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經義疏釋要鈔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羅三藐三菩提心未知雲何修菩薩行等。
▲二述意。
△深心者二利俱運悲智等修故曰深心又全性成修曰深心也。
△奉塵刹者遵奉承事塵刹如來說法利生也。
▲二重請證明五濁之界煩惱煎熬衆苦逼迫菩薩洪慈誓欲度脫今出披閱見菩薩心為我如此若無慚荷不能策己增修誠過頑石經雲諸大菩薩見衆生作惡業時身毛孔中悉皆流血當知聖恩誠為難報乞除惑速成。
△審除者即觀智覺察也希佛加被令我增明觀智斷餘細惑也。
△十義者一是處非處力二業三定四根五欲六性七至處道力八宿命九天眼力十漏盡力。
△自乘修惑者小乘八十一品俱生惑也所知即無明也或可阿難今經開悟已破一品無明今更願速除餘品細惑也。
△八相者一入胎二出胎三住王宮四逾城五成道六降魔七轉法輪八入涅槃然有大小大即一相具八相也輪者七寶之一也能鎮已伏能摧未伏也(此下入第四經)。
科執相難性者滿慈因如來為阿難廣說三科五蘊七大諸法皆即菩提生滅去來元如來藏清淨本然周遍法界于是遂執世間染礙之相以難性中無礙融通義也然此疑起由不能了妄元空見法實有故生疑也若了性具随緣有起起處全真故得事理無礙寂照常俱豈被相之為礙耶疑有二種如下明之。
▲初展禮申歎。
△善為衆生等者佛具三智五眼普鑒十界根機一一開導令得佛慧者蓋由善巧也。
△不空不有等者謂非寂非照而寂而照是中道第一義谛谛即谛理也。
▲二引喻述迷。
△微妙音者所诠第一義微妙難思音即教也又音聲性空即是解脫非離音聲别有第一義也。
△百步聆蚊蚋者斯反用莊子義也彼說黃帝時有三臣一名離婁一名??诟一曰罔象離婁能百裡見秋毫目明也??诟能百步聆蚊蚋耳聰也罔象耳聩目盲及帝遊赤水之北登昆侖之丘南望還鄉失玄珠使離婁視之不見??诟聆之不聞唯罔象得之爾帝曰異哉罔象乃可以得之乎彼明得自然真道非用心也今意雲小蟲逾在百步之外有眼見猶不及無耳聽豈可聞以況于佛所證第一義法非色聲思議可及也。
▲三比論得失阿難解悟是得未除習漏是失滿慈盡漏是得尚在疑悔是失。
△纡者系滞也疏二。
△約小乘煩惱障者若望大乘無明全在未為無漏矣阿難法執輕人執重滿慈反之故聞法不了也。
△正理論即小乘論也。
△境智者了境之智也羅漢卻問凡夫何名赤鹽凡夫雲赤是色鹽是鹹味方乃得知也。
△障法界理者然有事理之惑若于事境不了即障事法界界内外塵沙是也于理境不了即障理法界今但言理者深必該淺也。
初藏性生相疑。
△陰處界等者陰即五陰處即十二處界即十八界等即等七大也滿慈見說陰等諸法皆如來藏清淨本然從此遂疑既是清淨本然不合現有山河諸法次第遷流生滅不已。
▲疏對消經文。
△即同剛藏等者剛藏菩薩見普賢章中雲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乃至雲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衆生本來成佛疑雲既是本來成佛何故複有一切無明彼約妄體故曰無明此約妄相故指山河也今經若欲反難應雲若山河諸相本來自有何因緣故如來複說清淨本然耶。
△責無窮者十方衆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複生一切煩惱等今經即雲若此妙覺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何當複生此則悟已複迷迷已複悟故無窮也。
