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經集解熏聞記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修止而不修觀耶。
▲止觀所依者即三谛境也。
▲止觀所破者下文雲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颠倒乃至雲六為賊媒自劫家寶故知六賊正當所破也以無緣智即因地心也緣無相境即果地覺也破無明惑即煩惱根本。
▲旁正之意有前義以觀境為正煩惱為旁後義反是。
△二阿難下斥迷又二一法二喻。
二則汝下正示根本為三一示六入為根本。
▲經賊媒者說文雲媒謀也謀合二姓也今外塵内識猶如二姓眼等引發譬若謀合。
△二由此下明根本有優劣為二一由六根成世界二阿難下依世界辨六根又二一示世界名數二辨六根功德初又二一示名數二一切下明相涉又二一通明二而此下簡顯。
▲經上下無位中無定方者此于十方簡六取四也中謂四維在四方中間故言無定方者且如東南維既屬兩向是無定方諸疏不明唯節疏雲但取四方有正位故四維上下難顯示故此乃以維為中。
△二流變下辨六根功德又二一約變疊總論功德。
▲注以世涉方者第一于三世各論四方成十二也第二于過去世四方變一為十成四十現在未來亦複如是三世各四十成一百二十也第三于過去世四十變十為百成四百現未亦爾三世各四百成一千二百也問兩番變疊皆是一千二百然則一番即足何須重疊以世涉方答斯由六根功德全阙不同欲将三四四三之數克定優劣是故變自疊須有兩番下文見。
▲沇師非之者彼雲乍觀可爾理則不然經文但約四方三世流變三疊不約十類衆生根塵以增其數雲雲。
▲節公是之者彼雲興福配根塵類生第七經中文義明矣足可依用無勞别釋雲雲。
▲皆變疊不同者資中雲第一變粗相三世或取最初起三世各有十二成三十六第二變一世有三十六三世成一百八添本十二成一百二十第三變前後相望即成九世一世各有一百二十九世總成一千八十添本一百二十成一千二百孤山雲一十百千此之四數是正示三疊之變也以上十二有其三有其三類故須以此四數增之三類者一數圓謂十也兩數始謂二是兩一也以數始則變一為十變十為百兩番變之則有二百也以數圓則變十為百變百為千也兩始一圓三重增變則成一千二百長水雲今秪将過現未來進動算位便成一千二百如第一位三世四方宛轉十二為第一疊算位即是一橫二豎已成過去第二即變過去世以為現在進動算位一豎二橫成百二十為第二疊第三又變現在世以為未來進動算位一橫二豎成一千二百為第三疊已上六家并私謂總有七義恐來者好異故錄之以示嘻聖人之言随情所解差别如是又不知後人作釋複如何哉然而興福所取類生阙二(無色無想)根塵減六(意根法塵)非但名數不足抑亦義趣永殊節公所從未為精鑒敏師别用十善如雖出法華疏文而不知此經功德與彼稍異縱強和會終涉疑情所以集解且依方世銷其變疊故曰餘雖别解等。
△二阿難下約功德克定優劣。
▲注一方三百此是以方涉世之數也又得兩分之餘者餘謂五十也左右各得二百五十。
▲一分四百百者此取以世涉方之數也若無次番變疊豈有一分四百耶。
▲與法華不同者若資中雲法華取此數量約持經力熏成淨用其數增減一依今經自古相承多無準的今逢此典方識本因今謂沇師望孤山之說遠矣據彼之意則應此經在前法華在後斯甚不然。
