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經義疏釋要鈔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門者通達也得此忍時于多百法門而得自在于刹那頃證百三摩地應百界化生等然斯即是三德開發也謂發一切功德發一切智慧發一切境界故名通達。
△總标色心者諸法雖多色心包盡是凡聖因果染淨等法也。
△不守自性為因等者由心本具随緣之義能造十界依正故所造法全能造心故雲唯心十界依正既唯一心一心豈存能所方知心外無法唯是一心然造有二種一者理造即性本具故名造二者約事名造良由理具方有事用也。
△無始妄想者根本無明也。
△凡聖總該者世間因果即六凡出世因果即四聖。
△别指依報者豎則四土相望論淨穢橫即土土論淨穢(雲雲)。
△亦通轉者一切因果一切世界微塵也。
二正顯妙淨明心。
△三德具足者淨即解脫明即般若心即法身即一而三故稱妙亦可妙對法身。
△不能變動者以随緣即不變故若随染緣時全體為染者則不能随淨緣成淨法也良以正随緣時體不變故能為一切法所依也。
初就執定其有性。
△覺觀者語之加行也初心在緣名覺細心分别名觀即覺粗觀細也。
△思惟尋伺者思惟即分别也尋伺謂尋求伺察也即覺觀也又分别即心王覺觀即心所。
▲初例對五塵顯。
△因聲分别者由聲境牽故方起分别此明了意識取現量也。
▲二單就法塵顯。
△見聞覺知者見即眼聞即耳鼻覺即身知即舌意意雲五塵不對之時有此分别性者亦非自立蓋因法塵影象而起。
△明了不行者不對五塵故明了意識不起也。
△在獨散位者獨散意識比度生解取落謝塵也。
△同五所取者即明了随前五識取現量境也初塵亡體在容是真常。
△何必求人者勉其取舍以智自裁也故南嶽雲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亦不得得亦不真終是他心不知自性自性清淨即是法身猿猴念念耽着紛纭害馬念念狠戾不調也疏引楞伽及下文并是第八識今證意識者以細況粗也。
▲二釋成。
△皮之不存者皮喻六塵毛喻心也文出左傳。
△法身斷滅者真性即是法身汝若執随境之心為真性者塵滅心滅非斷如何四彰其自失。
△默然自失者無語申通故默然也知執妄非故自失又失前所執緣心故雲自失。
初正顯失疏二一釋名相。
△滅受想者滅其領受想念心所法也即滅盡定也。
△能從一禅至一禅者從初禅修念念無間已至二禅二禅念念無間至三禅等故雲次第。
△能成無漏者修此定時善能調伏漏心不起随所修禅悉知虛假不起着心發真空慧斷諸煩惱随所對境不生見着如此修心三漏永盡名為無漏初唯簡凡夫釋。
△未到定者未到初禅也亦名中間禅位位皆有此名。
△随禅感果者本是有漏有着心修随于禅中發支林功德時忽生愛着即随定功力感生諸界如修初禅方便時有二種心一粗心住謂方便修習漸漸虛凝不複緣慮二細心住其心泯泯轉加微細也或正得此粗細住時或将得時皆有持身法起此法起時身心自然正直坐久不疲等于是若生味着心即感生未到地中諸禅亦然也。
△滅盡定者滅六全分盡七染分也。
▲二通簡三乘釋。
△亦可别斥前之九定者即滅受想等小乘無漏定也。
△俱是不了者未得大乘中道無漏也。
△過三有者過界外三有也然修心有異感果遂差若凡夫修則不能厭患世間但求禅定中樂及以果報生見着心等即名有漏心修也二乘即無漏心修菩薩亦有漏亦無漏心修佛以非有漏非無漏心修等廣如禅波羅蜜說。
