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經義疏釋要鈔卷第四

關燈
人即無法空智人也揀異小乘。

     △然小乘等者此設妨也意雲俱舍說有三輪下說水輪故頌雲安立器世間風輪最居下其量廣無數厚十六洛叉次上水輪深十一億二萬下八洛叉水餘凝結成金(即三億二萬是金輪也)若然則風在初次是水後乃金也今經何故水在後金在前耶而。

     △不知下釋通也風既堅礙諾健那神以金剛杵懸擊金剛有碎風輪不動能既持水即是堅礙故以風之堅性為金輪也以金以堅為性故此約性故金先水後彼約相故水前金後殷師雲論妄始則金乃居先說安布則水居其下安立論其理勢了妄推本為先兩義既成甯勞貯妨。

     △不知是何因種者不知從賴耶變生也然說自梨耶猶為隐密其實性中本具良由理具方有事用也鏡之像性水之波性可方之也。

     ▲明諸相發生者此總中論别上雖總明四輪為世界體界中之相相類萬差故一一相偕明發起之因由也。

     △火騰等者易雲火就燥水流濕雲從龍風從虎皆物性之法爾也一騰一降四輪之性交加互雜也。

     △彼大海下引現事以驗也世間海有火起洲潬含水蓋本由水火結成也。

     △瞋增愛微者凡情瞋則憎而不愛故外感水劣之相。

     △滋蔓者藤滋長曰蔓又草長也瞋愛慢三廣布相續生長不已若草之滋蔓也。

     ▲二結相續。

     △皆由内心者由内妄心遞互相由以為因種故感世界相續也經從火騰水降已去不約内心俱論外相相生者前已總明也初指因相。

     △明理不逾者妄雲既翳理月難彰也。

     ▲二結成根塵。

     △色香味觸合雲香味觸法。

     △根境識三為業性者由根取境識起分别造貪瞋業纏縛生死也依此造業是業之性。

     △不行他緣者金鼓經雲雲眼根受色耳分别聲鼻嗅諸香舌?于味所有身根貪受諸觸意根分别一切諸法六情諸根各各自緣諸塵境界不行他緣等。

     ▲初舉類标。

     △同業相感者父母及子皆起想愛方受生也又同業者同人業同畜業等業異則不生也。

     △合離者俱舍雲濕化染香處謂濕即染香生化即染處生也。

     △化即生之總名者上雲合離即濕化也此即通指四生俱名變化也初情想所因。

     △見明色發者妄心見妄境也即是中陰見父母也。

     △明見想成者因妄境起妄惑也想即惑着此正顯托識時也。

     △異見者男胎于父則為異見也見即想也于母為同想也女胎反上說。

     △色同于心者同即稱合也色境稱合己心也。

     △二結成種類。

     △異本之種者此不同藏識中未受潤散名言種子此是泡苞異本已受愛潤之種也即有支如世間谷麥已苞漫者也胎約現生起種約未生起或二句俱約托胎時種即愛父母遺體為己所有想即福德想如華林宮殿薄福想如棘林圊廁(雲雲)。

     △三處情想者子亦于父母起愛想也俱舍雲九處命終心皆須生愛想。

     △界趣同業者同其界類也若異界别類則無受生理。

     △胎卵分者若胎即自成軟肉卵即生谷也。

     ▲二分為四生。

     △情想合離四生皆具者一一類生皆有四義胎卵二種男則于母起愛為合于父起憎為離前雲同想為胎異見成憎濕生則先想其濕處或香或臭想已即愛着愛着即情也或染可意香處受生為合皆不可意香處為離又濕生受生時先遙想可情觸而生即具四義也化亦遙想勝處情合彼生胎卵亦然遙想則是想是離愛着是情趣彼受生是合此乃任運四義各具然俱舍說人畜各具四生鬼通胎化二生地獄及諸天中有唯化生也人具四者卵生即毗舍佉母卵生三十二子又般遮羅王妃生五百卵生已羞恥恐為災變以小函盛棄殑伽河随波而去下鄰國因觀水次遣人接得經數日間各出一子養大骁勇所往戰征無不從伏時彼鄰國久為冤仇欲遣征讨般遮羅王極大憂怖王妃聞之慰谕王言不須愁惱此五百子皆我兒也夫子見母惡心必息妃即登城告五百子說上因緣若不信者各張其口妃按兩乳成五百道各注一口從斯和好濕即布殺陀王頂疱中生又髀生王是髀疱中生又庵羅衛女從長者庭樹中生即韋提希夫人是也化生即劫初下為人種也胎即可知旁生四者俱舍雲化生金翅鳥能食四生龍濕生金翅鳥能食三生龍胎生金翅鳥能食二生龍卵生金翅鳥能食一生龍鬼有胎生如目連見一鬼母曰我晝夜生五百子随生随食竟不能飽四生以卵居初者無明最初遍迷性覺如卵被谷之周覆也。

