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經義疏釋要鈔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長水沙門 懷遠 錄
二破妄顯真二初責躬遭難。
△請益則起者彼文雲侍坐于先生先生問焉終則對請業則起請益則起注雲益謂受說未了欲師更明也。
△更端則起者彼雲侍坐于君子君子問更端則起而對注雲謂異問之端倪故敬而起對也。
△儒有居與汝言者論語孝經皆有斯語。
△從法空體者表法說也即不動真際示十界身普益衆生也。
△肉袒者即西國以卑見尊之禮也。
△覆左露右者表覆權顯實也。
△荷大法等者荷即擔荷也自證非權非實之理即是自荷也能起而權而實之化即荷他也今阿難自荷荷他同入秘密藏中非重擔耶。
△胡跪者效胡人而跪也。
△地能生養萬物故表理也。
△合掌表權實相即也。
△冥符契合也。
△俾悟入者智度大海信為能入。
△斛飯子者斛飯即淨飯次弟也然有經中又雲阿難是白飯王子故彼文雲尼休王有四子一名淨飯王有二子一名悉達二名難陀二名白飯王亦二子一名阿難二名調達三名斛飯王亦二子一名摩诃男二名阿那律四名耳露飯王亦二子一名?提二名婆敷各随經論出也。
△見惑除者已斷八十八使見惑得初果也此惑能障見道故雲見惑即真見道所斷之惑也又見即是惑因邪起見故。
△俱生在者猶有十使思三界分為八十一品斷之此惑障于修道以難斷故分為九地欲界一地自分九品謂上上品能閏兩反生死上中上下中上各閏一反生死中中中下共閏一反生死下上下中下下共閏一反生死此九品共閏七反生死即七往天上七來人間若斷前六品盡證斯陀含果斷下三品盡證那含果餘有色界四地謂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無色界四地空處識處無處有處非非想處地地各分九品八地共有七十二品若斷盡即證羅漢也。
△大教所指示處者即一實相印也即今經所顯如來藏理也有本作詣字者詣至也即不知真際至極處也。
▲二請示修行。
△奢摩他路者教能诠定即教為定之路也定能顯理即定為理之路也今請說妙定即因教為路而得發定即奢摩他之路若即指定為路是奢摩他即路單言止者圓融之定即一具三也。
△阿闡提此雲無信根亦翻無欲謂不樂欲涅槃也由無信故不能成就善法故曰焚燒善根故知萬善以信為首是入法之根本衆行之先容華嚴雲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左傳雲信不由喪質(智音)無益也苟有明信澗溪沼沚之芼蘋繁蕰藻之菜潢汗行潦之水可以薦于神明可以羞于王公今此人撥棄世出世間因果永滅善根故曰闡提亦翻多貪謂貪樂生死不求出離也。
△五體表五蘊。
△地表實理即表以智照五蘊空證圓常理也。
△翹伫者翹懸也伫待也懸懸待望如來如來慈音開示誨教也。
二如來現瑞。
△法利者将示如來藏心無上法利也。
△聲色用中無非智體者聲色之用皆從無漏智性顯發故得若聲若色當處絕待全是本智即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古師雲用則波騰鼎沸全真體以運行。
△種種者青黃等色表衆德也。
△三世間者衆生世間五陰世間器世間佛為總化之主故曰佛世間也。
△不離本覺者迷本覺故為三世間世間無性即是本覺也。
△無明堅厚土石成形者無明堅厚似土石之堅确也又内由堅執外感土石之形智定镕時無不亡泯百年之暗一燈盡除。
△拔除也。
△六種如華嚴者謂吼擊震起動踴一一各三吼遍吼等遍吼餘皆仿此即十八變也。
△六情妄隔等者由衆生六情妄隔故外感國土差别本智或融讵能隔别故曰開現或可六根取境各各分限所謂聽不出聲見不超色等似國土之殊形也一相若反六用通同似國土開現也。
△誰為自他者智起則物物鹹真理顯乃高下無别。
△因果不二者九界即佛界也。
△無明即明者迷之生死無窮悟即廓爾解脫迷則三道流轉悟則果中勝用又三千在理同名無明三千果成鹹稱常樂故雲皆住本國然今現土土是寂光以表大衆将取三德真土以此經正顯如來藏體三德妙常故也七既如是身亦非低尊特說經無所惑也。
△第三末經是此所表者下雲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累十方甯有方所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等。
