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經義疏釋要鈔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長水沙門 懷遠 錄
九通釋名題中初正題然此一題凡二十字有唐梵具通别梵言摩诃此雲大佛陀雲覺烏瑟尼沙雲頂此之三字即總指性淨明心為一經正體也心性雖離名相為益物故須立強名夫名能召法尋名可以識體譬如因指可以見月又經雲俗谛有名無實義第一義谛有名有實義今談實谛立乎妙名其宜者哉法性常住周遍含容曰大下雲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本有靈知曰佛下雲性覺妙明本覺明妙等本具出生妙用曰頂下雲不動道場遍能含受十方國土此直指一心法體本具三德妙常是心佛衆生之本性一切諸法之親依是妙定之所顯是現化之元基湛寂明圓常住平等包萬有以無餘吐十方而發現衆生迷故目前不辨日用罔知華嚴雲法性遍在一切處一切衆生及國土三世悉在無有餘亦無形相而可得下經雲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又雲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由是迷之即為生死為煩惱為結縛悟之即為菩提為涅槃為安樂解脫名秘密藏大即法身佛即般若頂即解脫能超絕二死故以頂對解脫然此三字須約修性離合釋之若約性者即離義謂本有三種三理元遍為性三也從如來下即全性起修如來密因修證即妙三觀為三般若菩薩萬行首楞嚴即妙三止為三解脫即修六也故不二門雲離謂修性各三然此九法三三相冥秪是三法三無别三體即是一九一難思方彰秘妙故我如來四十九年說教蓋為開示衆生此之心性故下斥雲一切衆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故受輪轉故知一經首題隻是總明三法如是我聞已下即是别明三法若得此意一經之旨思過半矣若以大佛頂三字自論修性者即是合義大即性德法身佛即修德般若頂即修德解脫修性融通不思議一名大佛頂不二門雲合謂修二性一如來已下即是别顯圓頓修證之相以此二義釋之理無不盡問長水何得不作此釋答文異義同尋疏可解(雲雲)梵雲多陀阿伽度此雲如來即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上冥下顯三身備矣梵語散脂醯都斯雲密因約教則秘密首楞嚴但處心誦持自然成德約行則圓修定惠非五乘七方便所知故曰果因又密是三德果因即圓定惠修圓定惠趣三德果故曰密因然初心能了森羅萬像即空假中皆是自己心性故曰密因然則見有自己早隔十山豈況更存心外之法如斯體達至近至妙一經宗旨無出斯也涅槃雲複有一行名如來行。
△修證者修圓因證圓果也。
△了義者稱實究竟之談非是有餘覆相之說。
△菩薩者具雲菩提薩埵此雲大道心衆生上求大道下化衆生。
△萬行首楞嚴者由修妙定萬行自圓達事實相名事究竟法華雲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經即通号通一切故然具教行人理(雲雲)七種立題此從人法得名孤山以頂字為喻即具三為目。
疏二初總顯意經有下假設難意雲下問名中備顯五名一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二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入遍知海三名密因修證了義四名大方廣妙蓮華王五名諸菩薩萬行首楞嚴何故題中不說大方廣妙蓮華王及救護親因入遍知海之二名耶謂該下釋通也所以但合三為題者謂該教等諸法足故了義教也密因修證萬行首楞嚴行也如來菩薩人也大佛頂理也萬行等因也如來佛頂果也了義為顯首題嚴為密又咒辭名密今經是法華後說所談教等圓妙與法華不殊教即惟有一乘法無三及二行乃即觀之止解脫難思人則分證極果如實遍知理則法界中道性德含容因之與果諸法實相顯即無覆無遍密乃惟圓無外如斯八法玄妙覽者足見幽深。
二别釋中。
△義含者經中雖無理果為大佛頂文而有理果為大佛頂義。
△明指者既雲三摩名大佛頂豈非稱行為佛頂耶既雲佛頂神咒豈非以教為佛頂耶。
△悟修無妄者由分明宣示令所行如所說也又不曆僧祇獲法身即悟修也銷我億劫颠倒想無妄也。
△寂照含空者藏體寂而常照含育太虛豈非理有大義性覺妙明豈非理有佛頂義耶周遍法界即果有大義。
△明極即如來即果有佛頂義也。
△至極無上者如上教理行果四法皆至極無上也。
▲二若以下全約理法配體大即常住心體也起信雲摩诃衍者一法二義所言法者謂衆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依于此心顯示摩诃衍義。
△靈照等者心體本來靈明鑒照無有九界染礙之法故曰絕諸妄想。
