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譬如有人。
手足宴安。
百骸調适。
忽如忘生。
性無違順。
其人無故。
以二手掌于空相摩。
于二手中。
妄生澀滑冷熱諸相。
受陰當知亦複如是。
觸情于境納境于心曰受。
宴安調适。
性無違順。
喻藏性本無諸受也。
二手空摩。
妄生澀滑。
喻妄觸引起諸受也。
忘生如圓覺所謂忽忘我身。
言調适之至也。
△二辯妄無實。
阿難。
是諸幻觸。
不從空來。
不從掌出。
如是。
阿難。
若空來者。
既能觸掌。
何不觸身。
不應虛空選擇來觸。
若從掌出。
應非待合。
空體常遍。
不應有擇。
掌當自出。
不應有待。
又掌出故。
合則掌知。
離則觸入。
臂腕骨髓應亦覺知入時蹤迹。
必有覺心知出知入。
自有一物身中往來。
何待合知要名為觸。
若從掌出。
出必有入。
然合而出時掌雖有知。
離而入時臂且不覺。
既無定實。
全一虛妄耳。
△三了妄即真。
是故當知。
受陰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三想陰三。
一依真起妄。
阿難。
譬如有人。
談說酢梅。
口中水出。
思蹋懸崖。
足心酸澀。
想陰當知亦複如是。
想無實相。
由心成相。
說梅思崖無實相也。
口水足酸由心成相也。
凡想如之。
△二辯妄無實。
阿難。
如是酢說。
不從梅生。
非從口入。
如是。
阿難。
若梅生者。
梅合自談。
何待人說。
若從口入。
自合口聞。
何須待耳。
若獨耳聞。
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人談梅而口水。
梅不能談。
則計梅出者妄也。
耳聞梅而心想。
口不能聞。
則計口入者妄也。
耳聞梅而耳無水。
則計說計聞皆妄也。
想蹋懸崖。
與說相類。
類例上義全上妄耳。
△三了妄即真。
是故當知。
想陰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四行陰三。
一依真起妄。
阿難。
譬如瀑流。
波浪相續。
前際後際不相逾越。
行陰當知亦複如是。
妙湛妄動。
随境轉徙。
念念遷謝。
新新不停。
故名行陰。
而譬瀑流也。
以念念生滅後不至前。
故曰不相逾越。
△二辯妄無實。
阿難。
如是流性。
不因空生。
不因水有。
亦非水性。
非離空水。
如是。
阿難。
若因空生。
則諸十方無盡虛空成無盡流。
世界自然俱受淪溺。
若因水有。
則此瀑流性應非水。
有所有相。
今應現在。
若即水性。
則澄清時應非水體。
若離空水。
空非有外。
水外無流。
牒釋流性。
不因空水。
非即非離。
以明行陰無實體也。
有所有相。
謂流應離水别有體相也。
空非有外。
水流其間。
水外無流。
流終依水。
則非離空水矣。
△三了妄即真。
是故當知。
行陰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五識陰三一依真起妄。
阿難。
譬如有人。
取頻伽瓶。
塞其兩孔。
滿中擎空。
千裡遠行。
用饷他國。
識陰當知亦複如是。
瓶作頻伽鳥形。
有形無實。
譬衆生妄身也。
滿中之空。
譬識陰也。
性空真覺。
周遍法界。
一迷為識。
故局在妄身之内。
如瓶中之空耳。
内外一空。
喻性識一體。
塞其兩孔。
喻妄分同異也。
空無往來。
不可擎饷。
以随頻伽瓶故。
妄有千裡之行他國之饷。
喻性無生滅無舍受以依幻妄身故。
逃形于此。
托生于彼。
比迷性成識妄随流轉之狀也。
△二辯妄無實。
阿難。
如是虛空。
非彼方來。
非此方入。
明性無往來無出入也。
如是。
阿難。
若彼方來。
則本瓶中既貯空去。
于本瓶地應少虛空。
若此方入。
開孔倒瓶。
應見空出。
計有出入。
皆為虛妄。
△三了妄即真。
是故當知。
識陰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身心萬法。
即如來藏妙真如性。
道嫌揀擇。
理忘情謂。
凡有言說皆為戲論。
拟心動念盡涉迷倒。
大覺将與覺之。
故此卷之初。
權且明正倒。
辨緣影。
擇見精。
示真量。
一就其迷倒情計為之。
拂心眼之塵翳。
洗肺腸之垢濁。
使心境灑落真妄兩忘。
然後融會入如來藏。
遂知根塵處界法法無非妙真如性。
此第二及第三卷大旨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四 音切 甄 (音堅)。
措 (音醋)。
撮 (倉括切)。
奪 (徒活切)。
狹 (音洽)。
眚 (所景切)。
捏 (音涅)。
秪 (音質)。
暈 (音運)。
适 (陟草切)。
珮 (音佩)。
玦 (音決)。
虹 (音紅)。
霓 (五雞切)。
酢 (音醋)。
腕 (烏貫切)。
瀑 (薄報切)。
蹋 (徒合切)。
崖 (疑皆切)。
