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長老。
于大衆中獨得解名。
因悟客塵二字成果。
世尊。
譬如行客投寄旅亭。
或宿或食。
宿食事畢。
俶裝前途。
不遑安住。
若實主人。
自無攸往。
如是思惟。
不住名客。
住名主人。
以不住者名為客義。
又如新霁清旸升天。
光入隙中。
發明空中諸有塵相。
塵質搖動。
虛空寂然。
如是思惟。
澄寂名空。
搖動名塵。
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佛言如是。
憍陳那此雲解。
最初悟解得名也。
客塵之喻。
有通有别。
通喻煩惱所知二障。
分别俱生二惑。
随境生滅。
非真常性。
皆客也。
染污妙明。
汩亂澄寂。
皆塵也。
别則客喻分别之粗。
塵喻俱生之細。
以生滅不停。
暫托五陰。
蘧廬而止。
故譬行客投寄旅亭。
起惑造業。
去故趣新。
故譬食宿事畢俶裝前途。
真性常寂。
初無是事。
故譬主人無攸往也。
粗障易遣。
細惑難明。
必由性天澄霁智日舒光。
乘五陰隙。
照本空性。
方覺于中妄自擾動。
此則與身俱生。
與心同事。
細微幽隐。
故譬幽隙之塵也。
旅亭之客。
遣之則易。
幽隙之塵。
拂之且難。
直須破開陰隙使豁然洞達。
然後散滅。
所以俱生煩惱至五陰盡。
方得蕩絕也。
△三釋尊煩相二。
初依境示粗。
即時如來。
于大衆中。
屈五輪指。
屈已複開。
開已又屈。
謂阿難言。
汝今何見。
阿難言。
我見如來百寶輪掌衆中開合。
佛告阿難。
汝見我手衆中開合。
為是我手有開有合。
為複汝見有開有合。
阿難言。
世尊寶手衆中開合。
我見如來手自開合。
非我見性有開有合。
佛言。
誰動誰靜。
阿難言。
佛手不住。
而我見性尚無有靜。
誰為無住。
佛言如是。
粗惑随境起滅。
故以佛手喻對心之境也。
初問開合。
明搖動之塵。
次問動靜。
明不住之客。
皆在境不在心。
故曰性非開合性無靜住。
△二即身示細。
如來于是。
從輪掌中。
飛一寶光。
在阿難右。
即時阿難。
回首右盻。
又放一光。
在阿難左。
阿難又則回首左盻。
佛告阿難。
汝頭今日何因搖動。
阿難言。
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
故左右觀。
頭自搖動。
阿難。
汝盻佛光。
左右動頭。
為汝頭動。
為複見動。
世尊。
我頭自動。
而我見性尚無有止。
誰為搖動。
佛言如是。
細惑與身俱生故。
即阿難己頭喻對性之相也。
亦明搖動之塵不住之客。
皆在相不在性。
故曰性無有止誰為搖動。
不問不住者。
蹑前故略之。
△四結責警衆。
于是如來普告大衆。
若複衆生。
以搖動者名之為塵。
以不住者名之為客。
汝觀阿難。
頭自動搖。
見無所動。
又汝觀我。
手自開合。
見無舒卷。
雲何汝今以動為身。
以動為境。
從始洎終。
念念生滅。
遺失真性。
颠倒行事。
性心失真。
認物為己。
輪回是中。
自取流轉。
因阿難而告衆。
責其認客塵遺自性也。
前獨明心。
此兼明境。
心境萬法。
皆有本寂之體。
自本之外。
皆為客塵。
如手之開合頭之動搖。
及其止也。
本體自寂。
他無所有。
則凡諸妄動。
本不可得。
而汝衆生。
以動為身。
以動為境。
是徒認客塵遺失真性颠倒行事。
此輪回流轉之召也。
言是中自取者。
真性之中。
本無流動。
鹹其自取爾。
欲其即迷處而悟也。
噫群迷本于愛染。
因于心目。
随逐客塵。
自取流轉久矣。
真慈善救。
縱橫激發。
亦至矣。
幾能即迷處而悟哉。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二 音釋 竅 (苦吊切)。
挃 (真栗切)。
混 (乎本切)。
隳 (許規切)。
戾 (郎計切)。
翹 (渠遙切)。
枉 (纡往切)。
拳 (巨員切)。
咄 (當沒切)。
矍 (居縛切)。
縷 (力主切)。
吝 (良刃切)。
揣 (初委切)。
逃 (徒刀切)。
赩 (許力切)。
詢 (先偷切)。
虧 (去為切)。
綱 (無兩切)。
旅 (力舉切)。
俶 (昌六切)。
攸 (以周切)。
霁 (子計切)。
陽 (音揚)。
隙 (绮戟切)。
眄 (彌典切)。
盻 (匹苋切)。
