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經義疏釋要鈔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卻為首首卻為尾也故雲相換也。
△一倍瞻視者垂手是正謂之為倒是一迷堅手是倒卻言是正是倍迷也。
△以此驗之者以此見手正倒驗之也。
△正遍知者二乘非正非偏權菩薩離邊顯中正而非偏即邊顯中名正遍知初徴倒所在。
△古人作泯相解者意雲名字尚無更将什麼号為颠倒正真抄雲有正有倒是凡夫見無正無倒是諸佛見不約豎手垂手随身不随身以明但約子體不曾遷移豎則全手豎垂則全手垂但執相迷體故見正倒也。
△血脈不貫者既泯卻正倒向下正辨正倒經文孤起義不連貫也。
三廣示倒相二初與悲叙其常說。
△佛與慈悲者悲能拔苦慈能與樂即拔阿難大衆無明之苦與常住真心之樂。
△天鼓者天帝宮中有鼓修羅若來則鼓中預自發聲雲賊軍來也海潮無念而潮至不失其期。
△無緣者不是先謀後動但随衆生根緣法爾自應也如鏡現像豈先念而方現耶然佛有三緣慈一衆生緣慈無心攀緣一切衆生而于衆生自然現益二法緣慈無心觀法而于法自然普照三無緣慈無心觀理而于平等第一義中自然安住。
△不待請者佛為法界衆生不請之友但随根熟衆生自然而應如箭筈相當如鏡物相對。
△十一色者五根六塵。
△八識者前六末那賴耶。
△不相應二十四者謂一得二命根三衆同分四異生性五無想定六滅盡定七無想事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老十三住十四無常十五流轉十六定異十七相應十八執速十九次第二十方二十一時二十二數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五十一心所者遍行有五作意觸受想思别境有五欲勝解三摩地念慧善有十一信精進慚愧無貪無嗔無癡輕安不放逸舍不害煩惱有六貪瞋慢無明疑不正見随煩惱二十忿恨惱覆诳谄憍害嫉悭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惛沉心亂掉舉失念不正知不定有四睡眠惡作尋伺。
△六無為者一虛空二擇滅三非擇滅四不動五想受滅六真如。
△五位者如上百法總成五位一是心二色三心所四不相應五無為既是唯心所現此之百法皆性本具無有一法在心性外照故百法宛然寂故一法不立寂照不二唯是一心故得生滅去來皆如來藏。
△無體可得者如波無自性唯一水故。
二通妨言。
△對妄立者以對妄法義立真如之名也以真如體即一心故離一心外無别真如體也斯則不但名假體亦全無也以為一心之所奪故如雲水之濕性别無波之性也權宗不說一心故雲體實今雲一心所現豈一心外别有體耶。
▲初标指。
△心現身心者上是妙淨明心下是幻身妄心。
▲二責失或可遺失妙等三句經文對中真俗三谛可解。
△認悟中迷者動寂故為皆在大覺中也理本悟而生自迷也。
△正指倒處者妄身心也。
▲三叙妄。
△晦昧者迷暗也最初一念無明不了故曰晦昧論雲由不如實知真如法一不覺心起說名為業内有無明妄想故外感頑空先現故曰為空由無明妄見與頑空互相摩觸互相交織故結成形色即有國土山河正報有情故曰色雜妄想想相為身也由是虛妄境界引起分别妄心覽取前境于内念念分别分别不息遂成分離取六塵境故曰聚緣内搖趣外奔逸。
▲疏二初對三細。
△汝見虛空遍十方界者妄見頑空稱法界迷也妄想澄凝則為國土堅确妄想知覺則成有情紛擾。
