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經集解熏聞記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等空即一亡也三空配位已在說題。
二阿難下示諸聖圓通本根為四一阿難述請二如來普問三諸聖各說四文殊簡辨初又二一述解申疑。
▲經得無疑惑例前心目開明說之。
▲頂禮雙足者谷響雲頂者己之貴足者佛之賤以己之貴禮佛之賤敬之至也。
▲然猶未達圓通本根者上雲慧覺圓通但是悟知一六亡義今雲圓通本根正是最初方便也。
△二世尊下省躬緻請。
二爾時下如來普告。
▲注從佛口生從法化生據孤山意唯從圓釋今則通小小以四果為無學生真谛法中圓以分證為無學生中道法中通别準知此下二十五聖孤山複有料簡釋疑問曰諸聖所叙于界及大何其次第為本說自爾為經家次此耶答雖未可定判而以本說自爾為長蓋受佛威加說必次第也若爾一等次第何陳那因聲而在沙陀因色之前答此陳那是現在悟道既初因聲塵與觀音過去悟道元因耳根非但根塵相符亦是過現相對是故最初陳那叙述末後觀音叙述斯則善始令終以顯此土正以音聲為佛事也若爾陳那亦應當機則與觀音義等何故文殊簡以為非答塵是佛語根乃自身認塵則着他語言觀根則了己心性末代悟入要在觀根所以陳那聞聲亦在簡非之例問普賢依耳識而悟何不當機答塵非根不别識非根不發若不依根如何發識根親識疏是故亦簡又普賢所說心聞之義乃是分真所得何關初心故下文雲心聞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雲何獲圓通問觀音既是觀根悟道合在六根科中則當居那律前後何故越次居七大之末耶答此既當機其道則勝勝傥先說劣無由陳故讓諸聖居前而觀音處後例如三十三大士說不二法門而淨名杜口最居于後前劣後勝炳然可見已上五重皆圓師料簡斯亦鈎深索隐之義講貫者不可不知。
三諸聖各說分二一正說圓通二廣現前瑞初又五一六塵乃至五耳根初又六一火器悟聲塵。
▲經雞園者中阿含雲佛滅度後諸上德比丘皆住雞園竦疏引智論雲昔有野火燒林林中有雉入水漬羽以救其焚纂要雲即雞頭摩寺二說未審。
▲注涅槃說身因谷響引彼經三十二雲五百比丘問身子雲佛說身因何者是耶身子答曰汝等亦各得正解脫自應知之何緣方更作如是問有比丘言我等未得正解脫時意謂無明即是身因作是觀時得羅漢果有說愛有說行乃至飲食五欲如是五百共往佛所各說已解身子白佛誰為正說佛言無非正說。
▲淨名入不二者初法自在菩薩雲生滅為二不生不滅為不二乃至文殊雲無說無示為入不二共三十二人若兼居士默然則三十三也。
▲其猶禮樂等者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斯即開權會實者具如後釋。
▲主伴相濟者爾雅雲濟成也。
▲天台化儀四教謂頓漸秘密不定也。
▲龍樹二種法輪謂顯露秘密也。
▲俱無此說者且漸教之初唯為五人等說三藏教大雖在座小所不識至論不定但雲雖五人證果不妨八萬諸天獲無生忍且不言陳那得大乘益又大論明秘密法轉雲初轉時聲聞見八萬及一人諸菩薩見無量阿僧祇人得二乘無量阿僧祇人得無生忍亦不言陳那在大益之數若謂今經陳那所叙是密悟圓理者豈唯彰天台龍樹教義不明抑亦顯法華迹門開權未了何哉以法華但說在昔是權于今是實耳此義非小有妨大塗故集解中不避煩芿。
△二塵性悟色塵。
▲經優波尼沙陀如序分列名中解又纂要雲據華嚴等經疏翻為近少亦雲近對蓋校量持經功德雲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即極少比對之分也今經雲以從白骨微塵歸于虛空此乃折色明空因于近少微故也。
