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經義疏釋要鈔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初破即燈即見。
△見圓影者名為何等者意雲見既成影現今見圓影之見為是何耶故曰名為何等。
▲二總結。
△色實在燈者斯指清明燈色喻法性也。
△影見俱眚者所見影能見見俱為眚病也亦似迷者所見法能見見俱無明也。
△見眚非病者見非眚病也非無也眼若無病終不見影。
△終不應言是燈是見者終不應言此影是燈上出是見上出也。
▲初喻。
△捏猶?也是形是非形離見離非見也或改離字作是字恐傳寫誤也(雲雲)。
▲二合。
△此亦如是者此圓影恰似第二月也。
二同分二初通列外報。
△五天即五印度也。
△括結也易雲括囊無咎。
▲二别示業緣。
△穢土者即同居穢也。
△淨土者疏雲無漏智為體即實報無障礙土亦寂光土。
△暈适(音的又音式)皆曰旁氣也漢書雲之将食先有黑氣之變也又音谪禮雲婦順不修陰事不得谪見于天月為之蝕谪者責也。
△玦者似環而缺。
△人之所佩等者禮臣佩玉以表德随功錫之準漢書應作背彼雲向日為抱向外為背。
△彗即惡星亦曰毛頭亦名劍星掃星等此星若現流血千裡。
△珥者玉珠也今氣負之如耳之帶珥也五行志雲抱珥孟康曰抱氣向日也珥形黑點也黑點似珠在珥也。
△虹霓者陰陽和則為雨露怒則為風雷妖氣擊作散為虹霓鮮盛者為虹暗昧者為霓詩曰螮蝀國将不祥故現此相也。
三雙例所喻二初總标。
△進退合明者前但标舉二喻未曾合法今以二事互相合顯以明衆生有見諸佛無見之義也進例法者進圓影災祥二事有見無見之喻以例法上衆生妄故有見諸佛真故無見也例法之文凡有二段于中先進影喻例合别業。
△退例喻者以喻例喻也前将影喻己自合歸法上訖又卻退圓影喻與同分喻合之令二喻理一然後俱例歸法上以顯見無見殊如此方見進退義也經雲如彼同分妄見例彼妄見别業一人等即是退喻例喻也初示妄圓影全空眚故似有。
△眚即見勞者由眚故有圓影也。
△非色所造者非清明燈色所造也疏中四句法喻相參若全約法應雲無明所生非法性造若全約喻應雲因眚故起似有圓影。
▲二所喻心境二初示妄例汝下例法也應知衆生無明不了諸法熾然諸佛達解法法元空故無見也。
▲二顯真。
△見與見緣似現前境者正顯諸佛無見也妄法本無迷故似有故曰似境。
▲初寄喻重釋。
△見所緣眚覺見即眚疏二解初全約妄釋上見字是執着義次約覺妄釋能覺之智形妄而立亦即眚病故龍樹雲若法為待成是法還成待起信雲以有妄心能知名義為說真覺等初解于下句能緣見中必含識心次解上見含識心下見含能見所見。
△本覺等二句顯體離過也。
△覺所覺眚者上覺是智下覺是惑能所既立非眚病耶。
△無知覺明者三字離過明之一字是顯體德。
▲二寄喻結酬。
△非見眚者無無明眚病也。
△性非眚者者正結真也以是而知見性本無(或作非字)無明眚者不名有見也。
例合同分中初能喻一多理齊此一段正是退喻例喻也。
△俱是無始妄見者或可全約喻說謂無始者無因也無因忽然見圓影及不祥相也。
▲二所喻心境俱妄。
△娑婆者舉一界也。
△并洎十方諸有漏國及諸衆生者九界依正也。
△無漏覺心等者于無漏妙心不如實知忽然念起成見聞覺知虛妄病也前雲認悟中迷。
△和合者下雲與諸無明俱滅俱生是也。
▲二息妄歸真。
△三相應染者智相應染分别相應染執取相應染此三與心王心所相應屬六粗位。