△空見不分者示其微細也見未派為六根八識空未凝相形狀體質故曰不分。
△業轉二相者晦昧是業相業者為因義最初一念為九界染礙之因也為空即第二念起也由内有妄見外感頑空也見即轉相轉前動心起成能見。
△互相待者妄見頑空一動一靜相形對待結成形色也境界畢具故曰現相。
▲二對六粗。
△前二粗者論雲以有境界緣故複生六種相等前二即智相相續相義如玄談釋。
△遂成分離者即分離事識取六塵境各奔本境故曰分離所謂眼根取色耳分别聲鼻嗅諸香等後二粗即執取計名也執則執着前境由堅執故但計善惡名字即起煩惱。
△煩惱道畢于此者此四粗是三道中煩惱道也後二粗即業苦二道也。
▲五結迷。
△緣而執受者根身種子屬正報故雲内第六緣而複執受故有情有知覺山河大地屬依報是外境故第六但緣不執受故無知覺也。
二約喻結指倒相。
△目為全潮者但見一漚卻目為全潮大海便謂已能窮盡大瀛渤澥也譬認妄為真也。
△百非者凡百有為無為事理染淨一切名相都泯也又百非者起信疏中約一異有無四句一一句各四謂一非一亦一亦非一非一非非一異非異亦異亦非異非異非非異餘二句效此四四成十六句約三世成四十八又約已起未起各四十八成九十六更加根本四句即一百也。
△中間以法進退相例者認妄棄真是法進則汝認手既以倒為正驗知汝認妄為真也退則汝認妄為真恰似認漚為海疏示今意。
△緣塵事境也。
△名相則名言法相也謂三科五蘊七大八還四見因緣自然和合非合等今此經中一時遣蕩也随落一法即成戲論也。
二正釋經文中初述悟。
△悲救深誨者從如來輪手下指問阿難言汝今見我母陀羅手至此經文皆是如來深海也又從放光宣咒提獎阿難歸來佛所是悲救從佛問發心至此為深海也。
▲二彰疑。
△??所瞻仰者允信也現以緣心信佛所說妙心仰瞻佛之相好而我徒得信仰之心未敢認為真常妙性恐不稱佛所誨旨故欲望如來指示令我除疑故雲拔我疑根也。
△歸無上道者道理也疑根若除可以旋歸無上妙理也。
疏二解名相。
△遍窮生界者佛以一音說法起十界機緣随一一機各得開解故起信雲圓音一演異類等解此顯如來一音中具一切音一切音即一音故曰圓音音而非圓如世間絲竹之類圓而非音如世鐘鼓之類唯佛如來圓而且音。
▲初指定其非。
△汝等尚以等者汝等尚以緣塵生滅之心緣佛言音便認此心為自性者累我所說之法亦成所緣塵境則不能與所诠法性相應故曰非得法性須達文字性離方與法性冥合也。
△離能所相者淨名雲其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圓覺雲未出輪回而辯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等輪回即分别也。
▲初指月雙迷。
△指月俱迷者認指為月亦迷指也認能诠言為所诠旨亦失能诠之教故曰诠旨兩失也。
▲二明暗俱失能喻可知月指也月體明瑩有光曜故指體皮骨暗昧法故。
▲二合以法合喻者汝若舍诠緣旨大似因指識月汝若執诠失旨恰如背月認指也。
▲三合中雲。
△若真汝心則無所去者有二意一則若斯分别法音之心是真實者應無所去今且不然二則分别法音之心自有往來若汝真性則不曾往來生滅故曰則無所去初例成無性。
△雲何離聲無分别性二句經文亦可節在前科為責結之詞(雲雲)。
△豈唯聲分别心者意雲不但分别聲心離聲無性乃至分别色心離色相外亦無自性可得。
二指同外宗。
△非色非空者塵滅則無故非色塵對則有故非空。
