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經集解熏聞記卷第五

關燈
▲且依古釋者此是孤山引真際釋十仙後總結之文蓋謂節疏未全當也又谷響據崔玄山濑卿記曰老子為十三聖師養性得仙各自有法凡三十六或以五行六甲陳或以服食度骨筋乃至或以去欲但存神此三十六與此十仙頗有符合者(鈔文)今謂玄山之言傳自缪俗圓師引用乃與前來采葛洪之詞意甚不類予竊駭之案劉勰滅惑論雲道家立法厥品有三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襲張陵太上為宗尋柱史嘉遁實惟大賢著書論道貴在無為理歸靜一化本虛柔然而三世弗紀慧業靡聞斯乃導俗之良書非出世之妙典然則玄山以神仙之道誣老子之道也明矣又道安二教論雲靈升羽蛻屍解形化尤乖老莊立言本理而濑卿記中有雲或以歔歙遊天山或以清淨飛淩雲複有癸祀藥石之記其大乖矣問神仙之道有長生不死之理合居老子之上何故劉勰抑為中品答有名無實君子不取何抑之有故牟子曰王喬赤松等神仙之書聽之則洋洋盈耳求其效猶握風而捕影耳又曰堯舜周孔各不能百載而末世愚惑欲服食辟谷求無窮之壽者。

     ▲哀哉昔高僧昙服食辟谷求無窮之壽者哀哉昔高僧昙鸾欲求仙方以益其壽乃往江南陶隐居處求之得書十卷将至洛下見中國三藏菩提留支鸾曰佛法中有此長生不死之法乎支唾地曰是何言欤非相此也此方何處有生不死之門因焚其書若爾今經雲存想固形壽千萬歲亦虛妄耶答此土雖無西天或有以彼外道學四毗陀修諸禅定得五神通如金頭仙恐身死故往自在天問雲雲應知前文所說迦毗羅仙斫迦羅仙等諸大幻師不可以此方外道同日而語況今十仙并由煉心其道圓成多是舍生趣生乃獲斯壽昔人一向作即生而解往往疑松喬而惑黃老矣又谷響雲節疏釋精行仙全誤且交遘者非是交互第一經雲腥臊交遘第四經雲交遘發生即周易雲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是也神仙傳雲彭祖治房中之術蓋此類矣七趣鈔雲張陵勸人行房中術而真诰中再三诃赤白之氣穢惡之事今謂精行仙若是其類應如下文雲于邪淫中心不流逸者方預斯趣由所習既劣故在天趣之下。

     △三阿難下結示。

     ▲注昆侖者水經雲昆侖之墟在西北方去嵩高五萬裡地之中高一萬一千裡河水出東北陬野古文野字。

     ▲見卵而求時夜者出莊子内篇下句雲見彈而求鸮樂時夜猶雲司晨謂雞也彼喻瞿鵲子方聞孟浪之言而便以為妙道之行無異見卵而責司晨之功見彈而求鸮樂之實也。

     ▲黃帝至張陵者皇覽雲黃帝冢在峤山老子冢在扶風槐裡即其地也又安法師雲老子死扶風葬槐裡。

     ▲劉安伏钺事載漢書曹子建辨道論雲劉安王誅于淮南道家謂之屍逝柩空其為虛妄甚矣哉魏志曰張陵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米五鬥世号米賊李膺蜀記曰張陵避??于丘社中得咒鬼之書為是遂解使鬼後為大蟒所噏弟子妄述升。

     六天趣為二一正顯界趣二結成妄有初又三一欲界二色界三無色界初又二一别示二總結初又六一四天王天智者雲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居半須彌雲雲。

