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經義疏釋要鈔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在纏出障無增無減曰常凡聖通為體性曰貫含容具足色心染淨之法名攝論雲是心即攝一切世出世間法二遍一切法但于一切物上起解悟心即為經也如古人見桃華而悟道因擔柴以達性但取得意入解便名經也。
△亦具四義者良由理具方有事用理既具四事亦必然如水具德波亦具也若以義點示者但能于一切物上生于解心名法世間相常本無去來曰常于事達理見法實際曰貫一色一香三千具足曰攝是知法法法爾具四故得手不執卷常讀是經矣。
▲二别号初釋印度。
△月邦者又彼國賢聖繼興如月照世也。
△中印者彼國北背雪山畫野分邪七十餘國統論其要惟五印土今揀餘四故曰中也。
△或翻為不至者此國兵馬強壯所有怨歒皆不能至或翻為善勝亦雲無害。
▲二釋道場。
△施無厭者此龍能興禍福凡有祈求雨水皆蒙殊應人感其恩施多寶物于池以報龍也。
△緝興者自佛滅後六朝帝王相繼興建也。
△六帝者一帝日王為戀佛故造伽藍二覺護王又造南伽藍三三如來王建東伽藍四幻日王又于北造寺五金剛王造南伽藍六中印度王又造伽藍。
▲三釋灌頂。
△五部者以彼土密言凡有五部一東方金剛部阿閦佛為部主二西方蓮華部無量壽佛為主三南方羯磨部不空成就佛為主四北方寶部寶生佛為主五中央灌頂部毗盧佛為主。
三譯人。
△中宗者隋封高祖為唐公因号大唐自高祖至景宗凡二十二主總合二百八十九年中宗即第五主名顯即高宗第七子也。
△乙巳歲者是載歲星次于乙巳也。
△般剌密帝亦翻為極量。
△四方各有名者南曰象東曰紀西曰歒低北曰譯今言通四方語曰象胥者善四方語者别受象胥之号也。
△正谏者以正道谏君也漢時名谏議龍朔改為正谏至中宗時複名谏議也。
△二省者中書省門下省也。
△潤色者以其才力潤飾使語言流美理味煥然也。
△烏長國者具雲烏長那此雲苑昔輪王之苑囿也。
△彌伽釋迦正雲彌伽爍佉或翻為雲峰。
十别解文義疏二初分科。
△準常三分者始自道安法師判一代佛經總為三分即初中後三善也初善生人信心即序分彰說法之由緻中善生人慧心即正宗分暢本意之玄門後善生人傳心即流通分繼遐方于萬古此之三分冥符西域今古同遵也從如是我聞至歸來佛所即序分從阿難見佛頂禮悲泣至不戀三界是正宗分從阿難若複有人至作禮而去是流通分。
二随釋經分三段初序分疏二初分文二随釋二初證信序二發起序。
△證信者六成就也顯說聽時處一一分明以證非謬令物生信故亦謂之通序經經皆有此言故或雲經後序以佛說時未有至結集時方安立故然亦可謂之别序以經經如是等言茂深異故。
△發起者則以事相表示發起正宗法義也或曰别序謂經經發起别故如法華放光金剛乞食涅槃勸人令問等或雲經前序謂佛先自發起後方說故或曰通序以經經皆有發起故。
證信疏初立由。
△由阿難問者謂佛将欲涅槃倚卧雙林告阿難言吾今背痛阿難聞語知佛涅槃悶絕愁惱有尊者阿泥樓豆(即阿那律阿難堂兄)告阿難言汝是持佛法人且須裁抑如來今日即有明日即無汝當往問後事阿難言何謂後事阿泥樓豆教問四事阿難如教往問一問世尊在日以佛為師世尊滅後以誰為師佛令以戒為師二問如來在日依如來住如來滅後依何而住佛令依四念處住三問惡性比丘佛自調伏佛滅度後如何調伏佛令梵壇治之四問遐益後來理宜結集一切經首當置何言佛令安如是我聞等言故雲由阿難問佛令置之。
▲二立意。