三正為開示三初總斥不了。
△常等四倒者此無常計常不樂計樂不淨計淨無我計我此凡夫衆生着榮四倒二乘不知本具常樂我淨而但着無常無樂無我無淨之枯四倒也。
△無始無明等者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由法牽生分别事識起惑造業網以為種。
△種必有果者由貪愛煩惱為能熏本識為所熏故得業惑種子起成現行蓋是過去造業為因招感現今苦報為果于苦果身中又造種種業因招引當來苦果故雲子子相生等斯則過去二支因現在五支果現在三支因未來二支果三世輪回無有斷絕如線貫珠也。
△經雲即涅槃經也本識為法因諸法即為果此諸法必依藏本識中故曰諸法于識藏由諸法作本識因本識得生即為果此本識必依藏諸法中故曰藏于法亦然此則本識能為諸法因亦為諸法果諸法能作本識因亦為本識果故雲更互為果性亦常為因性也一蔀生三子喻惑業苦不相離也起惑必造業業必招苦理如然也起信雲動則有苦果不離因。
△五道即三途人天。
△心行理外者背中道故迦葉雲我等自此已前皆名邪見人。
△殺者能殺法身慧命故。
△通途即大達也即失妙奢摩他路也二乘教理迂僻故雲幽徑。
▲初示妄源。
△無始者無初始也從來未曾悟故說妄無始斯七種生死中名流來生死此不可窮诘初際。
△攀緣者攀外六塵于内分别也下雲聚緣内搖趣外奔逸造業受報塵沙劫波莫能遏絕者無不由此攀緣妄想以為其本保愛此法為自性者深為誤也經雲若有一法勝過涅槃我亦說為如夢如幻何況執此虛妄相想為身心也。
△籲歎聲也然則法無彼此得失在人如人覽鏡不觀鏡體團圓内外明潔卻取像之去來以為鏡者誤之甚矣今所斥者有斯人也苟能體像是全鏡之像則無像而不是于鏡鏡是全像之鏡則無鏡而不具于像此則法界圓融本來俱現即是無始菩提元清淨體若得此意方見佛之本懷方免偏指之失方于行者不遠而得矣。
▲二示真源初正示。
△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者性德三因也無始者本具也本有性了因故雲菩提本具性緣因故雲涅槃本具性正因故雲元清淨體如斯三德性本具足非新非故無去無來但迷時全修在性故即三道流轉悟則全性成修故則果中勝用豈同權宗說菩提心是無常耶。
△識精者精者揀粗為義即梨耶也然此識體即是無常故曰元明又識精者心性也。
△能生者由斯理性三德不守自性随其染緣成九界法事法既起真性即隐而不彰故曰緣所遺者如迷東為西東即為西所覆也。
△對法經即阿毗達磨經也。
△界者性也。
△一切法等者十界所依故故起信雲所言法者謂衆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此心若随染緣即有六道依正之法随淨緣即有涅槃三德之法。
▲二斥迷。
△含褁無餘者寂照含空故也華嚴雲一切衆生及國土三世悉在無有餘。
△日用罔知者易曰百姓日用而不知。
△持珠乞丐者妙經雲譬如有人至親友家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系其衣裡是人醉卧都不覺知往至貧裡求乞衣食等彼明結緣下種之後為無明酒醉脫着二乘馳流五道自亡法财不能取用此明本有當心不能認得抂入諸趣也。
△懷寶迷邦者論語中文陽貨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将仕矣意謂孔子有才知而不仕是懷其寶也善于治國之道不執政事是迷其邦也意欲夫子仕我故答曰諾吾将仕矣今借彼語以況本有圓常之性而不認取卻自流迸五道栖栖不及誰之過欤。
△踬困也。
二正權真妄中四别推心見。
△汝目可見者疏二解一以目為所見意雲汝目在汝面上顯然令我可見二以目為能見故雲目實可見我奉相。
△固執既深者自無始來确執此心為己心性沙數算之不及故曰河沙叵算。
△相想者相即六塵想即分别妄心第六識也此是虛妄相家之想也。
△惑者迷也相起性隐故雲惑汝真性然全所覆為能迷也。
△嫡生者正後所生也又嫡親也非螟蛉也。
二顯示真心疏二初示心體。
△真心之體本周法界者體量也。
△非妄非真絕言離相者離過也。
△能攝一切等體德也。
△非妄非真者是非雙絕也中論雲若法為待成是法還成待等下雲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等。