△三不相應染者根本業不相應染能見心不相應染所見色不相應染此不與心王心所相應屬三細也。
△微細念者根本業不相應也。
四破和合非合疑二初牒前未曉。
△世間人等者權宗說菩提是四智心品所成唯生因所生如種生芽所謂轉八識成四智是有為也唯說理是清淨法界是無為也故彼說有三常之義一相續常是報身二不斷常是應身此二屬有為三凝然常是法身屬無為由是有為無為二性全别不同性宗所說理智相即三因俱常故也。
△假因仗緣者言菩提是假清淨因緣和合而成也。
△但了因所了者意以理是本有唯藉智之照發如暗室中元自有物唯藉燈光照現不是漸新造成也。
△二谛者俗谛是權小法随他意語也真谛談實相法随自意語也然二谛之語通大小權實天台有七二谛三二谛七二谛者一實有為俗實有空為真二幻有為俗幻有即空為真三幻有為俗幻有即空不空為真四幻有為俗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為真五幻有幻有即空為俗不有不空為真六幻有幻有即空為俗不有不空一切趣不有不空為真七幻有幻有即空為俗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為真然此七中單俗單真并屬小複俗複真等皆屬大大中有權有實(雲雲)三種二谛者如上七二谛中一一皆有随情二谛有随情智二谛有随智二谛若凡夫人情性不同随情異說即随情二谛若迷二谛皆俗若悟谛理方乃名真故經雲凡夫心所見為俗聖人心所見為真此随情智二谛也若聖人悟理非但見真亦能達俗斯名随智二谛又愚法小乘一向随他意語即随情二谛始教随自他意語即随情智二谛終頓圓三教一向随自意語即随智二谛斯乃略點大端令學人知也。
初指出疑情。
△生住異滅是無常性者權教既判屬有為故被四相所遷是無常故。
▲初明見相雜何形。
△見相可辨者能見之見所見之相現今可辨未審見與明相雜之後還作何狀故曰雜何形像。
▲二若見不見非理阿難雲明見雜和之相決不可見者既不可見雲何見明以明是雜相中一分故若雲可見此雜相者即破雲雲何見見以見是雜相中一分今若可見即是見又自見也如眼終不自觀。
▲三互偏失其和義。
△必見圓滿何處和明者若一切處盡是于見則更不容于明相相雜也如一器中盛物已滿豈可更容他物雜耶。
▲四俱亡立理不成。
△見必異明者見與明相二法各别今若雜之明不成明見不成見體性既無名字俱失故雲雜則失彼性明名字性即見性明即明境名字尚不及存豈有和合義耶故雲和明非義。
▲二略例餘塵。
△及諸群塞亦複如是者若欲例暗即以暗字替卻經中明字通塞亦然。
初正推破。
△如鼻聞香者斯喻見性縱不随明滅謝亦不見暗猶如鼻根對香則聞對聲則不聞。
▲二破轉救。
△雲何明合了明非暗者既不與暗合不妨見暗反須與明合時卻不見明今又何故與明合時了知是明非是暗耶。
二破非和合疑中初述所解因破菩提心非和合有便謂離根境緣别有體性如雲若離依他起無别有圓成又焉可離法求真耶。
△緣塵即境。
△念慮即分别心。
△分别菩提見者計有計無皆堕戲論初非和宛成其畔。
△在見在明自何為畔者齊至何處是明邊畔齊至何許是見邊畔如水火之性須各有劑限二不及畔義全乖。
△若明際中必無見者意雲若各有邊際則見不到明處明不及見性如是焉知明相所在處尚不知說何邊畔故雲何成。
▲二别破。
△見且不知明相所在者既角歒相違則無以得知明相所在如耳焉知明相所在既不及知豈更能辨合與非合義耶如人未曾同事焉知心性善惡耶。
二總約諸法以會通中。
