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經集解熏聞記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故加宿之一字足顯齊義蓋譯人潤色之巧也漢書武紀雲元狩三年遣谒者勸有水災郡種宿麥顔師古注雲秋冬種之經歲乃熟故雲宿麥與今宿齊義稍符合永嘉珙鈔雲宿訓預論語雲子路無宿諾今觀何平叔注雲宿猶預也此非的訓亦取不隔宿而諾謂之預耳然則彼說預先此論即日不為義例若禮記内則作夙齊夙早也與今亦别。
△二佛告下正破又二一牒執二身心下設難又二一難身心相離二我今下驗内外相知。
▲經兜羅綿手謂佛手柔軟加以合缦似此綿也注此雲細香者若準慧苑華嚴音義曰梵語兜羅此雲冰或言兜沙此雲霜斯皆從色為名也。
三阿難下破潛根分三一轉計二随破三結非初又四一呈心二佛言下審處。
▲經潛伏根裡即浮塵根也三猶如下舉喻四然我下顯法。
△二佛告下随破又二一牒執二彼人下設難又二一蹑喻詳見二佛告下依見難心。
▲經眼即同境不得成随以眼是能随境是所見若見眼者能翻為所随義不成。
四阿難下破内外分三一轉計。
▲經腑藏者腑或作府白虎通雲人含六律五行之氣而生故内有五藏六府五藏者謂肝心肺腎脾也六府者謂大腸小腸胃膀胱三焦膽也府為藏之宮府也胃者脾之府膀胱者肺之府三焦者腎之府膽者肝之府大腸小腸心之府竅穴居外者莊子内篇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七竅者謂眼耳鼻口今正言眼也。
▲注今立内外者資中科為破在腑藏孤山長水名破見内今據阿難所計顯有内外之文如來所破亦具兩義故文句以此為破内外也。
▲然則下從容定之須知見有内外體實在内此與初執不可雷同。
△二佛告下随破分三一定執二若與下正破為二一約有對破内義二約無對破見義初又二一設難二若成下立妨。
▲經焦腑者焦謂三焦或作膲黃帝難經雲三膲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膲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自膈已上)中膲在胃中口不上不下(自臍已上)下膲在臍下當膀胱上口楊玄操雲膲元也天有三元之氣所以生成萬物注人法天地所以亦有三元之氣以養身形。
△二若不下約無對破見義。
△三若離下縱難又四一就見内縱此由上文雲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腑似約開眼外見破之恐彼救雲我所說義且非開眼?暗名為見内乃是合眼見暗名為身中故今縱曰若離外見内對所成。
△二合眼下以見外難初二句牒前轉計次二句以見外難之後二句處外破内。
△三見面下縱成見外。
▲注複以前難者即開眼見明何不見面也。
▲縱其所計者謂亦有見面之義也。
△四此了下難非在内又二一難心眼在空孤山雲此有二過一在空非自過二我見同汝過其文可解而言亦是汝身者身合雲眼以眼屬身分故通言之。
△二必汝下難覺知有二。
▲經身眼兩覺即自身及空眼也應成兩佛者以必無之義破必非之執。
▲注所執與難豈其然乎非但此中前兩番縱難皆假施設也。
△三是故下結非。
▲注不言見明為外者略也斯例有之如辨魔中于行陰起計度者墜入四颠倒論經文初标一分無常一分常論至後總結略雲一分常論與今大同又見外為成見内者以謂心體在内故舊疏科語蓋由此耳。
五阿難下破随合分三一轉計二随破三結非初又二一據昔所聞。
▲經我常聞佛孤山雲常合作嘗字之誤也今觀下文雲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又雲世尊雲何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又雲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等并作尋常之常未必皆誤縱是曾嘗之嘗但依其義不須改文開示四衆者出家在家各二衆也天台于一衆更開為四謂影響發起當機結緣雲雲由心下長水雲第八本識變生三境故雲心生法生境界風動能起識浪故雲法生心生今雖通舉要取後句法生心生以為所據今謂由指本識者非也夫第八梨耶屬大乘分齊縱佛開示實通此識且阿難迹居初果豈思議之所及乎應知秪就現前分别事識而論轉計荊溪雲小乘由心亦此識耳。
