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故不可相惠。
當躬修于身。
自證于心。
迷悟在己。
不容相代也。
窮子舍父。
譬失本心也。
今日乃知。
雖有多聞。
若不修行。
與不聞等。
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學道之要。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徒聞不修。
卒無以緻。
故與不聞等。
猶說食也。
後世末學。
虛驕多聞。
輕喪行實。
失真背道。
不自知悔者多矣。
阿難悲悔。
實有警發也。
△二重請開示。
世尊。
我等今者二障所纏。
良由不知寂常心性。
唯願如來哀愍窮露。
發妙明心。
開我道眼。
重述迷因求開示也。
二障即煩惱所知也。
所知礙正知見。
煩惱續諸生死。
而為妄纏。
若知寂常。
則煩惱不起。
生死莫變。
而妄纏自釋矣。
道眼即真見也。
由妙明心而發。
△二世尊答示三初光瑞開發。
即時如來。
從胸卍字湧出寶光。
其光晃昱有百千色。
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遍。
遍灌十方所有寶刹諸如來頂。
旋至阿難及諸大衆。
将明真見。
而從胸卍字放寶光者。
表由寶明妙心發正知見也。
佛胸有卍字。
表吉祥萬德所集。
其光晃然。
明昱然盛。
有百千色。
亦表妙心照用具足萬德也。
光遍佛界者。
示清淨本然也。
遍灌佛頂。
表極果所同也。
旋及大衆。
示群靈共有也。
此即妙心道眼之真光。
在聖不增。
處凡不減。
但随量應現耳。
△二許從所請。
告阿難言。
吾今為汝。
建大法幢。
亦令十方一切衆生。
獲妙微密性淨明心。
得清淨眼。
幢表摧邪立正也。
下明妙心淨眼。
使摧伏邪異得正知見。
是謂建大法幢。
邪異既摧。
知見既正。
則妙心可獲。
淨眼可得矣。
生佛等有而不可測知。
曰妙微密。
垢不能染暗不能昏。
曰性淨明。
見離眚病廓然照了。
曰清淨眼。
△三正與決擇四。
初問答立義。
阿難。
汝先答我見光明拳。
此拳光明因何所有。
雲何成拳。
汝将誰見。
阿難言。
由佛全體閻浮檀金。
赩如寶山。
清淨所生。
故有光明。
我實眼觀。
五輪指端屈握示人。
故有拳相。
閻浮檀樹果汁入水。
沙石成金。
赩赤焰也。
佛告阿難。
如來今日實言告汝。
諸有智者。
要以譬喻而得開悟。
阿難。
譬如我拳。
若無我手不成我拳。
若無汝眼不成汝見。
以汝眼根例我拳理。
其義均不。
阿難言。
唯然世尊。
既無我眼不成我見。
以我眼根例如來拳。
事義相類。
眼根例拳義實不類。
而阿難示同未悟。
故答言類。
△二正擇真見。
佛告阿難。
汝言相類。
是義不然。
何以故。
如無手人拳畢竟滅。
彼無眼者非見全無。
所以者何。
汝試于途。
詢問盲人。
汝何所見。
彼諸盲人必來答汝。
我今眼前唯見黑暗。
更無他矚。
以是義觀。
前塵自暗。
見何虧損。
見暗即見矣。
是知盲非無見。
特無眼耳。
阿難言。
諸盲眼前唯睹黑暗。
雲何成見。
佛告阿難。
諸盲無眼。
唯觀黑暗。
與有眼人處于暗室。
二黑有别。
為無有别。
如是世尊。
此暗中人與彼群盲。
二黑校量。
曾無有異。
二暗無别。
則暗非由根。
特塵暗耳。
阿難。
若無眼人全見前黑。
忽得眼光。
還于前塵見種種色名眼見者。
彼暗中人全見前黑。
忽獲燈光。
亦于前塵見種種色應名燈見。
足知見在心不在眼也。
若燈見者。
燈能有見。
自不名燈。
又則燈觀。
何關汝事。
是故當知。
燈能顯色。
如是見者是眼非燈。
眼能顯色。
如是見性是心非眼。
牒上結明見不由眼也。
知見不由眼。
則直悟見性。
超越形累。
得清淨眼矣。
△三阿難未谕。
阿難雖複得聞是言。
與諸大衆。
口已默然。
心未開悟。
猶冀如來慈音宣示。
合掌清心。
伫佛悲誨。
稍明心見故口已默然。
尚有餘疑故心未開悟。
△四遣拂客塵初四。
追問發起。
爾時世尊。
舒兜羅綿網相光手。
開五輪指。
誨敕阿難及諸大衆。
我初成道。
于鹿園中。
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衆言。
一切衆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
皆由客塵煩惱所誤。
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
阿難所以心未開悟者。
尚為客塵迷障故也。
特為遣拂。
夫客塵為障。
大則不成菩提。
小則不成無學。
聖慈深愍。
故追問鹿苑之緣。
使衆開悟也。
舒掌意見後文。
五比丘者。
憍陳如。
摩诃男。
頞鞞。
婆提。
婆敷也。
初于雪山侍佛。
後于鹿苑習外道法。
佛初度之。
△二憍陳明義。
時憍陳那。
起立白佛。
