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經集解熏聞記卷第五

關燈
吳興沙門 仁嶽 述 第八卷 阿難是善男子下二示地位分二一正示二總結初為八一幹慧地。

     ▲注人未審之者長水也彼雲無生忍中義說幹慧所謂圓融不礙行布等經現前殘質不複續生孤山雲不生同居長水雲即生實報同居猶近實報全疏然此一文甚難銷會若不作舍穢趣淨而解亦須作離欲生天而釋資中雲今幹慧位能幹欲愛不受欲生上二界身應未全離此亦沇師之深見也。

     ▲蓥或作瑩國語注雲徹明也。

     ▲注五品位者一随喜二讀誦三說法四兼行六度五正行六度法華分别功德品格量後四品功德随喜品格量初品功德。

     ▲但不合兼通等者彼雲若準天台釋位此幹慧合是觀行相似即法華五品及六根清淨證真雲此通六根太成混濫。

     ▲經中中流入智者雲實心系實境實緣次第生實實疊相注自然入實理止觀義例釋此一偈通于觀行相似以入分證今意如注。

     △二圓妙下十信。

     ▲注見惑先落三谛似顯者若諸文雲見思障俗無明障中今破見惑合顯真谛此寄次第大節而判也若圓說者見惑落處塵沙無明亦微有破義真谛顯時俗中二理亦微有明義今雲見惑先落且約粗分依次言之三谛似顯乃兼微義從圓而解此文既爾他皆例然。

     ▲一十八住者初發心住乃至上求佛地。

     ▲始終地位者始十信終妙覺。

     ▲垢衣香器者論第三雲二乘雖破三毒不了了盡譬如香在器中香雖去餘氣仍在又第三十雲如乳母衣久故垢着以淳灰淨浣雖無有垢垢氣猶在。

     ▲經氣分交接者以似證之理即諸佛之性雖未真證而覺了之智與佛潛通矣。

     ▲注正防無明等韓康伯雲防患曰戒。

     △三阿難下十住十心對十乘法華玄文雲善修平等法界即入信心乃至善修無著即入願心雲雲。

     ▲初住具十德者第一住三德一切佛法乃至第十住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雲雲。

     ▲聲聞身至虛空身者彼談十身一一具十乃成百身荊溪以四身攝之謂化攝業報智即報身虛空屬法餘皆應攝孤山複作三身收之謂虛空即法智即是報餘皆屬應又雲若約空生大覺國土依空則虛空之身亦宜屬應(彼文)問既屬三四何故十身皆名舍那答以别圓地住所現之身正是實報餘身皆是此身轉變從本受稱故曰舍那又盧舍那者寶梁經翻為淨滿以諸患都盡故雲淨衆德悉圓故雲滿十身雖異淨滿是同然于同中須知别相不可三四混而無甄故荊溪雲彼通雲身故雲十身盧舍那别釋如來故不應雲業報佛國土佛等。

     ▲太子世子異其文者谷響雲漢制天子之嫡嗣曰太子諸侯之嫡嗣曰世子今譯者依古二名互出不分尚卑。

     ▲會太子于首止者謂僖五年會惠王太子鄭也首止衛地也然春秋作世子傳雲太子耳。

     ▲文王世子者禮記篇目也以文王善為世子之禮故将[言*藍]号命篇。

     △四阿難下十行。

     ▲注須彌芥子相入攸同維摩涅槃皆說菩薩不思議用能以須彌之高廣内芥子中古師作相容釋之荊溪雲須彌容芥謂容入于芥芥容須彌謂芥受須彌今現塵現界其相亦爾。

     △五阿難下十回向為二一十向正位二阿難下四種加行。

     ▲經妙圓加行者簡異偏小也若法華玄文取璎珞五十二位明别教位則以十信為外凡住行向為内凡于内凡中分四加行十住為暖十行為頂十向為忍及世第一皆雲義推如暖等今經于此别四加行秪是十向後心注文見矣智者曰諸聖上位非凡能測豈可妄說粗知大意為破行人增上慢心又為銷經引物希向不可偏執诤競是非。

