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經義疏釋要鈔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正遍正覺。
△非涅槃四德者涅槃即法身般若解脫一一德中皆具常樂我淨之四德也。
▲疏初解經文。
△谛緣觀智者即四谛十二因緣之觀智也。
▲二釋經意。
△但有名字等者約泯相說一切不立般若雲若有一法勝過涅槃我亦說為如夢如化但有對待皆無實義以要為言十界俱空。
▲三釋次第起則從細至粗複即從粗入細。
二俗谛即者即寂而照也斯十界俱假也所謂真空當處即妙有也龍樹雲亦名為假名。
△疏染幻差别者真如不守自性随染淨緣是差别法也。
三中谛疏初釋經文。
△雙遮等者離即遮也是即照也。
△是即非即者是即是非即也皆雲即如來藏者即真即俗即中也三義體一非三而三非一而一三一平等名不思議圓融三谛言即言非猶帶名言今顯即非與非即非俱泯方為絕待妙體圓彰也。
▲二通經意。
△離即非即無非不非者所謂離即離非即無非無不非也即遮照俱泯唯一妙乘也。
▲初引淨名。
△以言遣相者以有言之教遣蕩一切名相也然天台說諸菩薩以言遣言文殊以言遺無言淨名以無言遣無言三說雖殊理實無異。
▲二引天台。
△是相如者指一切相本無差别無差故名如如即空也。
△如是相者謂此如即相也。
△點空性相者點示此空即是性相體力等差别法也。
△相如是者謂相如皆是也是即中道實相也故雲如于中道實相之是也初總責。
△以所知心者有所限量之心也平等法界讵得以有量心求又所知心者未忘分别心也此則分别心未忘雲何出生死問金剛雲是人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不也世尊若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則為着我人衆生壽者此正是忘分别何謂有念答雖能忘念取自界而于法界妙理不免橫計邪推迦葉雲我等自此已前皆名邪見人直至始教皆所知心也。
△疏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者意雲身心語言皆滅則得果若不忘分别尚不能至自乘小果況究竟佛性耶。
△輪回心者分别心也。
▲二舉喻。
△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琴操雲伏犧氏作說文又雲神農氏作風俗通雲琴者樂之統也君子常禦不離于身适足以和人意氣感發善心郭璞雲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五弦表五行大者為君小者為臣文武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琴者伏犧氏作二十五弦本有三十六弦長八尺二寸廣一尺八寸因黃帝命素女鼓瑟帝悲故破之為二十五弦。
△箜篌者風俗通雲一曰坎篌武帝祠大一後土樂人篌調依琴所作言其坎坎應節也篌者以姓冠章空者取其中空也釋名雲師延所作靡靡之樂蓋空國之篌所好故雲箜篌也。
△琵琶者風俗通雲近代樂人所作不知所起長三尺五寸法天地人與五行也四弦象四時釋名雲琵琶者本胡中馬上所鼓推于前曰琵引卻後曰琶因是為名也皆喻一切衆生藏性雖各各圓具若不以圓智照之終不能顯。
△疏發起用者三谛俱顯也全性發修故雲起用也。
▲三合顯以智合理大似按指于器妙音自發也。
△海印即大海有文喻三谛顯也海印三昧即楞嚴定之異名也。
▲四結。
△斥化城者偏空涅槃也但三百由旬。
初申疑。
△猶未究竟者斷障既淺未證實相也雖知山河皆妄又疑妄有初因我未究竟妄因莫測如來證極必了元由故叙為問初舉事。
△頭鏡喻覺性者頭喻覺體本寂鏡喻體具性明因有性明故執所明如因照鏡忽生狂怖也證真記主鏡喻強覺忽生彺怖喻諸法生起也。
