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故下文雲。
此諸物象。
與此是精。
元是菩提妙精明體。
于中本無是非是義。
△三初學罔措。
于是大衆非無學者。
聞佛此言。
茫然不知是義終始。
一時惶悚。
失其所守。
疑佛所答二義無定。
故失所守。
△四佛慈慰喻。
如來知其魂慮變懾。
心生憐愍。
安慰阿難及諸大衆。
諸善男子。
無上法王。
是真實語。
如所如說。
不诳不妄。
非末伽梨四種不死矯亂論議。
汝谛思推。
無忝哀慕。
魂慮變懾。
即惶悚失守也。
真語等者。
謂上答二義。
乃稱真之語。
如如之說。
非矯論也。
末伽外道四種矯亂。
見末卷行陰之文。
忝辱也。
△二文殊請明。
佛意為顯見與見緣如虛空華。
于中本無是非是義。
故以如語随問而答。
然此非有學小智所及。
故大衆茫然失守。
而必須文殊請明也。
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
愍諸四衆。
在大衆中。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世尊。
此諸大衆。
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空。
是非是義。
二種者。
精明見元及前緣色空是非二義也。
世尊。
若此前緣色空等象。
若是見者應有所指。
若非見者應無所矚。
而今不知是義所歸。
故有驚怖。
非是疇昔善根輕鮮。
唯願如來大慈發明。
此諸物象與此見精元是何物。
于其中間無是非是。
牒前罔措之意請明也。
△三正示同體三。
一正定所照。
佛告文殊及諸大衆。
十方如來及大菩薩。
于其自住三摩地中。
見與見緣并所想相。
如虛空華。
本無所有。
此見及緣。
元是菩提妙淨明體。
雲何于中有是非是。
自住三摩地。
即自性首楞正定也。
聖人住是定中。
了見萬法。
唯一圓融清淨寶覺。
曾無非是。
此正答所問也。
見根也。
見緣境也。
所想相識也。
根境識三攝盡萬法。
夫能了諸緣法。
元一寶覺。
無是非是。
則從前真妄虛實倒心緣影疑異分别之情。
豁然而蕩矣。
△二顯無是非二。
一喻明。
文殊。
吾今問汝。
如汝文殊。
更有文殊是文殊者。
為無文殊。
如是世尊。
我真文殊。
無是文殊。
此示一真法性本無是非也。
如汝文殊者。
舉本無是非之體也。
更有文殊是文殊者為無文殊。
明因有是非遂失本真也。
故曰我真文殊無是文殊。
蓋若有是者。
我則非真矣。
所謂才有是非紛然失心。
何以故。
若有是者。
則二文殊。
然我今日非無文殊。
于中實無是非二相。
釋成上義也。
則二者明有是則有非也。
然我下。
明雖不立是亦不堕非。
于當體中。
實無二相。
△二合顯。
佛言。
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複如是。
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
妄為色空及與聞見。
如第二月。
誰為是月。
又誰非月。
妙明之見。
如所謂汝文殊也。
空塵見緣。
如所謂是文殊也。
菩提心。
如所謂真文殊也。
色空聞見。
如所謂二文殊也。
皆依淨圓真心而起故。
如第二月當體全虛。
無容辨诘。
知不容辨。
則是非泯矣。
文殊。
但一月真。
中間自無是月非月。
但造真體。
是非自亡。
△三結告時衆。
是以。
汝今觀見與塵。
種種發明。
名為妄想。
不能于中出是非是。
由是精真妙覺明性。
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見與塵指妄染妄境也。
觀見塵而發明。
如以指喻指。
終沉妄想。
不出是非。
由精真而發明。
如以非指喻指。
可出是非。
得無分别。
出指非指。
言是非雙泯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三 音切 胝 (音知)。
殒 (于敏切)。
孺 (而遇切)。
膚 (音夫)。
腠 (倉奏切)。
頹 (杜回切)。
耆 (音冒)。
皺 (側救切)。
逮 (音代)。
殂 (作胡切)。
攜 (戶圭切)。
綿 (武延切)。
瞪 (直證切)。
瞢 (武亘切)。
瞬 (舒圍切)。
擾 (而沼切)。
瀛 (以成切)。
? (蒲沒切)。
[墩-享+孛] (上同)。
斂 (良冉切)。
氛 (音焚)。
紛 (音芬)。
檐 (餘庑切)。
庑 (音武)。
縮 (所六切)。
挽 (無遠切)。
築 (音竹)。
窦 (音豆)。
确 (苦角切)。
剖 (普後切)。
剝 (北角切)。
惙 (知劣切)。
矯 (居夭切)。