△絕言等者論雲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心緣相下雲非風非火非六根非十八界非智非識等斯則口談辭喪心緣慮亡也能攝一切等起信論也。
△世間即六凡。
△出世即四聖此則十界依正不離自心也下雲一切世界因果微塵因心成體又雲諸法所生唯心所現。
▲初舉義标門。
△三大者體相用也。
△二門者即真如生滅也此二門即寂照二法照故三千俱假無一法而不立寂故法爾空中是法鹹泯寂照平等即是一心初真如門即一心之體照而常寂也即泯相顯實門唯就理說即頓教義一切事法到此門中無不真實如衆器到于??爐鹹成一體然一言真如有二種一依言真如即以言說诠辨真如之相令人生信二離言真如唯與觀智相應。
△唯體大者論雲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自體義故二生滅門。
△彰染淨者九界染佛界淨。
△明體用者非寂非照為體而寂而照為用。
△顯真妄者諸幻滅盡覺心不動名真幻相虛假名妄。
△論因果者餘塵尚諸學明極即如來。
△有修證者空所空滅故名修寂滅現前故名證。
△或破會者斯是前塵虛妄相想故名破生滅去來本如來藏故會。
▲二會二相。
△治生等者治生産業是差别事法如斯之法全真所成法法皆妙故與實相不相違背。
△己界者即自己一念也。
△衆生者九界衆生也。
△佛者究竟覺也意顯己之一念及彼彼衆生心與諸佛究竟果理實無高下不思議一也故華嚴雲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别二别示經意二初略指二廣釋三初通示諸教然根利鈍執輕重約人皆通橫豎(雲雲)乘頓漸即約行約理教權實即約教此四在今經則皆圓實。
△理須破斥者為執重者破令情盡方辯真妄如何難正認妄為真若便與指為真時即助彼倒執益其上慢以但見像猶未識鏡故。
△苦藥等是尚書語。
△瞑眩即冥昧發動之貌。
△厥其也猶良之馬舉搖鞭影即歸正路若驽骀之馬徹骨方調。
▲二廣釋相中初破妄顯真諸法所生唯心所現性一切心實有體性是顯真。
△不同前塵分别影事即揀妄。
▲三總結申歎。
△維摩法華皆有此意者然法華破三顯一似破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是會也淨名以三破小以圓斥三即破貪恚癡性即是解脫罪性不在内外中間亦不常自有如其心然罪垢亦然及文殊與諸菩薩說不二法門等并是會也。
阿難申疑中初發心修行疑。
△寵弟者寵愛之弟也。
△恒沙國土承事諸佛等即弟子顯本義今經法華後說可誠證也。
△難行法事者自利利他捐身折骨拔苦與樂之事也。
▲疏初引涅槃。
△發菩提心者菩提智果發心希求此果即菩提之心也。
△不是佛性者不是正因佛性也。
△先有佛性者本具正因性也。
△何故複有初發菩提心者以權教修緣了難也。
△佛言下是佛順師子吼問為赴末代機宜說緣了性是無常也此心雖念念滅謝若能運運修之不已亦能至于菩提智果涅槃斷果故雲亦能破暗等若實教說本有三種三理元遍如前文雲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達性成修修三亦遍欲示衆生本有正性且示正因體遍為赴末代一類衆生宜聞帶權之說故佛覆實緣了述權緣了也。
▲二合今教今阿難執能造善惡之心念念生起正同涅槃似無常修得緣了佛性難常住正因佛性也。
△不辨三因常無常者阿難不知發心修行是緣了而卻以斯難正因常遍也蓋不辨緣了無常正因常也尚未識正因常住豈況更識三因俱常然在今經必須三俱常住如來善巧漸次示之爾疏語甚略細研記消可以意得。
▲三無心土木疑中。
△發明者分别也意雲若此分别之心不是我心者我乃無心全同土木也又發門即開發明顯也若如來開發明示雲不是我心者我乃無心也。
▲二總結請。
△離此覺知者覺知即分别也離此現前覺了能知心外别無有心也然此衆生在迷理須破折洎乎認得其實相即方知一念即具三千無欠無餘故金錍雲阿鼻依正全處極聖之自心毗盧身土不逾凡下之一念。
△不早辯者系辭雲(坤卦文也)由辨之不早辯也。
二如來正顯二初約現法随緣以顯心。
△欲令心入者即圓融定慧之心也。
△入者契入也。
△無生法是理。
△忍是智得此智時了一切法無不是如印可決定名無生法忍今經第三漸次得此忍也。
△以手摩頂者手智也頂理也将發圓智契入無相寂理故摩頂也。