▲注觀五陰理性謂觀色不淨觀受是苦觀識無常觀想行無我。
▲九想者一脹想二青瘀想三壞四血塗漫想五膿爛想六啖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燒想。
▲壞法羅漢者次第禅門雲對治無漏禅有二種一者壞法道即九想八念十想是也善修此三發真無漏成壞法阿羅漢二者不壞法道即皆舍勝處一切處九次第定師子奮迅超越三昧等具此禅故發真無漏成不壞法大阿羅漢。
△三香嚴悟香塵。
▲經童子者菩薩之異名也餘經亦稱文殊等為童子以内證真常而無取着如世童子心無染愛故。
▲注此似衍門者未敢定判故雲似耳若觀當時得阿羅漢将非通教聲聞之果乎。
△四藥王悟味塵。
▲經法王子者釋論雲佛為法王菩薩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悉名王子。
▲五百梵天者證真雲是其徒屬。
▲印我昆季藥王藥上者據法華疏雲藥王昔名星光從尊者日藏聞說佛慧以雪山上藥供養衆僧願我未來能治衆生身心兩病号曰藥王今蒙佛記即酬昔所願也。
△五賢守悟觸塵。
▲經開士者古翻菩薩為開士安師雲開士始士也開謂心初開故始謂始發心故。
▲從佛出家者若據大論雲?陀波羅是居家菩薩恐名字有同耳。
△六飲光悟法塵。
▲經我觀世間下即實有滅空也。
▲注九次第定謂四禅四空滅受想也。
▲經世尊說我者如增一阿含雲我佛法中行十二頭陀難行苦行大迦葉第一。
▲注此翻抖擻謂抖擻十二種過患雲雲。
二五根為五一如意悟眼根。
▲注此雲如意等昔于饑世曾以稗飯施辟支佛九十一劫生人天中如意受樂常獲富足。
▲半頭而見者舊說那律天眼從頂上發見此恐不爾如佛得全頭天眼又從何而見耶。
▲非謂金剛唯喻大定者地論雲二乘得金剛喻定。
△二繼道悟鼻根。
▲注于路所生證真引善見律雲有一長者隻有一女與奴私通遂逃他國久而有孕垂産思歸行至中路即誕其子因名路邊生如是二度凡生兩子長名槃陀伽弟名周利槃陀伽以其弟相繼于路邊生故名為繼道。
▲經我時觀息等此似于數息中修六妙門觀所言六者謂數随止觀還淨雲雲前三是定後三是慧定愛慧?能發真明故得漏盡成阿羅漢。
▲反息循空者反生滅之息循真明之空也。
△三牛呞悟舌根。
▲經有牛呞病爾雅作齝與呞同郭璞雲食之已久複出嚼之法華疏雲牛若食後常事虛哨其病似之。
▲注緣起與今經異證真雲昔為比丘摘他一穗谷觀其生熟五百生作牛償力今雖得道猶作牛呞。
▲經心地法門者問此與大乘唯心之義不亦同乎答凡釋教文不可以名定義當須以義正名今既叙昔所示法門但是第六識為諸法所依故曰心地且小乘諸經奚嘗不談諸法由心如阿含雲一法攝一切法所謂心是正法念雲心造依正瑞應雲得一心則萬邪滅矣又何但小乘至于先儒亦以心為言行之本如楊子曰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發成言畫紙成書書有文質言有史野二者之來皆由于心)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佗求其放心而已矣荀卿子曰心也者道之工宰也(工能成物宰能生物)由是觀之何必大乘方雲心地耶下文身子雲悟心無際等義皆例此。
▲還味旋知者祇是觀味之知還旋心地耳。
△四餘習悟身根。
▲注罵河神為婢谷響雲過恒河水咄小婢駐流河神為之兩派神往訴佛佛令忏謝即合掌雲小婢莫瞋大衆笑之忏而更罵佛言本習如此實無高心。
△五空生悟意根。
▲注嘗試訂之訂平議也良由在昔下問何故但雲方等般若而不言法華耶答二酥味長豈無所證若指醍醐于義太緩況圓通本根須叙在昔法華開會亦會本根向下身子滿慈意亦如是。
