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一

關燈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烏苌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 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溫陵開元蓮寺比丘戒環解 △開釋科三。

    初通釋經題。

     如來果體其體本然。

    何假密因。

    菩薩道用其用無作。

    孰為萬行。

    無因無行。

    無修無證。

    無了不了。

    大小名相。

    一切不立。

    此真首楞嚴畢竟堅固者也。

    特以衆生如來隐于藏心。

    非密因不顯。

    衆生菩薩淪于七趣。

    非萬行不修。

    覺皇于是。

    示之以大法。

    使不迷于小道。

    而默得乎無外之體。

    喻之以佛頂。

    使不滞于相見。

    而妙極乎無上之緻。

    指如來密因。

    使明本妙心。

    知三世諸佛。

    皆依此為初因。

    明修證了義。

    使悟究竟法。

    知一切聖人皆依此而證果。

    乃至具足菩薩清淨萬行。

    一切事法無不究竟。

    至于實相堅固不壞。

    故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通有五名。

    今題處三焉。

    以約該博也。

    若所謂遍知海妙蓮華王十方佛母即餘二也。

    所謂悉怛多般怛啰無上寶印清淨海眼灌頂章句通前三也。

    悉怛多般怛啰者。

    雲白傘蓋也。

    即如來藏心。

    廣大無染。

    周覆法界之體。

    此經即為是心之印。

    是心之眼也。

    以是寶印印。

    使七大萬法鹹契本心。

    以是海眼照。

    了陰入處界皆如來藏。

    繇是證菩提心。

    入佛智海。

    作妙蓮華王。

    于染淨萬境自在開敷。

    為十方佛母。

    于塵毛國土随緣降誕。

    乃至成就果德。

    受灌頂位。

    則一切畢竟堅固之事。

    皆備于我矣。

    首楞嚴此雲一切事畢竟堅固。

    亦雲健相分别。

    一切畢竟。

    已如前釋。

    餘稱金剛觀察覺明分折。

    始于徴心辯見。

    終于破陰褫魔。

    無非健相分别事也。

    經即能诠之文而已。

    诠猶筌也。

    知經為筌則從而釋之者皆筌也。

    非魚也。

    學者慎勿執筌為魚。

    然後首楞真經可得矣。

     △二通叙科判。

     楞嚴自唐至宋科判疏釋。

    十有餘家。

    愚及見者。

    若長水璇師孤山圓師閩中度師長慶巘師泐潭月師舒王張觀文之說。

    其末及見者。

    亦仿佛遺意矣。

    然其科經。

    皆執匿王琉璃異代。

    謂非一會頓說。

    其判教。

    皆局持地耶輸等事。

    而斷為法華之後。

    愚竊疑焉。

    請先質之。

    夫夜壑負趨。

    速于反掌。

    匿王代謝。

    可唯旦暮。

    而楞嚴法會。

    自夏徂冬。

    此不應執異王疑異會也。

    法華自燈明已還。

    諸佛無時不說。

    菩薩無時不證。

    持地既曰聞諸如來宣妙蓮華。

    豈止釋迦欤。

    經稱摩登由神咒力。

    消其愛欲。

    與耶輸同悟宿因。

    或得出纏。

    或蒙授記。

    若執授記為法華之事。

    則靈山會上當有摩登。

    乃可言同。

    且曰由神咒力。

    灼非法華。

    況有道記果記之異。

    疑今經所言道記耳。

    非法華果記也。

    此又不應局授記而定先後也。

    經言最後垂範者。

    彼乃結辯魔文。

    當第十卷末。

    實楞嚴法會最後。

    非臨滅之最後也。

    舊引多說。

    不可縷疏。

    皆未足為科判準繩。

    科判失準則理義自差。

    今準吾佛設教之序。

    未知其可也。

    請陳管見。

    夫法王說法。

    有條不紊。

    初說一乘頓教以立本。

    即華嚴也。

    次說三乘漸教以逗機。

    即阿含方等般若也。

    後說一乘圓教以顯實。

    即法華也。

    楞嚴即般若法華之中。

    實大乘終極之教。

    故如來密因菩薩萬行修證之法一切畢竟。

    自此已往。

    無複進修。

    直造一乘圓妙之道。

    故法華會上更無地位之說。

    純談妙法。

    随根印可授記作佛而已。

    蓋出興大事。

    于法華至矣盡矣。

    不可有加矣。

    法華之後便說涅槃。

    扶律談常而終焉。

    其扶律者。

    所以囑後事。

    談常者。

    所以示真寂。

    此獨臨滅遺付之事。

    非有加于法華也。

    說者不本扶律之意。

    辄判楞嚴在法華後。

    亦稱扶律談常。

    然則進修既畢而又進修。

    扶律之後而又扶律。

    前則加于法華。

    後則贅于涅槃。

    是乃倒置枝骈。

    紊于法王之法矣。

    夫進修之事。

    譬稼穑猶耘耨。

    譬芙蕖猶敷華。

    既号法華秋獲涅槃捃拾。

    則不應獲拾之中又耘耨也。

    既号法華廢權立實。

    如華落蓮現。

    則不應廢落之後又敷華也。

    以經證之。

    竛竮之子。

    随領寶藏。

    複何所求。

    化城之人。

    既到寶所。

    複何前進。

    燈明說法華已。

    便于中夜涅槃。

    釋尊說法華已。

    便于四衆唱滅。

    複何枝蔓于楞嚴哉。

    如必楞嚴居後。

    則阿難既于法華諸漏已盡。

    而複于楞嚴未盡諸漏。

    既于法華堪任佛記。

    而複于楞嚴未全道力。

    既先領悟妙法。

    而複不知真際所詣。

    既已安住佛道。

    而複為彼所轉溺于淫舍。

    是皆倒置。

    理自不然。

    故判楞嚴在般若之後也。

    蓋般若之後。

    慧學方盛。

    定力未全。

    人或溺于多聞。

    失于正受。

    于是示首楞之大定。

    資般若之大慧。

    使定慧均等學行兩全。

    而究竟趣于一乘實相。

    此楞嚴所以作也。

    論三經大緻。

    無非為一大事因緣。

    而必先藉般若發明。

    次由楞嚴修證。

    終至法華印可。

    然後盡諸佛能事。

    序固如是也。

    然導達禅乘。

    決擇正見。

    無尚楞嚴矣。

    其科準常。

    大分為三。

    初序分。

    二正宗。

    三流通。

    序分文二。

    初陳時處主伴以證信。

    次陳阿難示迹以發起。

    正宗文五。

    一見道分。

    初由七徴。

    以顯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即第一卷)次由八還。

    以辯妙淨見精顯如來藏。

    (第二第三)後即山河萬象。

    宣勝義中真勝義性。

    (四初至中)皆使行人明心見性為修證密因。

    故名見道分。

    二修道分。

    首示初心二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