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二

關燈
唐天竺沙門般剌蜜谛譯 烏苌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 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溫陵開元蓮寺比丘戒環解 △四藏暗二。

    一徴。

     阿難白佛言世尊。

    我今又作如是思惟。

    是衆生身。

    腑藏在中。

    竅穴居外。

    有藏則暗。

    有竅則明。

    今我對佛。

    開眼見明。

    名為見外。

    閉眼見暗。

    名為見内。

    是義雲何。

     複欲計心在内。

    故以見暗為見腑藏。

     △二破三。

    一約外見。

     佛告阿難。

    汝當閉眼見暗之時。

    此暗境界。

    為與眼對。

    為不對眼。

    若與眼對。

    暗在眼前。

    雲何成内。

    若成内者。

    居暗室中無日月燈。

    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若不對者雲何成見。

     先問次難後結可明。

    有五神之藏六化之腑。

    三焦即六腑之一。

     △二約内對。

     若離外見。

    内對所成。

    合眼見暗名為身中。

    開眼見明何不見面。

    若不見面。

    内對不成。

     眼前之境名外見。

    身内之境名内對。

    前以對眼為外不得成内。

    今縱離外見而成内對。

    即是眼能反觀。

    且合能反觀身中。

    則開應反觀己面。

    若不爾者義不成矣。

     △三縱破。

     見面若成。

    此了知心及與眼根。

    乃在虛空。

    何成在内。

    若在虛空。

    自非汝體。

    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

    汝眼已知。

    身合非覺。

    必汝執言身眼兩覺。

    應有二知。

    即汝一身應成兩佛。

     展轉辯明無反觀理也。

    汝眼已知身合非覺者。

    既在虛空。

    自非汝體也。

    若執兩皆有知。

    則成兩體矣。

    破妄之文多涉曲辯者。

    由人者心見失真沉妄之甚。

    一或诘問。

    則狂蕩失據。

    所謂虛妄浮心多諸巧見。

    故佛逆其妄。

    巧曲與辯明也。

     是故應知。

    汝言見暗名見内者。

    無有是處。

     △五随合二。

    一徴。

     阿難言。

    我常聞佛開示四衆。

    由心生故種種法生。

    由法生故種種心生。

    我今思惟。

    即思惟體實我心性。

    随所合處心則随有。

    亦非内外中間三處。

     此引楞伽經意也。

    謂由阿梨耶識一念之妄。

    則變起根身器界。

    是心生法生也。

    又以境界風動。

    則識浪騰起。

    是法生心生也。

    以心法相生。

    則随境思惟。

    即是心體心法合處即為心在。

     △二破二。

    一牒前起難。

     佛告阿難。

    汝今說言。

    由法生故種種心生。

    随所合處心随有者。

    是心無體。

    則無所合。

    若無有體而能合者。

    則十九界因七塵合。

    是義不然。

    若有體者。

    如汝以手目挃其體。

    汝所知心。

    為複内出。

    為從外入。

    若複内出。

    還見身中。

    若從外來。

    先合見面。

     以即思惟體為心。

    特浮想耳。

    故難其體之有無也。

    設若無體。

    則空有其名。

    雲何随合。

    如十九界七塵特空名耳。

    設若有體。

    當何所在令挃身。

    而驗明體實無在也。

     阿難言。

    見是其眼。

    心知非眼。

    為見非義。

     解上難也。

    謂心但能知。

    不可言見。

    曾不悟能見在心徒眼不見也。

     佛言。

    若眼能見。

    汝在室中。

    門能見不。

    則諸已死尚有。

     眼存。

    應皆見物。

    若見物者雲何名死。

     舉門喻能見在心。

    舉死明徒眼不見。

     △二詳辯随合。

     阿難。

    又汝覺了能知之心若必有體。

    為複一體。

    為有多體。

    今在汝身。

    為複遍體。

    為不遍體。

     先立四義。

    下逐義詳辯。

    當知真心非一非多非遍非不遍也。

     若一體者。

    則汝以手挃一支時。

    四支應覺。

    若鹹覺者。

    挃應無在。

    若挃有所。

    則汝一體自不能成。

     辯非一體也。

    無在謂無定處也。

     若多體者則成多人。

    何體為汝。

     辯非多體也。

     若遍體者。

    同前所挃。

     辯非遍體也。

    同前者。

    當挃一支。

    四支應覺。

     若不遍者。

    當汝觸頭亦觸其足。

    頭有所覺。

    足應無知。

    今汝不然。

     辯非不遍也。

    四義既非。

    則不可謂随所合處心随有也。

     是故應知。

    随所合處心則随有。

    無有是處。

     △六中間二。

    一徴。

     阿難白佛言世尊。

    我亦聞。

    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

    談實相時。

    世尊亦言。

    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如我思惟。

    内無所見。

    外不相知。

    内無知故在内不成。

    身心相知在外非義。

    今相知故複内無見。

    當在中間。

     此引大教而謬解也。

    以為在内。

    則不見腑藏。

    以為在外。

    則身不相知。

    二義不成。

    當在根境之中也。

     △二破二。

    一辯定中位。

     佛言。

    汝言中間。

    中必不迷。

    非無所在。

    今汝推中。

    中何為在。

    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