▲雖眼八百下法華疏雲案三業安樂行即有十善一善有十即百善一善中有十如即千善就化他為二千約如來室衣座三即成六千五種法師悉具六根清淨一一根有一千功德也複次一心中具十法界一一界皆有十如即成一百一根通取六塵即有六百約定慧二莊嚴即成一千二百根根皆爾若論六根清淨則不言功德多少若言莊嚴則能盈能縮能等。
▲等莊嚴者根根六千若言千二百顯其能盈若言八百顯其能縮若言清淨無盈無縮無等雲雲。
三阿難下約優劣簡圓通為三一勸詳簡。
▲經誰合誰離等此于六根且令詳簡任其雲取故皆雲誰乃審定之辭也據理言之如真際雲眼耳則離鼻舌身合意深五淺耳圓餘非。
△二我今下許發明又二一結前生後二十方下引證?修。
▲注所謂彼眼根下知者于止觀中釋雲彼是九界。
▲于諸如來常者九界自謂各各非真如來觀之即佛法界。
▲具足無減修者觀諸眼即佛眼一心三谛圓因具足無有缺減。
▲了了分明見者照實為了了照權為分明修論圓因見論圓果。
△三阿難下破疑執又二一疑二佛告下破為二一破六根虛妄二顯一門圓通初又二一破執二顯妄初又三一總标。
▲經虛習者虛妄結習也真際雲此修所斷或無始時來與身俱生眠伏藏識故曰根中積生等。
▲生住異滅者資中雲刹那四相即微細妄念也二今汝下别破。
▲經為一為六者不了一六即是無明故約此推破用顯藏性非一非六也問據阿難迹論修惑尚在那忽于此便破無明答既已開顯須明圓行豈複作意先破俱生故但破無明而俱生自落冶鐵之譬不亦然乎。
△三是故下結示。
二阿難下顯妄為二一略顯二廣示初又三一法。
▲經淪替者由颠倒故淪役塵勞替易真生也。
▲注小乘所證全是無明者如止觀釋智障雲當彼破惑名之為智若望中道智還成惑又輔行雲二智之體是無明故資中下彼又釋曰或認六塵銷處見惑不生執一無為果體名一今不取後釋無為果體亦同孤山所解問初果雖破見惑未斷思惑見思俱對六塵所起何故經雲雖得六銷答實如所問經文且據多分言之如涅槃雲須陀洹所斷如四十裡水其餘在者如一毛渧。
▲如下喻。
▲經同不同約太虛說一非一約妄情說。
△三則汝下結。
△二由明下廣示又二一别示攬塵成根。
▲注八法為體者能造即地水火風所造是色香味觸浮根亦爾今但雲四大下但言四塵蓋影略互舉也經如蒲萄朵喻浮根之相也餘經所說或與此異有雲眼如秋泉池耳如卷桦皮鼻如盛針筒舌如偃月刀身如立戟槊唯意根未見别目。
▲恬變者有味為變無味為恬恬靜也觀下文雲嘗精映味絞味成根當知正取變義為舌根所對之境然由恬變二種皆能發于覺了之性是故對根相待而示前鼻之通塞下身離合等例此可知。
▲腰鼓颡或作??埤蒼雲鼓杌也。
▲注浮塵根為意思托附谷響雲即慮知托在肉團之内也今人肉團有病則慮知喜忘所為失常故醫藥所治在肉團耳列子曰魯公扈趙齊嬰二人有疾同詣扁鵲謂公扈曰汝志強而氣弱故足于謀而寡于斷齊嬰志弱而氣強故少于慮而傷于專若換汝之心則均于善矣遂飲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深心易而置之投于神樂既寤如初二人辭歸于是公扈返齊嬰之室而有妻子妻子不識齊嬰亦返公扈之室有其妻子妻子亦不識二室自相訟求辨于扁鵲辨其所由訟乃已是故今經以意處肉團而外緣法塵如在幽室而窺于外故雲浮根四塵流逸奔法也。
▲如蓮華開合者睡眠則合覺寤則開二阿難下總示離塵無體經黏妄發光此謂染着妄境發生妄明。
二汝但下顯一一門圓通為二一顯圓通又二一通根脫黏。
▲經随拔一根下如于耳根不循動靜即是脫黏智契于理名為内伏餘皆例此。
△二不由下寄根互用。
▲經寄根明發如智論雲報生天眼在肉眼中此乃寄于肉眼而發天眼今亦如是覺明知見寄諸浮塵勝義而發也。