△自性顯照者當體鑒覺故起信雲所言相大者謂如來藏具足無漏性功德故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遍照法界義真實識知義清涼不變義常樂我淨義等。
△随緣現益者即體具性德無方妙用也随彼根熟衆生現真應二身作冥顯兩益故起信雲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
△諸佛所師之法者無一佛而不依此證菩提也經雲諸佛所師所謂法也以法常故諸佛亦常。
▲二。
△如來下配下諸字。
△顯了宣說者無覆相故。
△究竟利他者揀三無二有故又不令得權小之樂故然此八字即顯圓人圓行圓理圓教即天台四一之義也(雲雲)。
△諸菩薩下約因修配後八字此定為諸三昧總領能攝一切行故故曰萬行首楞嚴疏引下經雙證上義也下雲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
次廣釋中初标。
△當體者非是形對小法而受大稱涅槃雲譬如虛空名為大空不因小空名為大空涅槃亦爾不因小相名大涅槃此是絕待之大故曰當體受稱佛出無增佛滅無減曰常十方無外曰遍。
二釋中初釋名。
△揀小名大者彼欲揀異小乘故曰大乘百法論今言大者體性周遍無不含容非生非滅無去無來不挂唇齒不涉有無但以别無名目強受大名故起信雲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不可破壞惟是一心故名真如。
▲二顯義。
△豎窮三世者世是遷流造作為義但是有為皆被三世所遷今此常心窮徹三世而三世莫之能易。
△惟此先于諸法者依此建立諸法也下雲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
△今經常遍者下雲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又雲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又雲失汝元常故受輪轉又雲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又雲無為起滅等即常義也又雲妙性圓明又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又雲十方虛空生汝心内猶如片雲點太清裡又雲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此皆遍義也。
△仍具三義者體相用也性即體淨即相明即用又無始菩提即相涅槃即用元清淨體即體諸可例知(雲雲)。
釋佛頂初标。
△佛即覺也。
△頂即究竟也故曰佛頂究竟覺也。
▲初。
△本覺絕妄想者體既本來靈鑒即無無明暗昧無暗昧故絕諸妄想之法也此則本來清淨非适今也故起信雲從本以來不與妄染相應即空如來藏亦名自性清淨心等。
△具足無量功德者本具性德三千之法也即起信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等名不空如來藏也寂故空藏照故不空藏寂照不二二藏體一名為本覺。
▲二。
△始覺依本覺有不覺者覺性本明由不如實知故忽然念起即成無明無明不覺也。
△依不覺有始覺者若無不覺無明何有始覺可得良由不覺流浪生死内假本覺資熏外由知識教道從此悛迷成悟乃彰始覺之名論雲覺知前念起惡能止後念令其不起即始覺初起也。
▲三。
△究竟覺始本不二者謂極果之時惑障都盡智照無用遂合歸體名究竟覺。
△藏性顯現時者即前本覺藏性由始覺而究竟顯也。
▲三結。
▲二約現事釋既因佛頂放光而說教行故以現事目教行也三釋如來。
△如者常也。
△來者合也即始覺智合本覺理故曰如來此報身如來然有三身若雲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即法身如來若雲乘如實道來成正覺即報身如來若雲從真如海中流出即應身如來三身相即方是圓談今雖約報上冥下應三身足矣。
△下說教行俱約諸佛者下雲即時如來從胸萬字湧出寶光遍灌十方所有寶刹諸如來頂又雲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又雲十方普佛世界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汝欲識知無上菩提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等又雲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斯顯一心一智佛佛道同也。
四釋密因約行中。