△魑魅者山神為魑魅水神為魍魉西京賦雲山神虎形為魑它神豬頭為魅。
▲二問答。
△更無他故者秪由照鏡見影妄起颠狂愛鏡中像豈更别有因由所以耶了知是影狂心自息矣。
初責因。
△雲何有因者妄即虛僞不實之名若執有因應具根種若有根種斷應不可但由不了覺體本明強分能所諸法此起如天忽雲如鏡忽塵古人雲莫妄想故知妄想不生諸法自妙。
△自諸妄想展轉相因者就妄自論可說相因也如因無明故成三細因三細故生六粗等又由過去二支因故有現在五支果等(雲雲)自無法起者若體是妄脫體全空本不曾起如繩為蛇蛇實不起。
▲二引悟釋相。
△佛猶不能返者為為因也。
▲疏貼喻況顯。
△覺心初起者覺即始覺也心即妄識亦可真如心提喻合顯。
△縱未歇狂亦何遺失者以喻衆生雖處迷中性未嘗失也如見蛇時繩實無失也圓覺雲衆生本成佛道即此謂也初勸息妄緣。
△三緣者即分别世間業果衆生也由所分别三故能分别亦三也此三分别即為造業緣也持業釋也。
△三因即殺盜淫若無三種分别煩惱為緣即無殺盜淫業也分别三種是煩惱道由分别故于違順境造一切業也。
△三之助緣者三即殺盜淫也緣即分别煩惱能助造殺等業故故曰三之助緣即依主釋也。
▲二顯自真體。
△不從人得者法本自然豈從他得鏡本自明豈從磨者邊得邪。
△肯綮者喻不達妄故着事修行也。
△秪為顯覺者劬劬修行欲忘分别忘分别者秪為顯覺今忘分别覺性煥彰何藉劬勞然此蓋示修而無修修不滞相得而無得得非外得故雲歇即菩提歇之一字正顯絕待妙修也故疏雲非全不修行也恐迷者兀然坐守非菩提因也意在策修令知無相成圓意也。
△大軱即大骨喻着空也。
△肯綮細肉喻著有也。
△大窾即骨肉之空處喻絕待中道也不達諸法本空而起修者似解牛傷于骨肉也得理而修似遊刃于大窾也。
△不亡見全牛者喻其不能修而無修也(雲雲)然是譯者借彼語以潤文以況不假多劫聚集而修行也彼莊子全文雲庖丁為文慧君(本作王字)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角彼切一)砉然(呼鵙切皮骨相離聲)響然奏刀騞然(呼獲切庖丁即掌廚丁役之人供??者也或雲丁名也文惠王即梁惠王也解即宰割也踦刺也言善能宰牛見其間理故以手搏觸以肩倚着用腳踏履用膝刺築遂使皮肉離折砉然響應進奏鸾刀[石*砉]然而解蓋寄庖丁明養生之術也)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桑林殷湯樂名也經首鹹池樂章之名即堯樂也庖丁妙盡牛理既解割聲響雅合宮商所以音中桑林經首也)文慧君曰嘻(音希歎聲也)善哉伎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伎矣(釋舍也所好養生之道故寄伎以獻君也又進者過也艱生之道過于解牛之伎也)始臣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始學未達所見皆牛亦猶養生始學未照理境觸途之礙故也)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才睹于牛便知空郄亦猶服道日久智照漸明所見無非虛幻故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不以目睹(經十九年合陰陽之妙數牽神以會理亦猶學道妙契玄極靈心虛照豈用目取邪)官知止而神欲行(官主司之謂也即日主色等類也既以神照不用目視故眼等主司悉廢止也從心欲順理行道亦爾也)依乎天理(依天然之腠理終不枉截傷牛養生自然性心必不貪生以夭折也)批大郗(間郗交際用刀而批戾之令各離異學道至生死窮際用心觀照令其解脫也)導大窾(苦管切骨節空處足導令殊學道之人以有資空以空導有也)因其固然(因其空郗所以運刀眼見耳聞必不妄有分别)伎經肯綮之未嘗(伎之妙也常遊刃于空未嘗經概于徴礙)而況大軱(古胡切大骨也