△斷疑者謂佛滅後諸阿羅漢各欲涅槃諸天王等心自念言衆生有病誰當治者即禮大迦葉足白言大德知否法海欲竭法船欲破法城欲頹法幢欲倒當以大悲建立佛法于是迦葉受請諸聖弟子得神通者皆來集會共一千人唯除阿難餘皆羅漢迦葉牽出阿難苦言清淨衆中結集法藏汝結未盡不應住此仍備舉阿難六種吉羅之罪阿難慚恥一一忏悔求斷結使靡不精誠朗然大悟三明六通作大羅漢卻至窟中禮僧足已大衆乃請阿難升座結集才升座已未發言間感得自身相好如佛于是大衆遂起三疑一疑他方佛來二疑如來重起說法三疑阿難成佛才唱如是我聞等言三疑頓息。
△息诤者同是羅漢德業頗齊若雲自言理宜喧诤才言我從佛聞即息诤也。
▲異邪者外道經首皆雲阿憂阿憂表告今雲如是等言即異邪也。
二科定經文初說經時處。
△經如是者所傳之法也。
△我聞者能傳之人也。
△一時者機理契會之時也。
△佛者說教之主也。
△在室羅伐城者說法地也向下與大比丘衆等即同聞伴也然此六事亦随五教不同且就今經。
△如是者衆生一念即佛為如三科七大無非中道為是如此如是是信圓融一實如是也。
△我聞者我有四種謂我我我無我無我我非我非無我聞亦四謂聞聞聞不聞不聞聞不聞不不聞今經即以非我非無我不聞不不聞為我聞也圓人了我即空故雲非我即空而假性具宛然故曰非無我即中道妙義也不聞不不聞者謂不聞不不聞即中道妙聞也又我即是聞以能聞所聞俱法界故故使我外更無能聞耳根也所以但雲我聞。
△一時者亦五教異今取不思議一時也所謂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即中道雙非雙照也。
△佛者即應之法身佛也涅槃雲吾今此身即是常身以應即法故說即無說法即應故無說即說得則非說非不說事則而說而不說若得斯意即于應身能了三身圓妙。
△在者内住首楞嚴妙定迹住伐城精舍。
疏初釋如是二初合釋佛地論即阿難海與文殊結集諸大乘經也故雲傳法菩薩然有四種阿難一賢二持三典藏四海賢即結集小乘持與典藏對始教海即終頓圓也然人秪是一随教而立四名也。
▲初約人釋。
△肇即肇法師也。
△順則師資者信則師承資取其道不信則不師禀也。
▲二約法釋如者?合之辭是者無非之稱故雲永離過非曰是。
▲二就此經克性說。
△不動曰如等者若有生滅不可名如良以藏性無動故得名如若有虛僞則不名是唯真實故方稱曰是。
▲二會妄說。
△一切諸法本空無生滅等者下雲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随處滅盡乃至雲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淨名雲彌勒如草木如等。
△離一切等者約遮照解是也遮故離相照故即是遮照同時中道方顯。
▲更有餘義者注法華雲如是者感應之瑞也如以順機受名是以無非立稱衆生以無非為感如來以順機為應故言如是長耳三藏雲如是有三一約佛明三世諸佛共說不異名如以同說故稱是二約法明諸法實相古今不易名如如如而說稱是三約僧釋阿難所傳望佛本教不異名如永離過非曰是等。
釋我聞初釋我。
△假者謂于五蘊身上假立我稱要别自他。
△遍計者凡夫計身為我計諸法為我所有。
△外道宗計者各宗邪見為我也即十八種九十六種等備在止觀淨名。
△非邪慢者異外道故非邪異凡夫故非慢。
▲二釋聞。
△聽受者根境識三和合聲在可聞處方為聞也若約瑜伽須具八緣方得成聞謂根境識空種子染淨分别作意。
△廢别者耳是身之别廢耳之别從身之總故曰我聞。
▲二約空宗釋。
△不壞假名者緣生之俗存故有假名也。