△具空假中者以此定是不思議妙三止一體真止是即空二方便緣止是即假三息二邊分别止是即中即一而三即三而一非一二三而一二三不可思議止即是觀名偏意圓故也斯圓三止圓照二谛空即三谛俱空一空一切空假即三谛俱假一假一切假中即三谛俱中一中一切中非謂先空次假後中故曰即是一心此定成時五眼三智一念開發故龍樹雲三智一心中得。
△非縱者不同點水之縱。
△非橫者不同烈火之橫。
△不并者非合也。
△不别者非散也。
△諸佛同此法門者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等。
五釋修證。
△緣即緣教作理比度生解未能親證三德密藏即是地前菩薩唯識雲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真即分破無明親證密藏依真如實理而修名為真修即地上已去菩薩也唯識雲若時于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然今疏中且約一代佛經總說故以地上地前對一修也若的就今經所論即前二漸次為緣修從第三漸次證法忍去為真修也天台圓教住前為緣登住為真地住至等覺皆名分果惟妙覺名滿以遠離微細無明故。
△所修所證俱大佛頂者因果俱法界也普賢觀雲大乘因者諸法實相大乘果者亦諸法實相。
△如觀音圓通者下雲初于聞中入流亡所乃至空所空滅即緣修寂滅現前即真修。
六釋了義。
△了義者顯了宣說也又了者究竟也即究竟稱實說也。
△覆相者隐覆真實之相而不顯談也如般若經始自色心終于種智一向遣蕩若今經則節節明示真實如雲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又雲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又雲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又雲菩提涅槃元清淨體等盡理極談更無隐覆也。
△勝義中真勝義性者勝即空義也于空而見空實性故曰真勝義性也。
七釋菩薩。
△具多義者以此妙定具一切定是故修之則無行不備。
八釋首楞嚴中初翻名。
△究竟堅固者修此定時五蘊三科一切事法鹹即實相故曰究竟不為煩惱動亂能盡微細無明故雲堅固。
▲二釋義。
△觀法如幻者得如幻三昧也了九界法絕待如幻故。
△于法自在者即王三昧為諸三昧總領曰王不為六塵煩惱染縛曰自在一切衆生為法所縛故于法不得自在下雲從無始來迷己為物為物所轉若能了物則于法自在下雲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二殊勝者于同體法性起慈悲二德也下雲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諸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六道一切衆生與諸衆生同一悲仰。
△佛母者諸佛皆依此修也。
△蓮華者離染清淨然并妙定之異名也。
▲初正出體。
△此三昧偏就妙止得名是解脫故以寂用為體既是圓妙三止必須寂照常俱豈不即是妙三觀耶觀即般若德即照用為體故知慧非定則無以窮其照定非慧則無以深其寂寂照相資方盡其妙。
△染淨都盡者染即六道凡夫淨即三乘賢聖今融九界鹹會實際故曰都盡又九界為染佛界為淨形對染法故說為淨今九界之染既亡佛界之淨亦遣。
△淨用顯者成圓明淨妙也。
▲解能诠初。
△就事釋法者任持自性軌生物解也苟非能诠住持所诠義理莫顯。
△诠顯性相者诠辨理事分明令衆生亡其相而會其理也又相即性故諸法絕待性即相故法法摐然舉一全收自在無礙經能持義令不散失似線貫華無飄散也。
△不颠墜者由經說故知惡堕苦知善受樂故無颠墜三塗二死之患也。
▲二約理釋初惟就藏體釋心性
△修證者修圓因證圓果也。
△了義者稱實究竟之談非是有餘覆相之說。
△菩薩者具雲菩提薩埵此雲大道心衆生上求大道下化衆生。
△萬行首楞嚴者由修妙定萬行自圓達事實相名事究竟法華雲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經即通号通一切故然具教行人理(雲雲)七種立題此從人法得名孤山以頂字為喻即具三為目。
疏二初總顯意經有下假設難意雲下問名中備顯五名一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二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入遍知海三名密因修證了義四名大方廣妙蓮華王五名諸菩薩萬行首楞嚴何故題中不說大方廣妙蓮華王及救護親因入遍知海之二名耶謂該下釋通也所以但合三為題者謂該教等諸法足故了義教也密因修證萬行首楞嚴行也如來菩薩人也大佛頂理也萬行等因也如來佛頂果也了義為顯首題嚴為密又咒辭名密今經是法華後說所談教等圓妙與法華不殊教即惟有一乘法無三及二行乃即觀之止解脫難思人則分證極果如實遍知理則法界中道性德含容因之與果諸法實相顯即無覆無遍密乃惟圓無外如斯八法玄妙覽者足見幽深。
