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經義疏釋要鈔卷第四

關燈
長水沙門 懷遠 錄 破六入二初翻名釋義。

     △境入處者六根不能亡緣返照為境所入從此引心起惑造業輪回罔極涅槃雲六入空聚夜間當有六大惡賊來也金光明雲六入村落結賊所止故知六根是過患本然若了達亦是解脫之元故下雲知見無見此則涅槃。

     ▲初總徴。

     △複次者次前五陰以别徴也。

     △本如來藏等者本即揀非始有如來即性德理智前雲無始菩提涅槃是也藏者含藏極果理智及一切法故曰藏也。

     △妙即三德難思真即揀非僞妄。

     △如以不動為功。

     △性乃無改彰德也。

     初舉喻顯妄。

     △即彼目睛者即借前瞪目見華喻也經文欲具合雲即彼目睛瞪發勞者見空中華。

     △能結所結者能即無明妄見所即根境諸法。

     △約喻指法者兼目與勞是喻同是菩提即指法。

     △瞪發勞相者約喻結歸也雖結能喻意在所喻心境也。

     ▲二約塵辨無。

     △發見居中者發生見性居于根中也。

     △明暗尚如影像者能發尚同身之影鏡之像全不可得況所發耶。

     ▲初标無生。

     △非明暗即非他生。

     △非根出即非自生亦即非自他共生。

     △不于空生即非無因生也下皆做此。

     ▲二破生處。

     △如是見精本無自性者下雲由塵發知今若心無明暗見性豈存以自望自者根自當處有見也。

     △世俗即浮塵也浮塵能生勝義也。

     二破耳中初舉喻顯妄。

     △同彼直視者此由塞耳故頭中作聲恰似彼直視故見空中華也餘皆例知。

     ▲二破生處。

     △有聞成性者空中若能有聞已自成聽聞性不合名空也。

     ▲三破鼻。

     △前則聞境者空生聞性在浮塵中前進嗅香回合嗅鼻。

     △或可回嗅汝鼻者回猶反也意雲從空出來反須嗅鼻以鼻已是所聞境故。

     ▲四破舌初約塵辨無。

     △因甜苦淡者甜苦即動境淡即靜境故雲二種也。

     ▲五破身初舉喻顯妄。

     △劣者喻真者以在迷時無明力強能熏真性真即随緣成諸染法故真隐妄顯也。

     ▲二破生處。

     △廣其道理者違順秪是合境今開為二境破之是廣曆而破盡洗疑情也。

     ▲六破意初舉喻顯妄。

     △意根是第七識梵雲訖梨瑟吒耶末那此雲染污意意者恒審思量名之曰意相宗所說但能緣内計第八見分為内我若小乘但說一切諸法皆從六識建立不說七八二識然心亦多種相宗說七識為心根是不可見法非同色法可見即勝義也若肉抟心即形如蓮華上有七葉即浮塵也然今經不論色與不色盡是菩提性中無明勞相皆同空華無體可得即是藏性故也。

     △覽塵斯憶者緣覽夢中所見之塵憶想不忘名憶喻生塵忘記名失憶喻滅塵疏雲睡故成夢等意顯睡中必有心境經文巧略也。

     ▲二約塵辯無。

     △内緣者意根名傳送識第六緣外取境七識傳歸賴耶故不緣外。

     ▲二破生處。

     △将何為寐者将何為心知寐塵耶合更破寐文略也。

     △滅即同無者滅境現時此心已同生塵謝也。

     △令誰受滅者教誰受知此滅塵耶。

     ▲三結虛妄然斯且是偏破衆生著有之病也須知即破即立雖或偏破而未嘗不立雖或偏立而未嘗不破文有出沒義必常備破即是空立即是假立破相即是中三谛三觀舉一即具不可暫亡說者讀者不可不了一經首末皆不離此也。

