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經義疏釋要鈔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初迷心執境。
△為物所轉者既見塵境實有故為物境所轉由是境大則觀大境小則觀小是故見不超色聽不出聲嗅不越香嘗不逾味覺不離觸思不出法讵能忘緣自在無礙。
△境從心變者心生則種種法生也。
△心随境轉者以法生故種種心生也。
▲二悟物鹹真。
△若能轉物者轉者體達也即以圓融妙智體達色心諸法當處即空全是真實無妄可除無真可得法法塵塵盡如來藏妙真如性故曰即同如來下雲歇即菩提又雲知見無見斯則涅槃此即虛空大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也然則如來是究竟果号義通五即解行兼含始則依言解理是名字轉物乃至妙覺如來究竟轉物(雲雲)由即故始終俱是由六故凡聖不濫。
△身心圓明者色心不二不二之體周遍法界故也。
△不動道場者理智一如法界獨朗能起妙用故雲于一毛端等由轉物故即三德圓顯也則同如來是智即般若德身心圓明是理法身德于一毛等即解脫德此之三法不可思議名如來藏疏文節釋可見。
二破見性離身疑中初疑。
△現在我前見必我真者阿難不了會通萬法唯心卻執如來令轉目前山河成我真見故雲現在我前此現前見必定是我真見者故雲見必我真現前物象既是我見我今身心還是何耶故雲複是何物。
▲二難。
△若實我心令我今見者意雲彼現在我前之見實我心性令我得見故雲令我今見現前見性既實我真而今之身應合非我故雲而身非我。
二牒疑立理意雲若的可見者應在處所汝可分明指陳示我故雲非無指示。
△疏雲豈成真見離緣者意雲本來豎窮橫遍無所不在不可聲色求不可名相取若有方所相狀豈是離緣耶。
▲三以理推徴。
△若空是汝見性斯則空已成見複以何者為空意雲須是空見兩存不相傾奪方名離空有見物亦例知。
▲三答釋不知。
△若樹非見雲何見樹者意謂若樹即是非見雲何複見于樹既稱非見須見不及如前雲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也。
△若樹即見複雲何樹者若所見樹即是見者既喚做見不可更詺為樹故雲複雲何樹。
二大衆失其守守即保守是見非見二義之中還守何得故雲失守。
△非無學者指學人也意以無學果人經法華後按位尚入相似已達法界故不惑也或可橫來此會之機及法華起去之徒未入秘藏俱名有學。
▲三法王安其意。
△如所如說者上如稱義下如即真如謂稱所證真如以說故雲如所如說如來見阿難推是見不得印雲如是如是推非見不得亦印雲如是如是恐阿難大衆将謂佛同反印順外道故安而慰之令其谛思。
△四矯亂者一于一切時皆亂其語二但言其無三但言其是四無容窮诘。
△不死者計不亂答生不死天。
三會通中初叙其不悟。
△發明二種者不解如來于色空境上開發明顯是與非是二種義也。
▲二出其因由。
△應無所矚者矚見也既雲非見應不可見。
△疇昔等者非謂大衆宿昔以來善根鮮少故生驚怖蓋是是非之義深固幽遠非淺識之所知也自非文殊大智啟發根元餘人但抱驚惶而已疇語辭也。
二如來會通二初顯諸法唯心是非雙絕。
△自住三摩地中舉其自證法也由修一心三止首楞嚴定證一心三谛之理也然此妙定修通觀行相似證唯分真究竟下雲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又雲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此皆語證也位當地住今經即第三漸次。
△見與見緣等者修此定時了根境識即是性常即俗而真無法可得如同空華全華是空故曰本無所有即真而俗諸法宛然如全空是華故曰此見及緣中道雙非即是法界故曰元是菩提妙淨明體斯則三谛互融無法可得平等平等離言絕相豈有是非而可在耶故曰雲何于中有是非是。
△疏已離業識者即諸如來究竟證得三摩地故無有彼此色相疊相見故如何更說是非之相耶。
△增上緣者增上勝力助生識也。
△所緣緣者由所緣境為緣能牽生識也心如羸人非杖不行故假杖境為助緣也。
△不覺即覺者知見無見斯則涅槃也。
△念無自相者念即無明無明無體全是真如也。