鮮 (音藓)。
此諸物象。
與此是精。
元是菩提妙精明體。
于中本無是非是義。
△三初學罔措。
于是大衆非無學者。
聞佛此言。
茫然不知是義終始。
一時惶悚。
失其所守。
疑佛所答二義無定。
故失所守。
△四佛慈慰喻。
如來知其魂慮變懾。
心生憐愍。
安慰阿難及諸大衆。
諸善男子。
無上法王。
是真實語。
如所如說。
不诳不妄。
非末伽梨四種不死矯亂論議。
汝谛思推。
無忝哀慕。
魂慮變懾。
即惶悚失守也。
真語等者。
謂上答二義。
乃稱真之語。
如如之說。
非矯論也。
末伽外道四種矯亂。
見末卷行陰之文。
忝辱也。
△二文殊請明。
佛意為顯見與見緣如虛空華。
于中本無是非是義。
故以如語随問而答。
然此非有學小智所及。
故大衆茫然失守。
而必須文殊請明也。
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
愍諸四衆。
在大衆中。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世尊。
此諸大衆。
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空。
是非是義。
二種者。
精明見元及前緣色空是非二義也。
世尊。
若此前緣色空等象。
若是見者應有所指。
若非見者應無所矚。
而今不知是義所歸。
故有驚怖。
非是疇昔善根輕鮮。
唯願如來大慈發明。
此諸物象與此見精元是何物。
于其中間無是非是。
牒前罔措之意請明也。
△三正示同體三。
一正定所照。
佛告文殊及諸大衆。
十方如來及大菩薩。
于其自住三摩地中。
見與見緣并所想相。
如虛空華。
本無所有。
此見及緣。
元是菩提妙淨明體。
雲何于中有是非是。
自住三摩地。
即自性首楞正定也。
聖人住是定中。
了見萬法。
唯一圓融清淨寶覺。
曾無非是。
此正答所問也。
見根也。
見緣境也。
所想相識也。
根境識三攝盡萬法。
夫能了諸緣法。
元一寶覺。
無是非是。
則從前真妄虛實倒心緣影疑異分别之情。
豁然而蕩矣。
△二顯無是非二。
一喻明。
文殊。
吾今問汝。
如汝文殊。
更有文殊是文殊者。
為無文殊。
如是世尊。
我真文殊。
無是文殊。
此示一真法性本無是非也。
如汝文殊者。
舉本無是非之體也。
更有文殊是文殊者為無文殊。
明因有是非遂失本真也。
故曰我真文殊無是文殊。
蓋若有是者。
我則非真矣。
所謂才有是非紛然失心。
何以故。
若有是者。
則二文殊。
然我今日非無文殊。
于中實無是非二相。
釋成上義也。
則二者明有是則有非也。
然我下。
明雖不立是亦不堕非。
于當體中。
實無二相。
△二合顯。
佛言。
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複如是。
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
妄為色空及與聞見。
如第二月。
誰為是月。
又誰非月。
妙明之見。
如所謂汝文殊也。
空塵見緣。
如所謂是文殊也。
菩提心。
如所謂真文殊也。
色空聞見。
如所謂二文殊也。
皆依淨圓真心而起故。
如第二月當體全虛。
無容辨诘。
知不容辨。
則是非泯矣。
文殊。
但一月真。
中間自無是月非月。
但造真體。
是非自亡。
△三結告時衆。
是以。
汝今觀見與塵。
種種發明。
名為妄想。
不能于中出是非是。
由是精真妙覺明性。
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見與塵指妄染妄境也。
觀見塵而發明。
如以指喻指。
終沉妄想。
不出是非。
由精真而發明。
如以非指喻指。
可出是非。
得無分别。
出指非指。
言是非雙泯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三 音切 胝 (音知)。
殒 (于敏切)。
孺 (而遇切)。
膚 (音夫)。
腠 (倉奏切)。
頹 (杜回切)。
耆 (音冒)。
皺 (側救切)。
逮 (音代)。
殂 (作胡切)。
攜 (戶圭切)。
綿 (武延切)。
瞪 (直證切)。
瞢 (武亘切)。
瞬 (舒圍切)。
擾 (而沼切)。
瀛 (以成切)。
? (蒲沒切)。
[墩-享+孛] (上同)。
斂 (良冉切)。
氛 (音焚)。
紛 (音芬)。
檐 (餘庑切)。
庑 (音武)。
縮 (所六切)。
挽 (無遠切)。
築 (音竹)。
窦 (音豆)。
确 (苦角切)。
剖 (普後切)。
剝 (北角切)。
惙 (知劣切)。
矯 (居夭切)。
鮮 (音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