     三業果相續者業即業因果即果報報續于因終不可易初欲本。

     △想愛同結者指前想念情愛不離之故結之成業也。

     ▲二殺本。

     △貪愛同滋者由貪愛不斷故枉取他身滋養我命同滋即同有取也滋己之業也。

     ▲三盜本西國羊類最繁故舉為首也俱生即同處生也。

     二釋成。

     △我還債汝者我還汝債也經文語窄合雲汝還我命我負汝債我還汝債既冤債相酬故百千劫常在生死下雲除佛出世及奢摩他終不停??。

     ▲二結續。

     △皆由貪愛者貪即煩惱由煩惱為緣故造業也。

     ▲三結答。

     △如是三種者即世界衆生業果也。

     △因了發相者因由性中本有直明了知迷故認為所相下雲圓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初滿慈申難。

     △有為習漏何當複生等者并雲衆生妙明不增減同佛妙明不增減衆生無狀生山河佛心亦合生山河以佛與衆生覺無二故。

     二如來喻釋疏叙意。

     △正方虛空俱喻真性也。

     △妄心妄境似有生滅者實無法可起滅如繩為蛇蛇無起滅情中似有爾。

     ▲初問答迷本無因。

     △迷無根者迷若有根可以生迷迷既本無說何因迷根者因也既雲是悟豈卻生迷耶是知迷倏起非由迷悟合顯。

     △似有迷覺者迷即能迷無明也覺即所迷本覺也妄謂似有無明迷于覺性也此即迷新而覺舊也或可覺是始覺即悟也由迷故起起始覺智覺于迷妄迷之與悟俱不可得似有覺似有迷也此則覺新而迷舊也然理則非新非故迷悟俱亡事則在迷時真性為舊無明為新約悟則無明為舊始覺為新。

     △覺迷迷滅者起始覺智覺迷令滅悟已更不起迷故曰覺不生迷迷癡不覺無知等皆無明也。

     △疏雲覺即所迷本覺即初解。

     △亦即始覺是次解。

     二颠倒狂癡答。

     △此實狂癡者空實不嘗起華妄見有生有滅謂從空滅早是颠倒況待更生狂之甚矣縱愚終不如此山河不生謂有可滅已是颠倒況待更生非狂如何。

     ▲二反質結酬。

     △如夢勤加等者斯荊溪大師語謂雖勤修行但如夢有勤加雖則斷惑全若虛空無實空但有名而無實體惑亦如是但有斷惑之名實無惑障可斷所修因行如幻本空所證之果如像無得蓋顯修無修證無證也清涼大師雲修習空華萬行安坐水月道場降伏鏡像天魔證取夢中佛果生滅門。

     初喻果成。

     △因果雖殊覺性平等者金雖在礦出礦有殊金體實無有異人雖有迷有悟覺性曾無有别此則約事為語有惑可除也。

     ▲二合。

     △雙合二喻者金能斷割喻智能斷惑燒木成灰故喻涅槃斷果龍樹雲智德實斷斷斷德不斷斷礦木俱喻惑也。

     ▲二顯後二喻。

     △迷悟成異者約事則有迷有悟下雲理則頓悟事非頓除二義相資方成圓妙。

     ▲三顯相資。

     △撥者去也便謂等佛更不起修此堕惡取空見故曰便成邪見龍樹雲甯起有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如芥子許若執後二喻則推功上人自甘底滞還成邪見。