△廣略者彼經文略也。
▲初釋圓覺取舍之心正是輪回也若以此心辯圓覺性累彼圓覺亦成輪轉如雲自駛見月有運動舟自行見岸有遷移若欲見岸月之無動須寂舟雲以觀之欲見覺性之本然須亡情見以體之。
▲二釋今經。
△如空華相者喻不實也空華似有而體實無由眼病見山河似有而體元盡因無明有空實無華起性實無法生。
▲三結示。
△疑難大節者若不先了妨障修行若言本淨何用起修若雲諸法本有如何可除又若成佛後再起煩惱空勞修進終始何益由是遲回難為取舍若知衆生但是理淨諸佛事理俱淨如是則不妨策修令事淨也。
▲三雙結求誨。
△攸往者所歸也易曰利有收往。
△迷雲者大衆心疑猶雲翳空也。
初叙诠。
△勝義中真勝義性者即勝義勝義谛也上勝勝于俗下勝勝于真真俗俱勝即中道第一義谛。
▲二顯益。
△定性者其性決不可改也。
△未得二空者雖得界内小空未得十界假名空未得十界實法空即不得界外二空也。
△回向上乘回心向大也此約現座回心也若現不回生方便土經八六四二萬十千劫方回心向大此亦敦逼之意(雲雲)。
△無性闡提者無緣因性也。
△五性者聲聞緣覺不定性人無種性人及定性大乘也方便教中唯許定性大乘及不定性中半分得成佛耳常論阿練若取絕人煙遠放牛聲處今約法解不離方便權小之定故曰無喧雜又楞嚴大定體性寂然無二邊喧雜初唯一真心汝常或作嘗字。
△性覺妙明本覺明妙疏釋甚詳然此二句作真俗無礙事理相即義解亦要性覺妙明即真之俗斯理不礙事也本覺明妙即俗之真此事不礙理意令滿慈了知性不礙相故山河炳然相不礙性故法法全真雖說二谛不思議一前雲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若能如此體達則山河大地未嘗礙于清淨本然清淨本然未嘗妨于山河大地此約不思議一真法界非真非俗而真而俗以答之也如是則不被法縛方于山河自在無礙斯即答盡所疑也猶恐鈍根未了滿慈故疑故佛約妄生起以說也。
△唯然者對尊順從之辭禮曰尊者問唯而起無諾初顯經意。
△法界者即勝法因義也。
△實相者離諸相故。
△如來藏者含藏衆功德故。
△淨明心者靈鑒無染故。
△絕相答者泯真俗絕性相也。
▲初釋性本。
△相非生起者實相無相也起信雲覺心初起心無初相故。
▲二釋妙明。
△左右言者意雲言異體一也譬如一物由人在左謂物在右人或在右謂物在左物實不動故普照即寂滅故雲不二。
△古人即諸家疏解也或有約一真一妄釋或約在纏釋(雲雲)在彼不能具引。
科二起諸妄法合先開科雲疏二初舉義标門二依門釋義(雲雲)。
△生滅門者即覽理成事門乃立一切諸法有染有淨一一示其妄法生起元由令知虛妄也。
▲初總問覺明意問為複本自有明故名覺明耶故雲為複性明稱名為覺又問為複覺體不明須假所明來合方得為覺明耶故雲為覺不明稱為明覺。
▲二答由所覺。
△若此不明等者此則指覺體也滿慈意雲若此覺體不得所覺之明名為覺者者即牒則無所明一句執也意雲既無所明安可名為覺明但可名為覺也所明即所覺之境也。
△疏覺妙明妙者覺即體明即用意雲體即全用之體故曰覺妙用即全體之用故曰明妙體既圓遍用亦周圓如明與珠實非異也。
▲初破真覺堕能所。
△有所非覺者若執有所覺之明則非真覺也以真覺不堕能所故所緣即境也智即能緣也。
△都無者理智雙亡也。
△二取即能取所取若存能所即非真覺唯識雲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
△經雲即楞伽經。
△二妄即能所也。
▲二破妙性無湛明。
△無明又非覺湛明性者如來意雲覺體若無性明即不合号曰覺湛明性也此則不唯真覺堕能所抑亦如來成妄語以我常雲覺湛明性應诳衆生也。
▲三結示真妄二覺。