▲二出所以。
△若了真妄者知真本有達妄元空也又了達真妄平等但有二名也。
二破妄見明真見中疏初明次第。
△見有正邪者依理起見名為正見依妄起見名為邪見。
▲二會二文。
△明心則約見而辨者即用以明體也(雲雲)。
▲初正叙。
△身心不相代者身不能代心也。
△未染大乘法服者即以一心三觀為衣能蔽三谛上感能莊嚴三身即是着如來衣也。
△法食者即法喜禅悅食也于食等者于法亦等于法等者于食亦等即以煩惱為薪智慧為火以是因緣成涅槃食。
▲二喻顯。
△雖有多聞等者雖聞大法不修理定終無所證故雲與不聞等。
△如人有目等即般若經日喻觀目喻止止觀并修達種種事即實相故故雲見種種色即真善妙色也。
△大論以多聞對慧此以多聞對定者以圓融之行定慧體一但以多聞助止觀行也。
△是所說應受者如說如行也。
二述迷求解。
△煩惱者煩者擾也惱者亂也擾亂有情常處生死也煩惱當處是障即持業釋若對所知豎論即四住煩惱名為通惑見思亦名我執分别我執俱生此惑親迷且迷第六識心也若如疏雲發妙明心是除煩惱障者即該五住煩惱與所知障齊但約迷理名煩惱障迷中道智名所知障也。
△所知障者豎論即由無明覆根本智于所知理不了名之為障即所知之障依主釋慈恩雲所知不是障障所知名為别惑見思也。
△擾惱不生無煩惱障。
△業性不結是無業障誰為生死是無報障。
△誰為涅槃是無三德此則德障一體相名都泯法界獨朗是曰寂常心性。
△無上覆者孤幼也。
△權實父母者權智幹事即父也實智長養曰母。
▲初放光灌頂。
△萬字者表平等理為萬法之本光表從體發于見用。
△必受安樂者三德具足究竟真樂也下雲安樂解脫。
△天樞者即則天時于端門外立一所以銅鑄廣一丈二尺高九十尺狀似今之幢也上列日月星象并有字标額上以銀為蓋下以鐵為山義似璇玑玉衡之類以紀德也。
△無漏淨眼普見十方者眼即智也謂圓照十界機也。
△智果同者佛佛道齊也。
△乘因不二者同乘一實到如來地也微塵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則諸佛已乘菩薩今乘未來當乘故曰不二。
二許為宣說。
△建大法幢者圓頓大法超出偏小故名曰幢幢者高顯之貌。
△建大義者無上妙教盡未來際自利利他脫苦得樂故也。
△十地隔羅縠者有一分微細無明也。
二答由。
△染部捺陀此雲上勝金。
△觀經疏即遠法師疏也。
△赩者盛貌文選雲瑤草正翕赩注雲翕赩盛郁貌。
初告語。
△實言告汝者先按定令谛信也佛具五語不诳衆生。
▲二正例。
△例我拳理者理道理也。
△均同也今以汝眼類例我拳義理均否。
△唯然者唯即應諾之辭老子雲唯之與阿相去幾何注雲禮對曰唯然者如是也順許之辭也。
▲二驗。
△所以者何者所以非見全無者何也五通見黑無别應立量雲盲者眼根是有法是見故為宗因雲能見暗故喻如有眼見暗有眼見暗既是見無眼見暗亦是見初牒向執情。
△忽得眼光者或得金錍決膜重發勝義照了前塵故曰眼光常情所見鹹謂是眼見也。
△燈之與眼但是見緣者此二秪是瑜伽九緣二緣也眼即根緣燈即明緣也。
▲三結歸心見。
△餘是助因者燈眼是發識助緣也。
△令知其根本者已知見之根本須是心也。
△未辨真妄者猶未辯折此見是真是妄也二廣約諸相辯釋中初阿難伫佛慈音。
△羝羊者語出周易如羝羊觸于藩籬進為身礙退被角違即進退不得之象類似阿難取舍難明也故茲默請觊佛開示也。
▲初如來問悟因由。
