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複在處。
為當在身。
先問下辯。
處猶境也。
若在身者。
在邊非中。
在中同内。
身有中邊二義。
在邊則不得為中。
在中則同前在内應見内矣。
若在處者。
為有所表。
為無所表。
無表同無。
表則無定。
何以故。
如人以表表為中時。
東看則西。
南觀成北。
表體既混。
心應雜亂。
明中位無定也。
表标物以表顯也。
混亂則無所取中也。
阿難言。
我所說中非此二種。
如世尊言。
眼色為緣生于眼識。
眼有分别。
色塵無知。
識生其中。
則為心在。
謂非身處之中。
乃根塵之中也。
△二正破非中。
佛言。
汝心若在根塵之中。
此之心體。
為複兼二。
為不兼二。
先立義。
下推破。
若兼二者。
物體雜亂。
物非體知。
成敵兩立。
雲何為中。
破兼二不得為中也。
物根塵也。
體心體也。
物非體知者。
物不同體之有知。
則根塵與心。
兩立無中位矣。
兼二不成。
非知不知。
即無體性。
中何為相。
破不兼不得為中也。
不兼根則非知。
不兼境則非不知。
二義既非。
中雲何定。
是故應知。
當在中間。
無有是處。
△七無著二。
一徴。
阿難白佛言世尊。
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法輪。
常言覺知分别心性。
既不在内。
亦不在外。
不在中間。
俱無所在。
一切無著名之為心。
則我無著。
名為心不。
佛意顯心本無在不應有着。
今阿難又著于無著。
正攀緣妄情也。
△二破。
佛告阿難。
汝言覺知分别心性俱無在者。
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
名為一切。
汝不著者。
為在為無。
無則同于龜毛兔角。
雲何不着。
有不著者不可名無。
牒上難問。
意明才有覺知不能無著也。
為在為無者。
問汝心不着。
而彼物象為存在耶。
為空無耶。
若彼空無則同龜毛。
雲何可着而說不着。
若有不著者則為有物。
故曰不可名無。
此皆牒難。
下乃結破。
無相則無。
非無即相。
相有則在。
雲何無著。
物果無相。
則同龜毛。
物果非無。
即自有相。
知相有則心有在。
雲何得為無著也。
是故應知。
一切無著名覺知心。
無有是處。
結破也。
上七徴破。
曲盡計執。
妄情既遣。
妄境自無。
而真心真見可明矣。
△二正決擇真心真見二。
初擇真心二。
初阿難哀請。
爾時阿難。
在大衆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我是如來最小之弟。
蒙佛慈愛雖今出家猶恃憍憐。
所以多聞未得無漏。
不能折伏娑毗羅咒。
為彼所轉。
溺于淫舍。
當由不知真際所詣。
因前徴發。
乃知迷妄。
而責躬請教。
求詣真際。
所叙之意。
皆警後流也。
真際真心實際也。
唯願世尊。
大慈哀愍。
開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諸闡提隳彌戾車。
作是語已。
五體投地。
及諸大衆。
傾渴翹伫。
欽聞示誨。
心鑒如水。
非止不明。
故求奢摩他路以詣真際。
真際既顯。
妄垢自無。
故令闡提隳彌戾車也。
一闡提義翻斷善根。
彌戾車此雲樂垢穢人。
隳壞也。
△二世尊答示三。
初光瑞開發。
爾時世尊。
從其面門放種種光。
其光晃曜如百千日。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如是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現。
佛之威神。
令諸世界合成一界。
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諸大菩薩。
皆住本國。
合掌承聽。
将顯本明。
故先現此瑞。
言面門放種種光。
即口眼耳鼻眉間之光并放。
示此本明于諸根門無所不現也。
以無所不現故。
齊彰并照。
如百千日。
普佛界即法界也。
六震者。
表将破六識無明感結妄境也。
微塵國土一時開現者。
本明洞照妄塵不隔也。
十方世界合成一界者。
智境圓現情量不礙也。
菩薩聽衆皆住本國者。
心量本周心聞本洞也。
了茲光瑞。
則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得矣。
△二總示所迷。
佛告阿難。
一切衆生。
從無始來種種颠倒。
業種自然如惡叉聚。
諸修行人。
不能得成無上菩提。
乃至别成聲聞緣覺。
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
皆由不知二種根本。
錯亂修習。
猶如煮沙欲成嘉馔。
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雲何二種。
阿難。
一者無始生死根本。
則汝今者與諸衆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
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由諸衆生遺此本明。
雖終日行。
而不自覺。
枉入諸趣。