▲注境從心起者如人照鏡形對像生也。
▲心逐境遷者像有好醜心生欣戚也又下句例由塵發知上句如因根有相反覆相顯意在兩兼。
△二我今下呈今所解。
▲注根與塵合者應雲心與塵合何則此中根識皆屬能合能合之體即是心性經不雲乎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若言根與塵合故心随生則濫下文中間之執請細觀之。
△二佛告下随破又二一牒執略舉下句影取上句二是心下正破又二一破無體。
▲經是心無體則無所合體猶性也夫心性遍在諸法假緣而生譬如火性寄諸陽燧因與日合故能出火若無有體而能合者此猶火本無性随所合物火則随有豈應爾耶。
▲則十九界因七塵合者意雲心若有體方有合義然其相合不出識與塵也心若無體而論合者必須離十八界外别有一界與第七塵合也此無其理是故斥雲是義不然問阿難所執但似内心無體非謂外塵無體以雲随所合處心則随有若爾秪可雲十九界因六塵合何故雲七耶答凡言界者以種族為義如心有體則與有合心既無體應與無合由是論之須雲七塵。
△二若有下破有體又二一約内出外入破二約一多遍局破初又四一定。
▲經自挃其體長水雲挃猶觸也。
△二若複下破。
△三阿難下救注心依根見合雲根依心見其語似倒。
△四佛言下難。
▲經則諸已死下眼不自死由心死耳。
△二阿難下約一多遍局破又二一定二若一下破。
▲經挃應無在資中雲挃頭即是挃足無所在故注文意同。
▲若遍體下問此遍不遍與一多何别答此單從一體複難二義恐多體被破于一再訂也。
六阿難下破中間分三一轉計二随破三結非初又二一據昔所聞。
▲經談實相者實相之名雖遍四教既約内外推破其心則似衍門三教之義此應是法華前被機通說今阿難泛引其言而為所據。
△二如我下呈今所解。
△二佛言下随破又二一牒執二今汝下正破又三一約身處破二據眼識救三就根塵破初又二一定。
▲經為複在處孤山雲處謂依報處也今恐不爾何者若以依報為處即同十二處之處也斯則顯是六塵之相下文何須定雲有表無表耶又則在身既以邊義破之依報亦應以邊義為難而佛以表無表難之者當知此中未對依報而論且定中間之心在何處所耳至阿難據眼識救如來就根塵破方對依報言之。
△二若在下破。
▲經如人以表者荀子曰水行者表深表不明則陷楊倞注雲表标準也。
△二阿難下據眼識救。
▲經眼色為緣證真雲眼能發識是增上緣色能牽生是所緣緣。
△三佛言下就根塵破又二一定二若兼下破。
▲經物非體知謂色塵之物非如眼體之有知也若翻覆對論亦應雲體非物不知影略可見。
七阿難下破無著分三一轉計二随破三結非初又二一據昔所聞。
▲經既不在内下破四性也内即自性外即他性中間即共性俱無所在即無因性一切無著名之為心約離四性以顯假名也此通大乘三教之義一往觀文且說破性猶未破相今但泛指用為轉計之由耳。
△二則我下呈今所解。
△二佛告下随破又二一牒執二世間下破又二一定。
▲經世間等指器世界飛行指有情世界于中略據畜趣言之諸所物象通攝情器。
▲注在即有也長水雲在即着也若雲著者則屬心邊若言有者則屬境邊今指情器豈非境耶況以在訓著于義甚疏又銷下文難意皆失。
△二無則下難。
▲經龜毛兔角成論雲龜毛兔角鹽香蛇足及風色等是名為無。
▲注夫相不自有下且心之與境存則俱存亡則俱亡不可偏也永嘉大師所謂念非忘塵而不息塵非息念而不忘若雲境在而心若無者猶言空華雖存目翳已亡誰曰然乎支慜度作心無論肇師所破出不真空論。
△三是故下結非。
▲注似破四性者以經無自他等文故且雲似亦解者之謙也。
▲介爾妄心者介謂纖介也易曰憂悔吝者存乎介。
▲中下之輩者此于開解門自分優劣若望行法皆屬上根。
▲世谛破性謂破性執已方顯世谛也真谛破假假即世谛複破此世谛乃顯真谛也。
▲假破即相空性破即性空者止觀雲若四句推性不見性是世谛破性亦名性空(四句推性即自他共無因也)若四句推名不見名是真谛破假亦名相空(四句推名謂内外中間常自有也)輔行雲空非前後二谛同時為辨性相前後說耳。
▲經文七番義含二空者佛世對機言約義備今據本宗觀道谛而論之非好煩也理必然也。
▲人法皆有性相者止觀雲此性相中求陰入界不可得即是法空性相中求人我知見不可得名衆生空荊溪曰今家依智論中論等立此二空非用法相者所逮沇師未知諒不誣矣。