△妄為明覺者意雲性覺本自具足真明而汝妄計明與覺異故雲妄為明覺能所才立妄想紛纭大地山河自茲翳目。
初通明妄覺托真之相。
△覺非所明者真覺本無所明也。
△因明立所者因本性自明故妄情不了計作所明斯則全迷性明為影明也如眼翳故全清明燈光作圓影也。
△四惑者我癡我見我愛我慢也。
△本識初相者由不了覺本自明故成賴耶識也此識含業轉現三相最初一念不了是業相故曰初相。
△四住即見一切住地欲愛色愛無色愛住地皆言住地者由此惑故住着欲等界地也此四住惑前唯有無明更無有法先于無明故曰無法起也。
▲初異相。
△無同異中熾然成異者全法性為無明也如澄湛之水全起成波也動望不動是相望論異能所不同生滅有異等即當體論異也。
▲二同相。
△彼所異即異相也。
△因異立同者因異異相乃成同相立即成也頑空妄見冥昧不分故曰同相下雲空見不分是也又同者空也由動真故成頑空也下雲虛空為同等此當體論同。
△疏中前異于真即指異相。
△今異于異即指同相欲異異相乃立同名斯則全迷性明為影明也即相望論也。
△絕待無同異者中道實相絕諸待對故也。
△本識分齊者起信名三細亦名三不相應染彼明八地菩薩力斷現相九地斷見十地斷業。
▲二總指釋成。
△如是擾亂相待成勞即同異二相前雲同異發明。
△勞久發塵自相渾濁即無同異相也。
△淚即濁亂貌初由細引粗。
此四是二障體者智相相續是所知體執取計名為煩惱體然一念迷真二障頓興三道具足未必定取六粗為二障也前之三細根本無明正障中理今且就六粗略配攝也。
△妄想内熏者根本無明也。
△由是方生者生起六粗也楞伽雲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業果相續即造業相衆生相續即受報相。
▲二因内感外。
△前後改轉釋世也。
△隔别不同釋界也。
△結由二相者虛空以同相為能感世界以異相為能感二釋後二句。
△真有為法者此特揀真也此是有為之無同異非無為之無同異也。
△現識者起信五意識中名為現識六染中名所現色不相應染。
△能事即能所也。
△一念頓現者一念才興全法界以成諸法故無先後但以言難頓陳說成前後也如雲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起是動相靜是同相若執法起定有先後者應先有世界後有虛空也初風輪。
△全是無明者強覺影明迷真起故全是無明斯一念初起時也起信名為不覺亦名癡佛名經雲獨頭無明為煩惱種。
△空見不分妄見頑空混然一體遍迷法界也。
△一明一動即妄見影明。
△一昧一靜即頑空内由相搖不息外感風相不停故世界初興風輪居首俱舍雲安立器世間風輪最居下其量廣無邊厚十六洛叉等洛叉此翻為億。
▲二金輪。
△堅明立礙者由内堅執所明外感質礙之相。
△彼金寶等者由堅執故寶乃堅剛也。
△因空生搖者蹑上風輪為因也餘悉效此。
▲三火輪。
△堅覺寶成等者由妄覺堅執影明故外感金寶之相故曰堅覺寶成由妄覺搖動分别故外起風輪故曰搖明風出生滅不停即為風本堅執不舍即為金本火能镕物壞散故曰镕散。
▲四水輪。
△寶明生潤等者寶有光明兼能流潤然此但明外相相生若約内心則由愛心故也愛心沉下故成水輪下文雲心發愛涎舉體光潤内有懆心故感火起内心生滅故有風輪内心堅執故感金輪故知四輪皆因内發即是如來藏體循業發現也故山河世界亦是衆生增上業感亦是諸佛妙用故迷則為礙悟則自在也。
▲疏初消當文。
△非愛不生無始種子蘊在藏識若無愛心沃潤終不生起如世谷麥種子若無水潤終不萌芽。
▲二通辨虛妄。
△同一妄心者起信雲一切諸法唯依妄心而有差别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能結所結不離一妄譬猶空華能見所見不離一翳。