衆生業種成
為當在身。
先問下辯。
處猶境也。
若在身者。
在邊非中。
在中同内。
身有中邊二義。
在邊則不得為中。
在中則同前在内應見内矣。
若在處者。
為有所表。
為無所表。
無表同無。
表則無定。
何以故。
如人以表表為中時。
東看則西。
南觀成北。
表體既混。
心應雜亂。
明中位無定也。
表标物以表顯也。
混亂則無所取中也。
阿難言。
我所說中非此二種。
如世尊言。
眼色為緣生于眼識。
眼有分别。
色塵無知。
識生其中。
則為心在。
謂非身處之中。
乃根塵之中也。
△二正破非中。
佛言。
汝心若在根塵之中。
此之心體。
為複兼二。
為不兼二。
先立義。
下推破。
若兼二者。
物體雜亂。
物非體知。
成敵兩立。
雲何為中。
破兼二不得為中也。
物根塵也。
體心體也。
物非體知者。
物不同體之有知。
則根塵與心。
兩立無中位矣。
兼二不成。
非知不知。
即無體性。
中何為相。
破不兼不得為中也。
不兼根則非知。
不兼境則非不知。
二義既非。
中雲何定。
是故應知。
當在中間。
無有是處。
△七無著二。
一徴。
阿難白佛言世尊。
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法輪。
常言覺知分别心性。
既不在内。
亦不在外。
不在中間。
俱無所在。
一切無著名之為心。
則我無著。
名為心不。
佛意顯心本無在不應有着。
今阿難又著于無著。
正攀緣妄情也。
△二破。
佛告阿難。
汝言覺知分别心性俱無在者。
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
名為一切。
汝不著者。
為在為無。
無則同于龜毛兔角。
雲何不着。
有不著者不可名無。
牒上難問。
意明才有覺知不能無著也。
為在為無者。
問汝心不着。
而彼物象為存在耶。
為空無耶。
若彼空無則同龜毛。
雲何可着而說不着。
若有不著者則為有物。
故曰不可名無。
此皆牒難。
下乃結破。
無相則無。
非無即相。
相有則在。
雲何無著。
物果無相。
則同龜毛。
物果非無。
即自有相。
知相有則心有在。
雲何得為無著也。
是故應知。
一切無著名覺知心。
無有是處。
結破也。
上七徴破。
曲盡計執。
妄情既遣。
妄境自無。
而真心真見可明矣。
△二正決擇真心真見二。
初擇真心二。
初阿難哀請。
爾時阿難。
在大衆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我是如來最小之弟。
蒙佛慈愛雖今出家猶恃憍憐。
所以多聞未得無漏。
不能折伏娑毗羅咒。
為彼所轉。
溺于淫舍。
當由不知真際所詣。
因前徴發。
乃知迷妄。
而責躬請教。
求詣真際。
所叙之意。
皆警後流也。
真際真心實際也。
唯願世尊。
大慈哀愍。
開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諸闡提隳彌戾車。
作是語已。
五體投地。
及諸大衆。
傾渴翹伫。
欽聞示誨。
心鑒如水。
非止不明。
故求奢摩他路以詣真際。
真際既顯。
妄垢自無。
故令闡提隳彌戾車也。
一闡提義翻斷善根。
彌戾車此雲樂垢穢人。
隳壞也。
△二世尊答示三。
初光瑞開發。
爾時世尊。
從其面門放種種光。
其光晃曜如百千日。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如是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現。
佛之威神。
令諸世界合成一界。
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諸大菩薩。
皆住本國。
合掌承聽。
将顯本明。
故先現此瑞。
言面門放種種光。
即口眼耳鼻眉間之光并放。
示此本明于諸根門無所不現也。
以無所不現故。
齊彰并照。
如百千日。
普佛界即法界也。
六震者。
表将破六識無明感結妄境也。
微塵國土一時開現者。
本明洞照妄塵不隔也。
十方世界合成一界者。
智境圓現情量不礙也。
菩薩聽衆皆住本國者。
心量本周心聞本洞也。
了茲光瑞。
則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得矣。
△二總示所迷。
佛告阿難。
一切衆生。
從無始來種種颠倒。
業種自然如惡叉聚。
諸修行人。
不能得成無上菩提。
乃至别成聲聞緣覺。
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
皆由不知二種根本。
錯亂修習。
猶如煮沙欲成嘉馔。
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雲何二種。
阿難。
一者無始生死根本。
則汝今者與諸衆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
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由諸衆生遺此本明。
雖終日行。
而不自覺。
枉入諸趣。
衆生業種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