又盤骨注雲軱戾大骨衄刀刃者也衄女六切鼻出血俗作衄又挫也)乎(養生用智妙體真空細惑尚不染心粗塵豈容累德)良庖歲更刀割也(不中其理間也)疏(良善之庖猶未中理經乎一歲更易其刀況小學之人未體真道證空舍有易奪之心者矣)族庖月更刀折也(中骨而折刀也)疏(況凡鄙之夫心靈闇塞觸境皆礙必損智傷神)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硎砥砺石也十陰數九陽數雖解牛多鋒如新磨養生妙盡陰陽雖千變萬化而常湛然)文慧君曰善哉吾聞丁之言得養生焉(第四下)。
慶喜難緣起者再責因緣也意雲前文廣破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又雲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等既破我說因緣何故如來自說三緣斷故三因不生此乃因緣之義顯然。
△心中達多等者約喻顯法也心即真心達多即無明妄法也。
▲三引他例。
△從老梵志者老即諸尊者梵志即所師外道也并年老從外道處來才到佛所便得上果或可諸尊者先并事老梵志也。
▲四結同邪。
△所說自然成第一義者前雲歇即菩提不從人得即覺性自然而得此則與俱舍梨說有神我是自然性與今佛說覺性自然有何異耶。
初标質所疑。
△即如城中等者即如猶雲汝執也汝執由因緣故狂狂息則不狂性自然而出也。
△理窮于是者道理極至此也。
▲初因緣破自然。
△本自其然者從本已來自如是也無有之頭不是自有也。
△何因緣故怖頭狂走者既頭從本自然而有應始終不可改易以何因故而得狂走耶既可狂怖故知非自然也。
▲二自然破因緣。
△若自然頭因緣知失者牒計也意者頭雖自然由因緣故狂走者破雲在自然時頭既無失何不由因緣故失卻頭耶若無所失則非因緣也。
△了不相觸者頭自安然狂自妄生狂之與頭畢竟不相于涉。
▲二破轉計自然。
△狂何所潛者既本有狂須常怖走何以照鏡方始狂走未覽照前何所潛匿耶。
△何為狂走者為猶因也既雲本自不狂今何因狂耶故知狂與不狂俱非自然皆妄計也。
二顯無功用有生有滅颠倒難亡無菩提生無生滅滅方名絕待下雲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是也照即能照智。
△照者即所照理也。
△無功用者證真後任運進進向于上位即自然流入也。
▲一縱立正顯。
△若有自然者縱使我教若有說自然者都絕生滅方稱自然。
▲二舉況重明世間虛空不可和合可名自然。
△疏二成外道教者意雲外道立自然今我教若立自然即符外道教也。
▲三正示亡情。
△本然非然者自然無自然也下句亦爾。
△合然俱離者複疏也此則和合與自然俱泯也。
△離合俱非者遣藥也能離和合自然之離亦亡也。
△遠離為幻亦複遠離遣能亡智也即此能離智之離亦不可得故曰離遠離幻亦複遠離也然此俱證離合俱非也一斥成戲論。
菩提涅槃尚在遙遠者意雲若以自然因緣之心求二果者甚遙遠也。
△無心亡照者亡心于境但照自性也。
▲二引事驗。
△阿那含此雲不來亦雲離欲三果之人離欲染故故欲愛已斷故曰愛河枯竭。
△令汝解脫者彼離故汝脫也。
△疏二示多聞無功者策行也。
△霄壤異者小乘三果方斷九品欲思若圓人七信斷思惑盡八信已去伏斷界内外塵沙初住破無明普現色身十界界作佛故知天地懸隔也三藏教佛尚不如圓十信也故永嘉雲同除四住此處為齊若伏無明三藏即劣天台雲佛尚猶劣豈況二乘。
▲三結真修。
△秘密妙嚴者空自憶持三世如來果上秘妙莊嚴之法門于行何益。
△無漏業者首楞嚴定也。
△憎愛苦者不恐分别于境違順則生憎愛之苦又有妄可斷有真可得皆憎愛也若了如幻自然憎愛不生也。
▲四舉佗為證。
△同悟宿因者皆如貪欲為生死本。
△名本性者經雲過去婆羅門名蓮華實蓮華實有女名為本性即今登伽也已離欲縛故雲出纏授記即蓮華色尼妙經記雲當作千萬光相如來。
▲五責随塵境。
