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經集解熏聞記卷第四

關燈
期所奉。

     ▲經八月露水谷響雲得陰氣之正也。

     ▲取八圓鏡各安其方者長水雲壇雖八角上下為十以應圓數以下文有懸鏡相對上下交光等今觀下文秪雲又取八鏡覆懸虛空還成十六之數若取覆懸及八方用表上下于義不便。

     △二每以下二時緻享。

     ▲經兜樓婆香舊雲白茅香也。

     ▲注字或作響谷響引祭義雲響者鄉也鄉之然後能飨焉注雲中心向之祭乃見飨。

     △二令其下壇室四面又二一設像。

     ▲經藍地迦者纂要雲青面力士也。

     ▲軍荼利等未見所翻。

     ▲頻那夜迦舊雲頻那是豬頭夜迦是象鼻此二使者也。

     ▲注東向者如第一卷雲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是也。

     ▲右尊左卑者如智論以身子為佛右面弟子目連為佛左面弟子。

     △二又取下懸鏡。

     ▲經使其形影重重相涉蓋表如來藏理事交徹一為無量無量為一。

     三于下示誦儀分二一七别行二百日端坐初又三一正修。

     ▲注十大願等梵網雲若佛子常應發一切願孝順父母師僧(一)願得好師(二)同學善知識(三)教我大乘經律(四)十發趣(五)十長養(六)十金剛(七)十地使我開解(八)如法修行(九)堅持佛戒甯舍身命念念不去心(十)若一切菩薩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又雲若佛子發是十大願已持佛禁戒作是願言甯以此身投于熾然猛火大坑刀山終不毀犯三世諸佛經律與一切女人作不淨行等雲雲。

     △二至下顯益又二一見佛修定二能令下因定獲益。

     △三阿難下斥失。

     ▲注行此法時十人已還天台依之經有明制不可逾也世有修法華等行者或多增人數或長延日限廣邀士女來會香華止存诳俗之心甯為感聖之道至有燒身臂指先告四方縱不苟财亦成沽譽内盲理觀外掇譏嫌如此師徒予見之矣大經雲有四種法為大涅槃而作近因一者親近善友二者專心聽法三者系念思惟四者如法修行若離四法勤修苦行得涅槃者無有是處彼誡但修苦行實求涅槃者尚為不可況沽譽乎況苟财乎真修行人請思此語。

     △二從下百日端坐又二一正修此與止觀所說九十日常坐一往是同但今兼前三七日行法為異故下私注中判屬半行半坐三昧應知正修首楞嚴定亦如普觀雲端坐念實相妙勝定經雲但能直心坐禅即是第一忏悔也問前科經文從持戒誦咒以來俱名助行今端坐修定豈非正行耶答前乃分其大綱不可責其細目況今略示坐儀日限更不委明定相圓師亦科為助行義合如之。

     △二有下獲益。

     三汝問下總結。

     ▲注然所誦咒等予嘗有此經禮誦儀一卷以備早暮熏奉之或須者行之。

     二阿難下說神咒為三一述請二宣說三護持初又二一阿難正請二于時下大衆伫聞。

     △二爾時下宣說分三一現化佛。

     ▲經肉髻者應法師引無上依經雲頂骨湧起自然成髻也。

     ▲畏愛兼抱者谷響雲畏金剛擎山持杵愛如來坐華放光由茲二事兼并懷抱。

     ▲注王索先陀婆出涅槃經菩薩品。

     ▲五不翻下谷響雲一秘密故不翻即陀羅尼是也二多含故不翻謂薄伽梵是也三此方無故不翻如剡浮樹是也四順古故不翻謂阿耨菩提等實可翻之但摩騰以來存梵故後皆仿之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尊重智慧輕薄故存梵也此之五義乃玄奘述之出唐續高僧傳。

     ▲四例者一翻字不翻音諸經咒詞是也二翻音不翻字如華嚴中??字是也以作此方萬字音翻之而字體猶是梵書故三音字俱翻經文是也四音字俱不翻西來梵夾是也此之四例贊甯述之出皇朝高僧傳。

     △二說神咒。

     △三阿難下顯功能分二一約果人以顯驗二約因人以勸持初又二一廣說。

     ▲注私謂此說下夫咒是密語豈下凡所知若據前引天台所明則長水之說固難信用蓋璇師見有咒本後人擅注其語故茲判釋又雲下嘗更議之縱若從唵字去方是正咒亦須誦前歸命等文必也後之咒辭咒前所為耳亦不可但持數句而已又若令每一時全誦一百八遍借使利舌聖力加之亦不能于一時之中誦滿其數況其鈍者乎又世有誦者改轉音字謂之梵念十有九異孰為真言诘其所由或曰傳之于梵僧或雲習之于譯人者且梵僧之音奢切何驗譯人之學疏甯奚憑豈可極量誦而有乖雲峰翻而未當且翻梵為華如翻錦绮背面雖異文彩無殊若此方文字絕無梵音者則注而及之如薩跢鞞弊是也例知餘字之音不可率爾擅改但依現本至心受持用破疑情以彰靈感也。

