    自下世界相續衆生相續。

    即業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