△自欺者本真自性不能認取妄取六塵枉受淪溺故曰尚留觀聽。
首楞嚴經義疏釋要鈔卷第四
△非涅槃四德者涅槃即法身般若解脫一一德中皆具常樂我淨之四德也。
▲疏初解經文。
△谛緣觀智者即四谛十二因緣之觀智也。
▲二釋經意。
△但有名字等者約泯相說一切不立般若雲若有一法勝過涅槃我亦說為如夢如化但有對待皆無實義以要為言十界俱空。
▲三釋次第起則從細至粗複即從粗入細。
二俗谛即者即寂而照也斯十界俱假也所謂真空當處即妙有也龍樹雲亦名為假名。
△疏染幻差别者真如不守自性随染淨緣是差别法也。
三中谛疏初釋經文。
△雙遮等者離即遮也是即照也。
△是即非即者是即是非即也皆雲即如來藏者即真即俗即中也三義體一非三而三非一而一三一平等名不思議圓融三谛言即言非猶帶名言今顯即非與非即非俱泯方為絕待妙體圓彰也。
▲二通經意。
△離即非即無非不非者所謂離即離非即無非無不非也即遮照俱泯唯一妙乘也。
▲初引淨名。
△以言遣相者以有言之教遣蕩一切名相也然天台說諸菩薩以言遣言文殊以言遺無言淨名以無言遣無言三說雖殊理實無異。
▲二引天台。
△是相如者指一切相本無差别無差故名如如即空也。
△如是相者謂此如即相也。
△點空性相者點示此空即是性相體力等差别法也。
△相如是者謂相如皆是也是即中道實相也故雲如于中道實相之是也初總責。
△以所知心者有所限量之心也平等法界讵得以有量心求又所知心者未忘分别心也此則分别心未忘雲何出生死問金剛雲是人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不也世尊若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則為着我人衆生壽者此正是忘分别何謂有念答雖能忘念取自界而于法界妙理不免橫計邪推迦葉雲我等自此已前皆名邪見人直至始教皆所知心也。
△疏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者意雲身心語言皆滅則得果若不忘分别尚不能至自乘小果況究竟佛性耶。
△輪回心者分别心也。
▲二舉喻。
△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琴操雲伏犧氏作說文又雲神農氏作風俗通雲琴者樂之統也君子常禦不離于身适足以和人意氣感發善心郭璞雲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五弦表五行大者為君小者為臣文武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琴者伏犧氏作二十五弦本有三十六弦長八尺二寸廣一尺八寸因黃帝命素女鼓瑟帝悲故破之為二十五弦。
△箜篌者風俗通雲一曰坎篌武帝祠大一後土樂人篌調依琴所作言其坎坎應節也篌者以姓冠章空者取其中空也釋名雲師延所作靡靡之樂蓋空國之篌所好故雲箜篌也。
△琵琶者風俗通雲近代樂人所作不知所起長三尺五寸法天地人與五行也四弦象四時釋名雲琵琶者本胡中馬上所鼓推于前曰琵引卻後曰琶因是為名也皆喻一切衆生藏性雖各各圓具若不以圓智照之終不能顯。
△疏發起用者三谛俱顯也全性發修故雲起用也。
▲三合顯以智合理大似按指于器妙音自發也。
△海印即大海有文喻三谛顯也海印三昧即楞嚴定之異名也。
▲四結。
△斥化城者偏空涅槃也但三百由旬。
初申疑。
△猶未究竟者斷障既淺未證實相也雖知山河皆妄又疑妄有初因我未究竟妄因莫測如來證極必了元由故叙為問初舉事。
△頭鏡喻覺性者頭喻覺體本寂鏡喻體具性明因有性明故執所明如因照鏡忽生狂怖也證真記主鏡喻強覺忽生彺怖喻諸法生起也。
△魑魅者山神為魑魅水神為魍魉西京賦雲山神虎形為魑它神豬頭為魅。
▲二問答。
△更無他故者秪由照鏡見影妄起颠狂愛鏡中像豈更别有因由所以耶了知是影狂心自息矣。
初責因。
