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經集解熏聞記卷第三

關燈
問疑妄從何生者且前文已明三種相續皆是覺明明了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斯則顯示妄從真起豈至此中更疑何生耶滿慈所問何因有妄蓋疑從真所起之妄有何因依而得生起其實蹑前汝暫舉心塵勞先起故發斯問沇師又雲未審此妄因何而有于理甚當。

     △二佛告下答釋為二一明妄性無因二明真覺無得初又三一總告二汝豈下正釋分四一舉事審因。

     ▲經魑魅者通俗文雲山澤之怪說文雲老物精也。

     ▲注此言祠授證真雲亦如提婆達多從天乞得故名天授此人從神祠乞得故名祠授。

     △二佛言下就名責實。

     △三自諸下從迷辨相。

     ▲經展轉相因者知如文殊問淨名雲善不善孰為本答曰身為本(見惑)又問身孰為本答曰欲貪為本(欲愛)又問欲貪孰為本答曰虛妄分别為本(色愛)又問虛妄分别孰為本答曰颠倒想為本(無色愛)又問颠倒想孰為本答曰無住為本(無始無明)又問無住孰為本答曰無住則無本應知上雲稱為妄雲何有因即無住則無本也今雲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即見愛四住也問秪于見愛可雲無因否答若論通别二惑同在一念念體無始猶如空華有何不可欲令易解故引淨名為例。

     △四識迷下約悟知虛又三一法。

     ▲經識迷無因妄無所依者問因依何别答因指自體依謂依他二俱叵得故無生滅。

     △二得下喻。

     ▲經況複下此以夢事況乎妄因也意雲夢事尚不可得況妄因本無其可得耶。

     △三如彼下例。

     △三富樓下經示。

     二汝但下明真覺無得為二一勸息妄心。

     ▲注舊解三緣等除殷節外諸師皆然悫雲三緣即業事三因即三不善根節疏依之證真破雲全乖法相道理。

     △二歇即下正示真覺又二一法。

     ▲經肯綮者上苦等口乃二切下苦挺切又音啟行[啗-口+王]經音作繁者誤矣注解牛之事證真雲莊子内篇庖丁為文慧王解牛雲雲肯綮交聚也者谷響引莊子雲經肯綮而未嘗蓋言庖丁解牛遊刃于空虛間未嘗傷筋脈之交聚也問以交聚釋肯綮其有所憑乎答按文如海正義雲肯綮交聚也骨間筋結之處者此據陸德明釋文引司馬彪所解。

     ▲大底音指緻也。

     △二譬如下喻。

     ▲經系如意珠證真雲此同法華衣珠喻然彼喻結緣下種此喻真性本有。

     二即時下釋慶喜惑于真因為二一難問二答釋初又三一蹑前緻難。

     ▲注有指第二卷者攜李孤山也且第二卷中自疑覺性似非因緣今疑修證不從因緣二文永殊安得相蹑。

     △二我從下引悟證因。

     ▲經我從因緣心得開悟真際雲何難因聞了教獲悟真心今謂若觀下文引目連等緣驗其自叙非唯了教亦應通指得初果時所聞因緣。

     ▲注從馬勝聞因緣義谷響引釋論雲身子目連師事沙然梵志梵志道術身子皆得之沙然臨死欣然而笑身子問故答曰世俗無眼為恩愛所親我見金地國王死夫人投火聚願同生一處言已命絕後見金地商人問之果爾身子追悔未盡事術自知未達更求勝法而無師可事後于道見頞鞞威儀庠序因問師法頞鞞答雲諸法從緣生是故說因緣是法緣及盡我師如是說一聞即得初果身子再為目連說之亦得初果。

     ▲不須和會者谷響雲以其事永異故也如龍樹釋王舍城引多因緣亦不較定一說以自古來所傳異故亦猶此方二戴禮經三家論語廣略互異開章各殊仲尼生年進退不同老子終卒存亡各據此方典藉其事尚然況華梵遼遠結集部别而于事迹無參差者難矣然則意在明理理之有失則可正之以智事之或乖不可執一為是故雲不須和會。

