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唐天竺沙門般剌蜜谛譯
烏苌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
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溫陵開元蓮寺比丘戒環解
△十一廣舉七大圓示藏性。
前近取諸身。
顯如來藏故。
依陰入處界四科。
以明雖悟一身。
未融萬法。
根境尚異。
見性不圓。
此複遠取諸物。
圓示藏性故。
依地水火風空見識七大。
以明使悟物我同根。
是非一體。
法法圓成。
塵塵周遍。
法界頌雲。
若人欲識真空理。
身内真如還遍外。
情與無情共一體。
處處皆同真法界。
此七大之旨也。
謂之大者。
以性圓周遍含吐十方為義。
所以有七者。
萬法生成。
不離四大。
而依空建立。
因見有覺。
因識有知故也。
前五無情所具。
後二有情兼之。
今舉其七。
則萬法該矣。
七大皆因識變故。
總之以識。
識則性覺之中。
妄為明覺者也。
所妄既立。
生彼妄能。
故有七大。
然彼大性。
先非水火。
亦非空識。
全一如來藏體循業發現而已。
七大既爾。
萬法皆然。
凡我依正。
先非根身。
亦非器界。
皆即循業之相。
性真圓融。
初無生滅。
所以阿難蒙佛開示。
身心蕩然。
得無挂礙。
了知世間諸所有物皆即妙心。
含褁十方。
反觀幻身。
起滅無從。
獲本妙心常住不滅。
第二大料。
文終于此。
實發明要旨修證密因也。
文二。
初阿難發起。
阿難白佛言。
世尊。
如來常說和合因緣。
一切世間種種變化。
皆因四大和合發明。
雲何如來因緣自然二俱排擯。
我今不知斯義所屬。
唯垂哀愍。
開示衆生中道了義無戲論法。
此依權教問難。
由四大發起七大因緣自然之義。
△二世尊垂答三。
初愍告。
爾時世尊。
告阿難言。
汝先厭離聲聞緣覺諸小乘法。
發心勤求無上菩提。
故我今時為汝開示第一義谛。
如何複将世間戲論妄想因緣而自纏繞。
汝雖多聞。
如說藥人真藥現前不能分别。
如來說為真可憐愍。
多聞如說藥。
谛義如真藥。
△二許答。
汝今谛聽。
吾當為汝分别開示。
亦令當來修大乘者通達實相。
阿難默然。
承佛聖旨。
知七大本如來藏。
是謂通達實相。
△三正答二。
一總答。
阿難。
如汝所言。
四大和合。
發明世間種種變化。
阿難。
若彼大性體非和合。
則不能與諸大雜和。
猶如虛空不和諸色。
若和合者同于變化。
始終相成。
生滅相續。
生死死生。
生生死死。
如旋火輪。
未有休息。
權教雖說和合。
都無實義。
蓋彼大性。
果非和合。
則如虛空。
不和諸色。
殆不然也。
若果和合。
則同彼萬變。
相成相續。
展轉虛妄。
又不然也。
旋火之輪無有實體。
喻虛妄相成相續之相也。
阿難。
如水成冰。
冰還成水。
直示大性非和不和之理。
而起後文。
故複召告也。
夫水何合而成冰。
冰何和而成水。
七大之性。
不因和合。
循業發現。
如此而已。
△二别答七。
一地大三。
一标本。
汝觀地性。
粗為大地。
細為微塵至鄰虛塵。
折彼極微色邊際相。
七分所成。
更析鄰虛。
即實空性。
此标色雖可析空非可合。
将顯地性非和合也。
塵之細者曰微。
細之又細曰極微。
微之又微曰鄰虛。
極微之塵猶有微色。
故名色邊際相。
析極微為七分。
則微色殆虛。
故名鄰虛。
△二辯明。
阿難。
若此鄰虛析成虛空。
當知虛空出生色相。
先立理。
下辯明。
汝今問言。
由和合故。
出生世間諸變化相。
汝且觀此一鄰虛塵。
用幾虛空和合而有。
不應鄰虛合成鄰虛。
又鄰虛塵析入空者。
用幾色相合成虛空。
此明諸變化相非和合法。
若色合時。
合色非空。
若空合時。
合空非色。
色猶可析。
空雲何合。
色合則不應名空。
空合則不應析色。
知空非和合則色非和合矣。
△三結顯。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
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随衆生心。
應所知量。
循業發現。
世間無知。
惑為因緣及自然性。
皆是識心分别計度。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如來藏性萬法一如。
而循發似異。
遂有七大之名。
特體用異稱耳。
真空者一如之體也。
