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經義疏釋要鈔卷第四

關燈
處不容水等各自立故。

     △寂而不圓者不雜故寂有水處無火故不能圓遍。

     △共相者生住異滅遍一切處皆有故此則圓而不寂唯有涅槃圓而且寂雙揀共相自相也。

     二顯實教。

     △體無不在者豎窮橫遍故。

     △物無不是者一切浮塵幻相皆藏性故大外更無一法可為形待故雲當處得名。

     ▲初正顯七大。

     △攝空有等者空大即空法地水火風即有法色法塵法根大根法識大心法性色真空性空真色等性也随衆生等相也然以七大共攝諸法且是一往配對直須大大各具諸義方為今經大義含攝如地當體是有有即色塵亦即根也以浮塵勝義同是色故又色空等無不以識為體即是心法諸法當處滅盡即是空法随緣即相不變即性一大既爾餘悉例然然此猶是約事相道理以攝末是不思議理舉一全收圓融頓攝須知大大皆是不思議理圓具諸法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即是圓融三谛三谛攝法更無所少約性理造随緣事造雖論二造不思議一如此方為絕待妙大下雲性真圓融皆如來藏不得此意難會深經。

     ▲二引證。

     ▲三結判然此七大性遍相遍性既具德相亦具德如水八德随風起波波亦具八良由理具方有事用故此七大雖各周遍而不混雜故雲均名七大其猶一室千燈其光各遍一室互互相在而不雜亂一經文心唯在茲也。

     初申難。

     △中道了義者約體明教也不思議理即邊而中中理本來具一切法是故法法皆不思議一色一香莫非中道故也了義者究竟之教又文字性離即是中道故曰中道了義。

     ▲初指意标示。

     △汝先厭離等者已經法華開會即舍小向大故又前雲恨無始來一向多聞等是厭小殷勤啟請十方如來等是求大。

     初立理總非。

     △若彼大性等者若地性之體非是和合即不能與本等三大和也若不可和又何得言四大和合能成諸法若四大體是可和之法即同所成之法有變異也則生滅連連不能止也然須知大性非和合非不和合而和合而不和合非和非不和是雙遮而和而不和是雙照遮照圓融三谛一體名如來藏方是妙大方是今經正旨耳。

     初破地大初舉事标。

     △常說極微色邊際俱是鄰虛異名今經以極微色邊際俱為有方分微者随經所出也。

     ▲二立理廣破。

     △合色非空者意雲若合色時自見合色非是合空也。

     △教觀俱有者立言名教修之會理名觀。

     △内外無憑者域中方外俱無此說也或可内教及外道教俱無斯說也。

     ▲三會通實理。

     △汝元不知等者謂三谛之理無始本具阿難與一切衆生無始本迷故雲汝元不知前雲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等。

     △性色者不是虛妄緣起之色此是性中本具妙有之色故曰性也真空性色但有二名體是一也。

     △清淨本然等者這故本無九界妄染故曰清淨表則理具十界故曰本然此是理具非論事造故皆雲性然理必融事事理不二方為一真法界。

     △随衆生心應所知量等者即随緣事造十界依正也然理如水具波性事如水起滅成波衆生有業能感藏性随而應之也。

     △疏第一義谛者中道實理也。

     △即真而俗等者俗故十界俱假故雲性空真色真故生佛寂然故曰性色真空寂照一體名為一心。

     △顯即中之真俗者非是單真單俗是不思議即中道之真俗也舉真時即俗中之真言俗時即真中之俗言中時是即真俗之中故雲舉一即具三也。

     △無所不在者時處悉有也。

     △種性者三障即是三德也障為德種如波為水種水為波性。

     △體德者謂此心性具諸佛之身土身土互融相即無礙如指水性本具衆波故曰清淨本然。

     △體量者心性非内外遍虛空同諸佛等法界如一波之水體遍百川故曰周遍。

     △成妙三觀者若能體達依正之法性色真空是即空觀所謂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體達性空真色是即假觀所謂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色空不二是即中觀所謂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斯則三觀一心非縱橫并别名為妙觀以此觀冥三谛之理谛觀一體無二無别故天台雲谛觀名别體複同是故能所二非二。

