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五

關燈
識知虛空所在。

     變則無體。

    故界相自無。

    若不随變。

    則識性常一。

    當一于色。

    應不識空。

    理又不然。

    非從色生矣。

     △三根境合辯。

     若兼二種眼色共生。

    合則中離。

    離則兩合。

    體性雜亂。

    雲何成界。

     若眼色兼合。

    共生識界。

    當半有知半無知。

    故曰中離。

    若中離者。

    半合根半合境。

    故曰兩合。

    二義推窮。

    皆不成界。

     △三了妄即真。

     是故當知。

    眼色為緣生眼識界。

    三處都無。

    則眼與色及色界三。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既不因眼。

    又不因色。

    諸妄并除。

    藏性自顯。

    餘五例此。

     △二耳聲界三。

    一舉相問界。

     阿難。

    又汝所明耳聲為緣生于耳識。

    此識為複因耳所生以耳為界。

    因聲所生以聲為界。

     △二辯界無實三。

    一依根辯。

     阿難。

    若因耳生。

    動靜二相既不現前。

    根不成知。

    必無所知。

    知尚無成。

    識何形貌。

    若取耳聞。

    無動靜故聞無所成。

    雲何耳形雜色觸塵名為識界。

    則耳識界複從誰立。

     耳識别了曰知。

    耳形觸聲曰聞。

    皆由動靜而發。

    若無動靜。

    各無所成矣。

    知乃識之體。

    故曰知尚無成。

    識何形貌。

    聞特耳形雜物色觸聲塵而已。

    非耳識也。

    故曰雲何耳形名為識界。

     △二依境辯。

     若生于聲。

    識因聲有。

    則不關聞。

    無聞則亡聲相所在。

    識從聲生。

    許聲因聞而有聲相。

    聞應聞識。

    不聞非界。

     若謂識生于聲。

    則識因境有。

    自不關根。

    然不因根聞何知聲所。

    許聲因聞。

    謂聲因聞許也。

    然識從聲生。

    聲即識矣。

    則聞應聞識。

    設若不聞。

    又非界義。

    皆不可也。

     聞則同聲。

    識已被聞。

    誰知聞識。

    若無知者。

    終如草木。

     識為能聞。

    聲為所聞。

    若實聞識。

    識則同聲。

    已為所聞。

    誰為能聞。

    故曰誰知聞識。

    能聞無知。

    則如草木。

    又不可也。

     △三根境合辯。

     不應聲聞雜成中界。

    界無中位。

    則内外相。

    複從何成。

     依根依境。

    單論既非。

    不應二者合成識界。

    而為中位。

    中位既無。

    邊界何立。

     △三了妄即真。

     是故當知。

    耳聲為緣生耳識界。

    三處都無。

    則耳與聲及聲界三。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三鼻香界三。

    一舉相問界。

     阿難。

    又汝所明鼻香為緣生于鼻識。

    此識為複因鼻所生以鼻為界。

    因香所生以香為界。

     △二辯界無實三。

    一依根辯。

     阿難。

    若因鼻生。

    則汝心中以何為鼻。

    為取肉形雙爪之相。

    為取嗅知動搖之性。

     爪形鼻相也。

    動嗅鼻性也。

     若取肉形。

    肉質乃身。

    身知即觸。

    名身非鼻。

    名觸即塵。

    鼻尚無名。

    雲何立界。

     名身則非鼻。

    名觸則屬塵。

    故鼻無名。

     若取嗅知。

    又汝心中以何為知。

    以肉為知。

    則肉之知。

    元觸非鼻。

    以空為知。

    空則自知。

    肉應非覺。

    如是則應虛空是汝。

    汝身非知。

    今日阿難應無所在。

     肉質之知屬身故元觸非鼻。

    虛空之知屬空故肉應無覺。

    又應空是汝身。

    則今阿難身空無所在矣。

    此計識因鼻生者妄也。

     △二依境辯。

     以香為知。

    知自屬香。

    何預于汝。

    若香臭氣必生汝鼻。

    則彼香臭二種流氣。

    不生伊蘭及旃檀木。

    二物不來。

    汝自嗅鼻。

    為香為臭。

     若知屬香。

    則鼻不預知。

    知不屬香矣。

    若香生鼻。

    則木應無香。

    且伊蘭之臭。

    旃檀之香。

    二物不來。

    鼻作何氣。

    則香不生鼻矣。

    此計識因香生者妄也。

     △三根境合辯。

     臭則非香。

    香應非臭。

    若香臭二俱能聞者。

    則汝一人應有兩鼻。

    對我問道有二阿難。

    誰為汝體。

     境二則根亦應二。

    此皆遣識心分别計度也。

     若鼻是一。

    香臭無二。

    臭既為香。

    香複成臭。

    二性不有。

    界從誰立。

     以根一境。

    則境性互奪。

    從何立界。

     若因香生。

    識因香有。

    如眼有見不能觀眼。

    因香有故應不知香。

    知即非生。

    不知非識。

     眼識因眼而有。

    既不見眼。

    鼻識因香而有。

    應不知香。

    若曰能知。

    即非香生。

    若曰不知。

    即不名識。

    皆不可也。

     香非知有。

    香界不成。

    識不知香。

    因界則非從香建立。

     香不因根。

    則不成香界。

    識不知香。

    則不成識界。

     既無中間。

    不成内外。

    彼諸聞性畢竟虛妄。

     中間識界也。

    内外鼻香界也。

     △三了妄即真。

     是故當知。

    鼻香為緣生鼻識界。

    三處都無。

    則鼻與香及香界三。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四舌味界三。

    一舉相問界。

     阿難。

    又汝所明舌味為緣生于舌識。

    此識為複因舌所生以舌為界。

    因味所生以味為界。

     △二辯界無實三。

    一依根辯。

     阿難。

    若因舌生。

    則諸世間甘蔗烏梅。

    黃連石鹽。

    細辛姜桂。

    都無有味。

    汝自嘗舌。

    為甜為苦。

     甘蔗等舉五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