△離性離相者即亡性相二執也又即真而俗故離性即俗而真故離相性相雙亡事理無礙故于法法鹹會性常也。
初問。
△更有文殊等者意雲如汝文殊還可名汝為是文殊得否又可名為無文殊得否。
▲二答。
△有是者則二文殊者疏外更一解意雲于真文殊上更添一是文殊即二文殊也。
▲二合顯。
△此見妙明者見能照了前塵故曰妙明又此見從妙明性發故曰妙明。
△本是妙明等顯真也本具性德真明故曰妙明。
△無上菩提即大覺也本無九界垢染曰淨體性周遍曰圓即本明大覺清淨圓滿常住真心也。
疏三斥非顯是。
△二月空華皆脫體全無更論什麼大小妍媸者哉。
△攻異端者論語雲攻乎異端斯害也矣注雲善道有統故殊途而同歸異端不同歸也異瑞喻執權小也。
△居一切時等是圓覺經語居一切時不起妄念者謂四儀中不起貪嗔愛惡諸雜念慮也古人雲有念即衆生無念即諸佛下雲歇即菩提等。
△于諸妄心亦不息滅者若了諸念元空有何可息如知蛇是繩無蛇可滅古人雲森羅萬象古佛家風碧落青宵道人活計。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者諸法無心本自知覺更起了知故曰加也古人所謂舉足下足鳥道無别坐卧經行是非懸絕。
△于無了知不辨真實者忘分别處不得認為真實法愛若生藥還成病古人雲澄元湛水尚掉孤舟圓覺雲種種取舍皆是輪回斯則終日居晦未嘗不照終日昭彰未嘗知覺方能語默作做鹹與藏性相應豈有是非而可在耶。
三破因緣自然中初外計同真難。
△覺緣者真覺緣由行相也。
△裸形拔發等此尼幹外道此雲離系即拔發露形無所貯畜。
△五熱者四邊火炎頭上日曝也。
△投灰者梵雲幡輪缽多此雲塗灰即遍身塗灰也并苦行也。
△界趣生本者即三界五趣受生之本即賴耶為總報主也。
△神我者即數論外道立二十五谛也。
▲二自語相違。
△楞伽城名彼有山名摩羅此山出種種寶物故雲能種種現斯乃城因所出之寶以彰名也或雲不可往唯得通者可詣故阿難不體佛依俗谛随他意說權引機也。
▲三雙結。
△似非因緣者今說覺緣似不同楞伽之談若将此比自然外道似不相違未審如何分辯使正邪不濫耶。
△感外增上者山河大地諸有物象皆是衆生增上共業所感。
▲初牒疑審定。
△約理即雲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又雲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又雲因果微塵因心成體。
△約事即阿難匿王之見又雲且汝見我見精明元等。
△喻即空器海漚空華二月等。
△境即明暗等八境手開合頭搖動等。
△甄明者甄别明辨也。
▲二破。
△若明為自應不見暗者若以明為自然見體者暗相現前自然之體已随明滅則不見暗。
二破因緣中初申難。
△防問善道曰談咨問親戚為詢故曰咨詢。
△是義雲何合因緣性者既非自然必是因緣雖欲謂之因緣觀其行相道理與昔因緣之義似不相符故雲雲何合因緣性。
▲會通中初亡相顯法。
△不因緣在自然中者才雲自然便即不是因緣也名異義同也由是非卻自然便是非卻不因緣也亦可既非自然必須是不因緣也如既可是有必須是無故可以有影攝于無也故知名相鹹泯藥病兩亡由是見元煥然此顯。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者照而常寂故離一切法則三谛俱泯理事鹹亡也寂而常照故即一切法則三谛宛然含容萬法寂照不二中道了然不落戲論。
△又即一切法者表非離法顯真故雲即一切法此句即覆疏上句也恐聞離一切相便謂離法求真故再遮雲即一切法俾其即法會真無可滅也但除情執法無所移方為圓妙。
△此諸法勝等者意以即于諸法空處全是真如也勝者空也。
△常如其性者如亦空也恒空自性即是真實也。
△圓成實于彼者謂圓成實性不離彼一切法而顯也但于依他之法不起遍計虛妄倒執即是圓成實也。
△下廣辯者三科七大即法見性義甚着也。
▲二結責滞情。
△措猶舉也于圓融三谛中舉心颠倒分别也。
△手掌喻自然等名相也撮摩喻舉心分别也。
△空喻三谛妙理也。
△秪益自勞者轉增生死迷倒也。
初申難。
△九緣如前說。
△減五者欠根本染淨種子作意及境也。
▲二反難。