二别釋中。
△義含者經中雖無理果為大佛頂文而有理果為大佛頂義。
△明指者既雲三摩名大佛頂豈非稱行為佛頂耶既雲佛頂神咒豈非以教為佛頂耶。
△悟修無妄者由分明宣示令所行如所說也又不曆僧祇獲法身即悟修也銷我億劫颠倒想無妄也。
△寂照含空者藏體寂而常照含育太虛豈非理有大義性覺妙明豈非理有佛頂義耶周遍法界即果有大義。
△明極即如來即果有佛頂義也。
△至極無上者如上教理行果四法皆至極無上也。
▲二若以下全約理法配體大即常住心體也起信雲摩诃衍者一法二義所言法者謂衆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依于此心顯示摩诃衍義。
△靈照等者心體本來靈明鑒照無有九界染礙之法故曰絕諸妄想。
△自性顯照者當體鑒覺故起信雲所言相大者謂如來藏具足無漏性功德故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遍照法界義真實識知義清涼不變義常樂我淨義等。
△随緣現益者即體具性德無方妙用也随彼根熟衆生現真應二身作冥顯兩益故起信雲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
△諸佛所師之法者無一佛而不依此證菩提也經雲諸佛所師所謂法也以法常故諸佛亦常。
▲二。
△如來下配下諸字。
△顯了宣說者無覆相故。
△究竟利他者揀三無二有故又不令得權小之樂故然此八字即顯圓人圓行圓理圓教即天台四一之義也(雲雲)。
△諸菩薩下約因修配後八字此定為諸三昧總領能攝一切行故故曰萬行首楞嚴疏引下經雙證上義也下雲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
次廣釋中初标。
△當體者非是形對小法而受大稱涅槃雲譬如虛空名為大空不因小空名為大空涅槃亦爾不因小相名大涅槃此是絕待之大故曰當體受稱佛出無增佛滅無減曰常十方無外曰遍。
二釋中初釋名。
△揀小名大者彼欲揀異小乘故曰大乘百法論今言大者體性周遍無不含容非生非滅無去無來不挂唇齒不涉有無但以别無名目強受大名故起信雲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不可破壞惟是一心故名真如。
▲二顯義。
△豎窮三世者世是遷流造作為義但是有為皆被三世所遷今此常心窮徹三世而三世莫之能易。
△惟此先于諸法者依此建立諸法也下雲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
△今經常遍者下雲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又雲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又雲失汝元常故受輪轉又雲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又雲無為起滅等即常義也又雲妙性圓明又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又雲十方虛空生汝心内猶如片雲點太清裡又雲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此皆遍義也。
△仍具三義者體相用也性即體淨即相明即用又無始菩提即相涅槃即用元清淨體即體諸可例知(雲雲)。
釋佛頂初标。
△佛即覺也。
△頂即究竟也故曰佛頂究竟覺也。
▲初。
△本覺絕妄想者體既本來靈鑒即無無明暗昧無暗昧故絕諸妄想之法也此則本來清淨非适今也故起信雲從本以來不與妄染相應即空如來藏亦名自性清淨心等。
△具足無量功德者本具性德三千之法也即起信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等名不空如來藏也寂故空藏照故不空藏寂照不二二藏體一名為本覺。
▲二。
△始覺依本覺有不覺者覺性本明由不如實知故忽然念起即成無明無明不覺也。
△依不覺有始覺者若無不覺無明何有始覺可得良由不覺流浪生死内假本覺資熏外由知識教道從此悛迷成悟乃彰始覺之名論雲覺知前念起惡能止後念令其不起即始覺初起也。
▲三。
△究竟覺始本不二者謂極果之時惑障都盡智照無用遂合歸體名究竟覺。
△藏性顯現時者即前本覺藏性由始覺而究竟顯也。
▲三結。
▲二約現事釋既因佛頂放光而說教行故以現事目教行也三釋如來。
△如者常也。
