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經集解熏聞記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人天邪行之者。
△二雲何下别示。
▲經生死根本雖通五住今正從見愛而示菩提涅槃雖屬果性亦約因心而辨是故二種并雲則汝今者等也應知第四卷發覺初心二決定義與此大同但此中根本則未勸審詳因果則未論同異非初義無以知病非次義無以識藥發解立行目足在茲說者聽者請研其意。
▲注菩提了因等者了以顯發為義慧行正道明見佛性即實智菩提也緣以資助為義行行助道斷縛得脫即方便淨涅槃也正謂中道無二邊染礙即清淨法身也然此三因正因屬性緣了屬修今約正具緣了三皆在性是故俱彰佛性之名輔行雲三千即性空了因三千即假性緣因三千即中性正因此之謂也。
▲識精猶心性者心即第六王數之心性即三因佛性應知此文秪就現前妄心示性故曰則汝今者識精元明也至第二卷亦就現前妄見顯性則曰且汝見我見精明元等若以下文例此識精元明亦第二月也秪由性在妄中是故能生諸緣法華疏釋佛種從緣起以中道之理為佛種迷此理者由無明為緣則有衆生起解此理者由教行為緣則有正覺起今識精元明即佛種也能生諸緣與彼不異故孤山約随染淨二緣解此經文全用彼意也。
▲得失兩異者得謂了性為行失謂背性成迷然得有淺深分别不濫存乎六即雲雲。
二阿難下辨真妄二心為二一引發見心二開示真妄初又三一舉奉引見二佛告下因見推心。
▲注且止其眼者置而未論以下文自有破妄見故。
▲經即能推者所推之心既不可得故舉能推而為呈露。
△三佛言下叱心為妄。
▲經咄丁括丁兀二切宜從上音字書雲咄叱也。
▲虛妄相想者相即前塵想即分别影事二俱不實故曰虛妄。
二阿難下開示真妄為四一疑請二開示三默領四總诃初又二一疑二請初又二一執前心先明造善次縱令下明造惡。
▲經皆用此心者阿難但認有作之心不了無為之性圓覺雲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華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猶如空華複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
△二若此下疑所斥。
▲注封為我心封執也智論明我有三種一邪二慢三名字凡夫具三學人有二(無邪)無學唯一(名字)凡雲初果破人執者蓋無邪我如十六知見之類也此就小乘當分為言今阿難既迷大乘常住真心雖有慢我乃與無明同體為障亦名邪我故涅槃中迦葉白佛我從今日始得正見自是之前我等悉名邪見之人。
▲故以無情為難者荊溪雲木石無心之語生乎小宗是知阿難據小為難也。
△二惟垂下請。
二爾時下開示為二一經家叙意。
▲經師子座者荊溪雲座無師子之形但有所表故大論雲佛人中師子故佛所坐名師子座佛之所說名師子吼。
▲摩頂者長水雲安慰也。
▲注證此法時即圓教初住。
△二如來示心為二一真心有體二妄心無體初又二一約諸法正示。
▲經唯心所現心有二種一真二妄如下文雲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汝心妄也妙心真也今明生法義必兩兼地論雲唯真不生單妄不成真妄和合方有所為但由真弱妄強則生九界依正之法真強妄弱則生佛界依正之法然而真心既實妄性無虛佛意欲令了妄全真達事即理故唯心之言雖通真妄正為顯示真心有體耳。