△疏若立見明為見等是暗立一比量也應雲暗時見性是有法定是見為宗因雲能見暗故諸有見者皆名見故同喻如所見明意雲見明既稱見見暗亦稱見以能見暗故次量雲明時見性是有法定不是見為宗因雲不見暗故諸不見者皆非見故同喻如所見暗意雲見暗之時不見明故名不見見明之時不見暗故亦合名不見成則俱成破則俱破。
▲三結成俱見。
△自相奪者明時明奪暗暗時暗奪明。
會通中初會前見性非他所成疏二斥他解。
△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者舊解見明之時此見豈非是明境成就得也餘三例知。
△文無連貫者以不貫通前破意也。
△旨非起盡者始則由阿難執此見性因于空等四緣而成今若雲緣四成就見性即是符彼妄計終則令了見性本常不藉前塵而得都不體斯意故無起盡。
▲二克示見體離自見相。
△見見之時者無分别智契理之時也上見是能見之智下見是所見之理今明能見所見當體俱不可得故曰見非是見若存真見可得還是未了此則若人見般若亦被般若縛疏中三釋甚委。
△見猶離見見不能及者即覆疏上義也意雲所見之理不可得能見之智豈得在乎故雲見不能及雲何更以俗谛虛妄因緣以為難耶故雲雲何複說因緣自然等耶疏釋初解前二句初約位辨異。
△信解行位者未證真前觀行相似位中也今經即前二漸次起圓信發圓解修圓行也通論即住前地前但信教仰理而未證密藏也唯識雲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
△若以上見為用等者用是無分别智體即實相妙理智契理時能所一體故曰理智?然?合也當爾之時所見之體能見之用俱不可得故曰見非是見般若雲以無所得故得阿耨等。
△次照體者全體起智照三谛時三谛俱中竟無一法可照故曰見非是見。
△次上真下妄者真即始覺智妄即九界無明無明即明全是佛界故無妄法可得論雲念無自相不離本覺。
△唯一法界者既雲唯一豈存能所待對耶三谛圓融故曰法界。
△無相境者實相無相故名實相。
△無緣者亡分别也智無别智全理是智理無别理全智是理故得理智?合如水不分也。
▲二解中二句疏并可見然此二句若作蹑上破下釋之文甚便也又或可見非是見是無能照智能照尚猶離自見相故曰見猶離見豈存所照之理故曰見不能及餘二義例知(雲雲)然于疏外更一解上見即能觀見性下見即所見森羅今了能見所見自性本無全是自己如來藏性故曰見非是見能見所見尚自本空見不能及更說甚因緣自然法耶。
▲三責小中。
△狹劣者無圓解怠大行住偏小但自利故被斥也。
△菩提路者勸修楞嚴定路達到菩提上界即菩提之路也。
二酬請中初舉前置請。
△施大慧目者說圓頓法名為大慧能破衆生迷暗如日之照故名為日又因聞教獲開大智故曰施大慧目。
▲二總告許宣。
△總持者或雲遮持謂遮惡不起持善不失若約能诠即多字約所诠即如來藏理名無字陀羅尼謂如來藏心總持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無不具足故曰總持圓覺雲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等即妙修行之路又一心三觀相即互融故曰總持諸三摩提即一心三止止觀不二中道難思名修行路此妙修行即路也。
△若不通達等者若不先了一法界性不離一念圓具諸法無欠無餘以為妙修之本即所起之行皆邪僻也。
△奢摩他即止微密觀照即觀以此妙止觀法冥契一心三谛之境境觀一如唯一法界方稱微密觀照現量所得。
初雙标二見。
△當處發生者一念不了故全迷法性以成無明故雲當處發生如全水為波也起信雲由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動而有于念念無自相不離本覺全迷三德以成三道故雲當業輪轉當處發生即根木無明為煩惱道當業即業道輪轉即苦道。
△分别者無明初動也即三細中業相也。
△妄見即轉相也。
△當業輪轉即現相及六粗也。
疏初正釋同别。
△衆生望佛見無見殊者衆生迷故心外見法即無見而見諸佛悟故心外無法即見而無見也故名别業。
△若離業識則無見相者若破業識則離妄見如無翳病則無空華也引下經及起信俱證見無見别也此之下去是明同分義。
▲二揀異常論。
△常途二業者即總報業别報業也業力強盛能牽生諸趣名總報業亦名引業引生諸道故雖同一界受苦樂異名别報業亦名滿業圓滿諸報故今此所論由迷一真名為妄見此之妄業體即是一約人異故立二種名也。
▲二重出所疑。
