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若舌性苦。
誰來嘗舌。
舌不自嘗。
孰為知覺。
舌性非苦。
味自不生。
雲何立界。
味因舌嘗。
若舌本苦。
則無能嘗者。
孰為識體。
若舌本淡。
既不因境。
味無所生。
無味與對。
從何立界。
此計界因舌生者妄也。
△二依境辯。
若因味生。
識自為味。
同于舌根。
應不自嘗。
雲何識知是味非味。
識自為味。
謂識即味也。
同于舌根。
謂識不自嘗也。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
味既多生。
識應多體。
識體若一。
體必味生。
鹹淡甘辛和合俱生諸變異相。
同為一味。
應無分别。
分别既無。
則不名識。
雲何複名舌味識界。
不應虛空生汝心識。
識因味生。
則味多識亦應多。
識一味亦應一。
體必味生者。
牒定識因味生也。
鹹淡甘辛同為一味者。
結成識一味亦應一也。
異識既一。
異味既同。
則無分别。
無别則非識。
非識則無界。
此計界因味生者妄也。
衆味曰和合。
本味曰俱生。
轉味曰變異。
△三根境合辯。
舌味和合。
即于是中元無自性。
雲何界生。
根境合混。
則自性無定。
從何生界。
△三了妄即真。
是故當知。
舌味為緣生舌識界。
三處都無。
則舌與味及舌界三。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五身觸界三。
一舉相問界。
阿難。
又汝所明所觸為緣生于身識。
此識為複因身所生以身為界。
因觸所生以觸為界。
△二辯界無實三。
一依根辯。
阿難。
若因身生。
必無合離二覺觀緣。
身何所識。
覺觀即身識也。
以合離二境為緣。
△二依境辯。
若因觸生。
必無汝身。
誰有非身知合離者。
無身則不知合離。
是則因身非因境也。
△三根境合辯。
阿難。
物不觸知。
身知有觸。
知身即觸。
知觸即身。
即觸非身。
即身非觸。
身觸二相元無處所。
合身即為身自體性。
離身即是虛空等相。
内外不成。
中雲何立。
中不複立。
内外性空。
則汝識生從誰立界。
物不觸知身知有觸者。
徒觸不能生知。
因身然後知觸。
此明身識由根境合顯也。
合則當知。
身即觸也。
觸即身也。
若身即觸。
則身非身矣。
若觸即身。
則觸非觸矣。
身觸互奪。
故無處所。
合身則無觸位故即為身體。
離身則無觸用故即同虛空。
然則内外中間之位皆不成立。
縱曰識因觸生。
從何立界耶。
△三了妄即真。
是故當知。
身觸為緣生身識界。
三處都無。
則身與觸及身界三。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六意法界三。
一舉相問界。
阿難。
又汝所明意法為緣生于意識。
此識為複因意所生以意為界。
因法所生以法為界。
△二辯界無實三。
一依根辯。
阿難。
若因意生。
于汝意中。
必有所思。
發明汝意。
若無前法。
意無所生。
離緣無形。
識将何用。
意識發于所思。
意根生于法塵。
二者皆屬前境。
離此則根無形。
識無用。
是必因境。
則計根生者妄也。
又汝識心與諸思量兼了别性。
為同為異。
同意即意雲何所生。
異意不同應無所識。
若無所識。
雲何意生。
若有所識。
雲何識意。
唯同與異二性無成。
界雲何立。
又辯根識混濫不成因界也。
識心意識也。
思量了别意根也。
同則無複能所。
異則不能有識。
二既混濫。
已無自性。
則界無所立矣。
△二依境辯。
若因法生。
世間諸法不離五塵。
汝觀色法及諸聲法香法味法及與觸法。
相狀分明。
以對五根。
非意所攝。
汝識決定依于法生。
今汝谛觀。
法法何狀。
若離色空動靜通塞合離生滅。
越此諸相。
終無所得。
生則色空諸法等生。
滅則色空諸法等滅。
五塵各對眼耳五根。
非意所攝。
五法各因色空諸緣。
終無實狀。
既非意攝。
又無實狀。
安能生意識耶。
所因既無。
因生有識。
作何形相。
相狀不有。
界雲何生。
前謂識因法生。
今所因者。
既随緣起滅。
自無實狀。
則因之生識。
複作何狀耶。
狀不有則界亦亡矣。
△三了妄即真。
是故當知。
意法為緣。
生意識界。
三處都無。
則意與法及意界三。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既非因緣自然。
是謂妙真如性。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五 音切 吸 (許及切)。
嗅 (虛救切)。
舐 (神紙切)。
吻 (文粉切)。
甜 (徒兼切)。
逾 (羊朱切)。
寤 (音悟)。
撮 (此活切)。
寐 (密二切)。
撞 (音幢)。
铢 (音殊)。
藉 (慈夜切)。