▲注因心本具者如鏡具現像之明也。
▲随緣能造者如明随形對而像也故所現像全能現明妍醜既同一明一明妍醜豈分差别。
△二阿難下約妄事況成。
▲注如涅槃說出四相品。
▲空一顯色者谷響雲雜集論說二十五色謂青黃赤白長短方圓粗細高下若正(形平等)不正(不平等)光影明闇煙雲塵霧迥表空一顯色。
▲經何況下長水雲清淨簡異妄染妙淨明心即三德具足。
二若汝下妄心無體分五一牒執。
▲注覺觀即尋伺百法疏雲尋謂尋求令心匆遽于意言境粗轉為性伺謂伺察令心忽遽于意言境細轉為性。
△二此心下案定。
▲經别有全性謂分别性全在也。
▲注為緣業用者即六塵牽起内心為染淨緣而成業用。
△三如汝下推破。
▲經縱滅下似釋伏疑恐阿難疑雲如我聽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别若離此聲乃至一切見聞覺知内守幽閑豈非别有全性耶是故釋雲猶為法塵等。
▲見聞覺知者釋論雲眼曰見耳曰聞鼻舌身同雲覺意曰知。
▲注意有四種謂第六意識中有四一定三散定即根本事禅等。
▲所取法塵者即内守幽閑也既非入定又不緣境故曰散位獨頭。
△四我非下縱奪又二一縱。
▲經我非敕汝執為非心指前咄阿難言此非汝心等。
▲注非顯真者悫疏雲離前六塵及思量執更别有真覺不由境發圓鑒寂然此則本性節疏亦爾孤山長水皆不取之若得縱意文旨自顯何者以由前文雲若汝執吝分别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别有全性今所縱者正言若離諸塵事業别有全性容是汝心也。
△三若分下奪。
▲經分别影事此同圓覺雲六塵緣影也分别即緣緣謂緣慮圭峰雲緣慮如影舉體全無彼疏不約前塵為形相對而釋今孤山對釋者蓋帖經伸旨用顯心随境有耳。
二塵非下斥失。
△三即時下默領。
△四佛告下總诃。
▲注四禅等如法界次第。
▲能成無漏者如迦葉說圓通中則從第九滅受想定成阿羅漢大乘羅漢即圓教初住以上分證無生也。
▲欲界未至者亦名未來禅此是初禅方便定相猶屬欲界故雲欲界未至備如次第禅門然諸疏文釋九次第定皆用前釋唯資中又解雲未至中間四本靜慮及三無也今長水次解複與沇疏不同未詳所據。
二阿難下破妄見顯真見分三一悔過申請二現瑞許說三破執明常初又二一悔過。
▲經不知身心本不相代資中所解蓋言身不代心此約阿難自說若對佛說亦可雲佛之身心不能代我之身心出家是身三昧是心二事各行無相替理。
▲譬如窮子下此與法華喻意稍别彼喻于人以背佛為舍父謂二乘宿世皆于佛邊曾結大緣猶如父子退大流浪名之為舍今譬于法以迷真為舍父真妄相關亦猶父子而真随妄轉謂失本心義之如舍。
▲注煩惱障謂根本及随者案百法論根本煩惱有六謂貪瞋慢無明疑不正見也随煩惱有二十謂忿恨惱覆诳谄憍害嫉悭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也證真于根本中廣明分别(見惑)俱生(思惑)二類各有種子習氣之異(雲雲)。
▲所知障亦名智障者資中雲煩惱名數與前不别但應名法貪法瞋等此正約界外見思言之即無明住地也。
△二惟願下申請。
▲注心屬王數通乎三性者即第六識心王心數善性惡性無記性也見唯眼識但屬無記者準止觀輔行以五識五意識皆名無記若論起妄次第則眼識在先王數在後今約破妄次第故先心而後見也。
二即時下現瑞許說又二一現瑞。
▲經從胸萬字者志誠纂要雲梵書作卍古經皆爾梵雲室利靺瑳此雲吉祥海雲有此相者萬德具也華嚴音義雲卍本非是字大周長壽二年主上權制此文著于天樞音之為萬謂吉祥萬德之所集也若西域萬字元作此??。