▲見佛法身者法華疏雲佛忉利天下率土輻湊争前頂禮空生端坐石室念諸法空豁然悟道佛告蓮華比丘尼非汝前禮須菩提先見法身法華玄文判此是三藏空門成實論之所申也。
▲經諸相入非非猶無也非所非盡上非字同前無義所非即諸相相帶言之耳。
▲旋法歸無者法是意根所對之境正由根寂乃得法空永嘉雲知滅對遺斯之謂矣。
三六識為六一身子悟眼識。
△經心見者證真雲即眼識界也。
▲注不可以人而異于法者人謂迦葉法謂緣生。
▲經光極知見者光明也若從義便秪是知見明極耳。
△二普賢悟耳識。
▲注金剛喻定孤山雲即下文明金剛幹慧也。
△三??喜悟鼻識。
▲注故标其妻者來出家時耽着其妻食息不離。
▲十六特勝者此禅與六妙門橫豎淺深之異耳。
▲通明者謂三事通觀若觀息時即照色心觀色及心亦複如是故曰通明又修此禅能發六通三明故。
△四滿慈悟舌識。
▲經以音聲輪者佛有三輪謂身輪現通口輪說法意輪鑒機此口輪也。
▲助佛轉輪者此法輪也口輪是能轉法輪為所轉。
△五上首悟身識。
△注或翻近執舊譯為佛家人其意同焉。
▲經三千威儀八萬微細纂要雲約二百五十戒各有四威儀合為一千循三世轉為三千也将三千威儀分配身口七支為二萬一千複約對治三毒及等分成八萬四千今舉全數也。
▲注制遠方便者如起心破戒未動身口時是也。
△六辨寂悟意識。
△注木爪癃谷響雲亦曰木爪林近此林居故又雲禱此林神而生故。
△根本禅者四禅四空總名十二門禅然其神通多依四禅而發。
四七大為七一火頭悟火大。
▲經教我遍觀下應通生滅無生二種觀相雲雲。
▲二持地悟地大。
▲經阛阓者谷響引崔豹古今注曰阛市垣也阓市門也。
▲饑荒者爾雅雲谷不熟為饑果不熟為荒。
▲注三谛具足者蓋了色即是空一切法趣色如指不自觸故曰不相觸摩。
△三月光悟水大。
▲經水性無奪孤山雲奪猶失也長水雲一味水性更非餘大之所相傾故名無奪。
▲注十遍處者證真雲謂觀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十境皆使遍一切處也就所觀境得名亦名十一切處亦名十一切入。
▲注稠禅師入火光定事載續高僧傳有作折法等者孤山疏也。
▲四琉光悟風大。
▲經皆是妄緣風力所轉者妄緣即能感之業風力即所感之報又風力即妄緣也皆虛妄緣相故。
△五空藏悟空大注有足曰镫今俗作燈。
▲經放十種光等孤山雲表從一心現十界像化十界衆生也。
△六慈氏悟識大。
▲注此翻慈氏淨名疏雲有言從姓立名今謂非姓恐是名也何者過去為王名昙摩沇支慈育國人國人稱為慈氏姓阿逸多此雲無能勝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親見正文未可定執(疏文)。
▲亦曰三相者解深密中二名全同唯識但以性為相耳資中下此依唯識所解也證真引彼頌曰由彼彼遍計遍計種種物此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遍計)依他起自性分别緣所生(依他)圓成實于彼常遠離前性(圓成)。
△七勢至悟根大。
▲注舍衛等者智論雲舍衛有九億家三億眼見佛三億耳聞而不見三億不聞不見。
▲經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孤山雲謂托宿世修念佛觀故生佛前不假加功進行而自證妙道故觀經雲生彼國已見佛色身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是也。
▲注念存三觀等者空觀念報身破通别見思假觀念應身破界内外塵沙中觀念法身破根本無明分别雖爾然複須了即惑成觀觀外無身三一互融非相含然非相生然念之于無念是真念佛矣。