△應不名為見精明元者意雲既名(去聲)真見為見精明元何以卻得無見耶。
△為物所轉者既見塵境實有故為物境所轉由是境大則觀大境小則觀小是故見不超色聽不出聲嗅不越香嘗不逾味覺不離觸思不出法讵能忘緣自在無礙。
△境從心變者心生則種種法生也。
△心随境轉者以法生故種種心生也。
▲二悟物鹹真。
△若能轉物者轉者體達也即以圓融妙智體達色心諸法當處即空全是真實無妄可除無真可得法法塵塵盡如來藏妙真如性故曰即同如來下雲歇即菩提又雲知見無見斯則涅槃此即虛空大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也然則如來是究竟果号義通五即解行兼含始則依言解理是名字轉物乃至妙覺如來究竟轉物(雲雲)由即故始終俱是由六故凡聖不濫。
△身心圓明者色心不二不二之體周遍法界故也。
△不動道場者理智一如法界獨朗能起妙用故雲于一毛端等由轉物故即三德圓顯也則同如來是智即般若德身心圓明是理法身德于一毛等即解脫德此之三法不可思議名如來藏疏文節釋可見。
二破見性離身疑中初疑。
△現在我前見必我真者阿難不了會通萬法唯心卻執如來令轉目前山河成我真見故雲現在我前此現前見必定是我真見者故雲見必我真現前物象既是我見我今身心還是何耶故雲複是何物。
▲二難。
△若實我心令我今見者意雲彼現在我前之見實我心性令我得見故雲令我今見現前見性既實我真而今之身應合非我故雲而身非我。
二牒疑立理意雲若的可見者應在處所汝可分明指陳示我故雲非無指示。
△疏雲豈成真見離緣者意雲本來豎窮橫遍無所不在不可聲色求不可名相取若有方所相狀豈是離緣耶。
▲三以理推徴。
△若空是汝見性斯則空已成見複以何者為空意雲須是空見兩存不相傾奪方名離空有見物亦例知。
▲三答釋不知。
△若樹非見雲何見樹者意謂若樹即是非見雲何複見于樹既稱非見須見不及如前雲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也。
△若樹即見複雲何樹者若所見樹即是見者既喚做見不可更詺為樹故雲複雲何樹。
二大衆失其守守即保守是見非見二義之中還守何得故雲失守。
△非無學者指學人也意以無學果人經法華後按位尚入相似已達法界故不惑也或可橫來此會之機及法華起去之徒未入秘藏俱名有學。
▲三法王安其意。
△如所如說者上如稱義下如即真如謂稱所證真如以說故雲如所如說如來見阿難推是見不得印雲如是如是推非見不得亦印雲如是如是恐阿難大衆将謂佛同反印順外道故安而慰之令其谛思。
△四矯亂者一于一切時皆亂其語二但言其無三但言其是四無容窮诘。
△不死者計不亂答生不死天。
三會通中初叙其不悟。
△發明二種者不解如來于色空境上開發明顯是與非是二種義也。
▲二出其因由。
△應無所矚者矚見也既雲非見應不可見。
△疇昔等者非謂大衆宿昔以來善根鮮少故生驚怖蓋是是非之義深固幽遠非淺識之所知也自非文殊大智啟發根元餘人但抱驚惶而已疇語辭也。
二如來會通二初顯諸法唯心是非雙絕。
△自住三摩地中舉其自證法也由修一心三止首楞嚴定證一心三谛之理也然此妙定修通觀行相似證唯分真究竟下雲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又雲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此皆語證也位當地住今經即第三漸次。
△見與見緣等者修此定時了根境識即是性常即俗而真無法可得如同空華全華是空故曰本無所有即真而俗諸法宛然如全空是華故曰此見及緣中道雙非即是法界故曰元是菩提妙淨明體斯則三谛互融無法可得平等平等離言絕相豈有是非而可在耶故曰雲何于中有是非是。
△疏已離業識者即諸如來究竟證得三摩地故無有彼此色相疊相見故如何更說是非之相耶。
△增上緣者增上勝力助生識也。
△所緣緣者由所緣境為緣能牽生識也心如羸人非杖不行故假杖境為助緣也。
△不覺即覺者知見無見斯則涅槃也。
△念無自相者念即無明無明無體全是真如也。
△離性離相者即亡性相二執也又即真而俗故離性即俗而真故離相性相雙亡事理無礙故于法法鹹會性常也。
初問。
△更有文殊等者意雲如汝文殊還可名汝為是文殊得否又可名為無文殊得否。
▲二答。
