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經集解熏聞記卷第四

關燈
此釋也。

     △二展轉下熏業資生。

     ▲經相滅相生相字平聲證真作去呼者非。

     ▲注斯即前文業果相續者然此正明衆生颠倒已是前文衆生相續今指業果同其衆生耳。

     ▲淫欲故相生殺盜故相滅者亦可雲異見成憎故相滅同想成愛故相生。

     二阿難下世界颠倒分二一立世界二三世下辨類生為三一總标注古師用此如第三記。

     △二是故下正辨分三一因。

     ▲注此就聲塵當體為因者以動之一字不對餘塵說故若更就當體分之則動為其因聲如其果從因聲有色下皆以餘塵為因遞相為果也。

     ▲以顯六亂之相者不同十二因緣次第之義故當知展轉相因雖有十二而但雲六亂者正顯相根塵各從其類兩兩相望雜亂而起。

     △二乘此下果。

     ▲注動念為初此指下文動颠倒也。

     ▲情愛後起即欲颠倒也異愛不同即趣假二類。

     ▲未顯經意者未如瑜伽顯示四生次第之意卵唯想生至化以離應如第四卷解。

     ▲細尋下文義則不然者若雲四生為總八類為别此應可爾而于胎卵二生分為八類此必不然且如有想是神鬼靈類何故從卵生開出耶有色是休咎精明何須于胎生開出耶餘之六類皆無定義。

     ▲四生頌者人傍生具四地獄及諸天中有唯化生鬼通胎化二雲雲。

     三阿難下類分十二一動類。

     ▲經八萬四千者孤山雲将非八萬四千煩惱塵勞為其種乎然此類生以因感果微細行相唯聖盡明止在總知唯妄所為未可委究曆事義趣不能已已且依古釋(彼文多引沇節二疏)。

     ▲羯邏藍餘經或名歌羅邏此雲凝滑或雲雜穢狀如凝酥。

     ▲注入胎位準俱舍論胎中分位有五如第四卷注。

     △二欲類。

     ▲經遏蒱昙此雲疱狀若瘡疱。

     △三趣類。

     ▲經蔽屍即第三位問何故動類唯指初位欲類但言第二趣類止雲蔽屍從假類去皆謂羯南耶答若有初位必具後位若有第二必具初後經文一往次第且取一位配之今蔽屍羯南既不入胎故無前位然而蔽屍須至羯南羯南或由蔽屍一往之意如前可會又假類而下雖皆雲羯南其中非無具前三位及第五位(即缽羅奢佉此雲形位)良由第五于諸類中阙具不定唯有第四其名最通故障類等俱雲羯南也。

     ▲注翻覆者飛伏之貌此約形說謂飛動而伏走也沇疏雲違心背信翻覆任精遂感此類飛走不定。

     ▲蠛蠓者上莫結切下莫孔切郭注爾雅雲小蟲似蚋喜亂飛莊子謂之醯雞。

     ▲昆蟲者鄭注祭統雲溫生寒死之蟲也。

     △四假類。

     ▲注蛴螬蟲谷響引爾雅雲蟦(扶雲切)蛴螬注曰在糞土中列子雲烏足之根為蛴螬其葉為胡蝶(根本也葉散也言烏足為蛴螬之本其本末散化而為胡蝶也)。

     ▲天地委蛻者列子雲了孫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氣自委結而蟬蛻耳若是汝有則男女多少亦當由汝也)又莊子雲聖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郭象曰行謂任自然而運動物化謂蛻然無所系也請觀上文豈非以形化取譬于蛻耶下文純想則飛謂輕舉之相若飛騰之貌何須有翼方曰飛耶。

     ▲理合在茲者若雲化相不同化生更指何類為無而忽有之化乎況四生次第與諸經不殊不應局說小蟲頓乖大義。

     △五障類。

     ▲經和合著成着陟慮切明也。

     ▲注爝火者沇師意謂螢火之類耳據莊子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難乎釋文曰爝音爝然火也一雲摧火謂小火也字林雲爝炬火也斯等皆與螢火不同。

