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四

關燈
唐天竺沙門般剌蜜谛譯 烏苌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 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溫陵開元蓮寺比丘戒環解 △八辨明真說甄别疑濫二。

    初阿難通難。

     阿難白佛言。

    世尊。

    誠如法王所說。

    覺緣遍十方界。

    湛然常住。

    性非生滅。

    與先梵志娑毗迦羅所談冥谛。

    及投灰等諸外道種。

    說有真我遍滿十方。

    有何差别。

     覺緣。

    即覺性遍緣無乎不在者也。

    前雲見性周遍非汝而誰。

    又雲即心圓明遍含國土。

    即所謂覺緣遍十方界常住不滅也。

    然黃發之流。

    亦說真我遍界。

    及所立冥谛。

    謂真性冥冥。

    體非生滅。

    則與佛說何異。

    蓋外道不見性真。

    但依賴耶妄計。

    混濫真說。

    故此問難冀佛甄别也。

    外道通稱梵志。

    投灰苦行外道也。

     △二問答質疑四。

    一疑同自然二。

    一疑。

     世尊亦曾于楞伽山。

    為大慧等。

    敷演斯義。

    彼外道等常說自然。

    我說因緣。

    非彼境界。

     先引佛語起疑也。

    楞伽會上。

    為大慧菩薩。

    說因緣義。

    以破外道自然之執。

    非彼境界者。

    非同外道所見也。

     我今觀此覺性自然。

    非生非滅。

    遠離一切虛妄颠倒。

    似非因緣與彼自然。

    雲何開示。

    不入群邪。

    獲真實心妙覺明性。

     楞伽雖說因緣。

    破彼妄執。

    今觀覺性。

    有真自然體。

    遠離倒妄。

    則似非因緣。

    及異彼妄執之自然也。

    阿難意。

    以今經所談覺性。

    既非生滅。

    則似乎自然。

    既非自然。

    則似乎因緣。

    恐末學濫解。

    故特與質問。

     △二釋。

     佛告阿難。

    我今如是開示方便真實告汝。

    汝猶未悟。

    惑為自然。

    阿難。

    若必自然。

    自須甄明有自然體。

    汝且觀此妙明見中。

    以何為自。

    此見為複以明為自。

    以暗為自。

    以空為自。

    以塞為自。

    阿難。

    若明為自。

    應不見暗。

    若複以空為目體者。

    應不見塞。

    如是乃至諸暗等相以為自者。

    則于明時見性斷滅。

    雲何見明。

     釋非自然也。

    真實之告。

    即自住三摩地中等文也。

    自然謂自體本然也。

    自體本然則不随境變。

    今皆随變。

    非自然矣。

     △二疑同因緣二。

    一疑。

     阿難言。

    必此妙見性非自然。

    我今發明是因緣生。

    心猶未明。

    咨詢如來。

    是義雲何合因緣性。

     舍一執一。

    迷者皆然。

     △二釋。

     佛言。

    汝言因緣。

    吾複問汝。

    汝今因見。

    見性現前。

    此見為複因明有見。

    因暗有見。

    因空有見。

    因塞有見。

    阿難若因明有。

    應不見暗。

    如因暗有。

    應不見明。

    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

    複次阿難。

    此見又複緣明有見。

    緣暗有見。

    緣空有見。

    緣塞有見。

    阿難。

    若緣空有。

    應不見塞。

    若緣塞有。

    應不見空。

    如是乃至緣明緣暗同于空塞。

     釋非因緣也。

    假物為因。

    循物為緣。

    既無定趣。

    非因緣矣。

     △三疊拂直示。

     當知如是精覺妙明。

    非因非緣。

    亦非自然。

    非不自然。

    無非不非。

    無是非是。

    離一切相。

    即一切法。

     疊拂遍計。

    直示精覺也。

    因緣自然是非等相。

    皆是妄情遍計分别。

    精覺妙明本無是事。

    故曰離一切相。

    遍計既離。

    則圓成實體。

    觸處現前。

    故曰即一切法。

    祖師所謂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又曰是非已去了。

    是非裡薦取。

    此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之意也。

     汝今雲何于中措心。

    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别。

    如以手掌撮摩虛空。

    秪益自勞。

    虛空雲何随汝執捉。

     結上文而責滞情也。

    精覺不可措心。

    如虛空不可措手。

     △四引經再辯四。

    初引經問難。

     阿難白佛言。

    世尊。

    必妙覺性。

    非因非緣。

    世尊雲何常與比丘宣說。

    見性具四種緣。

    所謂因空。

    因明。

    因心。

    因眼。

    是義雲何。

    佛言阿難。

    我說世間諸因緣相。

    非第一義。

     緣生之法。

    因空而有。

    因明而顯。

    因心而知。

    因眼而見。

    是乃世間名相。

    于第一義皆為戲論。

     △二委曲辯核。

     阿難。

    吾複問汝。

    諸世間人說我能見。

    雲何名見。

    雲何不見。

    阿難言。

    世人因于日月燈光見種種相。

    名之為見。

    若複無此三種光明。

    則不能見。

     因三種光。

    而後能見。

    名和合相。

    非真見體。

    當知真見非和合相。

    不逐緣生。

    不随境滅。

     阿難。

    若無明時名不見者。

    應不見暗。

    若必見暗。

    此但無明。

    雲何無見。

     漸核真見也。

     阿難。

    若在暗時。

    不見明故名為不見。

    今在明時。

    不見暗相還名不見。

    如是二相。

    俱名不見。

     逆質俗情也。

     若複二相自相淩奪。

    非汝見性于中暫無。

    如是則知二俱名見。

    雲何不見。

     順顯真見也。

    明暗自奪。

    見不暫無。

    此即不逐緣生不随境滅者也。

     △三正明見體二。

    初明離緣。

     是故阿難。

    汝今當知。

    見明之時見非是明。

    見暗之時見非是暗。

    見空之時見非是空。

    見塞之時見非是塞。

     明暗空塞皆屬緣塵。

    各非見體。

     △二明離相。

     四義成就。

    汝複應知。

    見見之時。

    見非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