△疏止就一門而顯者秪就見之一門顯也如雲見與見緣元是菩提又雲見見之時見非是見等但且會一見塵猶未盡曆諸法遍破遍會自今已去廣會諸法當處常住乃至三科七大皆如來藏然今經正為末代鈍根備曆諸法破會方能悟入正同摩诃止觀觀不思議境不悟即發菩提心發心不入即巧安止觀止觀不入即破法遍等。
▲初指物鹹真。
△幻者托物假成全無真實如結巾為馬結草為兔等。
△當處出生者全理成事也全法性為無明故曰當處出生出生之言包乎九相九相無體全是一真故雲随處滅盡譬猶圓影本自寂滅不須更滅故雲随處滅盡。
▲疏文初正消經文。
△一切法不生我說刹那義者凡夫權小正以刹那為生滅圓實教中能了刹那念體本自寂滅是刹那義也。
△愚者不了法本不生故不可為之說也既本不生故當處即寂也良以一切法當處即空即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四義即一一即四義言思寂絕名真法界是故諸法森然之處不妨即無生即寂滅也。
△中論即中觀論是龍樹造不自即不從自因生。
△不他即不從他緣生。
△不共即不從因緣共生。
△不無因即不自然生下雲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四句推撿性相本空即見無生也。
▲二答中雲。
△空為所依體者空華所起全以空為體性如像全以鏡為體故二答意雲法雖一體約迷悟異故立二名若克性為言則真妄鹹泯以生死涅槃如昨夢故。
▲三結示經旨。
△執喪空明者二執若亡中空自顯如了是繩蛇相自泯。
二别列諸妄三科之設蓋為機宜故頌雲愚根樂有三故說蘊處界愚三者愚迷也有類衆生不迷色心但迷心所則為說五蘊法即開心所為三謂受想行也有衆生但迷色法即為說十二處有衆生不迷心所而迷色心即為說十八界根三者上五蘊中十二處下十八界樂三者樂略五蘊樂中十二處樂廣十八界。
▲三斥迷圓實。
△異能知者不能稱所知真如實理而知也不達一法界故能知異所知也若生若滅或去或來妄情故見一真性中未嘗遷動故曰生滅去來本如來藏肇公雲日月曆天而不周野馬飄鼓而不動江河競注而不流毗岚偃嶽而常靜如來是極果之名理本具足故名曰藏。
初破五陰二初總徴。
△攝有為盡者色攝十一全受想各當一七十三行法八王識蘊收無為非積聚不在蘊門攝一百法中但除六無為不是積聚法故蘊不攝也。
▲一色陰中初寄喻總标。
△以空目二法喻真性者目有照用空體寂靜寂照相成同喻一性義方足也理如于智智如于理故重言也。
△故同(疏無同字)事者書雲非大故不行。
▲二破生處。
△即非虛空者虛空本無體性如何出入。
△空若非空者汝若執雲虛空不無體性故雲空若非空也即破雲自不容其華相起滅意道若是實色亦不容有華相起滅如阿難體是實色豈可容有出入耶。
△從目出故當合有見者母有見故子亦有也。
△雲何晴空号清明眼者合雲雲何見晴明空号清明眼意雲既若見華是好眼應見晴空卻是病眼又何以世人觀晴空時号清明眼那。
▲三結成虛妄。
△本非因緣等即是四性觀推撿令見無生也因即白性計緣即他性計因緣合即共性計自然即共性計自然即無因性計今推一切法若自性生苟無其緣何能生法如水無風豈自成浪若雲他緣生者他又焉能自生法耶如風無水焉能起波若雲共生未合各無共時安有又共涉二邊體屬誰耶共生尚非無因豈有此四既空名字亦絕性相執除三空自顯也。
▲二受陰三初寄喻總标。
△手足宴安者四肢暢适安然也。
△無形一般者此喻一真性中無法可得。