     △十界漏無漏異者如前九次第定中說。

     △色法淨穢者依正之色也正則十界五陰不同依則四土淨穢有異也。

     ▲結責中。

     △無知者九道衆生無佛知見故曰無知。

     二破火大初總标無性。

     △寄于諸緣者艾鏡日合方有火故又鑽動本堅方有火故舉事标徴。

     △出火鏡者崔豹古今注雲以銅為之形如鏡照物則影倒向日則火生以艾炷之也淮南子雲陽燧者出火方諸也論衡曰于五月丙午日午時煉五方石圓如鏡中尖窪天晴向日出火。

     △地最勝者除天之外地類之中最為勝也。

     △日種者甘蔗王不從胎藏中生但日炙甘蔗開割而生南山雲星名從星立姓也。

     ▲二依理推破。

     △自能者猶雲獨能也。

     △纡猶于也。

     △非緣豈有者從空無因生也。

     三破水大初标無性。

     △流息不定者決之則流堰之則息攪之則濁澄之則清舉事标徴。

     △出水珠者淮南子雲方諸見月而津為水十一月壬子日夜半子時于北方煉五方石形如杯盂向月得津有雲方諸是承靈盤也。

     ▲二依理推破。

     △不流明水者所經之處若不流水明知此水非月降也或明潔之水也。

     四破風大初标無性。

     △無體者或可作體性義解謂無常性也或無則瞥爾無迹也。

     ▲初舉事徴。

     △大衣無正翻義雲雜碎衣亦雲合成衣然有三品九種自九條十一條十三條名下品兩長一短(同七條以七條亦兩長一短故)十五條十七十九條名中品衣皆三長一短二十一二十三二十五條名上品衣四長一短。

     △壞色不正色也或雲離染等。

     ▲二依理推破。

     △其衣飛搖者風能飛舉搖動衣若有風必須離體。

     △雲何倒拂者既被拂之人而自出風又自受拂即應風卻倒轉自拂面也。

     五破空大初标無性空若無色顯發即無形狀然空亦是色名所礙色有六種謂光影明暗極迥及空一顯色下見空名迥色上見空名空一顯色。

     ▲初舉事标徴。

     △田主者即王種也弈世君臨仁恕為志弈世猶繼世也仁恕即以心度物也。

     △淨志者守道居正潔白其操也謂居守正道而無邪也。

     △坐估者即商賈也貿遷有無逐利遠近也行賣曰商坐賣曰買貿者交博遷謂遷易也以有博無販賤賣貴唯利所從故無遠近也。

     △農者農人也肆力疇壟勤身稼穑也肆陳也疇壟田畝稼穑者種曰稼斂曰穑凡茲四姓清濁殊流婚嫁不通飛伏異路刹利淨行是貴姓如淨流毗舍首陀即賤姓如濁流耕種墾植畋獵漁捕名毗舍劫盜販賣無悲恩心名首陀捷疾即婆羅門十八姓中之一姓也。

     △旃陀羅即第四姓攝也。

     ▲二依理推破。

     △應見虛空出土入井者土從井出時應見空從土中出而入井也。

     △土因空果者因除土得空故雲空果。

     △空何不出者既雲空土一體應土出時方合見空同出也。

     △醫空虛實者醫實空虛也。

     ▲三類通前義。

     △若此虛空性圓周遍等者意雲空既遍而非生滅地等四大亦周遍而本非生滅也若斯之言宜約觀慧說之(雲雲)。

     △無方大用者無緣慈悲随十界緣作冥顯兩益乃至春生夏長冬寒秋落等皆大用也亦可立量類通雲地水火風是有法定皆是大故為宗因雲性周遍故同喻如空大性空大既周遍即如來藏當知四大亦周遍圓融即如來藏下根識效此。