首楞嚴經集解熏聞記卷第三
二阿難下示諸聖圓通本根為四一阿難述請二如來普問三諸聖各說四文殊簡辨初又二一述解申疑。
▲經得無疑惑例前心目開明說之。
▲頂禮雙足者谷響雲頂者己之貴足者佛之賤以己之貴禮佛之賤敬之至也。
▲然猶未達圓通本根者上雲慧覺圓通但是悟知一六亡義今雲圓通本根正是最初方便也。
△二世尊下省躬緻請。
二爾時下如來普告。
▲注從佛口生從法化生據孤山意唯從圓釋今則通小小以四果為無學生真谛法中圓以分證為無學生中道法中通别準知此下二十五聖孤山複有料簡釋疑問曰諸聖所叙于界及大何其次第為本說自爾為經家次此耶答雖未可定判而以本說自爾為長蓋受佛威加說必次第也若爾一等次第何陳那因聲而在沙陀因色之前答此陳那是現在悟道既初因聲塵與觀音過去悟道元因耳根非但根塵相符亦是過現相對是故最初陳那叙述末後觀音叙述斯則善始令終以顯此土正以音聲為佛事也若爾陳那亦應當機則與觀音義等何故文殊簡以為非答塵是佛語根乃自身認塵則着他語言觀根則了己心性末代悟入要在觀根所以陳那聞聲亦在簡非之例問普賢依耳識而悟何不當機答塵非根不别識非根不發若不依根如何發識根親識疏是故亦簡又普賢所說心聞之義乃是分真所得何關初心故下文雲心聞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雲何獲圓通問觀音既是觀根悟道合在六根科中則當居那律前後何故越次居七大之末耶答此既當機其道則勝勝傥先說劣無由陳故讓諸聖居前而觀音處後例如三十三大士說不二法門而淨名杜口最居于後前劣後勝炳然可見已上五重皆圓師料簡斯亦鈎深索隐之義講貫者不可不知。
三諸聖各說分二一正說圓通二廣現前瑞初又五一六塵乃至五耳根初又六一火器悟聲塵。
▲經雞園者中阿含雲佛滅度後諸上德比丘皆住雞園竦疏引智論雲昔有野火燒林林中有雉入水漬羽以救其焚纂要雲即雞頭摩寺二說未審。
▲注涅槃說身因谷響引彼經三十二雲五百比丘問身子雲佛說身因何者是耶身子答曰汝等亦各得正解脫自應知之何緣方更作如是問有比丘言我等未得正解脫時意謂無明即是身因作是觀時得羅漢果有說愛有說行乃至飲食五欲如是五百共往佛所各說已解身子白佛誰為正說佛言無非正說。
▲淨名入不二者初法自在菩薩雲生滅為二不生不滅為不二乃至文殊雲無說無示為入不二共三十二人若兼居士默然則三十三也。
▲其猶禮樂等者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斯即開權會實者具如後釋。
▲主伴相濟者爾雅雲濟成也。
▲天台化儀四教謂頓漸秘密不定也。
▲龍樹二種法輪謂顯露秘密也。
▲俱無此說者且漸教之初唯為五人等說三藏教大雖在座小所不識至論不定但雲雖五人證果不妨八萬諸天獲無生忍且不言陳那得大乘益又大論明秘密法轉雲初轉時聲聞見八萬及一人諸菩薩見無量阿僧祇人得二乘無量阿僧祇人得無生忍亦不言陳那在大益之數若謂今經陳那所叙是密悟圓理者豈唯彰天台龍樹教義不明抑亦顯法華迹門開權未了何哉以法華但說在昔是權于今是實耳此義非小有妨大塗故集解中不避煩芿。
△二塵性悟色塵。
▲經優波尼沙陀如序分列名中解又纂要雲據華嚴等經疏翻為近少亦雲近對蓋校量持經功德雲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即極少比對之分也今經雲以從白骨微塵歸于虛空此乃折色明空因于近少微故也。
▲注觀五陰理性謂觀色不淨觀受是苦觀識無常觀想行無我。
▲九想者一脹想二青瘀想三壞四血塗漫想五膿爛想六啖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燒想。