     ▲注灌頂經大橫有九彼經第十二雲一者橫病二者橫有口舌三者橫遭懸官四者身羸無福又持戒不完橫為鬼神之所得便五者橫為劫賊之所剝脫六者橫為水火焚漂七者橫為雜類禽獸所啖八者橫為怨仇符書厭禱邪神牽引未得其福但受其殃先亡牽引亦名橫死九者有病不治又不修福湯藥不順針灸失度不值良醫為病所困于是滅亡又信世間妖孽之師為作恐動寒熱言語妄發禍所犯者多心不自正不能自定蔔問覓禍殺?狗牛羊種種衆生解奏神明呼諸魍魉鬼神請乞福祚欲望長生終不能得愚癡迷惑信邪倒見死入地獄展轉其中無解脫時是名九橫涅槃亦說有九橫死者彼經純約夭壽者言之具如第二十四卷。

     ▲經攝受親因如佛敕文殊将咒往護阿難親因也。

     ▲注即前文雲下此以心咒釋咒心沇疏大同彼雲從如來藏心之所流出故名咒心又雲或是十方如來心印法門故曰咒心。

     ▲亦是秘密藏中下此取咒中精要釋咒心故智者說心有三種一慮知心二草木心三積聚精要心今秘密藏是積聚之義咒心即精要心也。

     ▲蜾蠃之咒螟蛉者爾雅雲蜾蠃蒲盧(即細腰蜂也俗呼為蠮螉)螟蛉桑蟲(俗謂之柔蟃亦曰女戎)楊子曰螟蠕之了殪而逢蜾蠃祝之曰類我類我久則肖之矣。

     ▲有雲下節疏所解此用藏法師心經疏義若據初心得益多分可然至論圓法所生必無互阙義未盡理故曰下往如之。

     △二若我下結示。

     二汝等下約因人以勸持分二一略勸二廣示初又二一勸受持二阿難下令書寫二阿難下廣示為三一總标二若我下别示分二一救護世間得大無畏二成就衆生出世間智初為六一免毒害。

     ▲經厭蠱者應法師雲厭鬼名也字苑雲厭眠内不祥也蒼颉篇雲伏合人心曰厭說文雲蠱腹中蟲謂蟲行毒也聲類作戈者反謂蟲物害人也正法華經有蠱狐舊維摩經有妖蠱應師并同聲類音之今但音古。

     ▲碜心者碜或作墋通俗文雲沙土入食中也。

     △二毗那下獲靈祐。

     ▲經那由他者此當萬億俱胝者此當千萬見應師音義。

     ▲金剛藏王者慈恩翻首楞嚴為金剛藏然則此諸菩薩證此定故以是為名。

     △三從下遠惡趣。

     ▲經富單那一雲息餓迦吒富單那此雲奇臭餓。

     ▲鸠槃荼等如第六卷。

     ▲經如惡義聚者谷響雲喻與諸佛無分散也。

     △四是故下滅罪障。

     ▲經五辛如下文。

     ▲經五逆者珙鈔引俱舍頌曰約處唯除北約人除扇??(敕皆反)四身一語業三殺一虛诳一殺生加行無間一劫熟随罪增苦增八比丘分二以為所破僧雲雲。

     △五複次下滿願随求。

     △六阿難下銷災厄。

     ▲注支提翻靈廟或名可供養處又雲有舍利曰塔無舍利曰支提如阿含中有四支徴(知荷切)謂佛生處得道轉法入滅也。

     ▲脫阇幢也者此乃梵語翻為幢也阇應作視遮切有作都音引爾雅雲阇謂之台而言脫者積土脫落也今所不取。

     ▲經五谷者周官曰以五谷養其病鄭注雲麻黍稷麥豆也。

     ▲八大惡星者纂要雲九執曜除日月取計都為八也孔雀經雲日月及熒惑辰歲并太白鎮及羅睺彗此皆名執曜此與長水注同。

     ▲由旬者正言逾繕那此雲合應計合爾許度量也或雲此無正翻乃是輪王巡狩一停之舍猶如此方館驿然彼由旬數有大小或四十裡或二十裡諸經論中多用小數耳。

     △二是故下成就衆生出世間智。

     △三汝及下結勸。

     ▲經諸修行下具四緣故方獲其益謂依我壇場(一)如法持戒(二)所受戒主逢清淨僧(三)于此咒心不生疑悔(四)噫持此咒者當自惟念于是四緣為全為缺苟初緣未具第三罔知而持戒不疑能無自勵每讀至此傷病盈懷雖口誦之惟勤且心通而弗逮焉知來者不如經乎勉之勉之。

