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然。
無乎不在曰周遍。
既非垢淨和合而能成七大萬法者。
但随心應量循業發現而已。
後雲汝以空明則有空現。
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
此随心應量之事也。
背覺合塵。
故發塵勞。
滅塵合覺。
故發真如。
此循業發現之事也。
至于十界依正之相。
萬形纖悉之理。
莫非随應循發者也。
然此觀相元妄。
無可指陳。
觀性元真。
唯妙覺明。
理絕情謂。
不容妄度。
故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所以第一義谛。
拟心則差。
動念則乖。
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不用識心分别計度。
然後相應也。
餘六同此。
△二火大三。
一标本。
阿難。
火性無我。
寄于諸緣。
汝觀城中未食之家。
欲炊爨時。
手執陽燧。
日前求火。
火無自體。
寓物成形。
故曰無我。
陽燧鑄銅為之。
似鏡而凹。
△二辯明。
阿難。
名和合者。
如我與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
今為一衆。
衆雖為一。
诘其根本各各有身。
皆有所生氏族名字。
如舍利弗婆羅門種。
優樓頻螺迦葉波種。
乃至阿難瞿昙種姓。
阿難。
若此火性因和合有。
彼手執鏡于日求火。
此火為從鏡中而出。
為從艾出。
為于日來。
阿難。
若日來者。
自能燒汝手中之艾。
來處林木皆應受焚。
若鏡中出。
自能于鏡出然于艾。
鏡何不镕。
纡汝手執尚無熱相。
雲何融泮。
若生于艾。
何藉日鏡光明相接然後火生。
衆名和合诘之各有本根。
真和合也。
火名和合诘之各無本根。
非和合矣。
優樓頻螺雲木瓜林。
迦葉波雲龜氏。
瞿昙雲地最勝。
亦雲日種。
汝又谛觀。
鏡因手執。
日從天來。
艾本地生。
火從何方遊曆于此。
日鏡相遠。
非和非合。
不應火光無從自有。
三物相遼。
火無方所。
凡所測度皆妄計也。
△三結顯。
汝猶不知如來藏中。
性火真空。
性空真火。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随衆生心。
應所知量。
阿難。
當知世人一處執鏡一處火生。
遍法界執滿世間起。
起遍世間。
甯有方所。
循業發現。
世間無知。
惑為因緣及自然性。
皆是識心分别計度。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三水大三。
一标本。
阿難。
水性不定。
流息無恒。
如室羅城迦毗羅仙斫迦羅仙。
及缽頭摩诃薩多等諸大幻師。
求太陰精。
用和幻藥。
是諸師等。
于白月晝。
手執方諸。
承月中水。
此水為複從珠中出。
空中自有。
為從月來。
求則流。
否則息。
所謂流息無常也。
迦毗羅等四。
皆外道善幻術。
太陰精。
月中之水也。
月望前曰白。
亭午曰晝。
方諸。
取水之珠。
即陰燧也。
△二辯明。
阿難。
若從月來。
尚能遠方令珠出水。
所經林木皆應吐流。
流則何待方諸所出。
不流明水非從月降。
不流等者。
林木不吐流。
則知水非月降。
若從珠出。
則此珠中常應流水。
何待中宵承白月晝。
若從空生。
空性無邊。
水當無際。
從人洎天皆同滔溺。
雲何複有水陸空行。
水非月來。
又非珠出。
不從空生。
即本然周遍。
非和合矣。
汝更谛觀。
月從天陟。
珠因手持。
承珠水盤本人敷設。
水從何方流注于此。
月珠相遠。
非和非合。
不應水精無從自有。
例火大文。
△三結顯。
汝尚不知如來藏中。
性水真空。
性空真水。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随衆生心。
應所知量。
一處執珠一處水出。
遍法界執滿法界生。
生滿世間。
甯有方所。
循業發現。
世間無知。
惑為因緣及自然性。
皆是識心分别計度。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初言汝元不知。
次言猶言尚言宛言全言曾。
而終又言元者。
初言本元自迷。
所以不知。
暨再與明。
猶且未谕。
故次言猶也。
後複與明。
而益不知。
故言尚。
轉不知故言宛。
渾不知故言全。
甚不知故言曾。
終不知故複言元也。
初意恕之。
終意責之。
輕重有序矣。
△四風大三。
一标本。
阿難。
風性無體。
動靜不常。
汝常整衣入于大衆。
僧伽梨角動及傍人。
則有微風拂彼人面。
此風為複出袈裟角。
發于虛空。
生彼人面。
拂衣則動。
垂衣則靜。
所謂動靜不常。
僧伽梨法衣也。
△二辯明。
阿難。
此風若複出袈裟角。
汝乃披風。
其衣飛搖應離汝體。
我今說法會中垂衣。
汝看我衣。
風何所在。
不應衣中有藏風地。
辯非衣出也。
若生虛空。
汝衣不動。