于大衆中獨得解名。
因悟客塵二字成果。
世尊。
譬如行客投寄旅亭。
或宿或食。
宿食事畢。
俶裝前途。
不遑安住。
若實主人。
自無攸往。
如是思惟。
不住名客。
住名主人。
以不住者名為客義。
又如新霁清旸升天。
光入隙中。
發明空中諸有塵相。
塵質搖動。
虛空寂然。
如是思惟。
澄寂名空。
搖動名塵。
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佛言如是。
憍陳那此雲解。
最初悟解得名也。
客塵之喻。
有通有别。
通喻煩惱所知二障。
分别俱生二惑。
随境生滅。
非真常性。
皆客也。
染污妙明。
汩亂澄寂。
皆塵也。
别則客喻分别之粗。
塵喻俱生之細。
以生滅不停。
暫托五陰。
蘧廬而止。
故譬行客投寄旅亭。
起惑造業。
去故趣新。
故譬食宿事畢俶裝前途。
真性常寂。
初無是事。
故譬主人無攸往也。
粗障易遣。
細惑難明。
必由性天澄霁智日舒光。
乘五陰隙。
照本空性。
方覺于中妄自擾動。
此則與身俱生。
與心同事。
細微幽隐。
故譬幽隙之塵也。
旅亭之客。
遣之則易。
幽隙之塵。
拂之且難。
直須破開陰隙使豁然洞達。
然後散滅。
所以俱生煩惱至五陰盡。
方得蕩絕也。
△三釋尊煩相二。
初依境示粗。
即時如來。
于大衆中。
屈五輪指。
屈已複開。
開已又屈。
謂阿難言。
汝今何見。
阿難言。
我見如來百寶輪掌衆中開合。
佛告阿難。
汝見我手衆中開合。
為是我手有開有合。
為複汝見有開有合。
阿難言。
世尊寶手衆中開合。
我見如來手自開合。
非我見性有開有合。
佛言。
誰動誰靜。
阿難言。
佛手不住。
而我見性尚無有靜。
誰為無住。
佛言如是。
粗惑随境起滅。
故以佛手喻對心之境也。
初問開合。
明搖動之塵。
次問動靜。
明不住之客。
皆在境不在心。
故曰性非開合性無靜住。
△二即身示細。
如來于是。
從輪掌中。
飛一寶光。
在阿難右。
即時阿難。
回首右盻。
又放一光。
在阿難左。
阿難又則回首左盻。
佛告阿難。
汝頭今日何因搖動。
阿難言。
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
故左右觀。
頭自搖動。
阿難。
汝盻佛光。
左右動頭。
為汝頭動。
為複見動。
世尊。
我頭自動。
而我見性尚無有止。
誰為搖動。
佛言如是。
細惑與身俱生故。
即阿難己頭喻對性之相也。
亦明搖動之塵不住之客。
皆在相不在性。
故曰性無有止誰為搖動。
不問不住者。
蹑前故略之。
△四結責警衆。
于是如來普告大衆。
若複衆生。
以搖動者名之為塵。
以不住者名之為客。
汝觀阿難。
頭自動搖。
見無所動。
又汝觀我。
手自開合。
見無舒卷。
雲何汝今以動為身。
以動為境。
從始洎終。
念念生滅。
遺失真性。
颠倒行事。
性心失真。
認物為己。
輪回是中。
自取流轉。
因阿難而告衆。
責其認客塵遺自性也。
前獨明心。
此兼明境。
心境萬法。
皆有本寂之體。
自本之外。
皆為客塵。
如手之開合頭之動搖。
及其止也。
本體自寂。
他無所有。
則凡諸妄動。
本不可得。
而汝衆生。
以動為身。
以動為境。
是徒認客塵遺失真性颠倒行事。
此輪回流轉之召也。
言是中自取者。
真性之中。
本無流動。
鹹其自取爾。
欲其即迷處而悟也。
噫群迷本于愛染。
因于心目。
随逐客塵。
自取流轉久矣。
真慈善救。
縱橫激發。
亦至矣。
幾能即迷處而悟哉。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二 音釋 竅 (苦吊切)。
挃 (真栗切)。
混 (乎本切)。
隳 (許規切)。
戾 (郎計切)。
翹 (渠遙切)。
枉 (纡往切)。
拳 (巨員切)。
咄 (當沒切)。
矍 (居縛切)。
縷 (力主切)。
吝 (良刃切)。
揣 (初委切)。
逃 (徒刀切)。
赩 (許力切)。
詢 (先偷切)。
虧 (去為切)。
綱 (無兩切)。
旅 (力舉切)。
俶 (昌六切)。
攸 (以周切)。
霁 (子計切)。
陽 (音揚)。
隙 (绮戟切)。
眄 (彌典切)。
盻 (匹苋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