△不聞聞者達無聞故曰不聞不壞俗故而聞也。
▲三就法性釋。
△非一異者非一故根境曆然非異故能所泯絕即以中道妙耳聞第一義谛法故曰真俗無礙也。
三釋一時總言一時蓋不約四六十二等時亦不局成道以來若幹年月等時但取根熟衆生能感于佛佛即應之為說說畢聽終為一時也肇公雲法王啟運嘉會之時。
▲二出體。
△一言略周者但舉一時之言略可周足。
▲三通妨。
△時分延促者此土四時西但三時又此十二彼六時等天與人間延促可知。
▲二據實釋。
△心境泯者泯亡也能所都亡翛然無滞也淨名雲其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
△理知融者聞法之際亡情與法性妙理相應若以緣心聽法非得法性。
△凡聖如者心冥平等之性故得凡聖皆如淨名雲衆生如諸佛如等。
△本始會者始覺合本覺時攝用歸體名究竟覺故曰會。
四釋佛初正翻名。
△覺了真妄性相者了真本有達妄本空諸法皆空性也諸法緣生相也真心雖體無一物而體不空即了性也雖随緣成色等相而體非色即了相也真俗兩亡中道究顯故名究竟覺也。
▲二廣辯相初約三義釋。
△自覺者覺知遍計依他如夢幻如空華獨顯圓成實性也。
△覺他者悟知十界依正與己無異。
△覺滿者自他俱究竟也。
▲二佛地下引十義十義中有自他法喻等。
△具一切智即根本智。
△具一切種智即後得智。
△出所知煩惱二障即二智所亡惑也然三智配對又别即一切智為空智斷煩惱障道種智為假智斷塵沙煩惱一切種智為中道智斷無明随經論配釋(雲雲)。
△諸法性相者義如上釋又諸法性相即性相二執也計一切法從自生從他生自他共生無因生此四名為性執推撿四處皆無生故名為性空若計有此空可得名為相執推撿此空亦空名為相空。
△如夢覺即自行果圓。
△如華開即化他功着。
五釋處所初總指。
△祇桓者梵語也若作方言釋者應法師曰桓即林也即祇陀太子林也以古桓字與園字同用也。
▲二别解初釋伐城。
△舉城者揀南憍薩羅國也。
△豐解脫者多五通仙人得道故名解脫也。
△就勝易彰者城有勝迹易彰明也。
▲二釋祇桓。
△戰勝者即生太子時王與外國戰勝也。
▲三釋精舍。
△精舍者非粗暴者所居故曰精舍。
△須達買園等者須達即波斯匿王臣其家巨富為兒娉婦至王舍城寄止珊檀那宅其家中夜而起辨諸肴膳須達問雲大士欲請誰耶答雲請佛須達聞已身毛皆豎問雲何等名佛答雲汝豈不聞釋種太子号悉達多舍父出家無師自覺貪恚癡盡得大菩提号之為佛須達雲善哉大士所言佛者今在何許答雲在伽藍陀竹林精舍時須達多一心念佛天忽大明猶同白日尋光遂至佛所頭面禮足世尊即為如應說法得須陀洹乃請佛雲惟願臨顧至舍衛城受我微供佛雲頗有精舍容受我否須達雲若見垂顧便當營辦世尊默然受請時須達遍觀何處堪起精舍唯祇陀林最好安立告祇陀言我欲建立僧坊惟仁者園堪任造立祇陀戲言應以真金遍布其地園即可買須達便欲取金祇陀雲我園不賣雲何取金時首陀天化作斷事人雲王既許賣決須與也于是取金唯五百步金未周遍祇陀雲無上法王真實無上緻使斯人輕寶如是語雲金未遍者請于此處造立門樓使佛經遊園中林樹是我施之興功七日一時周備即執香爐請雲唯願受我此處佛與大衆如展臂頃至祇陀園今于此處說佛頂經也。
二引衆同聞疏三初總叙天龍八部即說咒處明也。
△八部者一龍二神三夜叉四乾闼婆五修羅六迦樓那七緊那羅八摩睺羅伽。
△王臣菩薩發起中說蓋譯人巧互其文也。
二科分。