▲注具如華嚴谷響引晉本三十五雲菩薩有十種眼所謂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智眼明眼出生死眼無礙眼餘五根皆有十種此即分真人得其互用也。
△二阿難下示真覺又二一覺不由根二覺不由緣初又二一指事。
▲經無目而見者據阿那律于六神通得半頭天眼且神名天心通名慧性此蓋意根得眼根用今但取見不由眼以顯明不循根故也無耳而聽非鼻聞香例亦如是。
▲異舌知味者如下文雲于過去劫輕弄沙門世世生生有牛呞病今取其舌似牛故雲異也。
▲舜若多神者沇疏雲未見誠釋應是主空神。
▲無身覺觸者纂要雲但無粗相之身而有微細之色故雲如來光中映令暫現也。
▲既為風質者言其不實也。
▲諸滅盡定即九次第定中滅受想定。
▲久滅意根謂先曾得定故。
▲圓明了知此約出定時說。
▲不因心念還指曾滅意根也沇疏謂迦葉入定不妨作用引同維摩雲不起滅定諸威儀者非也況今文雲如此會中摩诃迦葉豈是入定耶故知且就小乘滅受想後無妨出定圓照諸法耳。
▲注斯皆妄力者小聖神通由修根本事禅而得既不能知發本明耀故皆屬妄實而言之即如來藏少分之用豈唯小聖凡夫亦然日用不知斯之謂矣。
△二阿難下例顯。
▲經圓拔者孤山雲六既名根故言拔也普曜雲拔斷十二根(十二因緣)涅槃雲根深難拔此經雲拔我疑根皆對根名拔。
二阿難下覺不由緣又二一指事。
▲經以手循體郭璞注爾雅雲循行也。
▲注不假于緣諸疏釋此皆謂不假根境等而不觀根義上文已說何煩重耶。
△二緣見下例顯。
▲注諸緣例爾如雲見性具四種緣謂空明心眼今且對暗不假明緣餘空緣等其例可識又眼根既爾餘五比知雲雲。
二阿難下重釋二疑分二一釋因地發心疑二釋煩惱根本疑初又二一疑請二答釋初又二一疑二請初又三一牒前義二世尊下立今難又二一果不同因二修非契性初又二一明七果常住。
▲注白淨無垢識天台依攝大乘說庵摩羅識名無分别智光即第九淨識也。
▲離倒圓成等者地論雲大圓鏡智離一切我我所執乃至能現能生一切境界諸智影像及一切身土影像又雲此智是諸如來第八淨識也問今七種名同在果位體必無殊何故攝論以庵摩羅為第九地論以大圓鏡為第八耶答第八有染淨二分總含一切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等法是故攝論開淨分為第九地論不開即指淨分名為鏡智問開與不開何者為善答兩論被物各随所宜不可定計互相排斥然據諸論所說第八識若至我見永不起位即舍梨耶之名别受清淨之稱是則果位名庵摩羅天台所依攝大乘義取第九識者非無深緻。
▲經體性堅凝者若唯識宗謂真如凝然不變不許随緣非此經堅凝之義學者應知。
△二若此下明六根無常。
▲經猶如念心下例前為難也以前文累說妄心離塵無體故。
△二雲何下修非契性又二一正難二世尊下釋成。
△三如來下結違妨。
△二惟垂下請。
▲經蒙吝謂蒙昧鄙吝也。
二佛告下答釋為二一斥疑許說。
▲經塵俗諸事謂擊鐘搗練等。
△二即時下寄事正釋分二一審聞聲彰倒執之相二指聞性顯常因之體初又二一擊鐘正審二據答總诃初又二一審聞二審聲初又二一定有無。
▲經時羅睺羅又擊下此為下文破執張本即鐘聲更擊汝雲何知是也審聞既爾向下審聲與此相對亦有兩重。
△二佛問下詳所以。
△二如來下審聲又二一定有無二詳所以。
△二佛語下據答總诃。
▲經自語矯亂矯應法師雲假稱謂之矯矯詐也字與矯同國語曰其刑矯誣今謂阿難報答無定義同于詐而複錯亂。