▲寶刹者刹土也梵音正雲差多羅此翻土田經中或作擦者蓋近字耳。
△二告下許說。
三阿難下破執明常為二一略說二廣說初又二一定其常情二奪其妄執初又二一舉前見相二設今譬類初又二一問長水雲問意有三正在誰見餘則兼之向下答文不依問次從便故也。
△二阿難下答。
▲注赩盛貌谷響引文選雲瑤草正翕赩玉樹信蔥青注曰翕赩蔥青盛郁貌。
△二佛告下設今譬類又二一問二阿難下答。
▲經唯然者敬應曰唯如是曰然禮雲父召無諾先生召無諾唯而起注曰應辭唯恭于諾。
△二佛言下奪其妄執又二一牒前斥非二所以下引盲說見又二一矚暗成見。
▲經盲人者釋名雲盲茫也茫無所見也。
▲前塵自暗此有二意一指種種色為前塵以無明緣故暗也二暗即前塵以眼之所對故。
△二阿難下顯見唯心又二一疑二佛告下釋又二一約二人見暗定二約二人明破初又二一問二如是下答二阿難下約二人見明破又三一并。
▲經名眼見者合先問雲名眼見否彼必答言如是今文隐略即以答意牒而并之。
△二若燈下難。
△二是故下結。
▲注心為其主餘是助緣者如下文雲世尊常說見性具四種緣所謂空明心眼合舉三緣但心為主燈眼是助既知見性屬心。
▲漸明真見者證真雲此中且約第六意識以明為欲奪其眼見故權用之今謂不然第六意識已為前文所破如雲此是前塵虛妄相想等今正指眼根能見之性名之為心是心無記去真稍近故曰漸明若深說者即第二卷雲見精明元也但此中未彰灼而示且通漫雲心耳。
二阿難下廣說為二一默請。
▲注前來已奪者如雲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等豈假根塵者如引盲人見暗亦是根塵故。
△二爾時下顯示分二一明見非搖動二明性無生滅初又二一正明二結斥初又二一據陳那昔解示二對阿難現相示初又三一問解。
▲注阿若多如圓通中解摩诃男即白飯王子也頞鞞或雲阿濕婆亦曰阿說即馬勝也婆提或言?提即甘露飯王子婆敷或作十力迦也蓋未詳初五是外族中三是内族。
▲三轉十二行法輪者一示轉謂此是苦等二勸轉謂苦應知集應斷滅應證道應修三證轉謂苦我已知不複更知乃至道已修不複更修三轉皆生眼智明覺成十二行能摧煩惱故名法輪。
▲四谛之境者準天台四教立四種四谛謂生滅無生無量無作今且指生滅四谛也止觀雲苦則三相遷移(生異滅)集則四心流動(四分煩惱)道則對治易奪滅則滅有還無。
▲或曰下孤山義也法華玄文顯以客塵為見思惑故知圓師所解非也。
△二時下答釋又二一總答。
▲經長老者長阿含明三種長老一年二法三詐今具前二也。
△二世尊下别釋。
▲經俶裝者俶尺叔切張平子思玄賦雲簡元辰而俶裝注曰俶始也谷響引漢書曹參趣裝例今俶與趣同今讀曰促此恐不爾。
▲注迷事惑者事謂六塵之境惑即修道所斷三界十使此名俱生煩惱一切凡夫皆有故其義是粗。
▲迷理惑者理謂邊邪等道惑即見道所斷八十八使此名分别煩惱外道學人方有故其義則細。
▲鈍使難破者若破俱生修道位長故。
▲利使易斷者若斷分别見道心疾故。
△三佛言下印成。
△二即時下對阿難現相示又二一舉手開合二飛光左右初又三一現相二謂阿難下審見三佛言下印成如文。
△二如來下飛光左右又三一現相。
▲經右盻或作辨同匹苋切或作?眄同莫甸切皆視也谷響雲于義并通不須改也。
△二佛告下審見。
△三佛言下印成如文。
△二于是下結斥又二一結前經若複下結陳那所解汝觀下結阿難所答。
▲作此雙結者欲假其義斥大衆之失故。
△二雲何下斥失。