△來者合也即始覺智合本覺理故曰如來此報身如來然有三身若雲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即法身如來若雲乘如實道來成正覺即報身如來若雲從真如海中流出即應身如來三身相即方是圓談今雖約報上冥下應三身足矣。
△下說教行俱約諸佛者下雲即時如來從胸萬字湧出寶光遍灌十方所有寶刹諸如來頂又雲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又雲十方普佛世界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汝欲識知無上菩提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等又雲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斯顯一心一智佛佛道同也。
四釋密因約行中。
△具空假中者以此定是不思議妙三止一體真止是即空二方便緣止是即假三息二邊分别止是即中即一而三即三而一非一二三而一二三不可思議止即是觀名偏意圓故也斯圓三止圓照二谛空即三谛俱空一空一切空假即三谛俱假一假一切假中即三谛俱中一中一切中非謂先空次假後中故曰即是一心此定成時五眼三智一念開發故龍樹雲三智一心中得。
△非縱者不同點水之縱。
△非橫者不同烈火之橫。
△不并者非合也。
△不别者非散也。
△諸佛同此法門者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等。
五釋修證。
△緣即緣教作理比度生解未能親證三德密藏即是地前菩薩唯識雲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真即分破無明親證密藏依真如實理而修名為真修即地上已去菩薩也唯識雲若時于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然今疏中且約一代佛經總說故以地上地前對一修也若的就今經所論即前二漸次為緣修從第三漸次證法忍去為真修也天台圓教住前為緣登住為真地住至等覺皆名分果惟妙覺名滿以遠離微細無明故。
△所修所證俱大佛頂者因果俱法界也普賢觀雲大乘因者諸法實相大乘果者亦諸法實相。
△如觀音圓通者下雲初于聞中入流亡所乃至空所空滅即緣修寂滅現前即真修。
六釋了義。
△了義者顯了宣說也又了者究竟也即究竟稱實說也。
△覆相者隐覆真實之相而不顯談也如般若經始自色心終于種智一向遣蕩若今經則節節明示真實如雲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又雲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又雲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又雲菩提涅槃元清淨體等盡理極談更無隐覆也。
△勝義中真勝義性者勝即空義也于空而見空實性故曰真勝義性也。
七釋菩薩。
△具多義者以此妙定具一切定是故修之則無行不備。
八釋首楞嚴中初翻名。
△究竟堅固者修此定時五蘊三科一切事法鹹即實相故曰究竟不為煩惱動亂能盡微細無明故雲堅固。
▲二釋義。
△觀法如幻者得如幻三昧也了九界法絕待如幻故。
△于法自在者即王三昧為諸三昧總領曰王不為六塵煩惱染縛曰自在一切衆生為法所縛故于法不得自在下雲從無始來迷己為物為物所轉若能了物則于法自在下雲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二殊勝者于同體法性起慈悲二德也下雲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諸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六道一切衆生與諸衆生同一悲仰。
△佛母者諸佛皆依此修也。
△蓮華者離染清淨然并妙定之異名也。
▲初正出體。
△此三昧偏就妙止得名是解脫故以寂用為體既是圓妙三止必須寂照常俱豈不即是妙三觀耶觀即般若德即照用為體故知慧非定則無以窮其照定非慧則無以深其寂寂照相資方盡其妙。
△染淨都盡者染即六道凡夫淨即三乘賢聖今融九界鹹會實際故曰都盡又九界為染佛界為淨形對染法故說為淨今九界之染既亡佛界之淨亦遣。
△淨用顯者成圓明淨妙也。
▲解能诠初。
△就事釋法者任持自性軌生物解也苟非能诠住持所诠義理莫顯。
△诠顯性相者诠辨理事分明令衆生亡其相而會其理也又相即性故諸法絕待性即相故法法摐然舉一全收自在無礙經能持義令不散失似線貫華無飄散也。
△不颠墜者由經說故知惡堕苦知善受樂故無颠墜三塗二死之患也。
▲二約理釋初惟就藏體釋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