故七大皆言真空。
七大即循業之用也。
故曰性空真色乃至性空真識。
體用不二故。
相依互舉。
不離妙性故。
一一言性也。
不垢不淨曰清淨。
非和不和曰本
前近取諸身。
顯如來藏故。
依陰入處界四科。
以明雖悟一身。
未融萬法。
根境尚異。
見性不圓。
此複遠取諸物。
圓示藏性故。
依地水火風空見識七大。
以明使悟物我同根。
是非一體。
法法圓成。
塵塵周遍。
法界頌雲。
若人欲識真空理。
身内真如還遍外。
情與無情共一體。
處處皆同真法界。
此七大之旨也。
謂之大者。
以性圓周遍含吐十方為義。
所以有七者。
萬法生成。
不離四大。
而依空建立。
因見有覺。
因識有知故也。
前五無情所具。
後二有情兼之。
今舉其七。
則萬法該矣。
七大皆因識變故。
總之以識。
識則性覺之中。
妄為明覺者也。
所妄既立。
生彼妄能。
故有七大。
然彼大性。
先非水火。
亦非空識。
全一如來藏體循業發現而已。
七大既爾。
萬法皆然。
凡我依正。
先非根身。
亦非器界。
皆即循業之相。
性真圓融。
初無生滅。
所以阿難蒙佛開示。
身心蕩然。
得無挂礙。
了知世間諸所有物皆即妙心。
含褁十方。
反觀幻身。
起滅無從。
獲本妙心常住不滅。
第二大料。
文終于此。
實發明要旨修證密因也。
文二。
初阿難發起。
阿難白佛言。
世尊。
如來常說和合因緣。
一切世間種種變化。
皆因四大和合發明。
雲何如來因緣自然二俱排擯。
我今不知斯義所屬。
唯垂哀愍。
開示衆生中道了義無戲論法。
此依權教問難。
由四大發起七大因緣自然之義。
△二世尊垂答三。
初愍告。
爾時世尊。
告阿難言。
汝先厭離聲聞緣覺諸小乘法。
發心勤求無上菩提。
故我今時為汝開示第一義谛。
如何複将世間戲論妄想因緣而自纏繞。
汝雖多聞。
如說藥人真藥現前不能分别。
如來說為真可憐愍。
多聞如說藥。
谛義如真藥。
△二許答。
汝今谛聽。
吾當為汝分别開示。
亦令當來修大乘者通達實相。
阿難默然。
承佛聖旨。
知七大本如來藏。
是謂通達實相。
△三正答二。
一總答。
阿難。
如汝所言。
四大和合。
發明世間種種變化。
阿難。
若彼大性體非和合。
則不能與諸大雜和。
猶如虛空不和諸色。
若和合者同于變化。
始終相成。
生滅相續。
生死死生。
生生死死。
如旋火輪。
未有休息。
權教雖說和合。
都無實義。
蓋彼大性。
果非和合。
則如虛空。
不和諸色。
殆不然也。
若果和合。
則同彼萬變。
相成相續。
展轉虛妄。
又不然也。
旋火之輪無有實體。
喻虛妄相成相續之相也。
阿難。
如水成冰。
冰還成水。
直示大性非和不和之理。
而起後文。
故複召告也。
夫水何合而成冰。
冰何和而成水。
七大之性。
不因和合。
循業發現。
如此而已。
△二别答七。
一地大三。
一标本。
汝觀地性。
粗為大地。
細為微塵至鄰虛塵。
折彼極微色邊際相。
七分所成。
更析鄰虛。
即實空性。
此标色雖可析空非可合。
将顯地性非和合也。
塵之細者曰微。
細之又細曰極微。
微之又微曰鄰虛。
極微之塵猶有微色。
故名色邊際相。
析極微為七分。
則微色殆虛。
故名鄰虛。
△二辯明。
阿難。
若此鄰虛析成虛空。
當知虛空出生色相。
先立理。
下辯明。
汝今問言。
由和合故。
出生世間諸變化相。
汝且觀此一鄰虛塵。
用幾虛空和合而有。
不應鄰虛合成鄰虛。
又鄰虛塵析入空者。
用幾色相合成虛空。
此明諸變化相非和合法。
若色合時。
合色非空。
若空合時。
合空非色。
色猶可析。
空雲何合。
色合則不應名空。
空合則不應析色。
知空非和合則色非和合矣。
△三結顯。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
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随衆生心。
應所知量。
循業發現。
世間無知。
惑為因緣及自然性。
皆是識心分别計度。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如來藏性萬法一如。
而循發似異。
遂有七大之名。
特體用異稱耳。
真空者一如之體也。
故七大皆言真空。
七大即循業之用也。
故曰性空真色乃至性空真識。
體用不二故。
相依互舉。
不離妙性故。
一一言性也。
不垢不淨曰清淨。
非和不和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