△通達一切法門者初破無明顯法性時所有百法明門一時開現也明門者明者慧也
△請益則起者彼文雲侍坐于先生先生問焉終則對請業則起請益則起注雲益謂受說未了欲師更明也。
△更端則起者彼雲侍坐于君子君子問更端則起而對注雲謂異問之端倪故敬而起對也。
△儒有居與汝言者論語孝經皆有斯語。
△從法空體者表法說也即不動真際示十界身普益衆生也。
△肉袒者即西國以卑見尊之禮也。
△覆左露右者表覆權顯實也。
△荷大法等者荷即擔荷也自證非權非實之理即是自荷也能起而權而實之化即荷他也今阿難自荷荷他同入秘密藏中非重擔耶。
△胡跪者效胡人而跪也。
△地能生養萬物故表理也。
△合掌表權實相即也。
△冥符契合也。
△俾悟入者智度大海信為能入。
△斛飯子者斛飯即淨飯次弟也然有經中又雲阿難是白飯王子故彼文雲尼休王有四子一名淨飯王有二子一名悉達二名難陀二名白飯王亦二子一名阿難二名調達三名斛飯王亦二子一名摩诃男二名阿那律四名耳露飯王亦二子一名?提二名婆敷各随經論出也。
△見惑除者已斷八十八使見惑得初果也此惑能障見道故雲見惑即真見道所斷之惑也又見即是惑因邪起見故。
△俱生在者猶有十使思三界分為八十一品斷之此惑障于修道以難斷故分為九地欲界一地自分九品謂上上品能閏兩反生死上中上下中上各閏一反生死中中中下共閏一反生死下上下中下下共閏一反生死此九品共閏七反生死即七往天上七來人間若斷前六品盡證斯陀含果斷下三品盡證那含果餘有色界四地謂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無色界四地空處識處無處有處非非想處地地各分九品八地共有七十二品若斷盡即證羅漢也。
△大教所指示處者即一實相印也即今經所顯如來藏理也有本作詣字者詣至也即不知真際至極處也。
▲二請示修行。
△奢摩他路者教能诠定即教為定之路也定能顯理即定為理之路也今請說妙定即因教為路而得發定即奢摩他之路若即指定為路是奢摩他即路單言止者圓融之定即一具三也。
△阿闡提此雲無信根亦翻無欲謂不樂欲涅槃也由無信故不能成就善法故曰焚燒善根故知萬善以信為首是入法之根本衆行之先容華嚴雲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左傳雲信不由喪質(智音)無益也苟有明信澗溪沼沚之芼蘋繁蕰藻之菜潢汗行潦之水可以薦于神明可以羞于王公今此人撥棄世出世間因果永滅善根故曰闡提亦翻多貪謂貪樂生死不求出離也。
△五體表五蘊。
△地表實理即表以智照五蘊空證圓常理也。
△翹伫者翹懸也伫待也懸懸待望如來如來慈音開示誨教也。
二如來現瑞。
△法利者将示如來藏心無上法利也。
△聲色用中無非智體者聲色之用皆從無漏智性顯發故得若聲若色當處絕待全是本智即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古師雲用則波騰鼎沸全真體以運行。
△種種者青黃等色表衆德也。
△三世間者衆生世間五陰世間器世間佛為總化之主故曰佛世間也。
△不離本覺者迷本覺故為三世間世間無性即是本覺也。
△無明堅厚土石成形者無明堅厚似土石之堅确也又内由堅執外感土石之形智定镕時無不亡泯百年之暗一燈盡除。
△拔除也。
△六種如華嚴者謂吼擊震起動踴一一各三吼遍吼等遍吼餘皆仿此即十八變也。
△六情妄隔等者由衆生六情妄隔故外感國土差别本智或融讵能隔别故曰開現或可六根取境各各分限所謂聽不出聲見不超色等似國土之殊形也一相若反六用通同似國土開現也。
△誰為自他者智起則物物鹹真理顯乃高下無别。
△因果不二者九界即佛界也。
△無明即明者迷之生死無窮悟即廓爾解脫迷則三道流轉悟則果中勝用又三千在理同名無明三千果成鹹稱常樂故雲皆住本國然今現土土是寂光以表大衆将取三德真土以此經正顯如來藏體三德妙常故也七既如是身亦非低尊特說經無所惑也。
△第三末經是此所表者下雲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累十方甯有方所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等。
三正為開示三初總斥不了。
△常等四倒者此無常計常不樂計樂不淨計淨無我計我此凡夫衆生着榮四倒二乘不知本具常樂我淨而但着無常無樂無我無淨之枯四倒也。