△愚
▲二述意。
△深心者二利俱運悲智等修故曰深心又全性成修曰深心也。
△奉塵刹者遵奉承事塵刹如來說法利生也。
▲二重請證明五濁之界煩惱煎熬衆苦逼迫菩薩洪慈誓欲度脫今出披閱見菩薩心為我如此若無慚荷不能策己增修誠過頑石經雲諸大菩薩見衆生作惡業時身毛孔中悉皆流血當知聖恩誠為難報乞除惑速成。
△審除者即觀智覺察也希佛加被令我增明觀智斷餘細惑也。
△十義者一是處非處力二業三定四根五欲六性七至處道力八宿命九天眼力十漏盡力。
△自乘修惑者小乘八十一品俱生惑也所知即無明也或可阿難今經開悟已破一品無明今更願速除餘品細惑也。
△八相者一入胎二出胎三住王宮四逾城五成道六降魔七轉法輪八入涅槃然有大小大即一相具八相也輪者七寶之一也能鎮已伏能摧未伏也(此下入第四經)。
科執相難性者滿慈因如來為阿難廣說三科五蘊七大諸法皆即菩提生滅去來元如來藏清淨本然周遍法界于是遂執世間染礙之相以難性中無礙融通義也然此疑起由不能了妄元空見法實有故生疑也若了性具随緣有起起處全真故得事理無礙寂照常俱豈被相之為礙耶疑有二種如下明之。
▲初展禮申歎。
△善為衆生等者佛具三智五眼普鑒十界根機一一開導令得佛慧者蓋由善巧也。
△不空不有等者謂非寂非照而寂而照是中道第一義谛谛即谛理也。
▲二引喻述迷。
△微妙音者所诠第一義微妙難思音即教也又音聲性空即是解脫非離音聲别有第一義也。
△百步聆蚊蚋者斯反用莊子義也彼說黃帝時有三臣一名離婁一名??诟一曰罔象離婁能百裡見秋毫目明也??诟能百步聆蚊蚋耳聰也罔象耳聩目盲及帝遊赤水之北登昆侖之丘南望還鄉失玄珠使離婁視之不見??诟聆之不聞唯罔象得之爾帝曰異哉罔象乃可以得之乎彼明得自然真道非用心也今意雲小蟲逾在百步之外有眼見猶不及無耳聽豈可聞以況于佛所證第一義法非色聲思議可及也。
▲三比論得失阿難解悟是得未除習漏是失滿慈盡漏是得尚在疑悔是失。
△纡者系滞也疏二。
△約小乘煩惱障者若望大乘無明全在未為無漏矣阿難法執輕人執重滿慈反之故聞法不了也。
△正理論即小乘論也。
△境智者了境之智也羅漢卻問凡夫何名赤鹽凡夫雲赤是色鹽是鹹味方乃得知也。
△障法界理者然有事理之惑若于事境不了即障事法界界内外塵沙是也于理境不了即障理法界今但言理者深必該淺也。
初藏性生相疑。
△陰處界等者陰即五陰處即十二處界即十八界等即等七大也滿慈見說陰等諸法皆如來藏清淨本然從此遂疑既是清淨本然不合現有山河諸法次第遷流生滅不已。
▲疏對消經文。
△即同剛藏等者剛藏菩薩見普賢章中雲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乃至雲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衆生本來成佛疑雲既是本來成佛何故複有一切無明彼約妄體故曰無明此約妄相故指山河也今經若欲反難應雲若山河諸相本來自有何因緣故如來複說清淨本然耶。
△責無窮者十方衆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複生一切煩惱等今經即雲若此妙覺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何當複生此則悟已複迷迷已複悟故無窮也。
△廣略者彼經文略也。
▲初釋圓覺取舍之心正是輪回也若以此心辯圓覺性累彼圓覺亦成輪轉如雲自駛見月有運動舟自行見岸有遷移若欲見岸月之無動須寂舟雲以觀之欲見覺性之本然須亡情見以體之。