△李陵者前漢人也漢武帝時領步卒五千出征夷狄無備數敗期兵不至遂權降匈奴以免其難漢帝不察謂其悖逆乃誅三族後有書與蘇武雲功大罪小不蒙明察辜負陵心區區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選注雲每念國家不明察陵心忽然不知生之有生也。
△變起世間者梨耶生三境也。
△觸是受因者約觸以顯受陰也三和生觸由根境識三觸對前境起心領受故四和生受也。
△假托而生者無明不了四法假合故名受也。
▲二破生處。
△觸從空生二義一能生空體周遍所生之觸亦合周遍二空無選擇故。
△一物往來者冷暖等常在身中往來不須待合方覺也。
▲三破想中初寄喻總标此下三陰更不标真直約起妄說也。
△想者取像也即想像虛無不實之法故曰想也猶如想崖說梅便有水酸豈有實耶初标無生。
△如是酢說者如此說酢也但破能說能聞無生處故即所有之水自不可得故牒雲如是酢說也。
△非從口入者說酢之聲且不從汝口入自從汝耳聞也。
▲四破行陰初寄喻總标。
△瀑流即急流也。
△不逾越者前波才滅後波續生次第相續無有過逾越次也初标無生。
△亦非水性者流非即是水性也。
▲二破生處。
△性應非水者流之性且非水之性也須能生所生各有體性如樹與果二性全别今流與水且不如是。
△有所有相者能有水所有流相狀若異即許從水生也。
△澄時非體者若此動流即是水體至澄清時卻須不是水體以動自是水體故。
▲五破識陰中初寄喻總标。
△瓶喻有情身者識被業牽趣他蘊時身實不去但取舍身義說為去以身能包識似瓶之含空也将瓶入喻業也或可以瓶喻業業能系識受生似瓶能含空以将瓶人喻貪愛煩惱潤業受生。
▲二破生處。
△先合見空從瓶出者意雲若此方空入汝瓶中須先開孔見彼方空從瓶而出後始可入得此方空也。
△入此方者若道瓶能将空來此方者應須見空從瓶内出入于此方(此下入第三經)。
首楞嚴經義疏釋要鈔卷第三
△見圓影者名為何等者意雲見既成影現今見圓影之見為是何耶故曰名為何等。
▲二總結。
△色實在燈者斯指清明燈色喻法性也。
△影見俱眚者所見影能見見俱為眚病也亦似迷者所見法能見見俱無明也。
△見眚非病者見非眚病也非無也眼若無病終不見影。
△終不應言是燈是見者終不應言此影是燈上出是見上出也。
▲初喻。
△捏猶?也是形是非形離見離非見也或改離字作是字恐傳寫誤也(雲雲)。
▲二合。
△此亦如是者此圓影恰似第二月也。
二同分二初通列外報。
△五天即五印度也。
△括結也易雲括囊無咎。
▲二别示業緣。
△穢土者即同居穢也。
△淨土者疏雲無漏智為體即實報無障礙土亦寂光土。
△暈适(音的又音式)皆曰旁氣也漢書雲之将食先有黑氣之變也又音谪禮雲婦順不修陰事不得谪見于天月為之蝕谪者責也。
△玦者似環而缺。
△人之所佩等者禮臣佩玉以表德随功錫之準漢書應作背彼雲向日為抱向外為背。
△彗即惡星亦曰毛頭亦名劍星掃星等此星若現流血千裡。
△珥者玉珠也今氣負之如耳之帶珥也五行志雲抱珥孟康曰抱氣向日也珥形黑點也黑點似珠在珥也。
△虹霓者陰陽和則為雨露怒則為風雷妖氣擊作散為虹霓鮮盛者為虹暗昧者為霓詩曰螮蝀國将不祥故現此相也。
三雙例所喻二初總标。
△進退合明者前但标舉二喻未曾合法今以二事互相合顯以明衆生有見諸佛無見之義也進例法者進圓影災祥二事有見無見之喻以例法上衆生妄故有見諸佛真故無見也例法之文凡有二段于中先進影喻例合别業。
△退例喻者以喻例喻也前将影喻己自合歸法上訖又卻退圓影喻與同分喻合之令二喻理一然後俱例歸法上以顯見無見殊如此方見進退義也經雲如彼同分妄見例彼妄見别業一人等即是退喻例喻也初示妄圓影全空眚故似有。