     三破十二處初總徴梵雲阿野怛那此雲處謂識生族即蘊以積聚為義處以生門為義界以種族為義。

     ▲二随計牒破。

     △一切都無者能生色根既消即所生一切色相皆泯也。

     △行相如色者但以空字替卻經中色空。

     △觀空非色者見空時無色也能生色既滅所生見即亡故曰見即消亡。

     △亡即都無者色見俱無也。

     △誰明空色者合且雲誰明空質。

     ▲二破聲處二随計牒破。

     △在祇陀林則無有我者在祇陀林之人則不見世尊也若聲往耳處彼鐘鼓處應即無聲如佛入城祇陀林中即無世尊也。

     ▲三破鼻處。

     △铢者二十四铢為一兩。

     △不從外入與鼻合者鼻舌身三并合中知境若離外則不知也。

     △粗顯而破者意雲煙雖未遠氣可遠徹今約煙破義粗淺也然但騰阿難計辭自然破得有力此由阿難計其香氣生于木中即破雲則此香質因爇成煙意雲木自燒爇成煙因何得有香氣阿難雲此煙便是香氣豈更離煙别有香耶于是破雲若鼻得聞合蒙煙氣也煙若便是香氣則鼻聞時其煙應須蒙合汝鼻煙且擊旋未至遙遠四十裡内何故已聞。

     ▲四破舌處初舉事處故。

     ▲一破色處。

     ▲初舉事以徴。

     △于意雲何者于汝意中還如何也為複色塵為緣生得眼見為複眼根為緣生得色相耶。

     △生門為義者頌曰聚生門種以徴。

     △酥酪者烹乳成酪烹酪成酥煉酥為醍醐醍醐味之美者也。

     ▲二随計牒破。

     △黑石蜜者黑闆糖其堅如石含則消也。

     △何成知味者凡雲知味須一一了知是甜是酸等今若混而為一豈名知味預猶關也。

     △必無所知者必無所了知也。

     △雲何名味者雲何名為知味也。

     ▲五破身處初舉事以徴。

     △此摩所知誰為能觸者意問以手摩頭之時則有所了知或澀或滑名之為觸為複以頭為能觸以手為能觸故雲誰為能觸。

     △按摩之法常式皆然者遺教經中佛令比丘晨朝常式摩頭劣覺内身俾令進道也劣内則削除須發省外則瓦缽壞衣令除貪以速證也。

     ▲二随計牒破。

     △若在于手等者能觸若在于手斯則手自有觸頭則無觸手若無頭以顯觸自不成故曰雲何成觸也能觸在頭亦然大抵一法不能成觸兩法能觸難明推令無迹以顯性常也。

     △一觸所生者頭手共生一觸也所生既一能生必合若合為一一豈成觸。

     ▲六破意處初舉事以徴。

     △無記者非善惡也。

     △意中所緣匪離善惡無記也此名小三性若遍計依他等名大三性。

     ▲二随計牒破。

     △法則非塵者若則是心斯法則不是所緣塵境也。

     △非心所緣者既不是法塵則非是心家所緣境也。

     △為知非知者意問此離心在外之法塵為有知為無知。

     △異汝非塵等者意問離心有知之法為異汝心為即汝心若異汝心又能有知即非是法塵全同他人心量也以他人異汝兼有知故若雲離心有知之法即是汝心此乃心外更有心也故雲雲何汝心更二于汝。

     破十八界初總徴。

     △各一種族者眼等六根是一種族色等六塵是一種族眼等六識是一種族又種族别者眼根眼境眼識是一種族耳根耳聲耳識是一等(雲雲)。

     ▲初牒計雙徴。

     △如所言等者前徴心處阿難曾引為難故今雲如汝所明也又阿難小乘唯明此義故。

     △眼色為緣者眼為增上緣能發識故色為所緣能牽識故。

     ▲二随計牒破。

     △識将何用者識本别了諸物今無色空有識何用。

     △汝見又非等者意雲不唯無境秪此能生識根自無相狀雖屬色攝且非青黃等可見之色是不可見色故雲無所表示能生既無依何以立所生識界或可汝見若無青黃等色即同龜毛兔角畢竟無體以由塵發知故意雲不但無色空故識無其用抑亦無色空故根自不可得故雲無所表示也。