△二十五谛者是加毗羅外道立有十萬偈即僧佉論此雲數術明因中有果計二為宗一是從冥初生覺過八萬劫前冥然不知亦雲世性世間衆生以斯為本性得生起故以斯生覺谛亦名大谛次從覺生我心從我心生五惟量即色聲香味觸從五塵生五大地水火風空從五大生五知根眼耳鼻舌身有覺知故從五知生五作業根手足口大小便道能有用故雲業更有心平等根能遍緣故即二十四谛即是我所皆依神我神我名為主谛能所合論故二十五谛冥性是總名别名三德梵雲薩埵剌阇荼摩此雲勇塵暗由此三德為生因我思勝境三德即變起中間二十三谛為我受用餘如疏俱舍梨是斷見外道。
初阿難承前叙難。
△若我心性等者意雲我之緣心既随六塵還滅未審如來以何為無還心耶。
△阿難執者是妄者然法無彼此功過在人譬猶金為師子會者便知全是真金惑者但見師子不識真金大似阿難因佛開示已能知真識妄而猶未達全妄是真但執其相不達其性故雲執者是妄。
初約權标指許說。
△權指事為明元者迷理而起體即元明也。
△雖非妙精明心者非是理性真見也然則如來向下亦非離此見而是真見今此且要阿難明識事理真妄昭彰洎乎揀辨分明還秪指相即性達事即理無二别也。
▲初列八境西國堂舍皆面東故曰洞開東方。
△戶牖者書雲一扇曰戶兩扇曰門說文雲牖者穿壁以木以交窗也爾雅曰在牆曰牖在門曰窗。
△觀壅者障隔不通也。
△分别處者所分别境也或分别即差别謂前塵差别之處即見之所緣。
△郁??者郁盛????然起也。
△斂氛者即霧氣收藏也氛即秋氣也。
▲二明各還一一合例明境經家避繁也具雲暗還黑月何以故無黑不暗暗因屬黑是故還黑通還戶牖何以故無牖不通通因屬牖是故還牖壅還牆宇何以故無牆不壅壅因屬牆是故還牆緣還分别何以故無境無緣緣因屬境是故還境郁??還塵何以故無塵不????因屬塵是故還塵清明還霁何以故無霁不清清因屬霁是故還霁。
▲二釋。
△若還于明等者意雲見性若随明境而滅則暗相現時無複見暗以其見性随明滅故餘例知。
▲三結。
△汝不還者非汝而誰者汝不滅之見性若非汝之真見而是何耶。
▲三就本彰迷以結責。
△永不離本者事即理故用即體故從心發見見即真心之用也今指事即理如波即水也又修即性故。
三約體用重明中初申問。
△用約人者但由人有優劣故發見用有淺深也。
△體對物論者物境自有差殊見體實無移改。
△分二科者用優劣體無差也。
▲初用優劣中。
△未得無漏者以初果人方能斷見未斷事惑未發神通故借力見。
△庵摩羅果者奈也亦翻無垢。
△不寝者因佛座下不見那律佛問何在答雲睡未起因被诃雲咄咄胡為寝蛳螺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于是勤意修行七日不睡遂失雙目。
△作意數者作意偏修天眼觀智也數者謂百法中有作意一數也不同餘人果後任運發得故但見小千界也。
△五眼三智者肉天慧法佛五眼也佛肉眼見大千粗色盡理言之能見法界粗色佛天眼見十方世界死斯生彼及善惡等佛慧眼見法界假中俱空佛法眼盡法界任運真化分别藥病一一方便皆令得入佛眼唯見實相三智者一切智(空)道種知(假)一切種智(中)然斯三智體一随其照用義立三名。
二敕揀中。
△汝應于斯分别自他者由阿難前雲我雖識此見性無還不知如何别得是我真性佛即為阿難示其見秪是一随功發用乃成勝劣故知物自有異見體無差阿難遂疑見體随塵亦有差異此則阿難執見有相佛意雲真見之體離相絕名無有此彼如何同物有差殊耶于是縱而責雲見若同物有差你應為我指出見體同物無疑故雲汝應于此分别自他等。
▲初明非見之物是前塵。
△是物非汝者自是物象且非是汝見性。
△七金山者七重金山圍繞須彌也。
初正破中。
△若見是物者或可直作阿難計雲雖言見性同物差殊而物象見性混而無别如何令我辨得自他故此牒而破之則汝下破意雲汝既見即是物我見亦即是物我見若是物應被汝見也。