△眚即見勞者由眚故有圓影也。
△非色所造者非清明燈色所造也疏中四句法喻相參若全約法應雲無明所生非法性造若全約喻應雲因眚故起似有圓影。
▲二所喻心境二初示妄例汝下例法也應知衆生無明不了諸法熾然諸佛達解法法元空故無見也。
▲二顯真。
△見與見緣似現前境者正顯諸佛無見也妄法本無迷故似有故曰似境。
▲初寄喻重釋。
△見所緣眚覺見即眚疏二解初全約妄釋上見字是執着義次約覺妄釋能覺之智形妄而立亦即眚病故龍樹雲若法為待成是法還成待起信雲以有妄心能知名義為說真覺等初解于下句能緣見中必含識心次解上見含識心下見含能見所見。
△本覺等二句顯體離過也。
△覺所覺眚者上覺是智下覺是惑能所既立非眚病耶。
△無知覺明者三字離過明之一字是顯體德。
▲二寄喻結酬。
△非見眚者無無明眚病也。
△性非眚者者正結真也以是而知見性本無(或作非字)無明眚者不名有見也。
例合同分中初能喻一多理齊此一段正是退喻例喻也。
△俱是無始妄見者或可全約喻說謂無始者無因也無因忽然見圓影及不祥相也。
▲二所喻心境俱妄。
△娑婆者舉一界也。
△并洎十方諸有漏國及諸衆生者九界依正也。
△無漏覺心等者于無漏妙心不如實知忽然念起成見聞覺知虛妄病也前雲認悟中迷。
△和合者下雲與諸無明俱滅俱生是也。
▲二息妄歸真。
△三相應染者智相應染分别相應染執取相應染此三與心王心所相應屬六粗位。
△三不相應染者根本業不相應染能見心不相應染所見色不相應染此不與心王心所相應屬三細也。
△微細念者根本業不相應也。
四破和合非合疑二初牒前未曉。
△世間人等者權宗說菩提是四智心品所成唯生因所生如種生芽所謂轉八識成四智是有為也唯說理是清淨法界是無為也故彼說有三常之義一相續常是報身二不斷常是應身此二屬有為三凝然常是法身屬無為由是有為無為二性全别不同性宗所說理智相即三因俱常故也。
△假因仗緣者言菩提是假清淨因緣和合而成也。
△但了因所了者意以理是本有唯藉智之照發如暗室中元自有物唯藉燈光照現不是漸新造成也。
△二谛者俗谛是權小法随他意語也真谛談實相法随自意語也然二谛之語通大小權實天台有七二谛三二谛七二谛者一實有為俗實有空為真二幻有為俗幻有即空為真三幻有為俗幻有即空不空為真四幻有為俗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為真五幻有幻有即空為俗不有不空為真六幻有幻有即空為俗不有不空一切趣不有不空為真七幻有幻有即空為俗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為真然此七中單俗單真并屬小複俗複真等皆屬大大中有權有實(雲雲)三種二谛者如上七二谛中一一皆有随情二谛有随情智二谛有随智二谛若凡夫人情性不同随情異說即随情二谛若迷二谛皆俗若悟谛理方乃名真故經雲凡夫心所見為俗聖人心所見為真此随情智二谛也若聖人悟理非但見真亦能達俗斯名随智二谛又愚法小乘一向随他意語即随情二谛始教随自他意語即随情智二谛終頓圓三教一向随自意語即随智二谛斯乃略點大端令學人知也。
初指出疑情。
△生住異滅是無常性者權教既判屬有為故被四相所遷是無常故。
▲初明見相雜何形。
△見相可辨者能見之見所見之相現今可辨未審見與明相雜之後還作何狀故曰雜何形像。