     ▲三正會通今理。

     △性覺真空者即俗之真也以對真空故改性空為性覺也以覺為俗覺有照義故也。

     六破根大疏二初辯異立名。

     △大教始有空名者大乘中說五輪即地水火風空也空性周遍時處悉有故名大。

     △根境識有周遍義者圓覺雲覺性遍滿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等又光明亦有六大皆不彰灼唯此七大最顯明也初标無性。

     △見覺無知者略牒也合雲見聞覺知無見聞覺知由色空境而顯發也或可單牒見之一根意雲見性本無見性可得也覺知皆性也。

     △或同非同者與下句互出也。

     ▲二依理推破。

     △必一明者定與明境一體也。

     △本無邊畔者若空與見各自分限則可雲不一今既不可以分故非不一也。

     △見覺空頑者略舉空境也見自覺知空自頑鈍非和合法也斥勸研詳。

     △生滅同異者若随境有生有滅則同若不同境之生滅則異也。

     七破識大初标無性。

     △六種根塵妄出者意雲識無根源由根境假和合故有識生也若無根塵即無有識前文雲因緣和合虛妄有生。

     ▲二依理推破。

     △相見相待者根境互相形待而有也下雲由塵發知等。

     △非相非見者不藉根境也。

     △非相滅緣者無四境即滅所緣境也。

     △欲何分别者能生空既頑暗所生之識必無了知或可既無根境縱發得識了别何耶。

     △有非同物者或可若有豈非同物象耶。

     △可狀成有等者空若可相狀者顯有形狀也若言其無又成類滅。

     △了别見聞等者或可即指此見聞覺知有照了之義故曰了别見聞等也。

     三承前開示獲悟初略叙除疑。

     △微妙開示者蓋蒙如來約心見二門廣破疑情又以三科七大會相即性于是豁然頓悟常心獲破無明入初住位或在信解行位等身心蕩然疑情畢遣無明若除即獲色心無礙故曰蕩然。

     ▲初悟心廣大。

     △各各自知者始覺智起故曰自知。

     △心遍十方即所覺之理常住真心也十方者通該十界自他一體也。

     ▲二了物鹹真。

     △一切世間諸所有物者總該三種世間無不鹹是真覺故雲皆即菩提此了青青翠竹盡是真如郁郁黃華無非般若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故經雲破一微塵出大千經卷舉一心時亦三千具足舉一色時亦三千具足依正平等彼此互收三千界成鹹稱常樂豈更分乎情器之異哉。

     ▲三反顧遺身。

     △若存若亡似有還無也觀身即假如塵若漚觀身即空似塵亡漚滅非空非假中道一心如空如海斯則以三觀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四妙獲元心可見偈文。

     疏初釋歎佛。

     △諸度所顯者六度萬行所顯故即報身是智也法身是理理智相冥能起無方大用名曰應身即不動道場應十方刹故以不動配應身也。

     △厭求者厭離煩惱忻樂菩提也若厭求心勝即睹勝應厭求心劣即見劣應若以中道感應所見無非尊特。

     △通上下者謂妙湛尊妙總持尊妙不動尊也。

     ▲二釋歎法。

     △言歎行者揀教理也首楞嚴妙定正是行也義如釋題中說。

     ▲三重結示。

     △理果者三身顯出并是果法别取法身對理法也能诠此三即教法也然下句亦含教理何者以行從理以立名教從理而受稱斯三具足能克上句三身之果也。

     △世希有者教行理三皆希有也教圓理實行頓故。

     ▲二述益上句破惑下句顯理無始無明初獲破斷下雲一切妄想滅盡無餘然無明即明無别有斷達九界事即佛界理故無僧祇可曆也疏三初解初句。

     △妄認四大等圓覺雲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三商較悟道。

     △兩教二乘等者天台四教中義也兩教即藏通兩教聲聞緣覺也禀權菩薩即别教獨菩薩法或兼藏通菩薩。

     △圓教未發信者即五品初名字位未入十信之人也然兩教二乘已斷通惑鈍根按位入者猶居相似若稍利者得聞今教升進入者必破無明。

     初陳願。

     △三法周備者悲智願也菩提心以此為體也。

     △先陳已發者善财曆諸善知識所皆雲我已發阿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