△有是者則二文殊者疏外更一解意雲于真文殊上更添一是文殊即二文殊也。
▲二合顯。
△此見妙明者見能照了前塵故曰妙明又此見從妙明性發故曰妙明。
△本是妙明等顯真也本具性德真明故曰妙明。
△無上菩提即大覺也本無九界垢染曰淨體性周遍曰圓即本明大覺清淨圓滿常住真心也。
疏三斥非顯是。
△二月空華皆脫體全無更論什麼大小妍媸者哉。
△攻異端者論語雲攻乎異端斯害也矣注雲善道有統故殊途而同歸異端不同歸也異瑞喻執權小也。
△居一切時等是圓覺經語居一切時不起妄念者謂四儀中不起貪嗔愛惡諸雜念慮也古人雲有念即衆生無念即諸佛下雲歇即菩提等。
△于諸妄心亦不息滅者若了諸念元空有何可息如知蛇是繩無蛇可滅古人雲森羅萬象古佛家風碧落青宵道人活計。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者諸法無心本自知覺更起了知故曰加也古人所謂舉足下足鳥道無别坐卧經行是非懸絕。
△于無了知不辨真實者忘分别處不得認為真實法愛若生藥還成病古人雲澄元湛水尚掉孤舟圓覺雲種種取舍皆是輪回斯則終日居晦未嘗不照終日昭彰未嘗知覺方能語默作做鹹與藏性相應豈有是非而可在耶。
三破因緣自然中初外計同真難。
△覺緣者真覺緣由行相也。
△裸形拔發等此尼幹外道此雲離系即拔發露形無所貯畜。
△五熱者四邊火炎頭上日曝也。
△投灰者梵雲幡輪缽多此雲塗灰即遍身塗灰也并苦行也。
△界趣生本者即三界五趣受生之本即賴耶為總報主也。
△神我者即數論外道立二十五谛也。
▲二自語相違。
△楞伽城名彼有山名摩羅此山出種種寶物故雲能種種現斯乃城因所出之寶以彰名也或雲不可往唯得通者可詣故阿難不體佛依俗谛随他意說權引機也。
▲三雙結。
△似非因緣者今說覺緣似不同楞伽之談若将此比自然外道似不相違未審如何分辯使正邪不濫耶。
△感外增上者山河大地諸有物象皆是衆生增上共業所感。
▲初牒疑審定。
△約理即雲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又雲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又雲因果微塵因心成體。
△約事即阿難匿王之見又雲且汝見我見精明元等。
△喻即空器海漚空華二月等。
△境即明暗等八境手開合頭搖動等。
△甄明者甄别明辨也。
▲二破。
△若明為自應不見暗者若以明為自然見體者暗相現前自然之體已随明滅則不見暗。
二破因緣中初申難。
△防問善道曰談咨問親戚為詢故曰咨詢。
△是義雲何合因緣性者既非自然必是因緣雖欲謂之因緣觀其行相道理與昔因緣之義似不相符故雲雲何合因緣性。
▲會通中初亡相顯法。
△不因緣在自然中者才雲自然便即不是因緣也名異義同也由是非卻自然便是非卻不因緣也亦可既非自然必須是不因緣也如既可是有必須是無故可以有影攝于無也故知名相鹹泯藥病兩亡由是見元煥然此顯。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者照而常寂故離一切法則三谛俱泯理事鹹亡也寂而常照故即一切法則三谛宛然含容萬法寂照不二中道了然不落戲論。
△又即一切法者表非離法顯真故雲即一切法此句即覆疏上句也恐聞離一切相便謂離法求真故再遮雲即一切法俾其即法會真無可滅也但除情執法無所移方為圓妙。
△此諸法勝等者意以即于諸法空處全是真如也勝者空也。
△常如其性者如亦空也恒空自性即是真實也。
△圓成實于彼者謂圓成實性不離彼一切法而顯也但于依他之法不起遍計虛妄倒執即是圓成實也。
△下廣辯者三科七大即法見性義甚着也。
▲二結責滞情。
△措猶舉也于圓融三谛中舉心颠倒分别也。
△手掌喻自然等名相也撮摩喻舉心分别也。
△空喻三谛妙理也。
△秪益自勞者轉增生死迷倒也。
初申難。
△九緣如前說。
△減五者欠根本染淨種子作意及境也。
▲二反難。
△疏若立見明為見等是暗立一比量也應雲暗時見性是有法定是見為宗因雲能見暗故諸有見者皆名見故同喻如所見明意雲見明既稱見見暗亦稱見以能見暗故次量雲明時見性是有法定不是見為宗因雲不見暗故諸不見者皆非見故同喻如所見暗意雲見暗之時不見明故名不見見明之時不見暗故亦合名不見成則俱成破則俱破。
▲三結成俱見。
