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發覺居中。
吸此塵象。
名知覺性。
此知覺體。
離彼離合違順二塵。
畢竟無體。
如是。
阿難。
當知是覺。
非離合來。
非違順有。
不于根出。
又非空生。
何以故。
若合時來。
離當已滅。
雲何覺離。
違順二相亦複如是。
若從根出。
必無離合違順四相。
則汝身知元無自性。
必于空出。
空自知覺。
何關汝入。
△三了妄即真。
是故當知。
身入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六意入三。
一依真起妄。
阿難。
譬如有人。
勞倦則眠。
睡熟便寤。
覽塵斯憶。
失憶為忘。
是其颠倒。
生住異滅。
吸習中歸。
不相逾越。
稱意知根。
兼意與勞。
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意入主于憶知。
憶知生于寤寐。
故托睡寤以明也。
覽憶為生。
失忘為滅。
而住異處中。
既覽而憶。
旋失而忘。
是謂颠倒。
吸習妄塵。
中歸意根。
前念後念次第相續。
故曰不相逾越。
此意入之相也。
△二辯妄無實。
因于生滅二種妄塵。
集知居中。
吸撮内塵。
見聞逆流。
流不及地名覺知性。
此覺知性。
離彼寤寐生滅二塵。
畢竟無體。
意主覺知。
而根潛身中。
故雲集知居中。
意着法塵。
而想像内發。
故雲吸撮内塵。
文殊雲。
法稱為内塵。
即過去諸法影像是也。
亦名落謝塵。
阿毗昙名無表色。
皆内塵也。
逆流謂返緣也。
意總五根。
故稱見聞。
然五根但能順緣現境。
唯意能返緣五根所緣不及之地。
如追憶夢境。
五根無及矣。
知是。
阿難。
當知如是覺知之根。
非寤寐來。
非生滅有。
不于根出。
亦非空生。
何以故。
若從寤來。
寐即随滅。
将何為寐。
必生時有。
滅即同無。
令誰受滅。
若從滅有。
生即滅無。
誰知生者。
若從根出。
寤寐二相随身開合。
離斯二體。
此覺知者同于空華。
畢竟無性。
若從空生。
自是空知。
何關汝入。
反覆窮诘。
一無實義也。
列子雲。
其寤也形開。
其寐也形交。
故雲寤寐二相随身開合。
△三了妄即真。
是故當知。
意入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三即十二處顯如來藏二。
初總标。
複次阿難。
雲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六根六塵名十二處。
△二别明六。
一眼色處三。
一舉相問處。
阿難。
汝且觀此祇陀樹林及諸泉池。
于意雲何。
此等為是色生眼見。
眼生色相。
樹林泉池色也。
能觀此者眼也。
△二辯處無實二。
一依根辯。
阿難。
若複眼根生色相者。
見空非色。
色性應銷。
銷則顯發一切都無。
色相既無。
誰明空質。
空亦如是。
眼能生色。
則眼為色性。
然見空之時。
既無色相。
則色性應銷。
眼中之色性既銷。
則顯發一切都無色相矣。
且色空二法對待而顯。
色相既無。
何以顯空。
故曰誰明空質。
然則計眼生色處者妄也。
空亦如是者。
因色例空。
亦無定處也。
△二依境辯。
若複色塵生眼見者。
觀空非色。
見即銷亡。
亡則都無。
誰明空色。
色能生見。
則觀空之時見無所生。
故曰銷亡。
亡即無見。
誰明空色。
則計色生眼處者妄也。
△三了妄即真。
是故當知。
見與色空俱無處所。
即色與見二處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二耳聲處三一舉相問處。
阿難。
汝更聽此祇陀園中。
食辦擊鼓。
衆集撞鐘。
鐘鼓音聲前後相續。
于意雲何。
此等為是聲來耳邊。
耳往聲處。
來往可辨。
乃有實處。
△二辨處無實二。
一依根辯。
阿難。
若複此聲來于耳邊如我乞食室羅筏城。
在祇陀林則無有我。
此聲必來阿難耳處。
目連迦葉應不俱聞。
何況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門。
一聞鐘聲。
同來食處。
如我入城。
祇園無我。
喻聲來耳邊則餘處無聲。
然千衆皆聞。
則聲處無實矣。
△二依境辯。
若複汝耳往彼聲邊。
如我歸住祇陀林中。
在室羅城則無有我。
汝聞鼓聲。
其耳已往擊鼓之處。
鐘聲齊出。
應不俱聞。
何況其中象馬牛羊種種音響。
如我歸園。
城中無我。
喻耳往聲處則餘處無耳。
然異音皆聞。
則耳處無實矣。
若無來往。
亦複無聞。
前後辯妄。
皆遣識心分别計度也。
△三了妄即真。
是故當知。
聽與音聲俱無處所。
即聽與聲二處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三鼻香處二。
一舉相問處。
阿難。
汝又嗅此爐中栴檀。
此香若複然于一铢。
室羅筏城四十裡内同時聞氣。
于意雲何。
此香為複生栴檀木。
生于汝鼻。
為生于空。
△二辯處無實二。
一依根辯。
阿難。
若複此香生于汝鼻。
稱鼻所生。
當從鼻出。
鼻非栴檀。
雲何鼻中有栴檀氣。
稱汝聞香。
當于鼻入。
鼻中出香。
說聞非義。
計鼻生者妄也。
△二依境辯。
若生于空。