▲經以動為身等責其妄認現前流動之相為身為境而不知真見之性本無動相也。
首楞嚴經集解熏聞記卷第一
△二雲何下别示。
▲經生死根本雖通五住今正從見愛而示菩提涅槃雖屬果性亦約因心而辨是故二種并雲則汝今者等也應知第四卷發覺初心二決定義與此大同但此中根本則未勸審詳因果則未論同異非初義無以知病非次義無以識藥發解立行目足在茲說者聽者請研其意。
▲注菩提了因等者了以顯發為義慧行正道明見佛性即實智菩提也緣以資助為義行行助道斷縛得脫即方便淨涅槃也正謂中道無二邊染礙即清淨法身也然此三因正因屬性緣了屬修今約正具緣了三皆在性是故俱彰佛性之名輔行雲三千即性空了因三千即假性緣因三千即中性正因此之謂也。
▲識精猶心性者心即第六王數之心性即三因佛性應知此文秪就現前妄心示性故曰則汝今者識精元明也至第二卷亦就現前妄見顯性則曰且汝見我見精明元等若以下文例此識精元明亦第二月也秪由性在妄中是故能生諸緣法華疏釋佛種從緣起以中道之理為佛種迷此理者由無明為緣則有衆生起解此理者由教行為緣則有正覺起今識精元明即佛種也能生諸緣與彼不異故孤山約随染淨二緣解此經文全用彼意也。
▲得失兩異者得謂了性為行失謂背性成迷然得有淺深分别不濫存乎六即雲雲。
二阿難下辨真妄二心為二一引發見心二開示真妄初又三一舉奉引見二佛告下因見推心。
▲注且止其眼者置而未論以下文自有破妄見故。
▲經即能推者所推之心既不可得故舉能推而為呈露。
△三佛言下叱心為妄。
▲經咄丁括丁兀二切宜從上音字書雲咄叱也。
▲虛妄相想者相即前塵想即分别影事二俱不實故曰虛妄。
二阿難下開示真妄為四一疑請二開示三默領四總诃初又二一疑二請初又二一執前心先明造善次縱令下明造惡。
▲經皆用此心者阿難但認有作之心不了無為之性圓覺雲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華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猶如空華複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
△二若此下疑所斥。
▲注封為我心封執也智論明我有三種一邪二慢三名字凡夫具三學人有二(無邪)無學唯一(名字)凡雲初果破人執者蓋無邪我如十六知見之類也此就小乘當分為言今阿難既迷大乘常住真心雖有慢我乃與無明同體為障亦名邪我故涅槃中迦葉白佛我從今日始得正見自是之前我等悉名邪見之人。
▲故以無情為難者荊溪雲木石無心之語生乎小宗是知阿難據小為難也。
△二惟垂下請。
二爾時下開示為二一經家叙意。
▲經師子座者荊溪雲座無師子之形但有所表故大論雲佛人中師子故佛所坐名師子座佛之所說名師子吼。
▲摩頂者長水雲安慰也。
▲注證此法時即圓教初住。
△二如來示心為二一真心有體二妄心無體初又二一約諸法正示。
▲經唯心所現心有二種一真二妄如下文雲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汝心妄也妙心真也今明生法義必兩兼地論雲唯真不生單妄不成真妄和合方有所為但由真弱妄強則生九界依正之法真強妄弱則生佛界依正之法然而真心既實妄性無虛佛意欲令了妄全真達事即理故唯心之言雖通真妄正為顯示真心有體耳。
▲注因心本具者如鏡具現像之明也。
▲随緣能造者如明随形對而像也故所現像全能現明妍醜既同一明一明妍醜豈分差别。
△二阿難下約妄事況成。
▲注如涅槃說出四相品。