▲二轉破疏雲。
△省略者合雲名為見吾之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者既雲不見須見之不得今既可見則反是見非不見也恰同前雲相有則在雲何無著。
▲三結破。
△五重者若不見吾不見之處一也亦不見吾見處二也吾見自然非物三也汝見亦非是物四也雲何非汝真見五也。
初正破。
△又則者重複之義也無别計詞但是重破若見是物之執也經文語簡合雲又則若見是物汝今見物之時汝既見物物亦見汝汝意雲若見即是物應知物中有見物既有見即能見汝也既能見汝汝應反是所見物也物有見故物應反是能見性也故雲體性紛雜。
△不成安立者世谛也一一各自安立不可混也。
▲二顯是。
△若汝見時是汝非我者或可雲汝見物時自是汝見且非佛見故雲非我。
▲三斥疑。
△性汝不真者能性之心不是真耶卻來問我求心豈非錯耶。
△明真見離緣者不逐緣生不由境起終日塵染未嘗不潔終日靈照未嘗不昏非昏非照非染非潔物我皆如方曰真見離緣。
四廣釋中初申疑須彌出海八萬由旬四王處半腹與日月齊故曰四萬由旬正雲俞善那斯雲合應計應合爾許度量也大論有三品上八十裡次六十裡小四十裡。
△堪忍者悲華雲是諸衆生堪任忍受三毒諸煩惱故。
△庑者漢書雲全陳廊庑下注雲廊周屋庑門屋。
△猶預者疑惑也禮雲決嫌疑定猶預猶預皆獸也此二物皆進退多疑也或雲猶犬也此物随人或前或後不定也。
▲舉喻釋中二雙破。
△在方器中應無方空者意雲空若不定則見空在方器中時應知非是空方自是器方也在圓器時非是空圓自是器圓意雲空體周遍無彼無此無方無圓器自或方或圓故見空有方圓也以喻境自有寬有狹見性實無舒卷去來新故常自安然也。
▲三合顯。
△雲何為在者見性之義恰似虛空雲何說有舒縮而可在耶又見性之義秪如是此雲何卻謂不知所在耶在歸着也。
▲三會通二
△一倍瞻視者垂手是正謂之為倒是一迷堅手是倒卻言是正是倍迷也。
△以此驗之者以此見手正倒驗之也。
△正遍知者二乘非正非偏權菩薩離邊顯中正而非偏即邊顯中名正遍知初徴倒所在。
△古人作泯相解者意雲名字尚無更将什麼号為颠倒正真抄雲有正有倒是凡夫見無正無倒是諸佛見不約豎手垂手随身不随身以明但約子體不曾遷移豎則全手豎垂則全手垂但執相迷體故見正倒也。
△血脈不貫者既泯卻正倒向下正辨正倒經文孤起義不連貫也。
三廣示倒相二初與悲叙其常說。
△佛與慈悲者悲能拔苦慈能與樂即拔阿難大衆無明之苦與常住真心之樂。
△天鼓者天帝宮中有鼓修羅若來則鼓中預自發聲雲賊軍來也海潮無念而潮至不失其期。
△無緣者不是先謀後動但随衆生根緣法爾自應也如鏡現像豈先念而方現耶然佛有三緣慈一衆生緣慈無心攀緣一切衆生而于衆生自然現益二法緣慈無心觀法而于法自然普照三無緣慈無心觀理而于平等第一義中自然安住。
△不待請者佛為法界衆生不請之友但随根熟衆生自然而應如箭筈相當如鏡物相對。
△十一色者五根六塵。
△八識者前六末那賴耶。
△不相應二十四者謂一得二命根三衆同分四異生性五無想定六滅盡定七無想事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老十三住十四無常十五流轉十六定異十七相應十八執速十九次第二十方二十一時二十二數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五十一心所者遍行有五作意觸受想思别境有五欲勝解三摩地念慧善有十一信精進慚愧無貪無嗔無癡輕安不放逸舍不害煩惱有六貪瞋慢無明疑不正見随煩惱二十忿恨惱覆诳谄憍害嫉悭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惛沉心亂掉舉失念不正知不定有四睡眠惡作尋伺。
