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六

關燈
性。

    皆是識心分别計度。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識知皆出于性明。

    故曰性識明知。

    識雖覺明之咎。

    其體實真。

    故曰覺明真識。

    體用不二。

    真妄一真。

    所以疊舉。

     △三時衆造悟。

    自第二卷初發明至此造悟也。

    文二。

    一經家叙悟。

     爾時阿難及諸大衆。

    蒙佛如來微妙開示。

    身心蕩然。

    得無挂礙。

    是諸大衆。

    各各自知心遍十方。

    見十方空。

    如觀手中所持葉物。

    一切世間諸所有物。

    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心精遍圓。

    含褁十方。

    反觀父母所生之身。

    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

    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

    了然自知。

    獲本妙心常住不滅。

    禮佛合掌。

    得未曾有。

    于如來前。

    說偈贊佛。

     自初決擇心見。

    絲至陰入七大。

    多方發明。

    使悟器界萬法當體全真本如來藏。

    是謂微妙開示也。

    既悟器界性真圓融。

    故身心蕩然得無挂礙。

    悟妙覺湛然周遍法界。

    故各各自知心遍十方也。

    覺湛周遍含吐十虛。

    故見十方空如手中葉。

    萬法性真本如來藏。

    故一切所有皆即妙心也。

    悟本心量廣大如此。

    故反觀妄身。

    其微如塵。

    其幻如漚。

    忽無所有。

    而本妙常心了了悟獲。

    于是深慶。

    說偈贊謝也。

     △二阿難偈贊三。

    一贊謝二。

    初贊。

     妙湛總持不動尊。

    首楞嚴王世希有。

     妙湛總持。

    即澄圓妙性如來藏體。

    前之屢稱。

    妙覺湛然不動周圓含吐十虛者。

    此也。

    人雖本具。

    要由首楞大定而發。

    阿難既自造悟。

    遂知佛之所以為佛者特此而已。

    故以是稱贊也。

    覺海圓澄物不能汩。

    曰妙湛。

    藏心遍圓含褁十方。

    曰總持。

    體寂如空常住不滅。

    曰不動。

    具此而獨尊三界。

    由此而為諸法王。

    求之世間。

    不可多得。

    是誠希有也。

     △次謝。

     銷我億劫颠倒想。

    不曆僧祇獲法身。

     無始迷真妄。

    認緣影。

    即億劫倒想也。

    一蒙開示。

    了獲本心。

    即不曆僧祇也。

     願今得果成寶王。

    還度如是恒沙衆。

    将此身心奉塵刹。

    是則名為報佛恩。

    伏請世尊為證明。

    五濁惡世誓先入。

    如一衆生未成佛。

    終不于此取泥洹。

     既悟自性。

    深感發明之恩。

    故願有所成。

    弘道利生。

    稱佛心而上報也。

    願得聖果。

    智心也。

    還度多衆。

    悲心也。

    智悲雙運廣大無盡。

    即所謂深心也。

    誓入五濁不取涅槃。

    即深心之效也。

    憑此報恩。

    故請佛為證也。

     △二重請。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審除微細惑。

    令我早登無上覺。

    于十方界坐道場。

     既贊謝已。

    重請後法。

    庶盡斷惑障。

    成就果願也。

    欲斷惑障。

    須藉雄猛智力大慈悲德。

    故備稱以重請也。

    前發明心見顯如來藏。

    方破見道粗惑。

    次須決通疑滞開修證門。

    以斷修道細惑。

    詳審盡除。

    乃登上覺。

    自第四卷。

    決通疑滞。

    攝伏攀緣。

    即審除細惑之方也。

    既消倒想。

    頓獲法身。

    疑已得果。

    且又願求而更除細惑者。

    佛果有七。

    曰菩提。

    涅槃。

    真如。

    佛性。

    庵摩羅識。

    空如來藏。

    大圓鏡智。

    所謂獲法身者。

    則分得菩提。

    自見佛性而已。

    見性之後。

    必須審除細惑。

    使生滅滅生俱寂。

    以合乎涅槃真如。

    白淨純凝。

    以合乎庵摩羅識。

    廓然圓照。

    以合乎空如來藏。

    大圓鏡智七果圓備。

    乃所謂登無上覺也。

    今之學者。

    才得其二。

    頓忘餘五。

    輕捐教法。

    不複修斷。

    則生滅何時而寂。

    雜染何時而淨。

    交交擾擾。

    何時而廓然。

    昏昏昧昧。

    何時而圓照。

    縱雖見性。

    有為習漏不免複生。

    吾知其倒想依然。

    将又倍于億劫。

    為可歎惜矣。

    聞此首楞畢竟之教。

    快宜勉進。

    疾使一切畢竟也。

     △三總結。

     舜若多性可銷亡。

    爍迦羅心無動轉。

     舜若多此雲空。

    爍迦羅雲堅固。

    謂空性無體。

    尚可銷亡。

    我心堅固。

    終無動轉。

    此依楞嚴定力。

    結前願心自誓究竟畢無退堕。

    願心如此。

    然後聖果可期。

    佛恩可報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六 音切 燧 (音遂)。

     析 (先擊切)。

     爨 (七亂切)。

     镕 (音容)。

     纡 (憶俱切)。

     泮 (音判)。

     陟 (知力切)。

     滔 (音叨)。

     突 (陀骨切)。

     褁 (音果)。

     爍 (書若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