△無始無明等者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由法牽生分别事識起惑造業網以為種。
△種必有果者由貪愛煩惱為能熏本識為所熏故得業惑種子起成現行蓋是過去造業為因招感現今苦報為果于苦果身中又造種種業因招引當來苦果故雲子子相生等斯則過去二支因現在五支果現在三支因未來二支果三世輪回無有斷絕如線貫珠也。
△經雲即涅槃經也本識為法因諸法即為果此諸法必依藏本識中故曰諸法于識藏由諸法作本識因本識得生即為果此本識必依藏諸法中故曰藏于法亦然此則本識能為諸法因亦為諸法果諸法能作本識因亦為本識果故雲更互為果性亦常為因性也一蔀生三子喻惑業苦不相離也起惑必造業業必招苦理如然也起信雲動則有苦果不離因。
△五道即三途人天。
△心行理外者背中道故迦葉雲我等自此已前皆名邪見人。
△殺者能殺法身慧命故。
△通途即大達也即失妙奢摩他路也二乘教理迂僻故雲幽徑。
▲初示妄源。
△無始者無初始也從來未曾悟故說妄無始斯七種生死中名流來生死此不可窮诘初際。
△攀緣者攀外六塵于内分别也下雲聚緣内搖趣外奔逸造業受報塵沙劫波莫能遏絕者無不由此攀緣妄想以為其本保愛此法為自性者深為誤也經雲若有一法勝過涅槃我亦說為如夢如幻何況執此虛妄相想為身心也。
△籲歎聲也然則法無彼此得失在人如人覽鏡不觀鏡體團圓内外明潔卻取像之去來以為鏡者誤之甚矣今所斥者有斯人也苟能體像是全鏡之像則無像而不是于鏡鏡是全像之鏡則無鏡而不具于像此則法界圓融本來俱現即是無始菩提元清淨體若得此意方見佛之本懷方免偏指之失方于行者不遠而得矣。
▲二示真源初正示。
△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者性德三因也無始者本具也本有性了因故雲菩提本具性緣因故雲涅槃本具性正因故雲元清淨體如斯三德性本具足非新非故無去無來但迷時全修在性故即三道流轉悟則全性成修故則果中勝用豈同權宗說菩提心是無常耶。
△識精者精者揀粗為義即梨耶也然此識體即是無常故曰元明又識精者心性也。
△能生者由斯理性三德不守自性随其染緣成九界法事法既起真性即隐而不彰故曰緣所遺者如迷東為西東即為西所覆也。
△對法經即阿毗達磨經也。
△界者性也。
△一切法等者十界所依故故起信雲所言法者謂衆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此心若随染緣即有六道依正之法随淨緣即有涅槃三德之法。
▲二斥迷。
△含褁無餘者寂照含空故也華嚴雲一切衆生及國土三世悉在無有餘。
△日用罔知者易曰百姓日用而不知。
△持珠乞丐者妙經雲譬如有人至親友家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系其衣裡是人醉卧都不覺知往至貧裡求乞衣食等彼明結緣下種之後為無明酒醉脫着二乘馳流五道自亡法财不能取用此明本有當心不能認得抂入諸趣也。
△懷寶迷邦者論語中文陽貨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将仕矣意謂孔子有才知而不仕是懷其寶也善于治國之道不執政事是迷其邦也意欲夫子仕我故答曰諾吾将仕矣今借彼語以況本有圓常之性而不認取卻自流迸五道栖栖不及誰之過欤。
△踬困也。
二正權真妄中四别推心見。
△汝目可見者疏二解一以目為所見意雲汝目在汝面上顯然令我可見二以目為能見故雲目實可見我奉相。
△固執既深者自無始來确執此心為己心性沙數算之不及故曰河沙叵算。
△相想者相即六塵想即分别妄心第六識也此是虛妄相家之想也。
△惑者迷也相起性隐故雲惑汝真性然全所覆為能迷也。
△嫡生者正後所生也又嫡親也非螟蛉也。
二顯示真心疏二初示心體。
△真心之體本周法界者體量也。
△非妄非真絕言離相者離過也。
△能攝一切等體德也。
△非妄非真者是非雙絕也中論雲若法為待成是法還成待等下雲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等。
△絕言等者論雲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心緣相下雲非風非火非六根非十八界非智非識等斯則口談辭喪心緣慮亡也能攝一切等起信論也。