▲空一顯色者谷響雲雜集論說二十五色謂青黃赤白長短方圓粗細高下若正(形平等)不正(不平等)光影明闇煙雲塵霧迥表空一顯色。
▲經何況下長水雲清淨簡異妄染妙淨明心即三德具足。
二若汝下妄心無體分五一牒執。
▲注覺觀即尋伺百法疏雲尋謂尋求令心匆遽于意言境粗轉為性伺謂伺察令心忽遽于意言境細轉為性。
△二此心下案定。
▲經别有全性謂分别性全在也。
▲注為緣業用者即六塵牽起内心為染淨緣而成業用。
△三如汝下推破。
▲經縱滅下似釋伏疑恐阿難疑雲如我聽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别若離此聲乃至一切見聞覺知内守幽閑豈非别有全性耶是故釋雲猶為法塵等。
▲見聞覺知者釋論雲眼曰見耳曰聞鼻舌身同雲覺意曰知。
▲注意有四種謂第六意識中有四一定三散定即根本事禅等。
▲所取法塵者即内守幽閑也既非入定又不緣境故曰散位獨頭。
△四我非下縱奪又二一縱。
▲經我非敕汝執為非心指前咄阿難言此非汝心等。
▲注非顯真者悫疏雲離前六塵及思量執更别有真覺不由境發圓鑒寂然此則本性節疏亦爾孤山長水皆不取之若得縱意文旨自顯何者以由前文雲若汝執吝分别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别有全性今所縱者正言若離諸塵事業别有全性容是汝心也。
△三若分下奪。
▲經分别影事此同圓覺雲六塵緣影也分别即緣緣謂緣慮圭峰雲緣慮如影舉體全無彼疏不約前塵為形相對而釋今孤山對釋者蓋帖經伸旨用顯心随境有耳。
二塵非下斥失。
△三即時下默領。
△四佛告下總诃。
▲注四禅等如法界次第。
▲能成無漏者如迦葉說圓通中則從第九滅受想定成阿羅漢大乘羅漢即圓教初住以上分證無生也。
▲欲界未至者亦名未來禅此是初禅方便定相猶屬欲界故雲欲界未至備如次第禅門然諸疏文釋九次第定皆用前釋唯資中又解雲未至中間四本靜慮及三無也今長水次解複與沇疏不同未詳所據。
二阿難下破妄見顯真見分三一悔過申請二現瑞許說三破執明常初又二一悔過。
▲經不知身心本不相代資中所解蓋言身不代心此約阿難自說若對佛說亦可雲佛之身心不能代我之身心出家是身三昧是心二事各行無相替理。
▲譬如窮子下此與法華喻意稍别彼喻于人以背佛為舍父謂二乘宿世皆于佛邊曾結大緣猶如父子退大流浪名之為舍今譬于法以迷真為舍父真妄相關亦猶父子而真随妄轉謂失本心義之如舍。
▲注煩惱障謂根本及随者案百法論根本煩惱有六謂貪瞋慢無明疑不正見也随煩惱有二十謂忿恨惱覆诳谄憍害嫉悭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也證真于根本中廣明分别(見惑)俱生(思惑)二類各有種子習氣之異(雲雲)。
▲所知障亦名智障者資中雲煩惱名數與前不别但應名法貪法瞋等此正約界外見思言之即無明住地也。
△二惟願下申請。
▲注心屬王數通乎三性者即第六識心王心數善性惡性無記性也見唯眼識但屬無記者準止觀輔行以五識五意識皆名無記若論起妄次第則眼識在先王數在後今約破妄次第故先心而後見也。
二即時下現瑞許說又二一現瑞。
▲經從胸萬字者志誠纂要雲梵書作卍古經皆爾梵雲室利靺瑳此雲吉祥海雲有此相者萬德具也華嚴音義雲卍本非是字大周長壽二年主上權制此文著于天樞音之為萬謂吉祥萬德之所集也若西域萬字元作此??。
▲寶刹者刹土也梵音正雲差多羅此翻土田經中或作擦者蓋近字耳。
△二告下許說。
