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雲何或異。
分空分見本無邊畔。
雲何非同。
見暗見明性非遷改。
雲何非異。
辯非或同非同或異非異也。
非遷改者。
明暗遷而見不改也。
汝更細審。
微細審詳。
審谛審觀。
明從太陽。
暗随黑月。
通屬虛空。
壅歸大地。
如是見精因何所出。
令詳察其性真圓融。
不涉諸妄也。
深别曰審。
審議曰詳。
當理曰谛。
谛視曰觀。
初于地獨言汝觀。
于火言谛觀。
其次言更谛觀審谛觀。
至見重疊而言。
至識翻覆而言者。
意同言宛言全言曾之類。
為其轉不知渾不知甚不知故也。
見覺空頑。
非和非合。
不應見精無從自出。
當知性圓周遍。
本無生滅也。
△三會通。
若見聞知。
性圓周遍。
本不動搖。
當知無邊不動虛空并其動搖地水火風。
均名六大。
性真圓融。
皆如來藏。
本無生滅。
例前會通之文。
阿難。
汝性沉淪。
不悟汝之見聞覺知本如來藏。
汝當觀此見聞覺知。
為生為滅。
為同為異。
為非生滅。
為非同異。
生滅同異。
皆因妄塵。
非生非異。
不離妄計。
離此諸妄。
即如來藏也。
△四結顯。
汝曾不知如來藏中。
性見覺明。
覺精明見。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随衆生心。
應所知量。
如一見根見周法界。
聽嗅嘗觸覺觸覺知妙德瑩然。
遍周法界。
圓滿十虛甯有方所。
循業發現。
世間無知。
惑為因緣及自然性。
皆是識心分别計度。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性見等者。
亦體用相依而舉。
有見有覺。
雖覺明之咎。
而體實性見。
用實覺精也。
如一下例餘根也。
嘗觸即舌根以味合方覺。
故亦名觸。
覺觸覺知即身意也。
△七識大四。
一标本。
阿難。
識性無源。
因于六種根塵妄出。
根塵識三。
皆妄相因。
汝今遍觀此會聖衆。
用目循曆。
其目周視。
但如鏡中。
無别分?。
汝識于中次第标指。
此是文殊。
此富樓那。
此目犍連。
此須菩提。
此舍利弗。
示别了之體也。
此識了知。
為生于見。
為生于相。
為生虛空。
為無所因突然而出。
見根也。
相境也。
△二辯明。
阿難。
若汝識性生于見中。
如無明暗及與色空。
四種必無。
元無汝見。
見性尚無。
從何發識。
明非生于見也。
若汝識性。
生于相中不從見生。
既不見明。
亦不見暗。
明暗不矚即無色空。
彼相尚無。
識從何發。
明非生于相也。
若生于空。
非相非見。
非見無辯。
自不能知明暗色空。
非相滅緣。
見聞覺知無處安立。
處此二非。
空則同無。
有非同物。
縱發汝識。
欲何分别。
明非生于空也。
若生于空。
則非是相。
亦非是見。
非是見則無所辯。
非是相則無所緣。
若無所緣。
能緣何立。
又處此非相非見之間。
識體若空。
則同龜毛。
識體若有。
非同物象。
既自無體。
安能有用。
故曰欲何分别。
若無所因突然而出。
何不日中别識明月。
明非無因也。
汝更細詳。
微細詳審。
見托汝睛。
相推前境。
可狀成有。
不相成無。
如是識緣因何所出。
識動見澄。
非和非合。
聞聽覺知亦複如是。
不應識緣無從自出。
見托根。
相托境。
有出可狀。
無出非相。
識何所出耶。
識有分别為動。
見無分别為澄。
識動見澄。
性相隔異。
見與識隔。
聞知亦然。
皆非和合。
又非自然。
是則性真圓融。
不涉諸妄矣。
△三會通。
若此識心。
本無所從。
當知了别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從所。
兼彼虛空地水火風。
均名七大。
性真圓融。
皆如來藏。
本無生滅。
此識心總指識大也。
了别見聞覺知。
别指六識也。
兼彼空等。
總會七大。
旁通萬法也。
既本無所從。
則湛然圓遍。
地等既爾。
世界衆生物物皆爾。
不唯地等名大。
草芥塵毛皆可名大。
性真圓融本無生滅矣。
前文詳辯。
意皆萃此。
故自根境萬法總會而旁通也。
阿難。
汝心粗浮。
不悟見聞發明了知本如來藏。
汝應觀此六處識心。
為同為異。
為空為有。
為非同異。
為非空有。
識體深潛。
當微細沉思。
不可粗浮。
觀得其真。
則悟其本如來藏矣。
△四結顯。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
性識明知。
覺明真識。
妙覺湛然。
遍周法界。
含吐十虛。
甯有方所。
循業發現。
世間無知。