何因
無乎不在曰周遍。
既非垢淨和合而能成七大萬法者。
但随心應量循業發現而已。
後雲汝以空明則有空現。
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
此随心應量之事也。
背覺合塵。
故發塵勞。
滅塵合覺。
故發真如。
此循業發現之事也。
至于十界依正之相。
萬形纖悉之理。
莫非随應循發者也。
然此觀相元妄。
無可指陳。
觀性元真。
唯妙覺明。
理絕情謂。
不容妄度。
故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所以第一義谛。
拟心則差。
動念則乖。
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不用識心分别計度。
然後相應也。
餘六同此。
△二火大三。
一标本。
阿難。
火性無我。
寄于諸緣。
汝觀城中未食之家。
欲炊爨時。
手執陽燧。
日前求火。
火無自體。
寓物成形。
故曰無我。
陽燧鑄銅為之。
似鏡而凹。
△二辯明。
阿難。
名和合者。
如我與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
今為一衆。
衆雖為一。
诘其根本各各有身。
皆有所生氏族名字。
如舍利弗婆羅門種。
優樓頻螺迦葉波種。
乃至阿難瞿昙種姓。
阿難。
若此火性因和合有。
彼手執鏡于日求火。
此火為從鏡中而出。
為從艾出。
為于日來。
阿難。
若日來者。
自能燒汝手中之艾。
來處林木皆應受焚。
若鏡中出。
自能于鏡出然于艾。
鏡何不镕。
纡汝手執尚無熱相。
雲何融泮。
若生于艾。
何藉日鏡光明相接然後火生。
衆名和合诘之各有本根。
真和合也。
火名和合诘之各無本根。
非和合矣。
優樓頻螺雲木瓜林。
迦葉波雲龜氏。
瞿昙雲地最勝。
亦雲日種。
汝又谛觀。
鏡因手執。
日從天來。
艾本地生。
火從何方遊曆于此。
日鏡相遠。
非和非合。
不應火光無從自有。
三物相遼。
火無方所。
凡所測度皆妄計也。
△三結顯。
汝猶不知如來藏中。
性火真空。
性空真火。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随衆生心。
應所知量。
阿難。
當知世人一處執鏡一處火生。
遍法界執滿世間起。
起遍世間。
甯有方所。
循業發現。
世間無知。
惑為因緣及自然性。
皆是識心分别計度。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三水大三。
一标本。
阿難。
水性不定。
流息無恒。
如室羅城迦毗羅仙斫迦羅仙。
及缽頭摩诃薩多等諸大幻師。
求太陰精。
用和幻藥。
是諸師等。
于白月晝。
手執方諸。
承月中水。
此水為複從珠中出。
空中自有。
為從月來。
求則流。
否則息。
所謂流息無常也。
迦毗羅等四。
皆外道善幻術。
太陰精。
月中之水也。
月望前曰白。
亭午曰晝。
方諸。
取水之珠。
即陰燧也。
△二辯明。
阿難。
若從月來。
尚能遠方令珠出水。
所經林木皆應吐流。
流則何待方諸所出。
不流明水非從月降。
不流等者。
林木不吐流。
則知水非月降。
若從珠出。
則此珠中常應流水。
何待中宵承白月晝。
若從空生。
空性無邊。
水當無際。
從人洎天皆同滔溺。
雲何複有水陸空行。
水非月來。
又非珠出。
不從空生。
即本然周遍。
非和合矣。
汝更谛觀。
月從天陟。
珠因手持。
承珠水盤本人敷設。
水從何方流注于此。
月珠相遠。
非和非合。
不應水精無從自有。
例火大文。
△三結顯。
汝尚不知如來藏中。
性水真空。
性空真水。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随衆生心。
應所知量。
一處執珠一處水出。
遍法界執滿法界生。
生滿世間。
甯有方所。
循業發現。
世間無知。
惑為因緣及自然性。
皆是識心分别計度。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初言汝元不知。
次言猶言尚言宛言全言曾。
而終又言元者。
初言本元自迷。
所以不知。
暨再與明。
猶且未谕。
故次言猶也。
後複與明。
而益不知。
故言尚。
轉不知故言宛。
渾不知故言全。
甚不知故言曾。
終不知故複言元也。
初意恕之。
終意責之。
輕重有序矣。
△四風大三。
一标本。
阿難。
風性無體。
動靜不常。
汝常整衣入于大衆。
僧伽梨角動及傍人。
則有微風拂彼人面。
此風為複出袈裟角。
發于虛空。
生彼人面。
拂衣則動。
垂衣則靜。
所謂動靜不常。
僧伽梨法衣也。
△二辯明。
阿難。
此風若複出袈裟角。
汝乃披風。
其衣飛搖應離汝體。
我今說法會中垂衣。
汝看我衣。
風何所在。
不應衣中有藏風地。
辯非衣出也。
若生虛空。
汝衣不動。
何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