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五

關燈
唐天竺沙門般剌蜜谛譯 烏苌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 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溫陵開元蓮寺比丘戒環解 △二即六入明如來藏。

    前明五陰。

    此明六入。

    文二。

    初總标。

     複次阿難。

    雲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六根吸塵名入。

     △二别明六。

    一眼入三。

    一依真起妄。

     阿難。

    即彼目睛瞪發勞者。

    兼目與勞。

    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即彼者。

    指色陰中。

    目瞪發勞。

    别見狂華。

    明眼入之妄同彼也。

    然目乃浮根。

    勞因瞪發。

    菩提性中皆為幻妄。

    故雲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二辯妄無實。

     因于明暗二種妄塵。

    發見居中。

    吸此塵象。

    名為見性。

    此見離彼明暗二塵。

    畢竟無體。

     因塵發見。

    因根吸塵。

    故有眼入。

    然離塵無體。

    足知虛妄。

     如是。

    阿難。

    當知是見。

    非明暗來。

    非于根出。

    不于空生。

    何以故。

    若從明來。

    暗即随滅。

    應非見暗。

    若從暗來。

    明即随滅。

    應無見明。

    若從根生。

    必無明暗。

    如是見精本無自性。

    若于空出。

    前矚塵象。

    歸當見根。

    又空自觀。

    何關汝入。

     必無明暗等者。

    謂傥無明暗。

    則見無自性。

    又似從明暗生。

    非根生也。

     △三了妄即真。

     是故當知。

    眼入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既無所從。

    故非因緣自然。

    本如來藏妙真如性矣。

    餘五例此。

     △二耳入三。

    一依真起妄。

     阿難。

    譬如有人。

    以兩手指急塞其耳。

    耳根勞故。

    頭中作聲。

    兼耳與勞。

    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指本無聲。

    耳本無聞。

    妄相感觸。

    故頭中作聲。

    耳入之妄皆如是也。

    必依指喻者。

    明凡聲本無。

    由妄感觸。

    非感非觸。

    彼此寂然。

    則如來藏本然真妙矣。

    耳勞因塞。

    乃至意勞因習。

    妄同眼勞。

    故例稱瞪發。

     △二辯妄無實。

     因于動靜二種妄塵。

    發聞居中。

    吸此塵象。

    名聽聞性。

    此聞離彼動靜二塵。

    畢竟無體。

     耳因動靜發聞。

    猶目因明暗發見也。

     如是。

    阿難。

    當知是聞。

    非動靜來。

    非于根出。

    不于空生。

    何以故。

    若從靜來。

    動即随滅。

    應非聞動。

    若從動來。

    靜即随滅。

    應無覺靜。

    若從根生。

    必無動靜。

    如是聞體本無自性。

    若于空出。

    有聞成性。

    即非虛空。

    又空自聞。

    何關汝入。

     有聞成性。

    謂有所聞則成有性。

     △三了妄即真。

     是故當知。

    耳入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三鼻入三。

    一依真起妄。

     阿難。

    譬如有人。

    急畜其鼻。

    畜久成勞。

    則于鼻中聞有冷觸。

    因觸分别通塞虛實。

    如是乃至諸香臭氣。

    兼鼻與勞。

    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畜縮氣也。

    冷因畜有。

    不畜本無。

    鼻入之妄皆如是也。

    餘意例前。

     △二辯妄無實。

     因于通塞二種妄塵。

    發聞居中。

    吸此塵象。

    名嗅聞性。

    此聞離彼通塞二塵。

    畢竟無體。

    當知是聞。

    非通塞來。

    非于根出。

    不于空生。

    何以故。

    若從通來。

    塞則聞滅。

    雲何知塞。

    如因塞有。

    通則無聞。

    雲何發明香臭等觸。

    若從根生。

    必無通塞。

    如是聞機本無自性。

    若從空出。

    是聞自當回嗅汝鼻。

    空自有聞。

    何關汝入。

     一無實義。

     △三了妄即真。

     是故當知。

    鼻入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四舌入三。

    一依真起妄。

     阿難。

    譬如有人。

    以舌舐吻。

    熟舐令勞。

    其人若病則有苦味。

    無病之人微有甜觸。

    由甜與苦。

    顯此舌根不動之時淡性常在。

    兼舌與勞。

    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吻非苦甜。

    因勞妄有。

    故不動之時淡性常在。

    舌入之妄皆如是也。

     △二辯妄無實。

     因甜苦淡二種妄塵。

    發知居中。

    吸此塵象。

    名知味性。

    此知味性。

    離彼甜苦及淡二塵。

    畢竟無體。

    如是。

    阿難。

    當知如是嘗苦淡知。

    非甜苦來。

    非因淡有。

    又非根出。

    不于空生。

    何以故。

    若甜苦來。

    淡則知滅。

    雲何知淡。

    若從淡出。

    甜即知亡。

    複雲何知甜苦二相。

    若從舌生。

    必無甜淡及與苦塵。

    斯知味根本無自性。

    若于空出。

    虛空自味。

    非汝口知。

    又空自知。

    何關汝入。

     例前無實。

     △三了妄即真。

     是故當知。

    舌入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五身入三。

    一依真起妄。

     阿難。

    譬如有人。

    以一冷手觸于熱手。

    若冷勢多。

    熱者從冷。

    若熱功勝。

    冷者成熱。

    如是以此合覺之觸。

    顯于離知。

    涉勢若成。

    因于勞觸。

    兼身與勞。

    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身入主觸。

    然觸無自性。

    猶如二手冷熱相涉兩無定勢。

    足知其妄也。

    手不自觸。

    因合覺觸。

    故曰合覺之觸。

    合不自合。

    因離知合。

    故曰顯于離知。

    涉勢若成等者。

    謂以熱涉冷。

    使冷成熱。

    亦則勞觸而已。

     △二辯妄無實。

     因于難合二種妄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