△雲何有因者妄即虛僞不實之名若執有因應具根種若有根種斷應不可但由不了覺體本明強分能所諸法此起如天忽雲如鏡忽塵古人雲莫妄想故知妄想不生諸法自妙。
△自諸妄想展轉相因者就妄自論可說相因也如因無明故成三細因三細故生六粗等又由過去二支因故有現在五支果等(雲雲)自無法起者若體是妄脫體全空本不曾起如繩為蛇蛇實不起。
▲二引悟釋相。
△佛猶不能返者為為因也。
▲疏貼喻況顯。
△覺心初起者覺即始覺也心即妄識亦可真如心提喻合顯。
△縱未歇狂亦何遺失者以喻衆生雖處迷中性未嘗失也如見蛇時繩實無失也圓覺雲衆生本成佛道即此謂也初勸息妄緣。
△三緣者即分别世間業果衆生也由所分别三故能分别亦三也此三分别即為造業緣也持業釋也。
△三因即殺盜淫若無三種分别煩惱為緣即無殺盜淫業也分别三種是煩惱道由分别故于違順境造一切業也。
△三之助緣者三即殺盜淫也緣即分别煩惱能助造殺等業故故曰三之助緣即依主釋也。
▲二顯自真體。
△不從人得者法本自然豈從他得鏡本自明豈從磨者邊得邪。
△肯綮者喻不達妄故着事修行也。
△秪為顯覺者劬劬修行欲忘分别忘分别者秪為顯覺今忘分别覺性煥彰何藉劬勞然此蓋示修而無修修不滞相得而無得得非外得故雲歇即菩提歇之一字正顯絕待妙修也故疏雲非全不修行也恐迷者兀然坐守非菩提因也意在策修令知無相成圓意也。
△大軱即大骨喻着空也。
△肯綮細肉喻著有也。
△大窾即骨肉之空處喻絕待中道也不達諸法本空而起修者似解牛傷于骨肉也得理而修似遊刃于大窾也。
△不亡見全牛者喻其不能修而無修也(雲雲)然是譯者借彼語以潤文以況不假多劫聚集而修行也彼莊子全文雲庖丁為文慧君(本作王字)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角彼切一)砉然(呼鵙切皮骨相離聲)響然奏刀騞然(呼獲切庖丁即掌廚丁役之人供??者也或雲丁名也文惠王即梁惠王也解即宰割也踦刺也言善能宰牛見其間理故以手搏觸以肩倚着用腳踏履用膝刺築遂使皮肉離折砉然響應進奏鸾刀[石*砉]然而解蓋寄庖丁明養生之術也)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桑林殷湯樂名也經首鹹池樂章之名即堯樂也庖丁妙盡牛理既解割聲響雅合宮商所以音中桑林經首也)文慧君曰嘻(音希歎聲也)善哉伎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伎矣(釋舍也所好養生之道故寄伎以獻君也又進者過也艱生之道過于解牛之伎也)始臣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始學未達所見皆牛亦猶養生始學未照理境觸途之礙故也)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才睹于牛便知空郄亦猶服道日久智照漸明所見無非虛幻故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不以目睹(經十九年合陰陽之妙數牽神以會理亦猶學道妙契玄極靈心虛照豈用目取邪)官知止而神欲行(官主司之謂也即日主色等類也既以神照不用目視故眼等主司悉廢止也從心欲順理行道亦爾也)依乎天理(依天然之腠理終不枉截傷牛養生自然性心必不貪生以夭折也)批大郗(間郗交際用刀而批戾之令各離異學道至生死窮際用心觀照令其解脫也)導大窾(苦管切骨節空處足導令殊學道之人以有資空以空導有也)因其固然(因其空郗所以運刀眼見耳聞必不妄有分别)伎經肯綮之未嘗(伎之妙也常遊刃于空未嘗經概于徴礙)而況大軱(古胡切大骨也又盤骨注雲軱戾大骨衄刀刃者也衄女六切鼻出血俗作衄又挫也)乎(養生用智妙體真空細惑尚不染心粗塵豈容累德)良庖歲更刀割也(不中其理間也)疏(良善之庖猶未中理經乎一歲更易其刀況小學之人未體真道證空舍有易奪之心者矣)族庖月更刀折也(中骨而折刀也)疏(況凡鄙之夫心靈闇塞觸境皆礙必損智傷神)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硎砥砺石也十陰數九陽數雖解牛多鋒如新磨養生妙盡陰陽雖千變萬化而常湛然)文慧君曰善哉吾聞丁之言得養生焉(第四下)。