△六無為者一虛空二擇滅三非擇滅四不動五想受滅六真如。
△五位者如上百法總成五位一是心二色三心所四不相應五無為既是唯心所現此之百法皆性本具無有一法在心性外照故百法宛然寂故一法不立寂照不二唯是一心故得生滅去來皆如來藏。
△無體可得者如波無自性唯一水故。
二通妨言。
△對妄立者以對妄法義立真如之名也以真如體即一心故離一心外無别真如體也斯則不但名假體亦全無也以為一心之所奪故如雲水之濕性别無波之性也權宗不說一心故雲體實今雲一心所現豈一心外别有體耶。
▲初标指。
△心現身心者上是妙淨明心下是幻身妄心。
▲二責失或可遺失妙等三句經文對中真俗三谛可解。
△認悟中迷者動寂故為皆在大覺中也理本悟而生自迷也。
△正指倒處者妄身心也。
▲三叙妄。
△晦昧者迷暗也最初一念無明不了故曰晦昧論雲由不如實知真如法一不覺心起說名為業内有無明妄想故外感頑空先現故曰為空由無明妄見與頑空互相摩觸互相交織故結成形色即有國土山河正報有情故曰色雜妄想想相為身也由是虛妄境界引起分别妄心覽取前境于内念念分别分别不息遂成分離取六塵境故曰聚緣内搖趣外奔逸。
▲疏二初對三細。
△汝見虛空遍十方界者妄見頑空稱法界迷也妄想澄凝則為國土堅确妄想知覺則成有情紛擾。
△空見不分者示其微細也見未派為六根八識空未凝相形狀體質故曰不分。
△業轉二相者晦昧是業相業者為因義最初一念為九界染礙之因也為空即第二念起也由内有妄見外感頑空也見即轉相轉前動心起成能見。
△互相待者妄見頑空一動一靜相形對待結成形色也境界畢具故曰現相。
▲二對六粗。
△前二粗者論雲以有境界緣故複生六種相等前二即智相相續相義如玄談釋。
△遂成分離者即分離事識取六塵境各奔本境故曰分離所謂眼根取色耳分别聲鼻嗅諸香等後二粗即執取計名也執則執着前境由堅執故但計善惡名字即起煩惱。
△煩惱道畢于此者此四粗是三道中煩惱道也後二粗即業苦二道也。
▲五結迷。
△緣而執受者根身種子屬正報故雲内第六緣而複執受故有情有知覺山河大地屬依報是外境故第六但緣不執受故無知覺也。
二約喻結指倒相。
△目為全潮者但見一漚卻目為全潮大海便謂已能窮盡大瀛渤澥也譬認妄為真也。
△百非者凡百有為無為事理染淨一切名相都泯也又百非者起信疏中約一異有無四句一一句各四謂一非一亦一亦非一非一非非一異非異亦異亦非異非異非非異餘二句效此四四成十六句約三世成四十八又約已起未起各四十八成九十六更加根本四句即一百也。
△中間以法進退相例者認妄棄真是法進則汝認手既以倒為正驗知汝認妄為真也退則汝認妄為真恰似認漚為海疏示今意。
△緣塵事境也。
△名相則名言法相也謂三科五蘊七大八還四見因緣自然和合非合等今此經中一時遣蕩也随落一法即成戲論也。
二正釋經文中初述悟。
△悲救深誨者從如來輪手下指問阿難言汝今見我母陀羅手至此經文皆是如來深海也又從放光宣咒提獎阿難歸來佛所是悲救從佛問發心至此為深海也。
▲二彰疑。
△??所瞻仰者允信也現以緣心信佛所說妙心仰瞻佛之相好而我徒得信仰之心未敢認為真常妙性恐不稱佛所誨旨故欲望如來指示令我除疑故雲拔我疑根也。
△歸無上道者道理也疑根若除可以旋歸無上妙理也。
疏二解名相。