空性常
吸此塵象。
名知覺性。
此知覺體。
離彼離合違順二塵。
畢竟無體。
如是。
阿難。
當知是覺。
非離合來。
非違順有。
不于根出。
又非空生。
何以故。
若合時來。
離當已滅。
雲何覺離。
違順二相亦複如是。
若從根出。
必無離合違順四相。
則汝身知元無自性。
必于空出。
空自知覺。
何關汝入。
△三了妄即真。
是故當知。
身入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六意入三。
一依真起妄。
阿難。
譬如有人。
勞倦則眠。
睡熟便寤。
覽塵斯憶。
失憶為忘。
是其颠倒。
生住異滅。
吸習中歸。
不相逾越。
稱意知根。
兼意與勞。
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意入主于憶知。
憶知生于寤寐。
故托睡寤以明也。
覽憶為生。
失忘為滅。
而住異處中。
既覽而憶。
旋失而忘。
是謂颠倒。
吸習妄塵。
中歸意根。
前念後念次第相續。
故曰不相逾越。
此意入之相也。
△二辯妄無實。
因于生滅二種妄塵。
集知居中。
吸撮内塵。
見聞逆流。
流不及地名覺知性。
此覺知性。
離彼寤寐生滅二塵。
畢竟無體。
意主覺知。
而根潛身中。
故雲集知居中。
意着法塵。
而想像内發。
故雲吸撮内塵。
文殊雲。
法稱為内塵。
即過去諸法影像是也。
亦名落謝塵。
阿毗昙名無表色。
皆内塵也。
逆流謂返緣也。
意總五根。
故稱見聞。
然五根但能順緣現境。
唯意能返緣五根所緣不及之地。
如追憶夢境。
五根無及矣。
知是。
阿難。
當知如是覺知之根。
非寤寐來。
非生滅有。
不于根出。
亦非空生。
何以故。
若從寤來。
寐即随滅。
将何為寐。
必生時有。
滅即同無。
令誰受滅。
若從滅有。
生即滅無。
誰知生者。
若從根出。
寤寐二相随身開合。
離斯二體。
此覺知者同于空華。
畢竟無性。
若從空生。
自是空知。
何關汝入。
反覆窮诘。
一無實義也。
列子雲。
其寤也形開。
其寐也形交。
故雲寤寐二相随身開合。
△三了妄即真。
是故當知。
意入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三即十二處顯如來藏二。
初總标。
複次阿難。
雲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六根六塵名十二處。
△二别明六。
一眼色處三。
一舉相問處。
阿難。
汝且觀此祇陀樹林及諸泉池。
于意雲何。
此等為是色生眼見。
眼生色相。
樹林泉池色也。
能觀此者眼也。
△二辯處無實二。
一依根辯。
阿難。
若複眼根生色相者。
見空非色。
色性應銷。
銷則顯發一切都無。
色相既無。
誰明空質。
空亦如是。
眼能生色。
則眼為色性。
然見空之時。
既無色相。
則色性應銷。
眼中之色性既銷。
則顯發一切都無色相矣。
且色空二法對待而顯。
色相既無。
何以顯空。
故曰誰明空質。
然則計眼生色處者妄也。
空亦如是者。
因色例空。
亦無定處也。
△二依境辯。
若複色塵生眼見者。
觀空非色。
見即銷亡。
亡則都無。
誰明空色。
色能生見。
則觀空之時見無所生。
故曰銷亡。
亡即無見。
誰明空色。
則計色生眼處者妄也。
△三了妄即真。
是故當知。
見與色空俱無處所。
即色與見二處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二耳聲處三一舉相問處。
阿難。
汝更聽此祇陀園中。
食辦擊鼓。
衆集撞鐘。
鐘鼓音聲前後相續。
于意雲何。
此等為是聲來耳邊。
耳往聲處。
來往可辨。
乃有實處。
△二辨處無實二。
一依根辯。
阿難。
若複此聲來于耳邊如我乞食室羅筏城。
在祇陀林則無有我。
此聲必來阿難耳處。
目連迦葉應不俱聞。
何況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門。
一聞鐘聲。
同來食處。
如我入城。
祇園無我。
喻聲來耳邊則餘處無聲。
然千衆皆聞。
則聲處無實矣。
△二依境辯。
若複汝耳往彼聲邊。
如我歸住祇陀林中。
在室羅城則無有我。
汝聞鼓聲。
其耳已往擊鼓之處。
鐘聲齊出。
應不俱聞。
何況其中象馬牛羊種種音響。
如我歸園。
城中無我。
喻耳往聲處則餘處無耳。
然異音皆聞。
則耳處無實矣。
若無來往。
亦複無聞。
前後辯妄。
皆遣識心分别計度也。
△三了妄即真。
是故當知。
聽與音聲俱無處所。
即聽與聲二處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三鼻香處二。
一舉相問處。
阿難。
汝又嗅此爐中栴檀。
此香若複然于一铢。
室羅筏城四十裡内同時聞氣。
于意雲何。
此香為複生栴檀木。
生于汝鼻。
為生于空。
△二辯處無實二。
一依根辯。
阿難。
若複此香生于汝鼻。
稱鼻所生。
當從鼻出。
鼻非栴檀。
雲何鼻中有栴檀氣。
稱汝聞香。
當于鼻入。
鼻中出香。
說聞非義。
計鼻生者妄也。
△二依境辯。
若生于空。
空性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