三爾時下辨真妄為二一正約心見破妄顯真二遍曆緣塵簡非顯是初又二一破妄心顯真心二破妄見顯真見初又二一阿難悔過申請二如來現瑞發明初又二一悔過。
▲經即從座起孤山引曲禮雲請業起請益起更端起今阿難請益起也此則二土之禮冥符矣。
▲偏袒右肩者卑之于尊表将執役然右約便易也臣之見君子之見父資之見師故皆袒右此唯天竺之禮耳。
▲右膝着地者右表吉祥也。
▲注預流者須陀洹此翻預流初預聖人之流也。
▲三漏者一欲漏謂欲界一切煩惱除無明二有漏謂上兩界一切煩惱除無明三無明漏謂三界無明中道無漏不漏落二邊即界外無明住地前約權示此約實論。
△二惟願下申請。
▲經闡提者涅槃純陀問佛一闡提者其義雲何佛言若有四衆發粗惡言诽謗正法造是重業永不改悔心無慚愧如是等人名為趣向一闡提道若犯四重作五逆罪自知定犯如是重事而心初無怖畏慚愧不肯發露于佛正法無護惜建立之心毀訾輕賤言多過咎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闡提道。
▲注此翻無欲等者名有多翻今略出其二又涅槃雲一闡名信提名不具信不具故名一闡提經文自有七番解說具如高貴德王品。
▲彌戾車惡見也者此依與福所解資中雲應是邊邪不正之見以不正見死堕邊地下賤也孤山雲惡見據因下賤據果欲使闡提堕現在惡因毀未來惡果。
▲經五體者餘經或名五輪以五處圓故即二肘二膝頭頂也。
二爾時下如來現瑞發明又二一現瑞。
▲經面門者涅槃疏雲口也六種震動孤山雲形聲各三震吼覺聲三也(隐隐有聲曰震砰??發響曰吼令物覺悟曰覺)起動湧形三也(自下升高曰起搖??不安曰動疄壟凹凸曰湧)而言震動者形聲略舉其一耳。
▲注教行人理法華疏中謂之四一以此解釋顯實之文開示悟入名理一但教化菩薩為人一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即行一但以一佛乘故為衆生說法是教一此經顯實與彼不殊故今現瑞用表四意。
△二佛告下發明為二一明真妄二本二辨真妄二心初又二一總示。
▲注綖貫珠者綖與線同公羊傳曰中國不絕若綖。
▲惡叉樹名此與資中所釋不同各有其緻故無去取向下凡具兩說例此知之。
▲經諸修行人謂藏通别人也。
▲不能得成無上菩提謂圓教佛果也。
▲乃至别成聲聞緣覺即兩教二乘。
▲及成外道等即三乘失意之徒或
△二佛告下正破又二一牒執二身心下設難又二一難身心相離二我今下驗内外相知。
▲經兜羅綿手謂佛手柔軟加以合缦似此綿也注此雲細香者若準慧苑華嚴音義曰梵語兜羅此雲冰或言兜沙此雲霜斯皆從色為名也。
三阿難下破潛根分三一轉計二随破三結非初又四一呈心二佛言下審處。
▲經潛伏根裡即浮塵根也三猶如下舉喻四然我下顯法。
△二佛告下随破又二一牒執二彼人下設難又二一蹑喻詳見二佛告下依見難心。
▲經眼即同境不得成随以眼是能随境是所見若見眼者能翻為所随義不成。
四阿難下破内外分三一轉計。
▲經腑藏者腑或作府白虎通雲人含六律五行之氣而生故内有五藏六府五藏者謂肝心肺腎脾也六府者謂大腸小腸胃膀胱三焦膽也府為藏之宮府也胃者脾之府膀胱者肺之府三焦者腎之府膽者肝之府大腸小腸心之府竅穴居外者莊子内篇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七竅者謂眼耳鼻口今正言眼也。
▲注今立内外者資中科為破在腑藏孤山長水名破見内今據阿難所計顯有内外之文如來所破亦具兩義故文句以此為破内外也。
▲然則下從容定之須知見有内外體實在内此與初執不可雷同。
△二佛告下随破分三一定執二若與下正破為二一約有對破内義二約無對破見義初又二一設難二若成下立妨。
▲經焦腑者焦謂三焦或作膲黃帝難經雲三膲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膲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自膈已上)中膲在胃中口不上不下(自臍已上)下膲在臍下當膀胱上口楊玄操雲膲元也天有三元之氣所以生成萬物注人法天地所以亦有三元之氣以養身形。
△二若不下約無對破見義。