慶喜難緣起者再責因緣也意雲前文廣破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又雲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等既破我說因緣何故如來自說三緣斷故三因不生此乃因緣之義顯然。
△心中達多等者約喻顯法也心即真心達多即無明妄法也。
▲三引他例。
△從老梵志者老即諸尊者梵志即所師外道也并年老從外道處來才到佛所便得上果或可諸尊者先并事老梵志也。
▲四結同邪。
△所說自然成第一義者前雲歇即菩提不從人得即覺性自然而得此則與俱舍梨說有神我是自然性與今佛說覺性自然有何異耶。
初标質所疑。
△即如城中等者即如猶雲汝執也汝執由因緣故狂狂息則不狂性自然而出也。
△理窮于是者道理極至此也。
▲初因緣破自然。
△本自其然者從本已來自如是也無有之頭不是自有也。
△何因緣故怖頭狂走者既頭從本自然而有應始終不可改易以何因故而得狂走耶既可狂怖故知非自然也。
▲二自然破因緣。
△若自然頭因緣知失者牒計也意者頭雖自然由因緣故狂走者破雲在自然時頭既無失何不由因緣故失卻頭耶若無所失則非因緣也。
△了不相觸者頭自安然狂自妄生狂之與頭畢竟不相于涉。
▲二破轉計自然。
△狂何所潛者既本有狂須常怖走何以照鏡方始狂走未覽照前何所潛匿耶。
△何為狂走者為猶因也既雲本自不狂今何因狂耶故知狂與不狂俱非自然皆妄計也。
二顯無功用有生有滅颠倒難亡無菩提生無生滅滅方名絕待下雲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是也照即能照智。
△照者即所照理也。
△無功用者證真後任運進進向于上位即自然流入也。
▲一縱立正顯。
△若有自然者縱使我教若有說自然者都絕生滅方稱自然。
▲二舉況重明世間虛空不可和合可名自然。
△疏二成外道教者意雲外道立自然今我教若立自然即符外道教也。
▲三正示亡情。
△本然非然者自然無自然也下句亦爾。
△合然俱離者複疏也此則和合與自然俱泯也。
△離合俱非者遣藥也能離和合自然之離亦亡也。
△遠離為幻亦複遠離遣能亡智也即此能離智之離亦不可得故曰離遠離幻亦複遠離也然此俱證離合俱非也一斥成戲論。
菩提涅槃尚在遙遠者意雲若以自然因緣之心求二果者甚遙遠也。
△無心亡照者亡心于境但照自性也。
▲二引事驗。
△阿那含此雲不來亦雲離欲三果之人離欲染故故欲愛已斷故曰愛河枯竭。
△令汝解脫者彼離故汝脫也。
△疏二示多聞無功者策行也。
△霄壤異者小乘三果方斷九品欲思若圓人七信斷思惑盡八信已去伏斷界内外塵沙初住破無明普現色身十界界作佛故知天地懸隔也三藏教佛尚不如圓十信也故永嘉雲同除四住此處為齊若伏無明三藏即劣天台雲佛尚猶劣豈況二乘。
▲三結真修。
△秘密妙嚴者空自憶持三世如來果上秘妙莊嚴之法門于行何益。
△無漏業者首楞嚴定也。
△憎愛苦者不恐分别于境違順則生憎愛之苦又有妄可斷有真可得皆憎愛也若了如幻自然憎愛不生也。
▲四舉佗為證。
△同悟宿因者皆如貪欲為生死本。
△名本性者經雲過去婆羅門名蓮華實蓮華實有女名為本性即今登伽也已離欲縛故雲出纏授記即蓮華色尼妙經記雲當作千萬光相如來。
▲五責随塵境。
△自欺者本真自性不能認取妄取六塵枉受淪溺故曰尚留觀聽。
首楞嚴經義疏釋要鈔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