饷 (式亮切)。
手足宴安。
百骸調适。
忽如忘生。
性無違順。
其人無故。
以二手掌于空相摩。
于二手中。
妄生澀滑冷熱諸相。
受陰當知亦複如是。
觸情于境納境于心曰受。
宴安調适。
性無違順。
喻藏性本無諸受也。
二手空摩。
妄生澀滑。
喻妄觸引起諸受也。
忘生如圓覺所謂忽忘我身。
言調适之至也。
△二辯妄無實。
阿難。
是諸幻觸。
不從空來。
不從掌出。
如是。
阿難。
若空來者。
既能觸掌。
何不觸身。
不應虛空選擇來觸。
若從掌出。
應非待合。
空體常遍。
不應有擇。
掌當自出。
不應有待。
又掌出故。
合則掌知。
離則觸入。
臂腕骨髓應亦覺知入時蹤迹。
必有覺心知出知入。
自有一物身中往來。
何待合知要名為觸。
若從掌出。
出必有入。
然合而出時掌雖有知。
離而入時臂且不覺。
既無定實。
全一虛妄耳。
△三了妄即真。
是故當知。
受陰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三想陰三。
一依真起妄。
阿難。
譬如有人。
談說酢梅。
口中水出。
思蹋懸崖。
足心酸澀。
想陰當知亦複如是。
想無實相。
由心成相。
說梅思崖無實相也。
口水足酸由心成相也。
凡想如之。
△二辯妄無實。
阿難。
如是酢說。
不從梅生。
非從口入。
如是。
阿難。
若梅生者。
梅合自談。
何待人說。
若從口入。
自合口聞。
何須待耳。
若獨耳聞。
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人談梅而口水。
梅不能談。
則計梅出者妄也。
耳聞梅而心想。
口不能聞。
則計口入者妄也。
耳聞梅而耳無水。
則計說計聞皆妄也。
想蹋懸崖。
與說相類。
類例上義全上妄耳。
△三了妄即真。
是故當知。
想陰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四行陰三。
一依真起妄。
阿難。
譬如瀑流。
波浪相續。
前際後際不相逾越。
行陰當知亦複如是。
妙湛妄動。
随境轉徙。
念念遷謝。
新新不停。
故名行陰。
而譬瀑流也。
以念念生滅後不至前。
故曰不相逾越。
△二辯妄無實。
阿難。
如是流性。
不因空生。
不因水有。
亦非水性。
非離空水。
如是。
阿難。
若因空生。
則諸十方無盡虛空成無盡流。
世界自然俱受淪溺。
若因水有。
則此瀑流性應非水。
有所有相。
今應現在。
若即水性。
則澄清時應非水體。
若離空水。
空非有外。
水外無流。
牒釋流性。
不因空水。
非即非離。
以明行陰無實體也。
有所有相。
謂流應離水别有體相也。
空非有外。
水流其間。
水外無流。
流終依水。
則非離空水矣。
△三了妄即真。
是故當知。
行陰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五識陰三一依真起妄。
阿難。
譬如有人。
取頻伽瓶。
塞其兩孔。
滿中擎空。
千裡遠行。
用饷他國。
識陰當知亦複如是。
瓶作頻伽鳥形。
有形無實。
譬衆生妄身也。
滿中之空。
譬識陰也。
性空真覺。
周遍法界。
一迷為識。
故局在妄身之内。
如瓶中之空耳。
内外一空。
喻性識一體。
塞其兩孔。
喻妄分同異也。
空無往來。
不可擎饷。
以随頻伽瓶故。
妄有千裡之行他國之饷。
喻性無生滅無舍受以依幻妄身故。
逃形于此。
托生于彼。
比迷性成識妄随流轉之狀也。
△二辯妄無實。
阿難。
如是虛空。
非彼方來。
非此方入。
明性無往來無出入也。
如是。
阿難。
若彼方來。
則本瓶中既貯空去。
于本瓶地應少虛空。
若此方入。
開孔倒瓶。
應見空出。
計有出入。
皆為虛妄。
△三了妄即真。
是故當知。
識陰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身心萬法。
即如來藏妙真如性。
道嫌揀擇。
理忘情謂。
凡有言說皆為戲論。
拟心動念盡涉迷倒。
大覺将與覺之。
故此卷之初。
權且明正倒。
辨緣影。
擇見精。
示真量。
一就其迷倒情計為之。
拂心眼之塵翳。
洗肺腸之垢濁。
使心境灑落真妄兩忘。
然後融會入如來藏。
遂知根塵處界法法無非妙真如性。
此第二及第三卷大旨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四 音切 甄 (音堅)。
措 (音醋)。
撮 (倉括切)。
奪 (徒活切)。
狹 (音洽)。
眚 (所景切)。
捏 (音涅)。
秪 (音質)。
暈 (音運)。
适 (陟草切)。
珮 (音佩)。
玦 (音決)。
虹 (音紅)。
霓 (五雞切)。
酢 (音醋)。
腕 (烏貫切)。
瀑 (薄報切)。
蹋 (徒合切)。
崖 (疑皆切)。
饷 (式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