△三若離下縱難又四一就見内縱此由上文雲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腑似約開眼外見破之恐彼救雲我所說義且非開眼?暗名為見内乃是合眼見暗名為身中故今縱曰若離外見内對所成。
△二合眼下以見外難初二句牒前轉計次二句以見外難之後二句處外破内。
△三見面下縱成見外。
▲注複以前難者即開眼見明何不見面也。
▲縱其所計者謂亦有見面之義也。
△四此了下難非在内又二一難心眼在空孤山雲此有二過一在空非自過二我見同汝過其文可解而言亦是汝身者身合雲眼以眼屬身分故通言之。
△二必汝下難覺知有二。
▲經身眼兩覺即自身及空眼也應成兩佛者以必無之義破必非之執。
▲注所執與難豈其然乎非但此中前兩番縱難皆假施設也。
△三是故下結非。
▲注不言見明為外者略也斯例有之如辨魔中于行陰起計度者墜入四颠倒論經文初标一分無常一分常論至後總結略雲一分常論與今大同又見外為成見内者以謂心體在内故舊疏科語蓋由此耳。
五阿難下破随合分三一轉計二随破三結非初又二一據昔所聞。
▲經我常聞佛孤山雲常合作嘗字之誤也今觀下文雲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又雲世尊雲何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又雲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等并作尋常之常未必皆誤縱是曾嘗之嘗但依其義不須改文開示四衆者出家在家各二衆也天台于一衆更開為四謂影響發起當機結緣雲雲由心下長水雲第八本識變生三境故雲心生法生境界風動能起識浪故雲法生心生今雖通舉要取後句法生心生以為所據今謂由指本識者非也夫第八梨耶屬大乘分齊縱佛開示實通此識且阿難迹居初果豈思議之所及乎應知秪就現前分别事識而論轉計荊溪雲小乘由心亦此識耳。
▲注境從心起者如人照鏡形對像生也。
▲心逐境遷者像有好醜心生欣戚也又下句例由塵發知上句如因根有相反覆相顯意在兩兼。
△二我今下呈今所解。
▲注根與塵合者應雲心與塵合何則此中根識皆屬能合能合之體即是心性經不雲乎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若言根與塵合故心随生則濫下文中間之執請細觀之。
△二佛告下随破又二一牒執略舉下句影取上句二是心下正破又二一破無體。
▲經是心無體則無所合體猶性也夫心性遍在諸法假緣而生譬如火性寄諸陽燧因與日合故能出火若無有體而能合者此猶火本無性随所合物火則随有豈應爾耶。
▲則十九界因七塵合者意雲心若有體方有合義然其相合不出識與塵也心若無體而論合者必須離十八界外别有一界與第七塵合也此無其理是故斥雲是義不然問阿難所執但似内心無體非謂外塵無體以雲随所合處心則随有若爾秪可雲十九界因六塵合何故雲七耶答凡言界者以種族為義如心有體則與有合心既無體應與無合由是論之須雲七塵。
△二若有下破有體又二一約内出外入破二約一多遍局破初又四一定。
▲經自挃其體長水雲挃猶觸也。
△二若複下破。
△三阿難下救注心依根見合雲根依心見其語似倒。
△四佛言下難。
▲經則諸已死下眼不自死由心死耳。
△二阿難下約一多遍局破又二一定二若一下破。
▲經挃應無在資中雲挃頭即是挃足無所在故注文意同。
▲若遍體下問此遍不遍與一多何别答此單從一體複難二義恐多體被破于一再訂也。
六阿難下破中間分三一轉計二随破三結非初又二一據昔所聞。
▲經談實相者實相之名雖遍四教既約内外推破其心則似衍門三教之義此應是法華前被機通說今阿難泛引其言而為所據。
△二如我下呈今所解。
△二佛言下随破又二一牒執二今汝下正破又三一約身處破二據眼識救三就根塵破初又二一定。
▲經為複在處孤山雲處謂依報處也今恐不爾何者若以依報為處即同十二處之處也斯則顯是六塵之相下文何須定雲有表無表耶又則在身既以邊義破之依報亦應以邊義為難而佛以表無表難之者當知此中未對依報而論且定中間之心在何處所耳至阿難據眼識救如來就根塵破方對依報言之。
△二若在下破。
▲經如人以表者荀子曰水行者表深表不明則陷楊倞注雲表标準也。
△二阿難下據眼識救。
▲經眼色為緣證真雲眼能發識是增上緣色能牽生是所緣緣。