     ▲蚌珠者後漢書雲珠蚌中陰精也。

     △六惑類。

     ▲經無色羯南問既雲無色何謂羯南答應取一分細色通名其類不可責同堅硬之狀當知此亦化生之類而節公判為胎生開出者其可得乎。

     ▲空散銷沉者證真雲通取四空也。

     △七影類。

     △經罔象猶雲仿像蓋不真之貌也若莊子雲水有罔象釋文曰水神名。

     △八癡類。

     ▲注華表生精黃頭化石谷響雲晉張華字茂先時燕昭王墓有妖狐謂華表曰我聞張司空多學欲往幹之以為如何對曰張司空博物君子也非但損子亦禍于吾狐不聽刺投華華與論天下人物多為其所折謂華曰天欲雨請辭去華固留之謂左右曰我聞巢居知風穴居知雨不是狐狸即是老鼠乃密令人斫華表然而照之化為狐狸而去梵雲劫毗羅此翻黃頭頭如金色因以為名恐身死往自在天問天令于頻陀山取甘子食可延命食已于林中化為石如床有不逮者書偈問石後為陳那菩薩斥之其石裂矣。

     △九僞類。

     ▲經水母者谷響雲俗謂之蝦蛇是也切韻曰蛇水母也一名蟦形如羊胃元無目以蝦為目。

     △十性類。

     ▲注以聲附卵孤山引顯識論雲雌孔雀聞雄者鳴于是有身彼謂之聲生也又莊子雲蟲鳴于上風雌應于下風而風化注曰蟲以鳴聲相應不待合而便生子故曰風化。

     △十一罔類。

     ▲注蒸嘗者祭名也爾雅雲春祭曰祠(祠之言食)夏祭曰礿(新菜可約)秋祭曰嘗(嘗新谷也)冬祭曰蒸(進品物也)。

     △十二殺類。

     ▲經土鳥者見爾雅注說文雲枭不孝鳥也毛詩草木疏雲流離鳥也自關而西謂鳥為流離其子适大還食其母。

     ▲破鏡者述異記雲獍之為獸狀如虎豹而小始生還食其母故曰枭獍然則破鏡是獸明矣故孤山指譯人誤雲鳥耳舊疏皆作鳥字釋之或曰凡鳥獸眼睛破者皆名破鏡未詳所據。

     ▲注貙者敕俱切爾雅雲貙獌(音萬)似狸注曰今山民呼貙虎之大者為貙豻(音岸)。

     三是名下結示。

     ▲注幽顯可驗者幽如鬼神精靈等顯如魚鳥龜蛇等。

     ▲下文廣談七趣者此中生數雖多起相則略若以七趣一斯觀此十二類生猶阙地獄修羅二趣然餘五趣亦未委明大概但言迷真起妄故有類生破妄顯真故有諸位迷悟相翻意在于悟從悟說位用酬前文阿難之請也。

     起第八卷 三約斷妄修三漸次入五十七位分三一明漸次二示地位三顯經名初又二一結前生後二列名釋相初又二一結前颠倒。

     ▲注一則現起名事造謂十二颠倒交互而起正如捏目亂華發生也。

     ▲餘則冥伏名理具者以無始熏習颠倒性成此如種子冥伏在地也故唯識宗說第八識集諸種子起諸現行即其義焉然此冥伏合是妄具而雲理具者以妄本無體下釋之此兼種義且約真妄相即作如是釋其實真心本具性惡不由熏成方是一家理具之義。

     △二汝今下生後漸次。

     二雲何下列名釋相又二一列名。

     ▲經除其助因除即斷也五辛是淫恚助發之因故先斷之。

     ▲刳其正性者刳猶去也淫殺等心是衆生正業之性故常去之如圓覺雲卵胎濕化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此義同焉違其現業者由前漸次助修正行能破六根現前惑業也應知第三更無他法是故于此别名增進。

     ▲注事漸理圓者斷辛持戒從粗至細破惑入位自淺由深事雖有漸而皆以菩提之心即理而修無非圓行今此第二正名修行者以持聲聞菩薩戒律是無漏之學不同斷辛但除葷食故标真修簡前修習也。

     △二雲何下釋相分三一除其助因乃至三違其現業初又三一标二阿難下釋為二一通明四食二别斷五辛初又二一示名體。

     ▲經是故佛說下證真雲佛初出家于外道邊六年苦行日食麻麥知其非道遂即舍之于牧牛女邊受乳糜食外道聞之生謗佛成道後為除自餓外道無益苦行乃說一切衆生皆依食位正覺正說餘不能知外道嗤曰愚者亦知何言正覺正知佛反問之食有幾種外不能答因說四食雲雲。