△鹿苑者梵雲波羅奈此雲鹿苑亦雲鹿林即先王養鹿之苑囿也(雲雲)。
△五人者即世尊修道時遣内族三人外族二人給侍太子後疑世尊所修不真遂皆舍去入此苑中修外道法故佛先度也憍陳如是姓此雲火氣阿若多斯雲解是名也。
△相次舍去者内族三人執樂為道即摩诃男婆提婆敷見修若行謂為非道忍苦不禁舍之而去外族二人執苦為道即憍陳頞鞞見食乳麋乃雲太子敗道喪志遂舍而去。
△三轉者一示相轉謂此是苦此是集等二勸修轉謂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斯是道汝應修斯是滅汝應證三作證轉謂此是苦我已知汝應知等(雲雲)。
△說生滅四谛者所謂若則三相遷移集則四心流動道則對治易脫滅則滅有還無此最粗淺屬小乘也然凡有四種四谛一生滅如上二無生謂苦無逼迫相一切皆空故集無和合相因果俱空故道不二相無能治所治故滅無滅相法本不生今則無滅故三無量謂苦有無量相一界尚有無量況十界邪集有無量相者貪瞋癡種種心種種身口集業等道有無量相者謂折體巧拙方便曲直等滅有無量相者如是方便滅見滅思惟滅塵沙滅無明等四無作謂皆是實相不可思議非但第一義谛無若幹一切皆無若幹迷為苦集悟為道滅今疏且約權小說故屬生滅若以開權後經及下叙悟須在無作。
△别指集谛者集即見思煩惱分别煩惱八十八使見惑俱生即思惑。
初标所悟。
△我今長老者此人最有年齒也凡諸經列衆若約年齒即列陳知為首若約慧解即列身子為首又但有德行皆稱長老如經中稱阿難為長老。
△獨得解名者最先解故感諸天在空證雲陳如先解。
△生空者由不執五蘊得衆生空也。
▲二述解二一述客義。
△俶裝者文選雲簡元辰而俶裝注雲俶始裝而行也。
△攸往者所往也易曰利有攸往然據圓人不斷五欲而淨諸根三道即三德無明即明豈同客之去來塵之搖動但以無動而動無去而去即不礙圓意也。
▲二述塵義。
△清陽目也。
△發明者照現也喻觀智也。
△塵惑微細觀智斷之。
△主空喻真性者近言即偏真法性據經遠言即中道真如佛性也須敕陳如說客塵義者欲令深達即體之見本來常住無去無來故佛善巧适時禦物蓋知陳如所悟法門最堪引接故令部折以為阿難所悟之筌也又緣在此人也。
初引手問答。
△屈五轉指等者欲示見性不動故舉手以示也然前問悟因由科中雲舒兜羅綿網相光手二句經文合在斯出(雲雲)。
▲一就見推窮已下經疏并可見眄斜視也總責意者蓋責阿難汝今既能認得見體動靜雙絕顯手自有傾搖雲何前來卻認攀緣擾壞之心以為真性認像失鏡過莫大焉不但汝之一人如此一切衆生無始至今認生滅妄想于是執身執境輪替罔休有将此文是責阿難不合見手開合見頭搖動者甚不便也佛意且令阿難明識真妄一則經文大緊二則第二卷中如來示匿王身自遷改見性無動又示阿難諸境自有還滅見性無遷并是孤起但作如來許今認見之見責彼前文認妄之非也請細詳(此下入第二經)。
初述阿難願辨真妄以此段經無阿難問辭但是集經之家叙述阿難所懷之事也。
△泰然者安然暢泰也。
△真妄虛實者真實虛妄也。
△二發明性者希觊如來為我開發明示何者是真實不生滅性何者是虛妄生滅之性也以阿難因聞阿若多說客塵之義解知見性無動遂疑現前見性為便是真為别有耶而不發問者但以屢扣佛慈深蒙指誨内慚暗短未體大猷況以師嚴道尊莫敢容易發言賴得匿王發與斯旨。
初引外叙疑。
△自然見者此人計道不須修但八萬劫若盡自然解脫如擲縷丸于高山線盡自止迦旃延毗羅胝子即六師中二人也。
△發揮者發趣揮揚也語出孝經序。