▲二釋今經。
△如空華相者喻不實也空華似有而體實無由眼病見山河似有而體元盡因無明有空實無華起性實無法生。
▲三結示。
△疑難大節者若不先了妨障修行若言本淨何用起修若雲諸法本有如何可除又若成佛後再起煩惱空勞修進終始何益由是遲回難為取舍若知衆生但是理淨諸佛事理俱淨如是則不妨策修令事淨也。
▲三雙結求誨。
△攸往者所歸也易曰利有收往。
△迷雲者大衆心疑猶雲翳空也。
初叙诠。
△勝義中真勝義性者即勝義勝義谛也上勝勝于俗下勝勝于真真俗俱勝即中道第一義谛。
▲二顯益。
△定性者其性決不可改也。
△未得二空者雖得界内小空未得十界假名空未得十界實法空即不得界外二空也。
△回向上乘回心向大也此約現座回心也若現不回生方便土經八六四二萬十千劫方回心向大此亦敦逼之意(雲雲)。
△無性闡提者無緣因性也。
△五性者聲聞緣覺不定性人無種性人及定性大乘也方便教中唯許定性大乘及不定性中半分得成佛耳常論阿練若取絕人煙遠放牛聲處今約法解不離方便權小之定故曰無喧雜又楞嚴大定體性寂然無二邊喧雜初唯一真心汝常或作嘗字。
△性覺妙明本覺明妙疏釋甚詳然此二句作真俗無礙事理相即義解亦要性覺妙明即真之俗斯理不礙事也本覺明妙即俗之真此事不礙理意令滿慈了知性不礙相故山河炳然相不礙性故法法全真雖說二谛不思議一前雲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若能如此體達則山河大地未嘗礙于清淨本然清淨本然未嘗妨于山河大地此約不思議一真法界非真非俗而真而俗以答之也如是則不被法縛方于山河自在無礙斯即答盡所疑也猶恐鈍根未了滿慈故疑故佛約妄生起以說也。
△唯然者對尊順從之辭禮曰尊者問唯而起無諾初顯經意。
△法界者即勝法因義也。
△實相者離諸相故。
△如來藏者含藏衆功德故。
△淨明心者靈鑒無染故。
△絕相答者泯真俗絕性相也。
▲初釋性本。
△相非生起者實相無相也起信雲覺心初起心無初相故。
▲二釋妙明。
△左右言者意雲言異體一也譬如一物由人在左謂物在右人或在右謂物在左物實不動故普照即寂滅故雲不二。
△古人即諸家疏解也或有約一真一妄釋或約在纏釋(雲雲)在彼不能具引。
科二起諸妄法合先開科雲疏二初舉義标門二依門釋義(雲雲)。
△生滅門者即覽理成事門乃立一切諸法有染有淨一一示其妄法生起元由令知虛妄也。
▲初總問覺明意問為複本自有明故名覺明耶故雲為複性明稱名為覺又問為複覺體不明須假所明來合方得為覺明耶故雲為覺不明稱為明覺。
▲二答由所覺。
△若此不明等者此則指覺體也滿慈意雲若此覺體不得所覺之明名為覺者者即牒則無所明一句執也意雲既無所明安可名為覺明但可名為覺也所明即所覺之境也。
△疏覺妙明妙者覺即體明即用意雲體即全用之體故曰覺妙用即全體之用故曰明妙體既圓遍用亦周圓如明與珠實非異也。
▲初破真覺堕能所。
△有所非覺者若執有所覺之明則非真覺也以真覺不堕能所故所緣即境也智即能緣也。
△都無者理智雙亡也。
△二取即能取所取若存能所即非真覺唯識雲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
△經雲即楞伽經。
△二妄即能所也。
▲二破妙性無湛明。
△無明又非覺湛明性者如來意雲覺體若無性明即不合号曰覺湛明性也此則不唯真覺堕能所抑亦如來成妄語以我常雲覺湛明性應诳衆生也。
▲三結示真妄二覺。
△妄為明覺者意雲性覺本自具足真明而汝妄計明與覺異故雲妄為明覺能所才立妄想紛纭大地山河自茲翳目。
初通明妄覺托真之相。
△覺非所明者真覺本無所明也。