     ▲注如仁王下三十聖故别住果報故圓無明未盡者問此四加行破幾品無明答孤山雲應破四品大分言之總屬第十回向一品耳今謂不然位既開四惑何須合玄文雲無明雖無所有不有而有不無階品一往大分為四十二品然其品數無量無邊由是觀之須開四品設複不開秪合雲總屬初地一品以十向後正破初地無明故經如忍事人非壞非出節疏雲如人含忍其事将說不說也或忍以印可為義如人正領解印可前事自己所證言說未及非懷喻亡前微礙非出喻尚存中道孤山雲已得初地似解如忍事人非不在懷而未得真證如非出口然此二句諸說異端今别注之請詳可否。

     ▲僧中辨事即羯磨也。

     △六阿難下十地。

     ▲注以無緣慈普覆衆生等者慈無别體即上文與如之心也菩薩與衆生一如無二如約事暫分故以菩薩能證之心覆衆生所迷之理淨名雲一切衆生即涅槃相不複更滅今取因理無涯譬之如海果德遍覆喻之如雲以慈能與樂必對物機而說故作是釋欤。

     ▲如來下等覺分三一覺際入交。

     ▲注如來權智等問如來豈無實智菩薩豈無權智耶答其實雙具但佛自行觀理已圓鑒物是正故用于權今自行未極化他是旁故用于實也孤山作如來逆生死流菩薩順生死流釋此文者于義全失。

     △二阿難下金剛幹慧。

     ▲注莫知适從适讀為的左傳曰衆誰适從核者說文雲考事之實也。

     ▲金剛幢慧者幹慧取伏惑之義幢慧取衆伏之頂以高出諸地故法華玄文雲等覺位若望菩薩名等覺佛若望妙覺名金剛心菩薩又仁王經說每一地有三心謂入心住心出心例知此經覺際入交即入心也金剛幹慧即住心也出心可解由此菩薩等文出璎珞。

     △八如是下妙覺。

     二是下總結又二一結行位。

     ▲經如幻十喻具在大品。

     ▲注幹城者釋論雲日初出時見城門樓橹宮殿行人出入日轉高轉滅眼見無實是名乾闼婆城或指金剛等孤山疏也。

     △二作是下簡邪正沇疏雲若依此位修行真菩提路即是正觀若不依者即是邪觀。

     ▲注須知下斯與沇意稍别兼之可矣。

     三爾時下顯經名分二一文殊問二佛告下如來答。

     ▲經汝當奉持者或曰據文殊所問合有二意一當何名是經二我等雲何奉持今答名則顯而答持何隐乎釋曰問雖以二意秪是一蓋欲知能诠之名為我等所持之法良以若不知首題總名則不了一經大旨若不了一經大旨将何以為衆生發心受持之法乎然則佛答五名名下五義法在其中故此但雲汝當奉持答無所遺也。

     ▲注撮要為名等廣如說題三說是下釋疑分三一經家叙事。

     ▲經開示密印至了義名目者五名之中有秘密咒題有顯了經題雲雲。

     ▲頓悟下卻指前文五十五位增上下顯今得益及所斷惑相節疏雲修道智斷故曰修心欲界前六品惑體是俱生故言微細。

     △二大威下阿難疑問為三一歎佛蒙益二世尊下據理陳疑分二一通疑諸趣長水雲此由前文佛語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内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斯一人成佛器界有情一時成佛如來今日成佛已久不合更有器界趣類故雲佛體真實雲何複有地獄等道今謂此有三失一者蹑文太遠文在第四豈至此中蹑為難勢二者濫前滿慈所難之意前雲若此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複生等三者今阿難所疑蓋疑凡夫本真雲何造作諸趣非難如來已成更有斯事而雲佛體真實者以上文雲大地草木蠕動含靈等即是佛體故此指迷中佛體安得認為果上佛體耶孤山雲此與滿慈所疑其旨一揆但所因既别故其辭小異前因佛說根塵等皆如來藏故起疑今因佛說妙圓明本來無有世界衆生故起疑皆為機緣發斯問耳非實然也今注中取圓師所蹑文相仍辨七趣來意。

     △二世尊下别問地獄。

     ▲經琉璃為誅瞿昙族姓者瞿雲釋迦前姓也初迦維羅衛國有舍夷貴姓(舍夷即釋迦别目)五百長者共為世尊造立講堂自相誓曰沙門梵志乃至群黎不得先佛妄升此堂若有違者罪在不測舍衛太子名曰琉璃因省定外氏入城見堂高廣嚴飾頓止其上貴姓聞之遣使罵辱催逐令去太子懷恚敕太史記之須吾為王當誅此類于後即位領兵伐迦維國殺舍夷人三億乃至佛言彼琉璃王卻後七日當入地獄王聞恐怖乘船入海冀得自免水中自然出火燒滅廣如本經。