△諸有漏者通該未發圓解未證圓理皆名有漏。
△狐者妖獸也玄中記雲千歲之狐為淫婦百歲之狐為美女述征記雲風勁河冰始合要須狐行。
二問答未滅知滅。
△新新不住者滅而複生生已複滅故曰新新。
▲三問答先幼何貌。
△已從衰老者漸漸改易已至衰年五十已去并曰衰年。
△未巾冠者十五曰童即未束發加冠也山無草牛無角皆曰童近于衰耄即惛忘也八十曰老九十曰耄今近于耄年也。
△觀五十時宛然強壯者反觀年五十時雖曰衰年比今六十已高其五十上宛似強壯意顯衰弱今又甚也。
△微細四相者即一刹那心具生住異滅也不同一期四相故曰微細此一晝夜凡有六百三十八萬刹那。
疏正述中。
△隻于生滅了不生滅者不離秪今之見即是性淨明心也如波即水故圭山雲識如幻夢但是一心秪為根機未堪故須漸破漸會方于物物鹹見真常方便多門秪為逗機故也。
△相雖粗近者一往說雲身變而見不動意則令了此見即是真常故雲旨甚深微下雲此見元是菩提妙淨明體肇師雲聖遠乎哉體之則神道遠乎哉觸事皆真既知萬法本無去來故知見性元無生滅。
▲二引證。
△如自觀身實相者謂諸佛解脫當于衆生心行中求一切衆生相即菩提相以衆生與佛一如無二如故。
▲二問答見河同異。
△無異之語甚好思量者既言無異合知真妄體一是顯性常然亦非但見性無異直謂法法圓常故經雲世間相常住又雲治生産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三斥彼置疑。
△皺者為變者有為則被行法遷變也。
△不皺非變者不是有為則不被行變。
△趣爾舉者意雲俱是斷見外道随便舉也。
初阿難乘違發問。
△若此見聞必不生滅者若此波斯匿王見聞之性必定常住何以世尊斥雲自是前塵虛妄相想耶。
▲二豎臂以示此出倒見。
△首尾相換者上下相翻也肩處為首手處為尾今若以豎為正即手卻為上肩卻為下即是尾
△總标色心者諸法雖多色心包盡是凡聖因果染淨等法也。
△不守自性為因等者由心本具随緣之義能造十界依正故所造法全能造心故雲唯心十界依正既唯一心一心豈存能所方知心外無法唯是一心然造有二種一者理造即性本具故名造二者約事名造良由理具方有事用也。
△無始妄想者根本無明也。
△凡聖總該者世間因果即六凡出世因果即四聖。
△别指依報者豎則四土相望論淨穢橫即土土論淨穢(雲雲)。
△亦通轉者一切因果一切世界微塵也。
二正顯妙淨明心。
△三德具足者淨即解脫明即般若心即法身即一而三故稱妙亦可妙對法身。
△不能變動者以随緣即不變故若随染緣時全體為染者則不能随淨緣成淨法也良以正随緣時體不變故能為一切法所依也。
初就執定其有性。
△覺觀者語之加行也初心在緣名覺細心分别名觀即覺粗觀細也。
△思惟尋伺者思惟即分别也尋伺謂尋求伺察也即覺觀也又分别即心王覺觀即心所。
▲初例對五塵顯。
△因聲分别者由聲境牽故方起分别此明了意識取現量也。
▲二單就法塵顯。
△見聞覺知者見即眼聞即耳鼻覺即身知即舌意意雲五塵不對之時有此分别性者亦非自立蓋因法塵影象而起。
△明了不行者不對五塵故明了意識不起也。
△在獨散位者獨散意識比度生解取落謝塵也。
△同五所取者即明了随前五識取現量境也初塵亡體在容是真常。
△何必求人者勉其取舍以智自裁也故南嶽雲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亦不得得亦不真終是他心不知自性自性清淨即是法身猿猴念念耽着紛纭害馬念念狠戾不調也疏引楞伽及下文并是第八識今證意識者以細況粗也。