     ▲或可下又強和會之。

     △三今說下指濫申請。

     二佛告下答釋為二一破迷顯悟二斥失勸修初又二一寄事推破二就法例成初又三一指事對立。

     ▲經狂性因緣謂照鏡見像也因緣是能生狂性是所生。

     △二阿難下随執交破又二一交破二執二轉破自然初又二一以因破自。

     ▲注緣其失頭合雲緣其見頭以下文狂走方是失義。

     △二若自下以自破因經意雲既自然頭因緣故狂何不自然之頭因緣故失本頭不失顯自然義存也狂怖妄出知因緣義虛也。

     △二本狂下轉破自然。

     ▲經本狂自然者秪是狂性本來自然。

     ▲注前四句破狂自然者約法言之此顯藏性本來寂滅。

     ▲後三句破不狂自然者此顯藏性不礙緣生即是空不空二義也。

     △三若悟下顯悟雙亡二是故下就法例成為二一結會前言二菩提下簡顯今義又二一簡生滅顯不生滅二簡不生滅顯無戲論初又二一遞簡二雙喻初又二一簡因顯自。

     ▲經無功用道興福雲八地資中雲妙覺證真曰疏主判此太高八地猶是别教義耳若論圓教初住即得無功用道分證法身也。

     △二若有下簡自顯然。

     ▲經無生滅者名為自然涅槃雲有所斷者名有上士無所斷者名無上士當知若有所斷必有能斷能斷則智生所斷則惑滅今無生滅既從極說即無上士也。

     △二猶如下雙喻。

     △二本然下簡不生滅顯無戲論。

     ▲注理亦亡之者荊溪雲因果既泯理性自亡二菩提下斥失勸修又二一通斥戲論。

     ▲注又解下詩雲有苑者柳不尚息焉箋曰尚庶幾也庶幾幸望之義。

     ▲經十二部經者長行重頌并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因緣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義都成十二名廣如釋論三十七。

     △二汝雖下别斥遭難。

     ▲經阿那含此雲不來不來欲界生故證真雲第三果已斷欲界九品俱生名為出欲淤泥。

     ▲注圓教相似位即七信已前也。

     ▲唯作小釋者長水雲登伽小機雖得第三若望圓信霄壤有異。

     二是故下勸修又三一正勸。

     ▲注舍妄取真去事就理谷響釋上句是藏通下句是别教亦可以此二句通指前三。

     △二如下顯功。

     ▲經羅睺此翻覆障。

     ▲耶輸陀羅此雲華色亦曰名聞或得出纏謂登伽也或蒙授記謂耶輸也。

     ▲注名為本性者出摩登伽經孤山雲以初見性淨明體乃立嘉名。

     △三如何下警悟。

     ▲注依諸師者館陶科經從此已下明修行方便已前明如來藏心雖不言解義當解也沇節璇師皆承之唯孤山顯雲開圓解開圓行雲雲。

     ▲随聞獲證如第三卷末并下文疑惑銷除等是也。

     二阿難下顯楞嚴行法分二一顯正行二明助行初又二一阿難述請二如來宣示初又三一歎佛。

     ▲經實相者釋論雲何等是實相謂菩薩入一相知無量相知無量相又入一相智者曰即空故入一相即假故知無量相即中故又入一相此與前文約三谛示如來藏義趣符合。

     ▲引諸下五住迷暗如沉冥二死漂流如苦海。

     △二世尊下述已。

     ▲經含育如來十方國土等國土皆是佛之化境故雲如來一往同居義該三土上妙覺明心即寂光也。

     ▲注天王天子也谷響雲如春秋天王狩于河陽天王求車是也。

     △三惟願下請法。

     ▲經無餘涅槃大經雲因滅是色獲得常色受想等亦爾方是此中無餘之義非同少乘灰身滅智。

     ▲入佛知見者法華疏雲二智四眼不能知見唯一切種智佛眼則能知見。

     ▲注三陀羅尼旋假入真也二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旋真出俗也三法音方便陀羅尼中道法音能為初住方便也今請一心三觀者此是通塗行門若據别意再請最初方便也。