     三說是下護持分六一金剛衆二梵釋衆三鬼衆四天衆五雜衆。

     ▲經無色界天同時稽首中陰經亦雲無色界天禮拜世尊華嚴雲菩薩鼻根聞無色界宮殿之香仁王雲無色界天雨諸香華阿含中說舍利弗入滅時無色天空中淚下如春細雨故知無色非無色也昔入偏計豈唯暗大亦昧小宗而涅槃雲非二乘所知者非全不知蓋言未了細色之相故。

     △六爾時下菩薩衆。

     ▲經除彼發心樂修禅者謂諸小鬼神心既悛惡可近善人。

     ▲注若涅槃殺一闡提等谷響引彼經雲殺一蟻子得罪殺一闡提無罪法華中羅刹女說偈雲若不順我咒惱亂說法者頭破作七分如阿梨樹枝涅槃明如來往世為王名曰仙豫因五百婆羅門不信大乘王盡殺之由謗法故堕地獄中既而乃起三念知是地獄知由謗法知因王殺改心自責即舍地獄生露鼓王佛刹得一劫之壽舊譯華嚴明善财至滿幢城滿足王所見無量衆生犯王法者身被五縛或斷手足或截耳鼻或挑雙目或斬身首或投沸灰或?纏身以油灌而焚之善财問曰雲何修道答言我成就菩薩幻化三昧十惡衆生不可教化我為調伏化作苦治令舍惡具善得樂發心具一切智知知我于蟻子不生害心何況人耶唐譯名無厭足王雲雲。

     ▲一子地者慈念衆生猶如一子故涅槃明四等成就住二地慈悲喜住一子地舍住空平等地雲雲。

     三阿難下示楞嚴地位分四一述請。

     ▲經未到涅槃者謂究竟涅槃即妙覺所證也至何漸次得修行目此問入地之正行也準下三種漸次初則除其助因所謂五辛未為正行至于第二刳其正性所謂淫心由是之故修三摩提能得第三違其現業乃至獲無生忍所以第二漸次名為真修即修行之目也應知涅槃如所到之境諸地如所由之道修行如能履之步三法若具則首楞嚴教能事方畢美矣哉阿難請意也如此。

     △二爾時下贊許。

     △三阿難下受教。

     ▲經刳心者谷響引莊子曰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注刳猶去也此取郭象意注之彼雲有心則累其自然故當刳而去之釋文刳口吳口侯二反去起呂反。

     四佛言下正說為三一略明二廣示三釋疑初又二一理絕名相二因妄下事分真妄。

     ▲經二轉依号沇疏雲由不了一法界相忽然起妄名為不覺翻此不覺了本無生名之為覺即菩提之号因不覺立也由迷有生生即有滅翻此生滅顯不生滅即涅槃之号對生滅立也生滅既滅更無所依故名轉依以真如為迷悟依轉此迷依以為悟依故名轉依雲雲節疏先依法相釋即今注文也後約起信釋即引沇疏也然轉依名義正出相宗故集解之略采其說。

     ▲注六種轉依此約位辨悫疏有之。

     二阿難下廣示分二一約迷真起二颠倒成十二類生二約斷妄修三漸次入五十七位初又二一總示倒因二别明倒相初又二一标列。

     ▲注今世界颠倒蓋指正報者問此與衆生颠倒雲何辨異答衆生乃合前業果總明其相世界即于衆生中别明其類以世界是遷流分段差别義故若知總别不昧下文。

     △二阿難下牒示。

     ▲經本此無住等如淨名雲從無住本立一切法也。

     △二别明倒相分二一衆生颠倒二世界颠倒初又二一迷真有相。

     ▲注除真如外至皆屬于權出法華疏記。

     ▲有身故生等即四念處境四攝五陰無法不收皆言非者謂身受心法悉是非相也何則由非真求複既是逆修乃能成于九界五陰斯皆虛妄之相故雲非也問何故以生為身以住為受答如雲卵生等既是色質豈非身耶苦受等領納現境對三相論之即是住相又約四念處次第配之義當于受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