▲二釋成。
△皮之不存者皮喻六塵毛喻心也文出左傳。
△法身斷滅者真性即是法身汝若執随境之心為真性者塵滅心滅非斷如何四彰其自失。
△默然自失者無語申通故默然也知執妄非故自失又失前所執緣心故雲自失。
初正顯失疏二一釋名相。
△滅受想者滅其領受想念心所法也即滅盡定也。
△能從一禅至一禅者從初禅修念念無間已至二禅二禅念念無間至三禅等故雲次第。
△能成無漏者修此定時善能調伏漏心不起随所修禅悉知虛假不起着心發真空慧斷諸煩惱随所對境不生見着如此修心三漏永盡名為無漏初唯簡凡夫釋。
△未到定者未到初禅也亦名中間禅位位皆有此名。
△随禅感果者本是有漏有着心修随于禅中發支林功德時忽生愛着即随定功力感生諸界如修初禅方便時有二種心一粗心住謂方便修習漸漸虛凝不複緣慮二細心住其心泯泯轉加微細也或正得此粗細住時或将得時皆有持身法起此法起時身心自然正直坐久不疲等于是若生味着心即感生未到地中諸禅亦然也。
△滅盡定者滅六全分盡七染分也。
▲二通簡三乘釋。
△亦可别斥前之九定者即滅受想等小乘無漏定也。
△俱是不了者未得大乘中道無漏也。
△過三有者過界外三有也然修心有異感果遂差若凡夫修則不能厭患世間但求禅定中樂及以果報生見着心等即名有漏心修也二乘即無漏心修菩薩亦有漏亦無漏心修佛以非有漏非無漏心修等廣如禅波羅蜜說。
▲二出所以。
△若了真妄者知真本有達妄元空也又了達真妄平等但有二名也。
二破妄見明真見中疏初明次第。
△見有正邪者依理起見名為正見依妄起見名為邪見。
▲二會二文。
△明心則約見而辨者即用以明體也(雲雲)。
▲初正叙。
△身心不相代者身不能代心也。
△未染大乘法服者即以一心三觀為衣能蔽三谛上感能莊嚴三身即是着如來衣也。
△法食者即法喜禅悅食也于食等者于法亦等于法等者于食亦等即以煩惱為薪智慧為火以是因緣成涅槃食。
▲二喻顯。
△雖有多聞等者雖聞大法不修理定終無所證故雲與不聞等。
△如人有目等即般若經日喻觀目喻止止觀并修達種種事即實相故故雲見種種色即真善妙色也。
△大論以多聞對慧此以多聞對定者以圓融之行定慧體一但以多聞助止觀行也。
△是所說應受者如說如行也。
二述迷求解。
△煩惱者煩者擾也惱者亂也擾亂有情常處生死也煩惱當處是障即持業釋若對所知豎論即四住煩惱名為通惑見思亦名我執分别我執俱生此惑親迷且迷第六識心也若如疏雲發妙明心是除煩惱障者即該五住煩惱與所知障齊但約迷理名煩惱障迷中道智名所知障也。
△所知障者豎論即由無明覆根本智于所知理不了名之為障即所知之障依主釋慈恩雲所知不是障障所知名為别惑見思也。
△擾惱不生無煩惱障。
△業性不結是無業障誰為生死是無報障。
△誰為涅槃是無三德此則德障一體相名都泯法界獨朗是曰寂常心性。
△無上覆者孤幼也。
△權實父母者權智幹事即父也實智長養曰母。
▲初放光灌頂。
△萬字者表平等理為萬法之本光表從體發于見用。
△必受安樂者三德具足究竟真樂也下雲安樂解脫。
△天樞者即則天時于端門外立一所以銅鑄廣一丈二尺高九十尺狀似今之幢也上列日月星象并有字标額上以銀為蓋下以鐵為山義似璇玑玉衡之類以紀德也。
△無漏淨眼普見十方者眼即智也謂圓照十界機也。
△智果同者佛佛道齊也。