▲注何因擊鐘而言其聞者秪由阿難等妄認随聲之聞而不知離聲之
▲止觀所依者即三谛境也。
▲止觀所破者下文雲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颠倒乃至雲六為賊媒自劫家寶故知六賊正當所破也以無緣智即因地心也緣無相境即果地覺也破無明惑即煩惱根本。
▲旁正之意有前義以觀境為正煩惱為旁後義反是。
△二阿難下斥迷又二一法二喻。
二則汝下正示根本為三一示六入為根本。
▲經賊媒者說文雲媒謀也謀合二姓也今外塵内識猶如二姓眼等引發譬若謀合。
△二由此下明根本有優劣為二一由六根成世界二阿難下依世界辨六根又二一示世界名數二辨六根功德初又二一示名數二一切下明相涉又二一通明二而此下簡顯。
▲經上下無位中無定方者此于十方簡六取四也中謂四維在四方中間故言無定方者且如東南維既屬兩向是無定方諸疏不明唯節疏雲但取四方有正位故四維上下難顯示故此乃以維為中。
△二流變下辨六根功德又二一約變疊總論功德。
▲注以世涉方者第一于三世各論四方成十二也第二于過去世四方變一為十成四十現在未來亦複如是三世各四十成一百二十也第三于過去世四十變十為百成四百現未亦爾三世各四百成一千二百也問兩番變疊皆是一千二百然則一番即足何須重疊以世涉方答斯由六根功德全阙不同欲将三四四三之數克定優劣是故變自疊須有兩番下文見。
▲沇師非之者彼雲乍觀可爾理則不然經文但約四方三世流變三疊不約十類衆生根塵以增其數雲雲。
▲節公是之者彼雲興福配根塵類生第七經中文義明矣足可依用無勞别釋雲雲。
▲皆變疊不同者資中雲第一變粗相三世或取最初起三世各有十二成三十六第二變一世有三十六三世成一百八添本十二成一百二十第三變前後相望即成九世一世各有一百二十九世總成一千八十添本一百二十成一千二百孤山雲一十百千此之四數是正示三疊之變也以上十二有其三有其三類故須以此四數增之三類者一數圓謂十也兩數始謂二是兩一也以數始則變一為十變十為百兩番變之則有二百也以數圓則變十為百變百為千也兩始一圓三重增變則成一千二百長水雲今秪将過現未來進動算位便成一千二百如第一位三世四方宛轉十二為第一疊算位即是一橫二豎已成過去第二即變過去世以為現在進動算位一豎二橫成百二十為第二疊第三又變現在世以為未來進動算位一橫二豎成一千二百為第三疊已上六家并私謂總有七義恐來者好異故錄之以示嘻聖人之言随情所解差别如是又不知後人作釋複如何哉然而興福所取類生阙二(無色無想)根塵減六(意根法塵)非但名數不足抑亦義趣永殊節公所從未為精鑒敏師别用十善如雖出法華疏文而不知此經功德與彼稍異縱強和會終涉疑情所以集解且依方世銷其變疊故曰餘雖别解等。
△二阿難下約功德克定優劣。
▲注一方三百此是以方涉世之數也又得兩分之餘者餘謂五十也左右各得二百五十。
▲一分四百百者此取以世涉方之數也若無次番變疊豈有一分四百耶。
▲與法華不同者若資中雲法華取此數量約持經力熏成淨用其數增減一依今經自古相承多無準的今逢此典方識本因今謂沇師望孤山之說遠矣據彼之意則應此經在前法華在後斯甚不然。
▲雖眼八百下法華疏雲案三業安樂行即有十善一善有十即百善一善中有十如即千善就化他為二千約如來室衣座三即成六千五種法師悉具六根清淨一一根有一千功德也複次一心中具十法界一一界皆有十如即成一百一根通取六塵即有六百約定慧二莊嚴即成一千二百根根皆爾若論六根清淨則不言功德多少若言莊嚴則能盈能縮能等。