▲壞法羅漢者次第禅門雲對治無漏禅有二種一者壞法道即九想八念十想是也善修此三發真無漏成壞法阿羅漢二者不壞法道即皆舍勝處一切處九次第定師子奮迅超越三昧等具此禅故發真無漏成不壞法大阿羅漢。
△三香嚴悟香塵。
▲經童子者菩薩之異名也餘經亦稱文殊等為童子以内證真常而無取着如世童子心無染愛故。
▲注此似衍門者未敢定判故雲似耳若觀當時得阿羅漢将非通教聲聞之果乎。
△四藥王悟味塵。
▲經法王子者釋論雲佛為法王菩薩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悉名王子。
▲五百梵天者證真雲是其徒屬。
▲印我昆季藥王藥上者據法華疏雲藥王昔名星光從尊者日藏聞說佛慧以雪山上藥供養衆僧願我未來能治衆生身心兩病号曰藥王今蒙佛記即酬昔所願也。
△五賢守悟觸塵。
▲經開士者古翻菩薩為開士安師雲開士始士也開謂心初開故始謂始發心故。
▲從佛出家者若據大論雲?陀波羅是居家菩薩恐名字有同耳。
△六飲光悟法塵。
▲經我觀世間下即實有滅空也。
▲注九次第定謂四禅四空滅受想也。
▲經世尊說我者如增一阿含雲我佛法中行十二頭陀難行苦行大迦葉第一。
▲注此翻抖擻謂抖擻十二種過患雲雲。
二五根為五一如意悟眼根。
▲注此雲如意等昔于饑世曾以稗飯施辟支佛九十一劫生人天中如意受樂常獲富足。
▲半頭而見者舊說那律天眼從頂上發見此恐不爾如佛得全頭天眼又從何而見耶。
▲非謂金剛唯喻大定者地論雲二乘得金剛喻定。
△二繼道悟鼻根。
▲注于路所生證真引善見律雲有一長者隻有一女與奴私通遂逃他國久而有孕垂産思歸行至中路即誕其子因名路邊生如是二度凡生兩子長名槃陀伽弟名周利槃陀伽以其弟相繼于路邊生故名為繼道。
▲經我時觀息等此似于數息中修六妙門觀所言六者謂數随止觀還淨雲雲前三是定後三是慧定愛慧?能發真明故得漏盡成阿羅漢。
▲反息循空者反生滅之息循真明之空也。
△三牛呞悟舌根。
▲經有牛呞病爾雅作齝與呞同郭璞雲食之已久複出嚼之法華疏雲牛若食後常事虛哨其病似之。
▲注緣起與今經異證真雲昔為比丘摘他一穗谷觀其生熟五百生作牛償力今雖得道猶作牛呞。
▲經心地法門者問此與大乘唯心之義不亦同乎答凡釋教文不可以名定義當須以義正名今既叙昔所示法門但是第六識為諸法所依故曰心地且小乘諸經奚嘗不談諸法由心如阿含雲一法攝一切法所謂心是正法念雲心造依正瑞應雲得一心則萬邪滅矣又何但小乘至于先儒亦以心為言行之本如楊子曰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發成言畫紙成書書有文質言有史野二者之來皆由于心)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佗求其放心而已矣荀卿子曰心也者道之工宰也(工能成物宰能生物)由是觀之何必大乘方雲心地耶下文身子雲悟心無際等義皆例此。
▲還味旋知者祇是觀味之知還旋心地耳。
△四餘習悟身根。
▲注罵河神為婢谷響雲過恒河水咄小婢駐流河神為之兩派神往訴佛佛令忏謝即合掌雲小婢莫瞋大衆笑之忏而更罵佛言本習如此實無高心。
△五空生悟意根。
▲注嘗試訂之訂平議也良由在昔下問何故但雲方等般若而不言法華耶答二酥味長豈無所證若指醍醐于義太緩況圓通本根須叙在昔法華開會亦會本根向下身子滿慈意亦如是。
▲見佛法身者法華疏雲佛忉利天下率土輻湊争前頂禮空生端坐石室念諸法空豁然悟道佛告蓮華比丘尼非汝前禮須菩提先見法身法華玄文判此是三藏空門成實論之所申也。