     ▲注段謂形段者古翻經律多雲抟食其義則局如漿飲等不可抟故于是後譯皆言段食也。

     ▲相應觸及相應思者皆心所遍行中法也沇疏雲思想飲食令人不死亦名思食冷暖等觸亦名觸食此乃分通非正食義。

     △二阿難下明損益。

     △二是諸下别斷五辛為二一正斷。

     ▲注應法師下彼又雲興渠出烏茶娑他那國彼人常所食者也此方相傳為芸薹者非又雲此是樹汁西國取之以置食中今阿魏是也孤山雲當知此五辛而複葷是以制之故請觀音雲五辛能葷悉不得啖若辛而不葷則非所制如姜芥之屬。

     △二如是下顯過又二一說法昭嫌二是食下修禅緻毀。

     △三阿難下結。

     二雲何下刳其正性分三一标二阿難下釋為二一持戒律二成功用初又二一約性遮正防身口二依小大具執身心初又二一勸持。

     ▲注律中五果者一核果(如棗杏等)二膚果(如荜苃桑椹梨柰等)三殼果(如椰子胡桃石榴等)四??果(如香菜蘇荏等)五角果(如大小豆等)。

     ▲防壞生者壞音怪毀也以比丘之法不得自手壞生若有所須語淨人言汝知是汝看是等淨人解者以火觸之此名火淨律中更有爪淨揉淨等今且言火耳沇疏雲以細況粗生果尚須淨食何況食肉傷慈之甚。

     △二阿難下誡犯于四重中略誡前二又于二中偏誡淫欲是知刳性之意斯為本欤法華雲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若滅貪欲無所依止智論雲世間無不愛樂五欲于五欲中觸為第一能系人心如人堕在深泥難可救濟複次若受餘欲猶不失智慧淫欲會時身心荒迷無所省覺深着自沒是故出家法中淫戒在初今經最後垂範而序中起教以此為别緣至今修行以此為偏誡願諸有學勿輕聖言。

     △二先持下依小大具執身心。

     ▲經先持聲聞下沇疏雲如十輪經學行次第若不先學小乘即學大乘無有是處乃至雲無力飲河池讵能吞大海後行菩薩清淨律儀即梵網所制也亦應如地持及璎珞所說三聚戒相謂攝律儀戒(十波羅蜜)攝善法戒(八萬四千法門)攝衆生或(慈悲喜舍)具在菩薩戒疏。

     ▲注尼複加四謂第五不得染心男身相觸六不得染心男捉手捉衣入屏處屏處共立共語共行身相倚共期等八事七不得覆他重罪八不得随舉大僧供給衣食雲雲。

     ▲衆法絕分者四人已上凡作羯磨不任僧用故四分偈雲諸作惡行者猶如彼死屍衆所不容受以此當持戒。

     △二禁戒下成功用為二一破業累。

     ▲注不淫等以相生相殺等如次配于四重亦可無相負累及不還宿債皆由不偷劫也但上句在因下句屬果并前淫殺不行即無三種相續。

     △二是下發神通。

     ▲經得大神通遊十方界者别而言之此屬身根即如意通也若總說者六根清淨皆名神通故智者指法華并普賢觀及菩薩處胎經皆以六根而為六通然則他心宿命漏盡同是意根淨也。

     △三是則下結。

     三雲何下違其現業分三一标二釋為三一因戒成違二由違入證三從證立位初又二一因前刳性孤山雲三漸次位有超有次前是超入故淨六根此是次入故但伏惑今謂不爾既名為漸那忽有超應知此中蹑前六根淨人粗垢已落而細惑未除故曰于外六塵不多流逸。

     △二因不下成今違業。

     △二十方下由違入證又二一顯證相。

     ▲經琉璃譬國土明月喻真性獲大安隐即涅槃也大經雲三德具足名大涅槃。

     ▲皆現其中者謂極果之德入分真之性也。

     △二是人下示忍名。

     ▲經無生法忍者謂忍可印持決定無缪即能證智也無生法從所斷惑得名若約所證亦名寂滅忍故荊溪雲惑滅故名無生證理故名寂滅又淨名疏雲通證無生忍秪是寂滅忍在因讓果說為無生。

     △三從是下從證立位。

     △三是則下結。

     ▲注豈不以違其現業等夫現業之體既屬無明非中道正觀無以違也圓人所修尚無先空次假之理何有斷辛而不持戒豈有持戒而不修中當知三種漸次說有先後若得意者同時而修也故第一漸次即雲修菩提者菩提名覺非中觀而何又下文總結諸位雲如是皆以三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以此明之孤山雲事漸理圓猶是一往耳此下幹慧地等亦是順經次第以第二漸次始入幹慧乃至十信第三漸次方入初住乃至行向等。

     首楞嚴經集解熏聞記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