▲等莊嚴者根根六千若言千二百顯其能盈若言八百顯其能縮若言清淨無盈無縮無等雲雲。
三阿難下約優劣簡圓通為三一勸詳簡。
▲經誰合誰離等此于六根且令詳簡任其雲取故皆雲誰乃審定之辭也據理言之如真際雲眼耳則離鼻舌身合意深五淺耳圓餘非。
△二我今下許發明又二一結前生後二十方下引證?修。
▲注所謂彼眼根下知者于止觀中釋雲彼是九界。
▲于諸如來常者九界自謂各各非真如來觀之即佛法界。
▲具足無減修者觀諸眼即佛眼一心三谛圓因具足無有缺減。
▲了了分明見者照實為了了照權為分明修論圓因見論圓果。
△三阿難下破疑執又二一疑二佛告下破為二一破六根虛妄二顯一門圓通初又二一破執二顯妄初又三一總标。
▲經虛習者虛妄結習也真際雲此修所斷或無始時來與身俱生眠伏藏識故曰根中積生等。
▲生住異滅者資中雲刹那四相即微細妄念也二今汝下别破。
▲經為一為六者不了一六即是無明故約此推破用顯藏性非一非六也問據阿難迹論修惑尚在那忽于此便破無明答既已開顯須明圓行豈複作意先破俱生故但破無明而俱生自落冶鐵之譬不亦然乎。
△三是故下結示。
二阿難下顯妄為二一略顯二廣示初又三一法。
▲經淪替者由颠倒故淪役塵勞替易真生也。
▲注小乘所證全是無明者如止觀釋智障雲當彼破惑名之為智若望中道智還成惑又輔行雲二智之體是無明故資中下彼又釋曰或認六塵銷處見惑不生執一無為果體名一今不取後釋無為果體亦同孤山所解問初果雖破見惑未斷思惑見思俱對六塵所起何故經雲雖得六銷答實如所問經文且據多分言之如涅槃雲須陀洹所斷如四十裡水其餘在者如一毛渧。
▲如下喻。
▲經同不同約太虛說一非一約妄情說。
△三則汝下結。
△二由明下廣示又二一别示攬塵成根。
▲注八法為體者能造即地水火風所造是色香味觸浮根亦爾今但雲四大下但言四塵蓋影略互舉也經如蒲萄朵喻浮根之相也餘經所說或與此異有雲眼如秋泉池耳如卷桦皮鼻如盛針筒舌如偃月刀身如立戟槊唯意根未見别目。
▲恬變者有味為變無味為恬恬靜也觀下文雲嘗精映味絞味成根當知正取變義為舌根所對之境然由恬變二種皆能發于覺了之性是故對根相待而示前鼻之通塞下身離合等例此可知。
▲腰鼓颡或作??埤蒼雲鼓杌也。
▲注浮塵根為意思托附谷響雲即慮知托在肉團之内也今人肉團有病則慮知喜忘所為失常故醫藥所治在肉團耳列子曰魯公扈趙齊嬰二人有疾同詣扁鵲謂公扈曰汝志強而氣弱故足于謀而寡于斷齊嬰志弱而氣強故少于慮而傷于專若換汝之心則均于善矣遂飲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深心易而置之投于神樂既寤如初二人辭歸于是公扈返齊嬰之室而有妻子妻子不識齊嬰亦返公扈之室有其妻子妻子亦不識二室自相訟求辨于扁鵲辨其所由訟乃已是故今經以意處肉團而外緣法塵如在幽室而窺于外故雲浮根四塵流逸奔法也。
▲如蓮華開合者睡眠則合覺寤則開二阿難下總示離塵無體經黏妄發光此謂染着妄境發生妄明。
二汝但下顯一一門圓通為二一顯圓通又二一通根脫黏。
▲經随拔一根下如于耳根不循動靜即是脫黏智契于理名為内伏餘皆例此。
△二不由下寄根互用。
▲經寄根明發如智論雲報生天眼在肉眼中此乃寄于肉眼而發天眼今亦如是覺明知見寄諸浮塵勝義而發也。
▲注具如華嚴谷響引晉本三十五雲菩薩有十種眼所謂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智眼明眼出生死眼無礙眼餘五根皆有十種此即分真人得其互用也。
