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經集解熏聞記卷第四

關燈
吳興沙門 仁嶽 述 起第六卷 五耳根分二一觀音正說二昔佛所記初又四一值佛禀教證真引天台雲西音阿那婆婁吉低輪此雲觀世音能所圓融有無兼暢照窮正性察其本末故稱觀世音又梵語阿縛盧枳帝滋伐羅此雲觀自在唐三藏雲觀有不住有觀空不住空聞名不惑于名見相不沒于相心不能動境不能随動随不亂其真可謂無礙智慧也(彼文)今觀諸經标名或單雲觀世音或單雲觀自在唯大悲心陀羅尼經具雲觀世音自在而不知梵語有單有具為是譯人去取不同未詳厥旨。

     ▲注流通本經者本謂本門示可通指法華為本經。

     ▲教即世音以初禀教即是耳根所對之境故。

     ▲聞即耳根者此從能聞邊說若約所聞有通有局局取彼佛音教通取一切聲塵之境。

     ▲思修皆能觀之觀者聞非無觀以觀行成時正在思修故應知三慧有橫有豎橫則名字已上位位有之豎則名字為聞觀行為思相似為修三慧具足能得相似分真之定故曰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二初于下依教起修。

     ▲注舊約三慧次第銷之義出沇疏且初聞慧者謂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此觀聞性返照離緣)如是漸增聞所聞盡(非唯亡境亦乃離聞)二思慧者謂盡聞不住覺所覺空(即能覺心思慧為體又觀此覺體性亦無)三修慧者謂空覺極圓空所空滅(思盡唯修既無能覺亦無所覺)證真曰據疏此釋但遣前二不遣修慧空覺極圓等即是釋思慧盡相令助一解最初七句遣聞慧次二句遣思慧後二句遣修慧謂前聞思二慧俱為所空修慧為能空今能所俱遣故雲空所空滅孤山長水大節亦同但釋義小異耳。

     ▲節文為四下須知根塵是所破之境理觀是能破之觀以三谛之理即三觀之體故荊溪雲谛觀名别體複同是故能所二非二前二如賊後二如兵雖計賊而發兵要賊除而兵息又此四節說有倫次遣必俱時若不然者非頓亡之智非無作之行注文已顯無俟煩辭。

     △三生滅下因修獲證。

     ▲注此非屬應蓋言其機者諸師皆作應解唯興福雲下合有二悲則謙居學地仰乃俯類凡夫又雲仰謂敬法處師悲謂傷己拔彼此善經意也若屬應者如何銷釋與之一字。

     ▲菩薩所證圓通之理下理謂三千三谛之性衆生心佛一體無差迷之則事用确分悟之則真精洞徹永嘉雲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此之謂也。

     ▲感應常冥與拔常顯者冥謂冥密顯謂顯露然感應必與拔與拔必感應冥則俱冥顯則俱顯蓋左右言之耳準智者釋法華普門品以前問答不見形聲密荷深祐為冥益(即七難二求等)以後問答觀睹色身得聞說法視聽彰灼名顯益(即三十三身十九說法也)約彼申此則三十二應是顯益十四無畏是冥益四不思議兼通冥顯雲雲。

     四世尊下由證成用為二一廣談應用二總結圓通初又三一三十二應二十四無畏三四不思議初又三一總标。

     ▲經聞熏聞修者熏謂熏習從喻為名修兼于思三慧備矣起信雲如世間衣服實無于香若人以香而熏習故則有香氣今亦如是觀音因中初無淨用由聞如幻金剛三昧而熏習故能成三十二應也。

     ▲入諸國土者若約四土論之應六凡二乘及藏通菩薩但入同居應别圓菩薩則入方便實報感機居同居亦入分段寂光無相三土由之而生天器飯色喻意可解。

     △二世尊下别釋分五一應三乘。

     △經勝解現圓資中雲将登正覺坐道場也今謂勝解即正覺此通分極識如孤山所說而資中雲将登者蹑上進修無漏言之秪為進修未登正覺是故現身而為說法令其勝解現前圓滿。

     ▲注臣家之鏡下喻分真理能現佛身也王家之鏡下喻究竟理現菩薩身也證真雲若初住能現妙覺是本下迹高若妙覺現菩薩等像是本高迹下俱高俱下二句可知此依天台四句分别(鈔文)問經雲現佛身者為劣答若在方便實報定是勝身若在同居或勝或劣雲雲。