     △汝亦識其色相遷變者今色滅而識不遷又卻能了色相遷變故知識性不從色生也以不随能生滅故。

     △質破者難破也又質者責問之辭。

     △從變則變者色變識變也若随色變則無識界也識雖不變本非空生故不能了空猶眼與聲也。

     △合則中離者離别也若言根境共生此識斯中間藏須有知不知别也若許兩别則知自合根不知合境故雲離則兩合又離則兩合者若實别者即知與不知二法合成一識故雲離則兩合。

     △開義者知與不知合中間須有離開之縫也。

     △無者二物合則混為一體更無中間識位可得也。

     ▲二破耳聲界二随計牒破。

     △必無所知者若定無所故之境能知之根尚自不成況依根生識豈及有耶。

     △雜色觸塵者色香味觸雜成浮塵相也。

     △雙質二根者勝義浮塵也。

     △無聞則亡聲相所在者若無聞根如何顯境下雲因根有相故。

     △又許因根有相者謂斯聲境心藉聞成既許因聞以成聲相聲相複能生識此則聞聲之時即是聞識也。

     △不聞非界者若聞聲時不聞識者即不可雲識從聲生也又若不聞識亦不聞聲若不聞聲即無生識之界故雲不聞非界。

     △誰知聞識者識既已為所聞将何為能了知知是聞識耶。

     △則内外相複從何成者若有中間之識則可分有内根外境中既不存内外安立他皆效斯。

     ▲三破鼻根界二随計牒破。

     △名身非鼻者但名身根非是鼻根。

     △名觸即塵者但名觸塵即非是香塵。

     △元觸非鼻者本自屬身覺觸非鼻聞香也。

     △伊蘭即臭樹。

     △栴檀即香木。

     △質不生香者此二物體不生香臭也。

     △香不因根無有香界者須藉根緣方有香塵也下雲因根有相識不知香。

     △因界則非從香建立者縱許香能生識文且不能自知香境以此而知依因識界不從香有故雲則非從香建立。

     ▲四破舌識界二随計牒破。

     △誰知根者者舌既已成味境将何了知根是味耶。

     △味自不生者既舌非苦等衆味則知味自不生于舌也獨有汝根安能生識心如羸人非杖不行或可舌性無苦等境嘗味之根尚自不生況所生識故雲味自不生等舌性即舌根也味自不生者嘗味之根尚自不生也味自生識應不自識故雲同于舌根應不自嘗也俱生即如物有始終俱苦俱甜等。

     △變異者始生苦而後甜始生淡而後酸等。

     △元無自性者既屬兩勢自性本無也。

     ▲五破身識界二随計牒破。

     △必無離合等者意雲身若自能生識必不假離合二境為對待緣也。

     △物不觸知身知有觸者此二句先定有知無知異也。

     △知身即觸者若許觸能有知則應身即是觸也以身有知故知觸即身亦然。

     △即觸非身等者既有知之身即是于觸故無身也有知之觸即是于身故無觸也故雲身觸二相元無處所将汝一因者觸上有知為一因也上約有知奪破觸位體不可得無生識義今更約離合破無觸塵無生識理若觸合身之時即全是身之體性将何為觸能生識耶空無質故不能成觸今若離身亦複然也。

     △内無外無者根無故觸無也。

     ▲六破意識界二随計牒破。

     △所思者所思惟境也。

     △發明者由所思境引發顯明意根故也以由塵發知故今正破第六識兼七八破也。

     △七八二識俱第六根者唯識雲五四六有二七八一俱依即第六識以七八二識為所依根故雲六有二也。

     △亦同名意者起信有五意識故七八二識俱得名意也。

     △同意即意者能同是第六所同是七八也。

     △雲何意生者雲何可言意根生第六耶。

     △雲何識意者若雲所生之識同能生意有了别者又如何分那個是識那個是意耶法通六塵故須料簡離合等離合即身境動靜即耳舌之境生滅即通指諸塵俱是生滅之法或生滅是甜淡字筆之誤也。

     二重約七大會相者前已廣約三科會相即性今更約七大會之故曰重也又此七大即前三科也地等五大即前十二處根大即六入識大即十八界但以為門不同宜樂有别故重說也。

     △小乘法相者或可法相是指權宗。

     △内外者内謂正報色身發毛爪齒皮肉筋骨名地暖氣名火動轉為風痰淚精血大小便利為水外即依報所有地水火風也。

     △諸法自相者如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