△遍窮生界者佛以一音說法起十界機緣随一一機各得開解故起信雲圓音一演異類等解此顯如來一音中具一切音一切音即一音故曰圓音音而非圓如世間絲竹之類圓而非音如世鐘鼓之類唯佛如來圓而且音。
▲初指定其非。
△汝等尚以等者汝等尚以緣塵生滅之心緣佛言音便認此心為自性者累我所說之法亦成所緣塵境則不能與所诠法性相應故曰非得法性須達文字性離方與法性冥合也。
△離能所相者淨名雲其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圓覺雲未出輪回而辯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等輪回即分别也。
▲初指月雙迷。
△指月俱迷者認指為月亦迷指也認能诠言為所诠旨亦失能诠之教故曰诠旨兩失也。
▲二明暗俱失能喻可知月指也月體明瑩有光曜故指體皮骨暗昧法故。
▲二合以法合喻者汝若舍诠緣旨大似因指識月汝若執诠失旨恰如背月認指也。
▲三合中雲。
△若真汝心則無所去者有二意一則若斯分别法音之心是真實者應無所去今且不然二則分别法音之心自有往來若汝真性則不曾往來生滅故曰則無所去初例成無性。
△雲何離聲無分别性二句經文亦可節在前科為責結之詞(雲雲)。
△豈唯聲分别心者意雲不但分别聲心離聲無性乃至分别色心離色相外亦無自性可得。
二指同外宗。
△非色非空者塵滅則無故非色塵對則有故非空。
△二十五谛者是加毗羅外道立有十萬偈即僧佉論此雲數術明因中有果計二為宗一是從冥初生覺過八萬劫前冥然不知亦雲世性世間衆生以斯為本性得生起故以斯生覺谛亦名大谛次從覺生我心從我心生五惟量即色聲香味觸從五塵生五大地水火風空從五大生五知根眼耳鼻舌身有覺知故從五知生五作業根手足口大小便道能有用故雲業更有心平等根能遍緣故即二十四谛即是我所皆依神我神我名為主谛能所合論故二十五谛冥性是總名别名三德梵雲薩埵剌阇荼摩此雲勇塵暗由此三德為生因我思勝境三德即變起中間二十三谛為我受用餘如疏俱舍梨是斷見外道。
初阿難承前叙難。
△若我心性等者意雲我之緣心既随六塵還滅未審如來以何為無還心耶。
△阿難執者是妄者然法無彼此功過在人譬猶金為師子會者便知全是真金惑者但見師子不識真金大似阿難因佛開示已能知真識妄而猶未達全妄是真但執其相不達其性故雲執者是妄。
初約權标指許說。
△權指事為明元者迷理而起體即元明也。
△雖非妙精明心者非是理性真見也然則如來向下亦非離此見而是真見今此且要阿難明識事理真妄昭彰洎乎揀辨分明還秪指相即性達事即理無二别也。
▲初列八境西國堂舍皆面東故曰洞開東方。
△戶牖者書雲一扇曰戶兩扇曰門說文雲牖者穿壁以木以交窗也爾雅曰在牆曰牖在門曰窗。
△觀壅者障隔不通也。
△分别處者所分别境也或分别即差别謂前塵差别之處即見之所緣。
△郁??者郁盛????然起也。
△斂氛者即霧氣收藏也氛即秋氣也。
▲二明各還一一合例明境經家避繁也具雲暗還黑月何以故無黑不暗暗因屬黑是故還黑通還戶牖何以故無牖不通通因屬牖是故還牖壅還牆宇何以故無牆不壅壅因屬牆是故還牆緣還分别何以故無境無緣緣因屬境是故還境郁??還塵何以故無塵不????因屬塵是故還塵清明還霁何以故無霁不清清因屬霁是故還霁。
▲二釋。
△若還于明等者意雲見性若随明境而滅則暗相現時無複見暗以其見性随明滅故餘例知。
▲三結。
△汝不還者非汝而誰者汝不滅之見性若非汝之真見而是何耶。
▲三就本彰迷以結責。
△永不離本者事即理故用即體故從心發見見即真心之用也今指事即理如波即水也又修即性故。
三約體用重明中初申問。
△用約人者但由人有優劣故發見用有淺深也。