△因明立所者因本性自明故妄情不了計作所明斯則全迷性明為影明也如眼翳故全清明燈光作圓影也。
△四惑者我癡我見我愛我慢也。
△本識初相者由不了覺本自明故成賴耶識也此識含業轉現三相最初一念不了是業相故曰初相。
△四住即見一切住地欲愛色愛無色愛住地皆言住地者由此惑故住着欲等界地也此四住惑前唯有無明更無有法先于無明故曰無法起也。
▲初異相。
△無同異中熾然成異者全法性為無明也如澄湛之水全起成波也動望不動是相望論異能所不同生滅有異等即當體論異也。
▲二同相。
△彼所異即異相也。
△因異立同者因異異相乃成同相立即成也頑空妄見冥昧不分故曰同相下雲空見不分是也又同者空也由動真故成頑空也下雲虛空為同等此當體論同。
△疏中前異于真即指異相。
△今異于異即指同相欲異異相乃立同名斯則全迷性明為影明也即相望論也。
△絕待無同異者中道實相絕諸待對故也。
△本識分齊者起信名三細亦名三不相應染彼明八地菩薩力斷現相九地斷見十地斷業。
▲二總指釋成。
△如是擾亂相待成勞即同異二相前雲同異發明。
△勞久發塵自相渾濁即無同異相也。
△淚即濁亂貌初由細引粗。
此四是二障體者智相相續是所知體執取計名為煩惱體然一念迷真二障頓興三道具足未必定取六粗為二障也前之三細根本無明正障中理今且就六粗略配攝也。
△妄想内熏者根本無明也。
△由是方生者生起六粗也楞伽雲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業果相續即造業相衆生相續即受報相。
▲二因内感外。
△前後改轉釋世也。
△隔别不同釋界也。
△結由二相者虛空以同相為能感世界以異相為能感二釋後二句。
△真有為法者此特揀真也此是有為之無同異非無為之無同異也。
△現識者起信五意識中名為現識六染中名所現色不相應染。
△能事即能所也。
△一念頓現者一念才興全法界以成諸法故無先後但以言難頓陳說成前後也如雲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起是動相靜是同相若執法起定有先後者應先有世界後有虛空也初風輪。
△全是無明者強覺影明迷真起故全是無明斯一念初起時也起信名為不覺亦名癡佛名經雲獨頭無明為煩惱種。
△空見不分妄見頑空混然一體遍迷法界也。
△一明一動即妄見影明。
△一昧一靜即頑空内由相搖不息外感風相不停故世界初興風輪居首俱舍雲安立器世間風輪最居下其量廣無邊厚十六洛叉等洛叉此翻為億。
▲二金輪。
△堅明立礙者由内堅執所明外感質礙之相。
△彼金寶等者由堅執故寶乃堅剛也。
△因空生搖者蹑上風輪為因也餘悉效此。
▲三火輪。
△堅覺寶成等者由妄覺堅執影明故外感金寶之相故曰堅覺寶成由妄覺搖動分别故外起風輪故曰搖明風出生滅不停即為風本堅執不舍即為金本火能镕物壞散故曰镕散。
▲四水輪。
△寶明生潤等者寶有光明兼能流潤然此但明外相相生若約内心則由愛心故也愛心沉下故成水輪下文雲心發愛涎舉體光潤内有懆心故感火起内心生滅故有風輪内心堅執故感金輪故知四輪皆因内發即是如來藏體循業發現也故山河世界亦是衆生增上業感亦是諸佛妙用故迷則為礙悟則自在也。
▲疏初消當文。
△非愛不生無始種子蘊在藏識若無愛心沃潤終不生起如世谷麥種子若無水潤終不萌芽。
▲二通辨虛妄。
△同一妄心者起信雲一切諸法唯依妄心而有差别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能結所結不離一妄譬猶空華能見所見不離一翳。
△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