△乘因不二者同乘一實到如來地也微塵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則諸佛已乘菩薩今乘未來當乘故曰不二。
二許為宣說。
△建大法幢者圓頓大法超出偏小故名曰幢幢者高顯之貌。
△建大義者無上妙教盡未來際自利利他脫苦得樂故也。
△十地隔羅縠者有一分微細無明也。
二答由。
△染部捺陀此雲上勝金。
△觀經疏即遠法師疏也。
△赩者盛貌文選雲瑤草正翕赩注雲翕赩盛郁貌。
初告語。
△實言告汝者先按定令谛信也佛具五語不诳衆生。
▲二正例。
△例我拳理者理道理也。
△均同也今以汝眼類例我拳義理均否。
△唯然者唯即應諾之辭老子雲唯之與阿相去幾何注雲禮對曰唯然者如是也順許之辭也。
▲二驗。
△所以者何者所以非見全無者何也五通見黑無别應立量雲盲者眼根是有法是見故為宗因雲能見暗故喻如有眼見暗有眼見暗既是見無眼見暗亦是見初牒向執情。
△忽得眼光者或得金錍決膜重發勝義照了前塵故曰眼光常情所見鹹謂是眼見也。
△燈之與眼但是見緣者此二秪是瑜伽九緣二緣也眼即根緣燈即明緣也。
▲三結歸心見。
△餘是助因者燈眼是發識助緣也。
△令知其根本者已知見之根本須是心也。
△未辨真妄者猶未辯折此見是真是妄也二廣約諸相辯釋中初阿難伫佛慈音。
△羝羊者語出周易如羝羊觸于藩籬進為身礙退被角違即進退不得之象類似阿難取舍難明也故茲默請觊佛開示也。
▲初如來問悟因由。
△鹿苑者梵雲波羅奈此雲鹿苑亦雲鹿林即先王養鹿之苑囿也(雲雲)。
△五人者即世尊修道時遣内族三人外族二人給侍太子後疑世尊所修不真遂皆舍去入此苑中修外道法故佛先度也憍陳如是姓此雲火氣阿若多斯雲解是名也。
△相次舍去者内族三人執樂為道即摩诃男婆提婆敷見修若行謂為非道忍苦不禁舍之而去外族二人執苦為道即憍陳頞鞞見食乳麋乃雲太子敗道喪志遂舍而去。
△三轉者一示相轉謂此是苦此是集等二勸修轉謂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斯是道汝應修斯是滅汝應證三作證轉謂此是苦我已知汝應知等(雲雲)。
△說生滅四谛者所謂若則三相遷移集則四心流動道則對治易脫滅則滅有還無此最粗淺屬小乘也然凡有四種四谛一生滅如上二無生謂苦無逼迫相一切皆空故集無和合相因果俱空故道不二相無能治所治故滅無滅相法本不生今則無滅故三無量謂苦有無量相一界尚有無量況十界邪集有無量相者貪瞋癡種種心種種身口集業等道有無量相者謂折體巧拙方便曲直等滅有無量相者如是方便滅見滅思惟滅塵沙滅無明等四無作謂皆是實相不可思議非但第一義谛無若幹一切皆無若幹迷為苦集悟為道滅今疏且約權小說故屬生滅若以開權後經及下叙悟須在無作。
△别指集谛者集即見思煩惱分别煩惱八十八使見惑俱生即思惑。
初标所悟。
△我今長老者此人最有年齒也凡諸經列衆若約年齒即列陳知為首若約慧解即列身子為首又但有德行皆稱長老如經中稱阿難為長老。
△獨得解名者最先解故感諸天在空證雲陳如先解。
△生空者由不執五蘊得衆生空也。
▲二述解二一述客義。
△俶裝者文選雲簡元辰而俶裝注雲俶始裝而行也。
△攸往者所往也易曰利有攸往然據圓人不斷五欲而淨諸根三道即三德無明即明豈同客之去來塵之搖動但以無動而動無去而去即不礙圓意也。
▲二述塵義。
△清陽目也。
△發明者照現也喻觀智也。
△塵惑微細觀智斷之。