惑為因緣及自然
分空分見本無邊畔。
雲何非同。
見暗見明性非遷改。
雲何非異。
辯非或同非同或異非異也。
非遷改者。
明暗遷而見不改也。
汝更細審。
微細審詳。
審谛審觀。
明從太陽。
暗随黑月。
通屬虛空。
壅歸大地。
如是見精因何所出。
令詳察其性真圓融。
不涉諸妄也。
深别曰審。
審議曰詳。
當理曰谛。
谛視曰觀。
初于地獨言汝觀。
于火言谛觀。
其次言更谛觀審谛觀。
至見重疊而言。
至識翻覆而言者。
意同言宛言全言曾之類。
為其轉不知渾不知甚不知故也。
見覺空頑。
非和非合。
不應見精無從自出。
當知性圓周遍。
本無生滅也。
△三會通。
若見聞知。
性圓周遍。
本不動搖。
當知無邊不動虛空并其動搖地水火風。
均名六大。
性真圓融。
皆如來藏。
本無生滅。
例前會通之文。
阿難。
汝性沉淪。
不悟汝之見聞覺知本如來藏。
汝當觀此見聞覺知。
為生為滅。
為同為異。
為非生滅。
為非同異。
生滅同異。
皆因妄塵。
非生非異。
不離妄計。
離此諸妄。
即如來藏也。
△四結顯。
汝曾不知如來藏中。
性見覺明。
覺精明見。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随衆生心。
應所知量。
如一見根見周法界。
聽嗅嘗觸覺觸覺知妙德瑩然。
遍周法界。
圓滿十虛甯有方所。
循業發現。
世間無知。
惑為因緣及自然性。
皆是識心分别計度。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性見等者。
亦體用相依而舉。
有見有覺。
雖覺明之咎。
而體實性見。
用實覺精也。
如一下例餘根也。
嘗觸即舌根以味合方覺。
故亦名觸。
覺觸覺知即身意也。
△七識大四。
一标本。
阿難。
識性無源。
因于六種根塵妄出。
根塵識三。
皆妄相因。
汝今遍觀此會聖衆。
用目循曆。
其目周視。
但如鏡中。
無别分?。
汝識于中次第标指。
此是文殊。
此富樓那。
此目犍連。
此須菩提。
此舍利弗。
示别了之體也。
此識了知。
為生于見。
為生于相。
為生虛空。
為無所因突然而出。
見根也。
相境也。
△二辯明。
阿難。
若汝識性生于見中。
如無明暗及與色空。
四種必無。
元無汝見。
見性尚無。
從何發識。
明非生于見也。
若汝識性。
生于相中不從見生。
既不見明。
亦不見暗。
明暗不矚即無色空。
彼相尚無。
識從何發。
明非生于相也。
若生于空。
非相非見。
非見無辯。
自不能知明暗色空。
非相滅緣。
見聞覺知無處安立。
處此二非。
空則同無。
有非同物。
縱發汝識。
欲何分别。
明非生于空也。
若生于空。
則非是相。
亦非是見。
非是見則無所辯。
非是相則無所緣。
若無所緣。
能緣何立。
又處此非相非見之間。
識體若空。
則同龜毛。
識體若有。
非同物象。
既自無體。
安能有用。
故曰欲何分别。
若無所因突然而出。
何不日中别識明月。
明非無因也。
汝更細詳。
微細詳審。
見托汝睛。
相推前境。
可狀成有。
不相成無。
如是識緣因何所出。
識動見澄。
非和非合。
聞聽覺知亦複如是。
不應識緣無從自出。
見托根。
相托境。
有出可狀。
無出非相。
識何所出耶。
識有分别為動。
見無分别為澄。
識動見澄。
性相隔異。
見與識隔。
聞知亦然。
皆非和合。
又非自然。
是則性真圓融。
不涉諸妄矣。
△三會通。
若此識心。
本無所從。
當知了别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從所。
兼彼虛空地水火風。
均名七大。
性真圓融。
皆如來藏。
本無生滅。
此識心總指識大也。
了别見聞覺知。
别指六識也。
兼彼空等。
總會七大。
旁通萬法也。
既本無所從。
則湛然圓遍。
地等既爾。
世界衆生物物皆爾。
不唯地等名大。
草芥塵毛皆可名大。
性真圓融本無生滅矣。
前文詳辯。
意皆萃此。
故自根境萬法總會而旁通也。
阿難。
汝心粗浮。
不悟見聞發明了知本如來藏。
汝應觀此六處識心。
為同為異。
為空為有。
為非同異。
為非空有。
識體深潛。
當微細沉思。
不可粗浮。
觀得其真。
則悟其本如來藏矣。
△四結顯。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
性識明知。
覺明真識。
妙覺湛然。
遍周法界。
含吐十虛。
甯有方所。
循業發現。
世間無知。
惑為因緣及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