三阿難下破執明常為二一略說二廣說初又二一定其常情二奪其妄執初又二一舉前見相二設今譬類初又二一問長水雲問意有三正在誰見餘則兼之向下答文不依問次從便故也。
△二阿難下答。
▲注赩盛貌谷響引文選雲瑤草正翕赩玉樹信蔥青注曰翕赩蔥青盛郁貌。
△二佛告下設今譬類又二一問二阿難下答。
▲經唯然者敬應曰唯如是曰然禮雲父召無諾先生召無諾唯而起注曰應辭唯恭于諾。
△二佛言下奪其妄執又二一牒前斥非二所以下引盲說見又二一矚暗成見。
▲經盲人者釋名雲盲茫也茫無所見也。
▲前塵自暗此有二意一指種種色為前塵以無明緣故暗也二暗即前塵以眼之所對故。
△二阿難下顯見唯心又二一疑二佛告下釋又二一約二人見暗定二約二人明破初又二一問二如是下答二阿難下約二人見明破又三一并。
▲經名眼見者合先問雲名眼見否彼必答言如是今文隐略即以答意牒而并之。
△二若燈下難。
△二是故下結。
▲注心為其主餘是助緣者如下文雲世尊常說見性具四種緣所謂空明心眼合舉三緣但心為主燈眼是助既知見性屬心。
▲漸明真見者證真雲此中且約第六意識以明為欲奪其眼見故權用之今謂不然第六意識已為前文所破如雲此是前塵虛妄相想等今正指眼根能見之性名之為心是心無記去真稍近故曰漸明若深說者即第二卷雲見精明元也但此中未彰灼而示且通漫雲心耳。
二阿難下廣說為二一默請。
▲注前來已奪者如雲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等豈假根塵者如引盲人見暗亦是根塵故。
△二爾時下顯示分二一明見非搖動二明性無生滅初又二一正明二結斥初又二一據陳那昔解示二對阿難現相示初又三一問解。
▲注阿若多如圓通中解摩诃男即白飯王子也頞鞞或雲阿濕婆亦曰阿說即馬勝也婆提或言?提即甘露飯王子婆敷或作十力迦也蓋未詳初五是外族中三是内族。
▲三轉十二行法輪者一示轉謂此是苦等二勸轉謂苦應知集應斷滅應證道應修三證轉謂苦我已知不複更知乃至道已修不複更修三轉皆生眼智明覺成十二行能摧煩惱故名法輪。
▲四谛之境者準天台四教立四種四谛謂生滅無生無量無作今且指生滅四谛也止觀雲苦則三相遷移(生異滅)集則四心流動(四分煩惱)道則對治易奪滅則滅有還無。
▲或曰下孤山義也法華玄文顯以客塵為見思惑故知圓師所解非也。
△二時下答釋又二一總答。
▲經長老者長阿含明三種長老一年二法三詐今具前二也。
△二世尊下别釋。
▲經俶裝者俶尺叔切張平子思玄賦雲簡元辰而俶裝注曰俶始也谷響引漢書曹參趣裝例今俶與趣同今讀曰促此恐不爾。
▲注迷事惑者事謂六塵之境惑即修道所斷三界十使此名俱生煩惱一切凡夫皆有故其義是粗。
▲迷理惑者理謂邊邪等道惑即見道所斷八十八使此名分别煩惱外道學人方有故其義則細。
▲鈍使難破者若破俱生修道位長故。
▲利使易斷者若斷分别見道心疾故。
△三佛言下印成。
△二即時下對阿難現相示又二一舉手開合二飛光左右初又三一現相二謂阿難下審見三佛言下印成如文。
△二如來下飛光左右又三一現相。
▲經右盻或作辨同匹苋切或作?眄同莫甸切皆視也谷響雲于義并通不須改也。
△二佛告下審見。
△三佛言下印成如文。
△二于是下結斥又二一結前經若複下結陳那所解汝觀下結阿難所答。
▲作此雙結者欲假其義斥大衆之失故。
△二雲何下斥失。
▲經以動為身等責其妄認現前流動之相為身為境而不知真見之性本無動相也。
首楞嚴經集解熏聞記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