     △二忉利天。

     ▲經于淨居時不得全味沇疏雲欲愛漸微故曰不得全味今謂不爾上文已雲淫愛微薄何須再言斯蓋于淨居時不得淨法滋味也智論有三種味一出家味二讀誦味三坐禅味今淨居猶坐禅也。

     ▲忉利者梵音訛略正言多羅夜登陵舍此雲三十三佛地論曰妙高山頂四面各有八大天王帝釋居中故有此數。

     △三須焰摩天。

     ▲經人間世莊子有人間世篇譯者潤文取其語耳。

     ▲動少靜多者動謂欲散靜謂寂靜此帶欲界定言之但未得粗住細住以此驗前淨居之人合是創修欲定者也。

     △四兜率陀天。

     ▲注此雲知足佛地論名為喜足謂後身菩薩于中教化多修喜足故。

     △五樂變化天。

     ▲經生越化地珙鈔雲諸天用異熟境此天不爾雖有異熟五塵樂自變化以受用也是則越下而化故雲越化。

     △六他化自在天。

     ▲經了然超越者亦無嚼蠟之味也問小乘果位尚因欲事喜生退失凡夫何得臨境無心答實如所問讨諸疏鈔阙論此義予嘗究之須約一分修禅定者伏惑堅固乃能如是或依佛教修無漏通即九想等不淨觀慧方有斯力經中一往且說離欲之相而未顯示離之所以苟無定慧但令散心凡夫無世間心同世行事者是猶使饑渴之人于飲食無味其可得乎諸有智者一為思之。

     △二阿難下總結。

     ▲注俱舍頌六受欲謂六天受欲事也交抱等六字是欲事差别之相淫字是六欲總名。

     起第九卷 二色界為二一别示二總結初又四一初禅乃至四四禅初又二一示二結初又三一梵衆天。

     ▲注資中下意謂四禅是根本定以四無量心神通變化及無漏觀慧等悉從四禅中出故不修此禅則無有智慧也。

     ▲攜李下孤山亦取此義。

     ▲六行者厭下苦粗障欣上勝妙出雲雲若據仙趣之初雲不依正覺修三摩地及下文總結諸禅皆雲雖非正修真三摩地等當依敏說為善。

     △二梵輔天。

     ▲經能行梵德者如世大臣出納王命也。

     △三大梵天。

     ▲注無尋唯伺論明三摩地有三種一有尋伺謂初禅及未至定也二無尋無伺謂二禅近分乃至非想等今大梵天即中間定力所感劫末後去劫成先來者證真雲劫初成時梵王先獨住一劫未有梵侶後起念雲願諸有情來生此處作是念已梵子即生外道不測便執梵王是常梵子無常。

     △二阿難下結。

     ▲經一切苦惱所不能逼沇疏雲離欲界八苦也。

     ▲注有漏禅等略如法界次第廣如禅門。

     ▲修五法者欲念精進巧慧一心也。

     ▲離五蓋者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也。

     ▲成五支者覺觀喜樂一心也。

     ▲具有八觸者動癢涼暖輕重澀滑複有八觸曰掉猗冷熱浮沉堅軟此八雖與前觸大同若累分别不無小異合而言之名十六觸。

     ▲十功德者一定二空三明淨四喜悅五樂六善心生七知見明了八無累解脫九境界現前十心調柔軟雲雲。

     △二二禅分二一示二結初又三一少光天二無量光天三光音天餘經或以少光為光音此天名極光義亦可解。

     △二結。

     ▲注喜俱禅此有四支謂内淨喜樂一心也此禅發時如人從闇室中出見日月光明其心豁然明亮八觸十功德亦同初禅但從内淨俱發為異。

     ▲懸或作愁出行瑫經音今謂懸者系也以離覺觀故無所系着。

     △三三禅分二一示二結初又三一少淨天二無量淨天三遍淨天皆如文。

     △二結。

     ▲經具大随順沇疏雲意地異熟樂随順自在故證真曰異熟樂者徹于意地遍身适悅與五識相應不可分别也。

     ▲注樂俱禅此有五支謂舍念慧樂一心也。

     △四四禅分二一四根本二五不還初又二一示二結初又四一福生天餘經或名無雲天第二福愛名次福生。

     ▲經淨福性生性謂體性亦約内說此禅與微妙舍受俱發故名舍俱禅具有四支一不苦不樂二舍三念清淨四一心。

     △二福愛天有本作福受天字之誤。

     △三廣果天。

     ▲經修證而住且約不生無想言之若厭色窮空亦複無住以四無量心熏禅福德即廣果之因也。

     △四無想天。

     ▲經滅為因即于先心雙厭苦樂等初半劫下明果時生滅證真雲然此四禅總報别業但有三品感下三天其無想天秪是廣果天中别報凡夫境界上極于此後五不還亦是聖人雜修靜慮資廣果天業令五品殊勝生彼受樂與凡夫不同。

     ▲注無想異熟百法論名為無想報屬不相應行彼疏雲由欲界修感彼天果名無想報亦雲無想異熟此有三義一變異而熟要因成熟方能招果二異時而熟過去造因今現得果三異類而熟由善惡因感無記果。