△二阿難下示真覺又二一覺不由根二覺不由緣初又二一指事。
▲經無目而見者據阿那律于六神通得半頭天眼且神名天心通名慧性此蓋意根得眼根用今但取見不由眼以顯明不循根故也無耳而聽非鼻聞香例亦如是。
▲異舌知味者如下文雲于過去劫輕弄沙門世世生生有牛呞病今取其舌似牛故雲異也。
▲舜若多神者沇疏雲未見誠釋應是主空神。
▲無身覺觸者纂要雲但無粗相之身而有微細之色故雲如來光中映令暫現也。
▲既為風質者言其不實也。
▲諸滅盡定即九次第定中滅受想定。
▲久滅意根謂先曾得定故。
▲圓明了知此約出定時說。
▲不因心念還指曾滅意根也沇疏謂迦葉入定不妨作用引同維摩雲不起滅定諸威儀者非也況今文雲如此會中摩诃迦葉豈是入定耶故知且就小乘滅受想後無妨出定圓照諸法耳。
▲注斯皆妄力者小聖神通由修根本事禅而得既不能知發本明耀故皆屬妄實而言之即如來藏少分之用豈唯小聖凡夫亦然日用不知斯之謂矣。
△二阿難下例顯。
▲經圓拔者孤山雲六既名根故言拔也普曜雲拔斷十二根(十二因緣)涅槃雲根深難拔此經雲拔我疑根皆對根名拔。
二阿難下覺不由緣又二一指事。
▲經以手循體郭璞注爾雅雲循行也。
▲注不假于緣諸疏釋此皆謂不假根境等而不觀根義上文已說何煩重耶。
△二緣見下例顯。
▲注諸緣例爾如雲見性具四種緣謂空明心眼今且對暗不假明緣餘空緣等其例可識又眼根既爾餘五比知雲雲。
二阿難下重釋二疑分二一釋因地發心疑二釋煩惱根本疑初又二一疑請二答釋初又二一疑二請初又三一牒前義二世尊下立今難又二一果不同因二修非契性初又二一明七果常住。
▲注白淨無垢識天台依攝大乘說庵摩羅識名無分别智光即第九淨識也。
▲離倒圓成等者地論雲大圓鏡智離一切我我所執乃至能現能生一切境界諸智影像及一切身土影像又雲此智是諸如來第八淨識也問今七種名同在果位體必無殊何故攝論以庵摩羅為第九地論以大圓鏡為第八耶答第八有染淨二分總含一切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等法是故攝論開淨分為第九地論不開即指淨分名為鏡智問開與不開何者為善答兩論被物各随所宜不可定計互相排斥然據諸論所說第八識若至我見永不起位即舍梨耶之名别受清淨之稱是則果位名庵摩羅天台所依攝大乘義取第九識者非無深緻。
▲經體性堅凝者若唯識宗謂真如凝然不變不許随緣非此經堅凝之義學者應知。
△二若此下明六根無常。
▲經猶如念心下例前為難也以前文累說妄心離塵無體故。
△二雲何下修非契性又二一正難二世尊下釋成。
△三如來下結違妨。
△二惟垂下請。
▲經蒙吝謂蒙昧鄙吝也。
二佛告下答釋為二一斥疑許說。
▲經塵俗諸事謂擊鐘搗練等。
△二即時下寄事正釋分二一審聞聲彰倒執之相二指聞性顯常因之體初又二一擊鐘正審二據答總诃初又二一審聞二審聲初又二一定有無。
▲經時羅睺羅又擊下此為下文破執張本即鐘聲更擊汝雲何知是也審聞既爾向下審聲與此相對亦有兩重。
△二佛問下詳所以。
△二如來下審聲又二一定有無二詳所以。
△二佛語下據答總诃。
▲經自語矯亂矯應法師雲假稱謂之矯矯詐也字與矯同國語曰其刑矯誣今謂阿難報答無定義同于詐而複錯亂。
▲注何因擊鐘而言其聞者秪由阿難等妄認随聲之聞而不知離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