▲二若見不見非理阿難雲明見雜和之相決不可見者既不可見雲何見明以明是雜相中一分故若雲可見此雜相者即破雲雲何見見以見是雜相中一分今若可見即是見又自見也如眼終不自觀。
▲三互偏失其和義。
△必見圓滿何處和明者若一切處盡是于見則更不容于明相相雜也如一器中盛物已滿豈可更容他物雜耶。
▲四俱亡立理不成。
△見必異明者見與明相二法各别今若雜之明不成明見不成見體性既無名字俱失故雲雜則失彼性明名字性即見性明即明境名字尚不及存豈有和合義耶故雲和明非義。
▲二略例餘塵。
△及諸群塞亦複如是者若欲例暗即以暗字替卻經中明字通塞亦然。
初正推破。
△如鼻聞香者斯喻見性縱不随明滅謝亦不見暗猶如鼻根對香則聞對聲則不聞。
▲二破轉救。
△雲何明合了明非暗者既不與暗合不妨見暗反須與明合時卻不見明今又何故與明合時了知是明非是暗耶。
二破非和合疑中初述所解因破菩提心非和合有便謂離根境緣别有體性如雲若離依他起無别有圓成又焉可離法求真耶。
△緣塵即境。
△念慮即分别心。
△分别菩提見者計有計無皆堕戲論初非和宛成其畔。
△在見在明自何為畔者齊至何處是明邊畔齊至何許是見邊畔如水火之性須各有劑限二不及畔義全乖。
△若明際中必無見者意雲若各有邊際則見不到明處明不及見性如是焉知明相所在處尚不知說何邊畔故雲何成。
▲二别破。
△見且不知明相所在者既角歒相違則無以得知明相所在如耳焉知明相所在既不及知豈更能辨合與非合義耶如人未曾同事焉知心性善惡耶。
二總約諸法以會通中。
△疏止就一門而顯者秪就見之一門顯也如雲見與見緣元是菩提又雲見見之時見非是見等但且會一見塵猶未盡曆諸法遍破遍會自今已去廣會諸法當處常住乃至三科七大皆如來藏然今經正為末代鈍根備曆諸法破會方能悟入正同摩诃止觀觀不思議境不悟即發菩提心發心不入即巧安止觀止觀不入即破法遍等。
▲初指物鹹真。
△幻者托物假成全無真實如結巾為馬結草為兔等。
△當處出生者全理成事也全法性為無明故曰當處出生出生之言包乎九相九相無體全是一真故雲随處滅盡譬猶圓影本自寂滅不須更滅故雲随處滅盡。
▲疏文初正消經文。
△一切法不生我說刹那義者凡夫權小正以刹那為生滅圓實教中能了刹那念體本自寂滅是刹那義也。
△愚者不了法本不生故不可為之說也既本不生故當處即寂也良以一切法當處即空即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四義即一一即四義言思寂絕名真法界是故諸法森然之處不妨即無生即寂滅也。
△中論即中觀論是龍樹造不自即不從自因生。
△不他即不從他緣生。
△不共即不從因緣共生。
△不無因即不自然生下雲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四句推撿性相本空即見無生也。
▲二答中雲。
△空為所依體者空華所起全以空為體性如像全以鏡為體故二答意雲法雖一體約迷悟異故立二名若克性為言則真妄鹹泯以生死涅槃如昨夢故。
▲三結示經旨。
△執喪空明者二執若亡中空自顯如了是繩蛇相自泯。
二别列諸妄三科之設蓋為機宜故頌雲愚根樂有三故說蘊處界愚三者愚迷也有類衆生不迷色心但迷心所則為說五蘊法即開心所為三謂受想行也有衆生但迷色法即為說十二處有衆生不迷心所而迷色心即為說十八界根三者上五蘊中十二處下十八界樂三者樂略五蘊樂中十二處樂廣十八界。
▲三斥迷圓實。