     二答大性俱遍疑中初标。

     △拒違拒也。

     ▲二釋。

     △随義對法者以明對識大能了别故暗空大動風大清根大根能照境而體清淨故濁氣火大熱氣上蒸故映水大霾地大霾即黃沙也詩雲終風且霾初徴。

     △諸有為相者明暗等七相也。

     ▲三結。

     △随緣似有者空喻真性日喻無明或可空日俱喻真性。

     初相無所指。

     △元妄者妄者虛僞不實之稱本來自無故曰元妄。

     △雲何诘其相淩滅義者反質也既知七大之相元妄雲何更問相淩耶問七相既無何不雲觀相元無耶答迷者見有故指雲妄又非脫體全無故特雲妄。

     ▲二性元不容。

     △唯妙覺明者約理而言獨妙覺明更以何法論不相容耶以性中本無染礙地水火風等差别之相故。

     一正合前文。

     △汝以空明則有空現者汝心計有空相藏性即随業感乃現空相如以醜形對鏡則現醜像。

     △各各互發者或發地則現地發水現水等。

     △又随人各發者約多人論也。

     △俱現一相者盡法界衆生同發空相則遍法界現空相餘亦然也。

     △因熏習鏡者鏡喻真如為染淨所熏現一切法。

     ▲初正喻。

     △天上日喻妙明。

     △影喻所明。

     △人喻強覺。

     △水喻無明。

     △日影各去喻七大随分别現。

     初迷成世間相。

     △相傾奪者汝心執色空有相傾奪解藏性即傾奪也。

     △非性性者圓覺性中無種種性由覺性不守自性能随種種性而發現故雲循諸性起。

     ▲二悟成出世用。

     △一為無量等者以一法即無量法故故能一為無量無量法即一法故故能無量為一也以一切法體性本來融通不即不離自在無礙及至了達親證之時獲斯神用也。

     △标二自在者一多大小也。

     △正中現依者身正空依也。

     △正現依正者毛端正也所現寶王與刹即依正也然毛約不執受邊亦通依報攝故曰亦是依中現依正也。

     △依中現正者微塵為依坐轉法輪為正。

     △餘句含在其中者合具六句謂正中正正中依正中依正依中依依中正依中依正疏配對阙正正依依若欲具者即經雲毛端現刹即依中現依毛端現寶王即正中現正。

     △十自在者一命二心三财四業五生六願七解八如意九智十法了達塵勞生死即是菩提涅槃故曰滅塵合覺。

     初真谛。

     △本妙圓心者謂此心性本來不可思議圓滿周遍靈明鑒覺故也總标此為三谛體也前雲汝無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即真谛性空真色即俗谛皆言性者顯即中也三義一體即如來藏今欲廣其義意令行人修證使行相分明故重明也雲即雲而皆顯不離之義也此是一經之正體萬行之宗元妙用之宏要故達此者成三妙觀境觀體一修性融通等佛此須讵煩肯綮非七大不言根者在地等色法中攝也亦影在下文也。

     △亦即五蘊者非心即四蘊心餘皆是色。

     △非明無明者明即能觀觀智無明即所觀境也此亡流轉觀。

     △流轉者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生緣老死憂悲苦惱亦有四十四智逆觀老死等十一支。

     △明無明盡者即非還滅觀也。

     △還滅者無明滅即行滅行滅即識滅等亦用七十七智逆觀老死等十一支。

     △非智非得者智即能證得即所證擇滅之理也。

     △檀那雲施。

     △屍羅雲戒。

     △毗離耶雲忍。

     △羼提雲精進。

     △禅那雲靜慮。

     △般剌若雲智慧。

     △波羅蜜多雲到彼岸由修六度能到涅槃彼岸此一句總結也。

     △疏三十七品者三四二五單七隻八也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十力如第三經末記說。

     △四無畏者一一切智無所畏二漏盡三說障道四說苦盡道。

     △十八不共者一身無失二口無失三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舍七欲無減八精進無鹹九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三一切身業随智行十四一切口業随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知未來十八知現在此是極地之法不與凡外二乘菩薩共有故雲不共。

     △怛闼阿竭或雲多陀阿伽度此雲如來。

     △阿羅诃雲應。

     △三耶三菩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