我今
當躬修于身。
自證于心。
迷悟在己。
不容相代也。
窮子舍父。
譬失本心也。
今日乃知。
雖有多聞。
若不修行。
與不聞等。
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學道之要。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徒聞不修。
卒無以緻。
故與不聞等。
猶說食也。
後世末學。
虛驕多聞。
輕喪行實。
失真背道。
不自知悔者多矣。
阿難悲悔。
實有警發也。
△二重請開示。
世尊。
我等今者二障所纏。
良由不知寂常心性。
唯願如來哀愍窮露。
發妙明心。
開我道眼。
重述迷因求開示也。
二障即煩惱所知也。
所知礙正知見。
煩惱續諸生死。
而為妄纏。
若知寂常。
則煩惱不起。
生死莫變。
而妄纏自釋矣。
道眼即真見也。
由妙明心而發。
△二世尊答示三初光瑞開發。
即時如來。
從胸卍字湧出寶光。
其光晃昱有百千色。
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遍。
遍灌十方所有寶刹諸如來頂。
旋至阿難及諸大衆。
将明真見。
而從胸卍字放寶光者。
表由寶明妙心發正知見也。
佛胸有卍字。
表吉祥萬德所集。
其光晃然。
明昱然盛。
有百千色。
亦表妙心照用具足萬德也。
光遍佛界者。
示清淨本然也。
遍灌佛頂。
表極果所同也。
旋及大衆。
示群靈共有也。
此即妙心道眼之真光。
在聖不增。
處凡不減。
但随量應現耳。
△二許從所請。
告阿難言。
吾今為汝。
建大法幢。
亦令十方一切衆生。
獲妙微密性淨明心。
得清淨眼。
幢表摧邪立正也。
下明妙心淨眼。
使摧伏邪異得正知見。
是謂建大法幢。
邪異既摧。
知見既正。
則妙心可獲。
淨眼可得矣。
生佛等有而不可測知。
曰妙微密。
垢不能染暗不能昏。
曰性淨明。
見離眚病廓然照了。
曰清淨眼。
△三正與決擇四。
初問答立義。
阿難。
汝先答我見光明拳。
此拳光明因何所有。
雲何成拳。
汝将誰見。
阿難言。
由佛全體閻浮檀金。
赩如寶山。
清淨所生。
故有光明。
我實眼觀。
五輪指端屈握示人。
故有拳相。
閻浮檀樹果汁入水。
沙石成金。
赩赤焰也。
佛告阿難。
如來今日實言告汝。
諸有智者。
要以譬喻而得開悟。
阿難。
譬如我拳。
若無我手不成我拳。
若無汝眼不成汝見。
以汝眼根例我拳理。
其義均不。
阿難言。
唯然世尊。
既無我眼不成我見。
以我眼根例如來拳。
事義相類。
眼根例拳義實不類。
而阿難示同未悟。
故答言類。
△二正擇真見。
佛告阿難。
汝言相類。
是義不然。
何以故。
如無手人拳畢竟滅。
彼無眼者非見全無。
所以者何。
汝試于途。
詢問盲人。
汝何所見。
彼諸盲人必來答汝。
我今眼前唯見黑暗。
更無他矚。
以是義觀。
前塵自暗。
見何虧損。
見暗即見矣。
是知盲非無見。
特無眼耳。
阿難言。
諸盲眼前唯睹黑暗。
雲何成見。
佛告阿難。
諸盲無眼。
唯觀黑暗。
與有眼人處于暗室。
二黑有别。
為無有别。
如是世尊。
此暗中人與彼群盲。
二黑校量。
曾無有異。
二暗無别。
則暗非由根。
特塵暗耳。
阿難。
若無眼人全見前黑。
忽得眼光。
還于前塵見種種色名眼見者。
彼暗中人全見前黑。
忽獲燈光。
亦于前塵見種種色應名燈見。
足知見在心不在眼也。
若燈見者。
燈能有見。
自不名燈。
又則燈觀。
何關汝事。
是故當知。
燈能顯色。
如是見者是眼非燈。
眼能顯色。
如是見性是心非眼。
牒上結明見不由眼也。
知見不由眼。
則直悟見性。
超越形累。
得清淨眼矣。
△三阿難未谕。
阿難雖複得聞是言。
與諸大衆。
口已默然。
心未開悟。
猶冀如來慈音宣示。
合掌清心。
伫佛悲誨。
稍明心見故口已默然。
尚有餘疑故心未開悟。
△四遣拂客塵初四。
追問發起。
爾時世尊。
舒兜羅綿網相光手。
開五輪指。
誨敕阿難及諸大衆。
我初成道。
于鹿園中。
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衆言。
一切衆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
皆由客塵煩惱所誤。
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
阿難所以心未開悟者。
尚為客塵迷障故也。
特為遣拂。
夫客塵為障。
大則不成菩提。
小則不成無學。
聖慈深愍。
故追問鹿苑之緣。
使衆開悟也。
舒掌意見後文。
五比丘者。
憍陳如。
摩诃男。
頞鞞。
婆提。
婆敷也。
初于雪山侍佛。
後于鹿苑習外道法。
佛初度之。
△二憍陳明義。
時憍陳那。
起立白佛。
我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