     二爾時下如來宣示為二一示初心決定二義二示諸聖圓通本根初又二一正明二義二重釋二疑初又二一叙意總标二雲何下牒名正示又二一勸觀因地發心二勸詳煩惱根本初又二一約因果審同異二解二阿難下約同異明逆順二修分二一異成逆修二同成順修初又二一總斥。

     ▲注空假離中者藏通三乘及别地前修非即性故中即空假者圓人初心造境即中而複雙照故。

     △二以是下别明又二一喻真妄體性二顯體性不循初又二一喻妄體生滅二阿難下喻真性常住。

     二則汝下顯體性不循又二一指現身為四大二由此下示四大為五濁又二一總示二别顯初又三一法。

     ▲經五疊者疊重也此以五陰為五重何則四纏是色陰視聽覺察既是六根根必發識及受想行即五陰具矣。

     ▲注若順現文即向下四濁次第也以義言之者準百法疏雲心王了其總相心所了其别相以識創起但緣青等總相次取境像即是想心次領納前境即是受心次起貪等造作即是行心前三無記未能成業行能成業(疏文)由業招報即是色陰故雲始則有識終乃成色。

     △二雲何下喻。

     ▲經即彼者指法之辭循順也淚古沒切濁也。

     △三汝濁下合。

     ▲注五利五鈍如法界次第。

     ▲見慢者秪是略舉利鈍耳。

     ▲四濁聚在其時者準悲華經人壽八萬至三萬歲未有濁名至二萬時為五濁之始也以後驗前知是五陰者非但後文秪如上來既指身中四纏分為五疊陰義明矣況有下文為證能無信乎孤山已前俱無此說後人所解仍舊弗從識者鑒之媸鄙自見。

     △二阿難下别顯分五一劫濁資中雲從初迷真起妄世界未分但有虛空及與妄見故雲汝見虛空也今謂此無其理豈有衆生初迷見空而未有世界耶前文雲迷妄有空依空立界蓋說有先後理非異時應知五濁皆就阿難現前而示是故五節文初并雲汝見汝身等夐指指迷真之初恐非經意。

     △二見濁。

     ▲經四大為體即前文雲堅相為地等是也見聞覺知即分汝湛圓妙覺明心為視聽覺察也今雖通舉正取意知而論受陰。

     △三煩惱濁。

     ▲經憶識誦習興福雲憶念過去識對現在長水雲誦習未來諸有境界今謂誦習義通何必定指。

     △四衆生濁。

     ▲注思即是業釋論以意業為思業因四種法生謂見聞覺知即六思也響井者周禮凡夫為井方一裡說文八家一井。

     △五命濁。

     ▲注适言者谷響雲适始也。

     二阿難下同成順修為二一約解明因依果性。

     ▲經常樂我淨智者雲無二死為常不受二邊為樂具八自在為我三業清淨為淨。

     △二以湛下約行明果性旋因又二一法。

     ▲注修三止觀照三谛境者當以虛妄滅生為因緣所生法以止寂之以觀照之成三谛境。

     ▲因該十信者問名字觀行何不取之答請觀下文自見其義。

     △二如澄下喻。

     ▲經名為初伏客塵煩惱伏猶斷也不須以常塗五品中伏義為難此譯人一往名粗惑為伏細惑為斷耳孤山指初住所斷無明名為客塵此有三失一攝惑不盡雲何澄濁都無見思二名目不當如注中引攜李所說三違于現文以客塵外自有無明故當知此中客塵與第一卷憍陳那所解二字義同鹿園初悟豈非見思耶彼此照着請無疑矣。

     ▲注界外見思者若唯識等論初地頓斷見惑二地已上漸斷思惑此别教義也若圓說者從初住去皆見思雙破以違理由見感報由思乃至妙覺方盡其惑。

     ▲一切變現下亦可如法華雲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等。

     二勸詳煩惱根本分二一總勸審詳二正示根本初又二一勸審。

     ▲注先止後觀長水引起信雲所言止者謂止一切境界相随順奢摩他觀義故所言觀者謂分别因緣生滅相随順毗缽舍那觀義故雲雲。

     ▲止觀當體者前文雲若于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反顯須以不生滅心為本修因既曰修因豈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