     △二結。

     △二五不還分三一标梵語阿那含此雲不還亦名不來準俱舍論色界有五種那含頌曰此中生有行無行般涅槃上流若雜修能至究竟言五種者一中般謂往色界住中有位便般涅槃二生般謂生色界已不久便般涅槃三有行般謂生色界已長時加行不息由多功用方般涅槃四無行般謂生色界已經久加行懈息不多功用而般涅槃五上流謂往色界要轉生上方般涅槃此有二種由因與果異故因異者有雜修也果異者至色究竟及有頂也前是觀行後是上行樂慧樂定不同故廣如論釋今五不還天即樂慧者所生也。

     ▲注又能進斷第三禅染者初二三禅皆有九品修惑俱名為染。

     ▲俱舍下頌曰由雜修五品生有五淨居論曰由雜熏修第四靜慮有五品故淨居唯五何謂五品如注所列初品三心謂初無漏次起有漏複起無漏第三品六第三品九第四品十二第五品十五如是五品雜修靜慮如其次第感五淨居有餘師言由信等五次第增上感五淨居雲雲。

     △二示為五一無煩天二無熱天。

     ▲注箭括者谷響雲箭末曰括家語雲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又莊子齊物篇曰其發若機括其司是非之謂也文如海注雲機弩牙括箭括。

     △三善見天。

     △四善現天。

     ▲經陶鑄無礙孤山雲如陶師之為器爐冶之鑄像言其作用自在也。

     △五色究竟天。

     ▲注初用多念無漏等略示初後二品雜修之相如第四禅先修得已更以多念無漏相續而起從此引生多念有漏然複起多念無漏即初品三心也如是後後漸漸減少乃至二念名加行成唯有一念名根本成。

     △三結。

     △二總結如文。

     三複次下無色界分二一别示二總結初又二一别示二總結初又二一分兩歧。

     ▲注盡無生智謂見苦已斷乃至道已修名盡智不複更斷乃至不複更修名無生智。

     ▲破定性之明文者以第四卷初雲今汝定性皆獲一乘故。

     ▲涅槃五人者現病品雲有五種人于是大乘有病行處非如來也一須陀洹是人未來過八萬劫當得菩提二斯陀含過六萬劫三阿那含過四萬劫四阿羅漢過二萬劫五辟支佛過十千劫雲雲。

     ▲彼是界外發心即入初住者輔行雲言須陀洹等從本為名經七生已任運入般生彼複經八萬劫竟方發大心乃至支佛一萬劫比說可知從根利鈍故使出界經劫長短發心已後修中道觀斷無明惑得見佛性此是界内回心方成四果者亦從本為名此若出界則與涅槃中第四果人經二萬劫者齊也。

     △二若在下明四處為四。

     △一空處。

     ▲注無漏道謂八聖種觀。

     ▲有漏道即六行觀也。

     ▲八聖種觀者觀五陰如病如?如瘡如刺無常苦空無我雲雲。

     △二識處。

     ▲經全于末那半分微細沇疏兩解一雲末那第七與四惑俱謂癡愛見慢凡夫全在聖斷未盡凡聖合論故雲全于末那半分微細又解末那全在半分微細謂第六識也此與真際義同證真曰凡聖合論此亦非理今乍取第二解雖銷經不便且于教理無違。

     △三無所有處。

     △四非非想處前觀識處有想無所有處是非想今雙違之又凡夫外道得此定謂證涅槃斷一切想故言非想佛弟子如實知有細想依四陰而住故雲非非想此約得失合而名之。

     △二此等下總結為三一生通凡聖。

     ▲注欣厭未盡欣即窮空之心厭是舍苦之行此四空處生滅猶在真空不明故雲未盡也。

     ▲縱是聖人下謂五不還人修八聖種觀雖至有頂亦不免生滅。

     ▲四陰惑者具有十種心心數法謂受想行觸思欲解念定慧雲雲滅受想定如迦葉說圓通中。

     ▲聖人有生至外道有不生者前回心中已說聖人不生。

     ▲此等窮空下已明外道生者。

     ▲是故從不還天下複示聖人有生此處及外道有不生此處者也。

     ▲舊解下沇疏雲從無想天來者應是廣果與無想同地是外道數故雲無想天來準經論釋無想外道業盡必堕無生上義孤山雲然人根不同諸教偏說一分耳況今明雲從想來豈可違經今謂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