     ▲鞠多等者梵雲優波鞠多此翻近護佛滅度後百年出世得阿羅漢果付法藏傳雲鞠多于摩突羅國說法降魔已語魔王言我不得見如來色身汝首曾睹宜為我現魔曰仁者我現佛身勿為吾禮即入林中變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化為比丘前後圍繞若鵝王趨從林而出鞠多見已說偈贊歎不覺為禮魔言何故如是答曰我知世尊久已滅度見此容儀歡喜内發是故禮耳魔複本形歸還天上。

     ▲資加二位者五停心為資糧四善根為加行。

     ▲雖有菩薩等者今謂藏通菩薩雖約凡聖位同人天及以二乘而現身說法必須有異若然則應取前諸菩薩文通收四教之機不亦可乎但随教相明勝解現圓于義無咎。

     △二若諸下應天道。

     ▲注四禅皆有王者次第禅門雲佛于仁王經說十八梵亦應有民主之異又雲四禅中有大靜王而佛于三藏中但說初禅有大梵王者以初禅内有覺觀心則有語言法主領下地衆生為便上地無此故不别。

     ▲出初禅之頂者初禅有三天謂梵衆梵輔大梵也。

     ▲經帝釋者梵語釋迦提桓因陀羅此言能作天主今略雲帝釋蓋華梵雙舉也。

     ▲大自在天者智者雲有人以為第六天而諸經多稱大自在是色界頂天釋論雲過淨居天有十住菩薩号大自在又十住經雲大自在天光明勝一切衆生涅槃獻供大自在天最勝故非第六天也(舊以前自在天為第五大自在天為第六又慈恩以自在為夜摩兜率大自在為化樂他化)。

     ▲注散脂者具雲散脂修摩此翻為密未知此中定是何等此智者之語。

     ▲雖未可定下是孤山之辭。

     ▲經四天王者金光明疏雲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居半須彌東黃金埵王名提頭賴吒此雲持國南琉埵王名毗留勒叉此雲增長西白銀埵王名毗留博叉此雲雜語北水精埵王名毗沙門此雲多聞。

     ▲國大子者谷響雲亦如世間太子入則監國出則撫軍。

     △三若諸下應人倫。

     ▲經人王者普門品謂之小王智者以輪王粟散等解之今亦應爾。

     ▲長者者淨名疏雲有長人之德也風俗通曰春秋之末有賢人着長者一篇謂年耆德艾事長于人以為長者。

     ▲居士者據普門疏以多積财貨居業豐盈謂之居士今經之意有似不然谷響引鄭康成雲居士者道藝處士此義同焉。

     ▲注三台者亦曰三階每台二星凡六星名泰階六符符者星之驗也黃帝泰階六符經雲泰階者天之三階也上階謂天子中階謂諸侯公卿大夫下階謂士庶人也今通雲三台正言其中耳。

     ▲州牧者牧養也謂養于民也尚書周官曰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嶽外有州牧侯伯。

     ▲淨行者普門疏雲劫初種族山野自閑故人以淨行稱之。

     ▲六宮者谷響引鄭康成注雲前一宮後五宮也五者後一宮三夫人一宮九嫔一宮二十七世婦一宮八十一禦妻一宮凡一百二人。

     ▲妻因夫榮者即夫尊于朝妻榮于室也。

     △四應八部。

     ▲經若有諸天普門疏雲上列大威德天今更舉二十八天或可星宿掌人間者也。

     ▲諸龍者此有四種一守天宮殿持令不落二興雲緻雨利益人間三地龍決江開渎也四伏藏龍守轉輪王及大福人藏也肇師但出三種不出天龍藥叉者此有三處海嵨空中天上傳傳相持不令食人佛初成道及說法傳唱至天乾闼婆在須彌南金剛窟住矣什師雲在寶山中住天欲作樂身有異相阿修羅有千頭二千手萬頭二萬手或三頭六手(已上皆普門疏)。

     △五若諸下應雜類。

     ▲注有形如休咎精明等此取十二類生配之則與孤山所解不同若觀下文明神咒功能中雲從第一劫乃至後身不生有形無形有想無想如是惡處有似不攝色無色界更侯講者詳而辨之。

     △三是名下結成。

     ▲注互有出沒者此經有四天王并國太子及女主國夫人命婦大家人非人是出也(普門雖有人非人智者以為結八部之數)無長者等歸女并迦樓羅及執金剛神是沒也普門出沒反此可知。

     ▲或曰下皆古師釋普門品意也。

     二世尊下十四無畏分三一總标二引釋為三一觀聲得脫。

     ▲經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資中雲由我不觀所聽音聲但觀聞性也真際雲由我不自觀音不循前塵也以觀觀者用無緣之慈觀彼世間觀音之者也今謂沇釋二句全失節釋下句則是上句亦非注文顯矣。