     ▲善星妄說一切法空者善星比丘是佛菩薩時子出家之後受持解脫十二部經壞欲界結獲得四禅而親近惡友退失此定生惡邪見言無佛無法無有涅槃後在尼連河遙見佛來生惡邪心生身陷入阿鼻地獄事載涅槃迦葉菩薩品三惟垂下為他求決。

     三佛告下如來答釋為二一垂許二阿難下正釋分二一廣約因果以辨趣生二總結虛妄以勸除滅初又二一約情想通明二約因果别示初又二一開妄習以為二分二依二分以辨趣生初又二一雙标二阿難下别示為二一情為内分二想為外分初又二一示相。

     ▲注喜怒等者白虎通雲人禀陰陽氣而生故内懷五性(五常性之)六情性者陽之施情者陰之化。

     ▲六情者何謂喜怒哀樂愛惡若準禮運以樂為懼更加于欲謂之七情也儒說既雲情屬于陰陰生于水亦符此經之義。

     △二阿難下結名。

     ▲注從持戒善及修禅定者始自三歸五戒十善乃至根本事定等悉名外分問此等所修報在界内何名外分耶答今約衆生心行而分内外非出三界方名為外。

     ▲且内分者猶雲自分也以俱生煩惱不由他教從無始來自爾而有如荀子曰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楊倞注不待學而知)今雲内分即其義焉若戒善等必須由他所教待學而成故曰外分諸疏秪據現文銷釋殊不明情想分齊甯盡内外之意乎。

     ▲持毀相紛善惡猶雜者持毀别言于戒善惡通語于業即十善十惡也當知六道以三善三惡分之人屬善道且約總報強分而說至論心行豈得精純法華疏雲人者梵語摩?奢此雲意以諸有所作善惡惟故又人名為慢以五道中人多慢故由是觀之人之名義亦善惡着矣孟子雲人性善荀子雲人性惡楊子雲人性善惡混雜三說各有其理唯善惡混稍同情想均等之義。

     △二阿難下想為外分又二一示相。

     ▲經心持咒印印謂以手結印如瑜伽罥索所示或咒即是印如銷伏毒害咒是三世諸佛陀羅尼印故此舉善法以驗能生勝氣之相若咒龍等惡律儀事非其義也。

     ▲聖境冥現者蓋于想中冥密得見諸佛淨土或于多中潛通此相亦是冥現。

     ▲注毅得之貌爾雅雲犯奢果毅郭璞雲皆得勝也。

     △二阿難下結名。

     ▲經飛動不沉自然超越此約不墜三塗名為超越例如人天俱得名乘亦由戒善等能運載衆生越于惡趣耳。

     二阿下依二分以辨趣生為二一正辨二總結初又二一明死生交際。

     ▲經臨命終時未舍暖觸者命是息風連持不斷故暖是身觸住持不壞故識托其中共成三事和合則生離散則死今文雖不言識而雲二習相交即識之習性也。

     ▲一生善惡俱時頓現者善惡即内外二分也頓現即二分業相也下文情想純雜等即随其業力牽生諸趣也當知現前二分是将來諸趣升墜之權衡昔圭峰密師雲欲驗臨終自在不自在但觀日用自由不自由其言雖近可以喻遠二明諸趣差别為五一純想。

     ▲經兼福兼慧者如觀無量壽佛經雲欲生彼國當修三福雲雲慧即十六觀也此别就西方言之若通說者緣因為福了因為慧随諸淨願取土往生應知福慧通于深淺今且約初心未斷見愛未出同居橫截五道得生淨土故荊溪雲未斷惑者修安樂行是同居淨土之氣分其義明矣。

     ▲注于飛心中旁論福慧者以純想是穢土上升之因福慧是淨土往生之業事越外分故雲旁論。

     △二情少想多。

     ▲經飛仙者準下文仙趣凡有十種唯第二堅固草木而不休息藥道圓成名飛行仙其第一名地行仙乃至第十名絕行仙今雲飛仙取輕舉之義總攝十種也以在人天中間與下文次第不别故況地行羅刹尚屬此類豈地行仙等而不逮耶。

     ▲大力鬼王者如第七卷諸羅刹王富單那王等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