△異能知者不能稱所知真如實理而知也不達一法界故能知異所知也若生若滅或去或來妄情故見一真性中未嘗遷動故曰生滅去來本如來藏肇公雲日月曆天而不周野馬飄鼓而不動江河競注而不流毗岚偃嶽而常靜如來是極果之名理本具足故名曰藏。
初破五陰二初總徴。
△攝有為盡者色攝十一全受想各當一七十三行法八王識蘊收無為非積聚不在蘊門攝一百法中但除六無為不是積聚法故蘊不攝也。
▲一色陰中初寄喻總标。
△以空目二法喻真性者目有照用空體寂靜寂照相成同喻一性義方足也理如于智智如于理故重言也。
△故同(疏無同字)事者書雲非大故不行。
▲二破生處。
△即非虛空者虛空本無體性如何出入。
△空若非空者汝若執雲虛空不無體性故雲空若非空也即破雲自不容其華相起滅意道若是實色亦不容有華相起滅如阿難體是實色豈可容有出入耶。
△從目出故當合有見者母有見故子亦有也。
△雲何晴空号清明眼者合雲雲何見晴明空号清明眼意雲既若見華是好眼應見晴空卻是病眼又何以世人觀晴空時号清明眼那。
▲三結成虛妄。
△本非因緣等即是四性觀推撿令見無生也因即白性計緣即他性計因緣合即共性計自然即共性計自然即無因性計今推一切法若自性生苟無其緣何能生法如水無風豈自成浪若雲他緣生者他又焉能自生法耶如風無水焉能起波若雲共生未合各無共時安有又共涉二邊體屬誰耶共生尚非無因豈有此四既空名字亦絕性相執除三空自顯也。
▲二受陰三初寄喻總标。
△手足宴安者四肢暢适安然也。
△無形一般者此喻一真性中無法可得。
△李陵者前漢人也漢武帝時領步卒五千出征夷狄無備數敗期兵不至遂權降匈奴以免其難漢帝不察謂其悖逆乃誅三族後有書與蘇武雲功大罪小不蒙明察辜負陵心區區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選注雲每念國家不明察陵心忽然不知生之有生也。
△變起世間者梨耶生三境也。
△觸是受因者約觸以顯受陰也三和生觸由根境識三觸對前境起心領受故四和生受也。
△假托而生者無明不了四法假合故名受也。
▲二破生處。
△觸從空生二義一能生空體周遍所生之觸亦合周遍二空無選擇故。
△一物往來者冷暖等常在身中往來不須待合方覺也。
▲三破想中初寄喻總标此下三陰更不标真直約起妄說也。
△想者取像也即想像虛無不實之法故曰想也猶如想崖說梅便有水酸豈有實耶初标無生。
△如是酢說者如此說酢也但破能說能聞無生處故即所有之水自不可得故牒雲如是酢說也。
△非從口入者說酢之聲且不從汝口入自從汝耳聞也。
▲四破行陰初寄喻總标。
△瀑流即急流也。
△不逾越者前波才滅後波續生次第相續無有過逾越次也初标無生。
△亦非水性者流非即是水性也。
▲二破生處。
△性應非水者流之性且非水之性也須能生所生各有體性如樹與果二性全别今流與水且不如是。
△有所有相者能有水所有流相狀若異即許從水生也。
△澄時非體者若此動流即是水體至澄清時卻須不是水體以動自是水體故。
▲五破識陰中初寄喻總标。
△瓶喻有情身者識被業牽趣他蘊時身實不去但取舍身義說為去以身能包識似瓶之含空也将瓶入喻業也或可以瓶喻業業能系識受生似瓶能含空以将瓶人喻貪愛煩惱潤業受生。
▲二破生處。
△先合見空從瓶出者意雲若此方空入汝瓶中須先開孔見彼方空從瓶而出後始可入得此方空也。
△入此方者若道瓶能将空來此方者應須見空從瓶内出入于此方(此下入第三經)。
首楞嚴經義疏釋要鈔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