▲經諸相入非非猶無也非所非盡上非字同前無義所非即諸相相帶言之耳。
▲旋法歸無者法是意根所對之境正由根寂乃得法空永嘉雲知滅對遺斯之謂矣。
三六識為六一身子悟眼識。
△經心見者證真雲即眼識界也。
▲注不可以人而異于法者人謂迦葉法謂緣生。
▲經光極知見者光明也若從義便秪是知見明極耳。
△二普賢悟耳識。
▲注金剛喻定孤山雲即下文明金剛幹慧也。
△三??喜悟鼻識。
▲注故标其妻者來出家時耽着其妻食息不離。
▲十六特勝者此禅與六妙門橫豎淺深之異耳。
▲通明者謂三事通觀若觀息時即照色心觀色及心亦複如是故曰通明又修此禅能發六通三明故。
△四滿慈悟舌識。
▲經以音聲輪者佛有三輪謂身輪現通口輪說法意輪鑒機此口輪也。
▲助佛轉輪者此法輪也口輪是能轉法輪為所轉。
△五上首悟身識。
△注或翻近執舊譯為佛家人其意同焉。
▲經三千威儀八萬微細纂要雲約二百五十戒各有四威儀合為一千循三世轉為三千也将三千威儀分配身口七支為二萬一千複約對治三毒及等分成八萬四千今舉全數也。
▲注制遠方便者如起心破戒未動身口時是也。
△六辨寂悟意識。
△注木爪癃谷響雲亦曰木爪林近此林居故又雲禱此林神而生故。
△根本禅者四禅四空總名十二門禅然其神通多依四禅而發。
四七大為七一火頭悟火大。
▲經教我遍觀下應通生滅無生二種觀相雲雲。
▲二持地悟地大。
▲經阛阓者谷響引崔豹古今注曰阛市垣也阓市門也。
▲饑荒者爾雅雲谷不熟為饑果不熟為荒。
▲注三谛具足者蓋了色即是空一切法趣色如指不自觸故曰不相觸摩。
△三月光悟水大。
▲經水性無奪孤山雲奪猶失也長水雲一味水性更非餘大之所相傾故名無奪。
▲注十遍處者證真雲謂觀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十境皆使遍一切處也就所觀境得名亦名十一切處亦名十一切入。
▲注稠禅師入火光定事載續高僧傳有作折法等者孤山疏也。
▲四琉光悟風大。
▲經皆是妄緣風力所轉者妄緣即能感之業風力即所感之報又風力即妄緣也皆虛妄緣相故。
△五空藏悟空大注有足曰镫今俗作燈。
▲經放十種光等孤山雲表從一心現十界像化十界衆生也。
△六慈氏悟識大。
▲注此翻慈氏淨名疏雲有言從姓立名今謂非姓恐是名也何者過去為王名昙摩沇支慈育國人國人稱為慈氏姓阿逸多此雲無能勝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親見正文未可定執(疏文)。
▲亦曰三相者解深密中二名全同唯識但以性為相耳資中下此依唯識所解也證真引彼頌曰由彼彼遍計遍計種種物此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遍計)依他起自性分别緣所生(依他)圓成實于彼常遠離前性(圓成)。
△七勢至悟根大。
▲注舍衛等者智論雲舍衛有九億家三億眼見佛三億耳聞而不見三億不聞不見。
▲經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孤山雲謂托宿世修念佛觀故生佛前不假加功進行而自證妙道故觀經雲生彼國已見佛色身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是也。
▲注念存三觀等者空觀念報身破通别見思假觀念應身破界内外塵沙中觀念法身破根本無明分别雖爾然複須了即惑成觀觀外無身三一互融非相含然非相生然念之于無念是真念佛矣。
首楞嚴經集解熏聞記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