△自相奪者明時明奪暗暗時暗奪明。
會通中初會前見性非他所成疏二斥他解。
△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者舊解見明之時此見豈非是明境成就得也餘三例知。
△文無連貫者以不貫通前破意也。
△旨非起盡者始則由阿難執此見性因于空等四緣而成今若雲緣四成就見性即是符彼妄計終則令了見性本常不藉前塵而得都不體斯意故無起盡。
▲二克示見體離自見相。
△見見之時者無分别智契理之時也上見是能見之智下見是所見之理今明能見所見當體俱不可得故曰見非是見若存真見可得還是未了此則若人見般若亦被般若縛疏中三釋甚委。
△見猶離見見不能及者即覆疏上義也意雲所見之理不可得能見之智豈得在乎故雲見不能及雲何更以俗谛虛妄因緣以為難耶故雲雲何複說因緣自然等耶疏釋初解前二句初約位辨異。
△信解行位者未證真前觀行相似位中也今經即前二漸次起圓信發圓解修圓行也通論即住前地前但信教仰理而未證密藏也唯識雲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
△若以上見為用等者用是無分别智體即實相妙理智契理時能所一體故曰理智?然?合也當爾之時所見之體能見之用俱不可得故曰見非是見般若雲以無所得故得阿耨等。
△次照體者全體起智照三谛時三谛俱中竟無一法可照故曰見非是見。
△次上真下妄者真即始覺智妄即九界無明無明即明全是佛界故無妄法可得論雲念無自相不離本覺。
△唯一法界者既雲唯一豈存能所待對耶三谛圓融故曰法界。
△無相境者實相無相故名實相。
△無緣者亡分别也智無别智全理是智理無别理全智是理故得理智?合如水不分也。
▲二解中二句疏并可見然此二句若作蹑上破下釋之文甚便也又或可見非是見是無能照智能照尚猶離自見相故曰見猶離見豈存所照之理故曰見不能及餘二義例知(雲雲)然于疏外更一解上見即能觀見性下見即所見森羅今了能見所見自性本無全是自己如來藏性故曰見非是見能見所見尚自本空見不能及更說甚因緣自然法耶。
▲三責小中。
△狹劣者無圓解怠大行住偏小但自利故被斥也。
△菩提路者勸修楞嚴定路達到菩提上界即菩提之路也。
二酬請中初舉前置請。
△施大慧目者說圓頓法名為大慧能破衆生迷暗如日之照故名為日又因聞教獲開大智故曰施大慧目。
▲二總告許宣。
△總持者或雲遮持謂遮惡不起持善不失若約能诠即多字約所诠即如來藏理名無字陀羅尼謂如來藏心總持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無不具足故曰總持圓覺雲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等即妙修行之路又一心三觀相即互融故曰總持諸三摩提即一心三止止觀不二中道難思名修行路此妙修行即路也。
△若不通達等者若不先了一法界性不離一念圓具諸法無欠無餘以為妙修之本即所起之行皆邪僻也。
△奢摩他即止微密觀照即觀以此妙止觀法冥契一心三谛之境境觀一如唯一法界方稱微密觀照現量所得。
初雙标二見。
△當處發生者一念不了故全迷法性以成無明故雲當處發生如全水為波也起信雲由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動而有于念念無自相不離本覺全迷三德以成三道故雲當業輪轉當處發生即根木無明為煩惱道當業即業道輪轉即苦道。
△分别者無明初動也即三細中業相也。
△妄見即轉相也。
△當業輪轉即現相及六粗也。
疏初正釋同别。
△衆生望佛見無見殊者衆生迷故心外見法即無見而見諸佛悟故心外無法即見而無見也故名别業。
△若離業識則無見相者若破業識則離妄見如無翳病則無空華也引下經及起信俱證見無見别也此之下去是明同分義。
▲二揀異常論。
△常途二業者即總報業别報業也業力強盛能牽生諸趣名總報業亦名引業引生諸道故雖同一界受苦樂異名别報業亦名滿業圓滿諸報故今此所論由迷一真名為妄見此之妄業體即是一約人異故立二種名也。
▲二重出所疑。
△應不名為見精明元者意雲既名(去聲)真見為見精明元何以卻得無見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