△三佛言下就根塵破又二一定二若兼下破。
▲經物非體知謂色塵之物非如眼體之有知也若翻覆對論亦應雲體非物不知影略可見。
七阿難下破無著分三一轉計二随破三結非初又二一據昔所聞。
▲經既不在内下破四性也内即自性外即他性中間即共性俱無所在即無因性一切無著名之為心約離四性以顯假名也此通大乘三教之義一往觀文且說破性猶未破相今但泛指用為轉計之由耳。
△二則我下呈今所解。
△二佛告下随破又二一牒執二世間下破又二一定。
▲經世間等指器世界飛行指有情世界于中略據畜趣言之諸所物象通攝情器。
▲注在即有也長水雲在即着也若雲著者則屬心邊若言有者則屬境邊今指情器豈非境耶況以在訓著于義甚疏又銷下文難意皆失。
△二無則下難。
▲經龜毛兔角成論雲龜毛兔角鹽香蛇足及風色等是名為無。
▲注夫相不自有下且心之與境存則俱存亡則俱亡不可偏也永嘉大師所謂念非忘塵而不息塵非息念而不忘若雲境在而心若無者猶言空華雖存目翳已亡誰曰然乎支慜度作心無論肇師所破出不真空論。
△三是故下結非。
▲注似破四性者以經無自他等文故且雲似亦解者之謙也。
▲介爾妄心者介謂纖介也易曰憂悔吝者存乎介。
▲中下之輩者此于開解門自分優劣若望行法皆屬上根。
▲世谛破性謂破性執已方顯世谛也真谛破假假即世谛複破此世谛乃顯真谛也。
▲假破即相空性破即性空者止觀雲若四句推性不見性是世谛破性亦名性空(四句推性即自他共無因也)若四句推名不見名是真谛破假亦名相空(四句推名謂内外中間常自有也)輔行雲空非前後二谛同時為辨性相前後說耳。
▲經文七番義含二空者佛世對機言約義備今據本宗觀道谛而論之非好煩也理必然也。
▲人法皆有性相者止觀雲此性相中求陰入界不可得即是法空性相中求人我知見不可得名衆生空荊溪曰今家依智論中論等立此二空非用法相者所逮沇師未知諒不誣矣。
三爾時下辨真妄為二一正約心見破妄顯真二遍曆緣塵簡非顯是初又二一破妄心顯真心二破妄見顯真見初又二一阿難悔過申請二如來現瑞發明初又二一悔過。
▲經即從座起孤山引曲禮雲請業起請益起更端起今阿難請益起也此則二土之禮冥符矣。
▲偏袒右肩者卑之于尊表将執役然右約便易也臣之見君子之見父資之見師故皆袒右此唯天竺之禮耳。
▲右膝着地者右表吉祥也。
▲注預流者須陀洹此翻預流初預聖人之流也。
▲三漏者一欲漏謂欲界一切煩惱除無明二有漏謂上兩界一切煩惱除無明三無明漏謂三界無明中道無漏不漏落二邊即界外無明住地前約權示此約實論。
△二惟願下申請。
▲經闡提者涅槃純陀問佛一闡提者其義雲何佛言若有四衆發粗惡言诽謗正法造是重業永不改悔心無慚愧如是等人名為趣向一闡提道若犯四重作五逆罪自知定犯如是重事而心初無怖畏慚愧不肯發露于佛正法無護惜建立之心毀訾輕賤言多過咎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闡提道。
▲注此翻無欲等者名有多翻今略出其二又涅槃雲一闡名信提名不具信不具故名一闡提經文自有七番解說具如高貴德王品。
▲彌戾車惡見也者此依與福所解資中雲應是邊邪不正之見以不正見死堕邊地下賤也孤山雲惡見據因下賤據果欲使闡提堕現在惡因毀未來惡果。
▲經五體者餘經或名五輪以五處圓故即二肘二膝頭頂也。
二爾時下如來現瑞發明又二一現瑞。
▲經面門者涅槃疏雲口也六種震動孤山雲形聲各三震吼覺聲三也(隐隐有聲曰震砰??發響曰吼令物覺悟曰覺)起動湧形三也(自下升高曰起搖??不安曰動疄壟凹凸曰湧)而言震動者形聲略舉其一耳。
▲注教行人理法華疏中謂之四一以此解釋顯實之文開示悟入名理一但教化菩薩為人一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即行一但以一佛乘故為衆生說法是教一此經顯實與彼不殊故今現瑞用表四意。
△二佛告下發明為二一明真妄二本二辨真妄二心初又二一總示。
▲注綖貫珠者綖與線同公羊傳曰中國不絕若綖。
▲惡叉樹名此與資中所釋不同各有其緻故無去取向下凡具兩說例此知之。
▲經諸修行人謂藏通别人也。
▲不能得成無上菩提謂圓教佛果也。
▲乃至别成聲聞緣覺即兩教二乘。
▲及成外道等即三乘失意之徒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