爇 (如悅切)。
誰來嘗舌。
舌不自嘗。
孰為知覺。
舌性非苦。
味自不生。
雲何立界。
味因舌嘗。
若舌本苦。
則無能嘗者。
孰為識體。
若舌本淡。
既不因境。
味無所生。
無味與對。
從何立界。
此計界因舌生者妄也。
△二依境辯。
若因味生。
識自為味。
同于舌根。
應不自嘗。
雲何識知是味非味。
識自為味。
謂識即味也。
同于舌根。
謂識不自嘗也。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
味既多生。
識應多體。
識體若一。
體必味生。
鹹淡甘辛和合俱生諸變異相。
同為一味。
應無分别。
分别既無。
則不名識。
雲何複名舌味識界。
不應虛空生汝心識。
識因味生。
則味多識亦應多。
識一味亦應一。
體必味生者。
牒定識因味生也。
鹹淡甘辛同為一味者。
結成識一味亦應一也。
異識既一。
異味既同。
則無分别。
無别則非識。
非識則無界。
此計界因味生者妄也。
衆味曰和合。
本味曰俱生。
轉味曰變異。
△三根境合辯。
舌味和合。
即于是中元無自性。
雲何界生。
根境合混。
則自性無定。
從何生界。
△三了妄即真。
是故當知。
舌味為緣生舌識界。
三處都無。
則舌與味及舌界三。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五身觸界三。
一舉相問界。
阿難。
又汝所明所觸為緣生于身識。
此識為複因身所生以身為界。
因觸所生以觸為界。
△二辯界無實三。
一依根辯。
阿難。
若因身生。
必無合離二覺觀緣。
身何所識。
覺觀即身識也。
以合離二境為緣。
△二依境辯。
若因觸生。
必無汝身。
誰有非身知合離者。
無身則不知合離。
是則因身非因境也。
△三根境合辯。
阿難。
物不觸知。
身知有觸。
知身即觸。
知觸即身。
即觸非身。
即身非觸。
身觸二相元無處所。
合身即為身自體性。
離身即是虛空等相。
内外不成。
中雲何立。
中不複立。
内外性空。
則汝識生從誰立界。
物不觸知身知有觸者。
徒觸不能生知。
因身然後知觸。
此明身識由根境合顯也。
合則當知。
身即觸也。
觸即身也。
若身即觸。
則身非身矣。
若觸即身。
則觸非觸矣。
身觸互奪。
故無處所。
合身則無觸位故即為身體。
離身則無觸用故即同虛空。
然則内外中間之位皆不成立。
縱曰識因觸生。
從何立界耶。
△三了妄即真。
是故當知。
身觸為緣生身識界。
三處都無。
則身與觸及身界三。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六意法界三。
一舉相問界。
阿難。
又汝所明意法為緣生于意識。
此識為複因意所生以意為界。
因法所生以法為界。
△二辯界無實三。
一依根辯。
阿難。
若因意生。
于汝意中。
必有所思。
發明汝意。
若無前法。
意無所生。
離緣無形。
識将何用。
意識發于所思。
意根生于法塵。
二者皆屬前境。
離此則根無形。
識無用。
是必因境。
則計根生者妄也。
又汝識心與諸思量兼了别性。
為同為異。
同意即意雲何所生。
異意不同應無所識。
若無所識。
雲何意生。
若有所識。
雲何識意。
唯同與異二性無成。
界雲何立。
又辯根識混濫不成因界也。
識心意識也。
思量了别意根也。
同則無複能所。
異則不能有識。
二既混濫。
已無自性。
則界無所立矣。
△二依境辯。
若因法生。
世間諸法不離五塵。
汝觀色法及諸聲法香法味法及與觸法。
相狀分明。
以對五根。
非意所攝。
汝識決定依于法生。
今汝谛觀。
法法何狀。
若離色空動靜通塞合離生滅。
越此諸相。
終無所得。
生則色空諸法等生。
滅則色空諸法等滅。
五塵各對眼耳五根。
非意所攝。
五法各因色空諸緣。
終無實狀。
既非意攝。
又無實狀。
安能生意識耶。
所因既無。
因生有識。
作何形相。
相狀不有。
界雲何生。
前謂識因法生。
今所因者。
既随緣起滅。
自無實狀。
則因之生識。
複作何狀耶。
狀不有則界亦亡矣。
△三了妄即真。
是故當知。
意法為緣。
生意識界。
三處都無。
則意與法及意界三。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既非因緣自然。
是謂妙真如性。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五 音切 吸 (許及切)。
嗅 (虛救切)。
舐 (神紙切)。
吻 (文粉切)。
甜 (徒兼切)。
逾 (羊朱切)。
寤 (音悟)。
撮 (此活切)。
寐 (密二切)。
撞 (音幢)。
铢 (音殊)。
藉 (慈夜切)。
爇 (如悅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