△體對物論者物境自有差殊見體實無移改。
△分二科者用優劣體無差也。
▲初用優劣中。
△未得無漏者以初果人方能斷見未斷事惑未發神通故借力見。
△庵摩羅果者奈也亦翻無垢。
△不寝者因佛座下不見那律佛問何在答雲睡未起因被诃雲咄咄胡為寝蛳螺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于是勤意修行七日不睡遂失雙目。
△作意數者作意偏修天眼觀智也數者謂百法中有作意一數也不同餘人果後任運發得故但見小千界也。
△五眼三智者肉天慧法佛五眼也佛肉眼見大千粗色盡理言之能見法界粗色佛天眼見十方世界死斯生彼及善惡等佛慧眼見法界假中俱空佛法眼盡法界任運真化分别藥病一一方便皆令得入佛眼唯見實相三智者一切智(空)道種知(假)一切種智(中)然斯三智體一随其照用義立三名。
二敕揀中。
△汝應于斯分别自他者由阿難前雲我雖識此見性無還不知如何别得是我真性佛即為阿難示其見秪是一随功發用乃成勝劣故知物自有異見體無差阿難遂疑見體随塵亦有差異此則阿難執見有相佛意雲真見之體離相絕名無有此彼如何同物有差殊耶于是縱而責雲見若同物有差你應為我指出見體同物無疑故雲汝應于此分别自他等。
▲初明非見之物是前塵。
△是物非汝者自是物象且非是汝見性。
△七金山者七重金山圍繞須彌也。
初正破中。
△若見是物者或可直作阿難計雲雖言見性同物差殊而物象見性混而無别如何令我辨得自他故此牒而破之則汝下破意雲汝既見即是物我見亦即是物我見若是物應被汝見也。
▲二轉破疏雲。
△省略者合雲名為見吾之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者既雲不見須見之不得今既可見則反是見非不見也恰同前雲相有則在雲何無著。
▲三結破。
△五重者若不見吾不見之處一也亦不見吾見處二也吾見自然非物三也汝見亦非是物四也雲何非汝真見五也。
初正破。
△又則者重複之義也無别計詞但是重破若見是物之執也經文語簡合雲又則若見是物汝今見物之時汝既見物物亦見汝汝意雲若見即是物應知物中有見物既有見即能見汝也既能見汝汝應反是所見物也物有見故物應反是能見性也故雲體性紛雜。
△不成安立者世谛也一一各自安立不可混也。
▲二顯是。
△若汝見時是汝非我者或可雲汝見物時自是汝見且非佛見故雲非我。
▲三斥疑。
△性汝不真者能性之心不是真耶卻來問我求心豈非錯耶。
△明真見離緣者不逐緣生不由境起終日塵染未嘗不潔終日靈照未嘗不昏非昏非照非染非潔物我皆如方曰真見離緣。
四廣釋中初申疑須彌出海八萬由旬四王處半腹與日月齊故曰四萬由旬正雲俞善那斯雲合應計應合爾許度量也大論有三品上八十裡次六十裡小四十裡。
△堪忍者悲華雲是諸衆生堪任忍受三毒諸煩惱故。
△庑者漢書雲全陳廊庑下注雲廊周屋庑門屋。
△猶預者疑惑也禮雲決嫌疑定猶預猶預皆獸也此二物皆進退多疑也或雲猶犬也此物随人或前或後不定也。
▲舉喻釋中二雙破。
△在方器中應無方空者意雲空若不定則見空在方器中時應知非是空方自是器方也在圓器時非是空圓自是器圓意雲空體周遍無彼無此無方無圓器自或方或圓故見空有方圓也以喻境自有寬有狹見性實無舒卷去來新故常自安然也。
▲三合顯。
△雲何為在者見性之義恰似虛空雲何說有舒縮而可在耶又見性之義秪如是此雲何卻謂不知所在耶在歸着也。
▲三會通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