△世間即六凡。
△出世即四聖此則十界依正不離自心也下雲一切世界因果微塵因心成體又雲諸法所生唯心所現。
▲初舉義标門。
△三大者體相用也。
△二門者即真如生滅也此二門即寂照二法照故三千俱假無一法而不立寂故法爾空中是法鹹泯寂照平等即是一心初真如門即一心之體照而常寂也即泯相顯實門唯就理說即頓教義一切事法到此門中無不真實如衆器到于??爐鹹成一體然一言真如有二種一依言真如即以言說诠辨真如之相令人生信二離言真如唯與觀智相應。
△唯體大者論雲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自體義故二生滅門。
△彰染淨者九界染佛界淨。
△明體用者非寂非照為體而寂而照為用。
△顯真妄者諸幻滅盡覺心不動名真幻相虛假名妄。
△論因果者餘塵尚諸學明極即如來。
△有修證者空所空滅故名修寂滅現前故名證。
△或破會者斯是前塵虛妄相想故名破生滅去來本如來藏故會。
▲二會二相。
△治生等者治生産業是差别事法如斯之法全真所成法法皆妙故與實相不相違背。
△己界者即自己一念也。
△衆生者九界衆生也。
△佛者究竟覺也意顯己之一念及彼彼衆生心與諸佛究竟果理實無高下不思議一也故華嚴雲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别二别示經意二初略指二廣釋三初通示諸教然根利鈍執輕重約人皆通橫豎(雲雲)乘頓漸即約行約理教權實即約教此四在今經則皆圓實。
△理須破斥者為執重者破令情盡方辯真妄如何難正認妄為真若便與指為真時即助彼倒執益其上慢以但見像猶未識鏡故。
△苦藥等是尚書語。
△瞑眩即冥昧發動之貌。
△厥其也猶良之馬舉搖鞭影即歸正路若驽骀之馬徹骨方調。
▲二廣釋相中初破妄顯真諸法所生唯心所現性一切心實有體性是顯真。
△不同前塵分别影事即揀妄。
▲三總結申歎。
△維摩法華皆有此意者然法華破三顯一似破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是會也淨名以三破小以圓斥三即破貪恚癡性即是解脫罪性不在内外中間亦不常自有如其心然罪垢亦然及文殊與諸菩薩說不二法門等并是會也。
阿難申疑中初發心修行疑。
△寵弟者寵愛之弟也。
△恒沙國土承事諸佛等即弟子顯本義今經法華後說可誠證也。
△難行法事者自利利他捐身折骨拔苦與樂之事也。
▲疏初引涅槃。
△發菩提心者菩提智果發心希求此果即菩提之心也。
△不是佛性者不是正因佛性也。
△先有佛性者本具正因性也。
△何故複有初發菩提心者以權教修緣了難也。
△佛言下是佛順師子吼問為赴末代機宜說緣了性是無常也此心雖念念滅謝若能運運修之不已亦能至于菩提智果涅槃斷果故雲亦能破暗等若實教說本有三種三理元遍如前文雲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達性成修修三亦遍欲示衆生本有正性且示正因體遍為赴末代一類衆生宜聞帶權之說故佛覆實緣了述權緣了也。
▲二合今教今阿難執能造善惡之心念念生起正同涅槃似無常修得緣了佛性難常住正因佛性也。
△不辨三因常無常者阿難不知發心修行是緣了而卻以斯難正因常遍也蓋不辨緣了無常正因常也尚未識正因常住豈況更識三因俱常然在今經必須三俱常住如來善巧漸次示之爾疏語甚略細研記消可以意得。
▲三無心土木疑中。
△發明者分别也意雲若此分别之心不是我心者我乃無心全同土木也又發門即開發明顯也若如來開發明示雲不是我心者我乃無心也。
▲二總結請。
△離此覺知者覺知即分别也離此現前覺了能知心外别無有心也然此衆生在迷理須破折洎乎認得其實相即方知一念即具三千無欠無餘故金錍雲阿鼻依正全處極聖之自心毗盧身土不逾凡下之一念。
△不早辯者系辭雲(坤卦文也)由辨之不早辯也。
二如來正顯二初約現法随緣以顯心。
△欲令心入者即圓融定慧之心也。
△入者契入也。
△無生法是理。
△忍是智得此智時了一切法無不是如印可決定名無生法忍今經第三漸次得此忍也。
△以手摩頂者手智也頂理也将發圓智契入無相寂理故摩頂也。
△通達一切法門者初破無明顯法性時所有百法明門一時開現也明門者明者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