△主空喻真性者近言即偏真法性據經遠言即中道真如佛性也須敕陳如說客塵義者欲令深達即體之見本來常住無去無來故佛善巧适時禦物蓋知陳如所悟法門最堪引接故令部折以為阿難所悟之筌也又緣在此人也。
初引手問答。
△屈五轉指等者欲示見性不動故舉手以示也然前問悟因由科中雲舒兜羅綿網相光手二句經文合在斯出(雲雲)。
▲一就見推窮已下經疏并可見眄斜視也總責意者蓋責阿難汝今既能認得見體動靜雙絕顯手自有傾搖雲何前來卻認攀緣擾壞之心以為真性認像失鏡過莫大焉不但汝之一人如此一切衆生無始至今認生滅妄想于是執身執境輪替罔休有将此文是責阿難不合見手開合見頭搖動者甚不便也佛意且令阿難明識真妄一則經文大緊二則第二卷中如來示匿王身自遷改見性無動又示阿難諸境自有還滅見性無遷并是孤起但作如來許今認見之見責彼前文認妄之非也請細詳(此下入第二經)。
初述阿難願辨真妄以此段經無阿難問辭但是集經之家叙述阿難所懷之事也。
△泰然者安然暢泰也。
△真妄虛實者真實虛妄也。
△二發明性者希觊如來為我開發明示何者是真實不生滅性何者是虛妄生滅之性也以阿難因聞阿若多說客塵之義解知見性無動遂疑現前見性為便是真為别有耶而不發問者但以屢扣佛慈深蒙指誨内慚暗短未體大猷況以師嚴道尊莫敢容易發言賴得匿王發與斯旨。
初引外叙疑。
△自然見者此人計道不須修但八萬劫若盡自然解脫如擲縷丸于高山線盡自止迦旃延毗羅胝子即六師中二人也。
△發揮者發趣揮揚也語出孝經序。
△諸有漏者通該未發圓解未證圓理皆名有漏。
△狐者妖獸也玄中記雲千歲之狐為淫婦百歲之狐為美女述征記雲風勁河冰始合要須狐行。
二問答未滅知滅。
△新新不住者滅而複生生已複滅故曰新新。
▲三問答先幼何貌。
△已從衰老者漸漸改易已至衰年五十已去并曰衰年。
△未巾冠者十五曰童即未束發加冠也山無草牛無角皆曰童近于衰耄即惛忘也八十曰老九十曰耄今近于耄年也。
△觀五十時宛然強壯者反觀年五十時雖曰衰年比今六十已高其五十上宛似強壯意顯衰弱今又甚也。
△微細四相者即一刹那心具生住異滅也不同一期四相故曰微細此一晝夜凡有六百三十八萬刹那。
疏正述中。
△隻于生滅了不生滅者不離秪今之見即是性淨明心也如波即水故圭山雲識如幻夢但是一心秪為根機未堪故須漸破漸會方于物物鹹見真常方便多門秪為逗機故也。
△相雖粗近者一往說雲身變而見不動意則令了此見即是真常故雲旨甚深微下雲此見元是菩提妙淨明體肇師雲聖遠乎哉體之則神道遠乎哉觸事皆真既知萬法本無去來故知見性元無生滅。
▲二引證。
△如自觀身實相者謂諸佛解脫當于衆生心行中求一切衆生相即菩提相以衆生與佛一如無二如故。
▲二問答見河同異。
△無異之語甚好思量者既言無異合知真妄體一是顯性常然亦非但見性無異直謂法法圓常故經雲世間相常住又雲治生産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三斥彼置疑。
△皺者為變者有為則被行法遷變也。
△不皺非變者不是有為則不被行變。
△趣爾舉者意雲俱是斷見外道随便舉也。
初阿難乘違發問。
△若此見聞必不生滅者若此波斯匿王見聞之性必定常住何以世尊斥雲自是前塵虛妄相想耶。
▲二豎臂以示此出倒見。
△首尾相換者上下相翻也肩處為首手處為尾今若以豎為正即手卻為上肩卻為下即是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