     ▲不旋踵者言其速也猶雲不轉足之間耳。

     ▲罔識聞熏者謂無聞慧熏習之力也問若爾散心稱名應無感應耶答今順經文以觀觀者故須正取觀慧為機因此?其怠者及遮其謗者故雲罔識等也然有散心感應者亦由過去積善或是在至誠之所招緻必非淺植輕念者能通聖應傳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菩薩利物豈不如之是猶爾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于不仁之甚者也今借此為譬二遠害随求為三一免七難。

     ▲注準天台下普門疏約觀行釋火難火難有三種一果報火如阿鼻鬲子八萬四千内外洞徹上下交炎乃至劫盡須彌洞然諸天宮殿悉皆都盡初禅已下無免火災二修因惡業火随有改惡修善之處若五戒十善多為惡業所燒故經雲燒諸善根無過瞋恚雖生有頂頭上火然三煩惱火若二乘人厭惡生死見三界因果猶如火宅四倒結業煙??俱起乃至菩薩并為五住煩惱之所燒害。

     ▲他皆仿此者水難三種果報水至二禅餘二同上彼羅刹難中以黑風為難由亦有三種果報風至三禅餘二同上乃至七難皆有觀行三義須者尋之。

     ▲經入諸鬼國即普門品羅刹難也。

     ▲則諸幽暗者谷響引樂記雲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

     △二離三毒。

     ▲注二乘下即界外三毒之相。

     ▲菩薩下三句如次配貪瞋癡。

     △三滿二求。

     ▲經立大圓鏡空如來藏上句立智下句言理智一合無複分張。

     ▲注地獄指輕系欲天指地居。

     △三持名獲福。

     ▲經百億日月準俱舍頌雲四大洲日月蘇彌盧欲天梵世各一千說名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說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壞是則小千界有一千日月中千界有十億日月大千界有萬億日月故南山雲三千世界其中四洲山王日月等則有萬億之所是也今大千雲百億者恐西天數有大小應以一百小億為一大億乃成百億日月。

     ▲修法垂範者修法約自行除耳根外随于何根修習行法也垂範約化他即以自行垂為摸範轉化于他也。

     ▲注法華亦有此之校量彼疏雲圓人唯一偏人則多格六十二億偏菩薩等一圓菩薩也又别行疏雲一多性不可得無有二相一則非一多則非多同入實際實際正等是故無異法華論雲畢竟決定知法故法即法性真如法身是故六十二億與觀音無别及觀今經方曉彼意者孤山意謂今經校量功德與法華是同但智者時此經未至不知觀音耳根勝于餘根故也嘗試議之法華為流通本經故智者二疏約待絕二妙之義互顯其文格偏等圓相待義也實際正等絕待義也況複本論以法性釋等記可違之今經為對諸聖說圓通本根校量勝劣誠如孤山所解然則兩經義趣不可全同傥或一向将此例彼豈唯見智者未曉抑亦睹天親弗明五品四依便成虛說若攜李所釋純用别疏義銷今經文此又與孤山敵體相反過猶不及二師有焉明識之士更請商略三是名下結成。

     三世尊下四不思議為二一總标二列釋又二一顯應化功名二成機感福樂初又二一功用。

     ▲經妙妙聞心心亦性也此性絕待猶老子曰玄之又玄故雲妙妙。

     ▲首臂目數皆至八萬四千者應表八萬四千法門以破八萬四千塵勞也。

     △二名聞。

     ▲經由我聞思者略于修也下文雲由我修習又略聞思蓋影互相顯耳。

     ▲如聲度垣者聞思如聲六塵如垣度猶脫出也。

     △二成機感福樂又二一求福二得樂。

     ▲注有以慈悲等者長水疏也。

     二佛問下總結圓通。

     二世尊下昔佛所記。

     ▲經由我觀聽者約所聽言之即世音也。

     ▲注悲華經彼雲往昔過恒河沙阿僧祇劫此佛世界名删提岚劫名善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