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三

關燈


    其體本來周遍一界。

    今在室中唯滿一室。

    為複此見縮大為小。

    為當牆宇夾令斷絕。

    我今不知斯義所在。

    願垂弘慈為我敷演。

     此蹑承佛神力能見初禅之事為問。

    以所視廣狹。

    而疑見體舒縮。

    蓋未能親證。

    徒以情器量度故也。

    四天宮與日月齊所視之廣。

    故遍娑婆國。

    精舍則狹。

    戶堂又狹矣。

    一界即娑婆也。

     △二佛與辨明三。

    初直示。

     佛告阿難。

    一切世間大小内外諸所事業。

    各屬前塵。

    不應說言見有舒縮。

     一切世間。

    則根身器界之類。

    大小内外。

    則一界一室之類。

    諸所事業。

    則舒縮夾絕之類。

    此總舉萬法。

    皆屬前塵。

    與吾靈覺。

    自不相涉。

    是故。

    前塵大小。

    見無舒縮。

     譬如方器。

    中見方空。

    吾複問汝。

    此方器中所見方空。

    為複定方。

    為不定方。

    若定方者。

    别安圓器空應不圓。

    若不定者。

    在方器中應無方空。

    汝言不知斯義所在。

    義性如是。

    雲何為在。

     器喻前塵。

    空喻見體。

    器有方圓。

    空無變異。

    既無變異。

    何有舒縮。

    雲何為在者。

    見體如如。

    不容情器妄度也。

     阿難。

    若複欲令入無方圓。

    但除器方。

    空體無方。

    不應說言更除虛空方相所在。

     離塵觀性。

    自得本真。

    不勞功用。

     △二遣情。

     若如汝問。

    入室之時。

    縮見令小。

    仰觀日時。

    汝豈挽見齊于日面。

    若築牆宇能夾見斷。

    穿為小窦甯無續迹。

    是義不然。

     既非可挽。

    定非可縮。

    既非可續。

    定非可斷。

    義既不然。

    無用情計。

     △三結顯。

     一切衆生。

    從無始來迷己為物。

    失于本心。

    為物所轉。

    故于是中觀大觀小。

    若能轉物則同如來。

    身心圓明不動道場。

    于一毛端。

    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迷己為物。

    謂失性随塵也。

    為物所轉。

    謂因而倒妄也。

    為物所轉者。

    如空随器變。

    故于是中觀大觀小。

    而終為衆生。

    能轉物者。

    如除器觀空。

    故即心圓明遍含國土。

    而即同如來。

    蓋毛端國土本非小大。

    含容之理不假神變。

    但除情器。

    則廓爾現前也。

     △七明見與緣同一妙體二初阿難疑異。

     阿難白佛言。

    世尊。

    若此見精必我妙性。

    今此妙性現在我前。

    見必我真。

    我今身心複是何物。

    而今身心分别有實。

    彼見無别分辨我身。

     蹑前發問也。

    前即諸物而指曰此精妙明。

    誠汝見性。

    即是此是妙性。

    現在我前。

    與身心異矣。

    而今身心分别有實者。

    言心有分别。

    而見無分别。

    與身分辨。

    成異物也。

     若實我心。

    令我今見。

    見性實我而身非我。

    何殊如來先所難言物能見我。

    唯垂大慈。

    開發未悟。

     在前之見若實我心。

    則彼實我而此非我。

    見在物而不在身。

    是物能見我矣。

    此皆即迷情而難辨也。

     △二佛與和融三。

    初委曲辨示四。

    初通破前疑。

     佛告阿難。

    今汝所言。

    見在汝前。

    是義非實。

     △二責辨非實二。

    初辨物無是見。

     若實汝前汝實見者。

    則此見精既有方所。

    非無指示。

    且今與汝。

    坐祇陀林。

    遍觀林渠及與殿堂。

    上至日月。

    前對恒河。

    汝今于我師子座前。

    舉手指陳。

    是種種相。

    陰者是林。

    明者是日。

    礙者是壁。

    通者是空。

    如是乃至草樹纖毫。

    大小雖殊。

    但可有形。

    無不指着。

    若必其見現在汝前。

    汝應以手确實指陳。

    何者是見。

    阿難當知。

    若空是見。

    既已成見。

    何者是空。

    若物是見。

    既已是見。

    何者為物。

    汝可微細披剝萬象。

    ?出精明淨妙見元。

    指陳示我。

    同彼諸物。

    分明無惑。

     通辨萬物無是見者。

    若空若物。

    總舉色空諸法令詳辨也。

    初言見精次言見元後言精見者。

    此見本乎妙精明心故通言精。

    從心首出故曰見。

    元依用指體故曰見精。

    依體指用故曰精見。

    林渠猶林泉也。

     阿難言。

    我今于此重閣講堂。

    遠洎恒河。

    上觀日月。

    舉手所指。

    縱目所觀。

    指皆是物無是見者。

    世尊。

    如佛所說。

    況我有漏初學聲聞。

    乃至菩薩。

    亦不能于萬物象前剖出精見。

    離一切物。

    别有自性。

    佛言如是如是。

     物無是見。

    故雖大聖。

    不能即物剖辨。

    意須離物矣。

    此結無是見者。

     △二辨物無非見。

     佛複告阿難。

    如汝所言。

    無有見精。

    離一切物。

    别有自性。

    則汝所指。

    是物之中。

    無是見者。

     牒定前言既無是見。

    當指非見。

     今複告汝。

    汝與如來。

    坐祇陀林。

    更觀林苑。

    乃至日月種種象殊。

    必無見精受汝所指汝又發明。

    此諸物中何者非見。

    阿難言。

    我實遍見此祇陀林。

    不知是中何者非見。

    何以故。

    若樹非見雲何見樹。

    若樹即見複雲何樹。

    如是乃至若空非見雲何見空。

    若空即見複雲何空。

    我又思惟。

    是萬象中微細發明。

    無非見者。

    佛言如是如是。

     先答不知以義未可定也。

    若樹非見。

    何能是樹。

    若即是見。

    樹當名見。

    雲何名樹。

    然前斷為無是見者。

    既不中理。

    故複思惟無非見者。

    二義無定。

    佛皆許者。

    以色空等象如虛空華。

    本無所有。

    固不可定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