▲三随釋經文二節初聲聞衆初标類舉數二初釋标顯四初釋疏與字然大釋論以七一釋與字與者共也共一處時戒心見道解脫比丘及佛共此七一故言與也然今七一亦不與法華前經同以是開顯之後唯共祇洹精舍處共最後無範時共大乘中道戒共常住真淨心共圓融無漏
△亦具四義者良由理具方有事用理既具四事亦必然如水具德波亦具也若以義點示者但能于一切物上生于解心名法世間相常本無去來曰常于事達理見法實際曰貫一色一香三千具足曰攝是知法法法爾具四故得手不執卷常讀是經矣。
▲二别号初釋印度。
△月邦者又彼國賢聖繼興如月照世也。
△中印者彼國北背雪山畫野分邪七十餘國統論其要惟五印土今揀餘四故曰中也。
△或翻為不至者此國兵馬強壯所有怨歒皆不能至或翻為善勝亦雲無害。
▲二釋道場。
△施無厭者此龍能興禍福凡有祈求雨水皆蒙殊應人感其恩施多寶物于池以報龍也。
△緝興者自佛滅後六朝帝王相繼興建也。
△六帝者一帝日王為戀佛故造伽藍二覺護王又造南伽藍三三如來王建東伽藍四幻日王又于北造寺五金剛王造南伽藍六中印度王又造伽藍。
▲三釋灌頂。
△五部者以彼土密言凡有五部一東方金剛部阿閦佛為部主二西方蓮華部無量壽佛為主三南方羯磨部不空成就佛為主四北方寶部寶生佛為主五中央灌頂部毗盧佛為主。
三譯人。
△中宗者隋封高祖為唐公因号大唐自高祖至景宗凡二十二主總合二百八十九年中宗即第五主名顯即高宗第七子也。
△乙巳歲者是載歲星次于乙巳也。
△般剌密帝亦翻為極量。
△四方各有名者南曰象東曰紀西曰歒低北曰譯今言通四方語曰象胥者善四方語者别受象胥之号也。
△正谏者以正道谏君也漢時名谏議龍朔改為正谏至中宗時複名谏議也。
△二省者中書省門下省也。
△潤色者以其才力潤飾使語言流美理味煥然也。
△烏長國者具雲烏長那此雲苑昔輪王之苑囿也。
△彌伽釋迦正雲彌伽爍佉或翻為雲峰。
十别解文義疏二初分科。
△準常三分者始自道安法師判一代佛經總為三分即初中後三善也初善生人信心即序分彰說法之由緻中善生人慧心即正宗分暢本意之玄門後善生人傳心即流通分繼遐方于萬古此之三分冥符西域今古同遵也從如是我聞至歸來佛所即序分從阿難見佛頂禮悲泣至不戀三界是正宗分從阿難若複有人至作禮而去是流通分。
二随釋經分三段初序分疏二初分文二随釋二初證信序二發起序。
△證信者六成就也顯說聽時處一一分明以證非謬令物生信故亦謂之通序經經皆有此言故或雲經後序以佛說時未有至結集時方安立故然亦可謂之别序以經經如是等言茂深異故。
△發起者則以事相表示發起正宗法義也或曰别序謂經經發起别故如法華放光金剛乞食涅槃勸人令問等或雲經前序謂佛先自發起後方說故或曰通序以經經皆有發起故。
證信疏初立由。
△由阿難問者謂佛将欲涅槃倚卧雙林告阿難言吾今背痛阿難聞語知佛涅槃悶絕愁惱有尊者阿泥樓豆(即阿那律阿難堂兄)告阿難言汝是持佛法人且須裁抑如來今日即有明日即無汝當往問後事阿難言何謂後事阿泥樓豆教問四事阿難如教往問一問世尊在日以佛為師世尊滅後以誰為師佛令以戒為師二問如來在日依如來住如來滅後依何而住佛令依四念處住三問惡性比丘佛自調伏佛滅度後如何調伏佛令梵壇治之四問遐益後來理宜結集一切經首當置何言佛令安如是我聞等言故雲由阿難問佛令置之。
▲二立意。
△斷疑者謂佛滅後諸阿羅漢各欲涅槃諸天王等心自念言衆生有病誰當治者即禮大迦葉足白言大德知否法海欲竭法船欲破法城欲頹法幢欲倒當以大悲建立佛法于是迦葉受請諸聖弟子得神通者皆來集會共一千人唯除阿難餘皆羅漢迦葉牽出阿難苦言清淨衆中結集法藏汝結未盡不應住此仍備舉阿難六種吉羅之罪阿難慚恥一一忏悔求斷結使靡不精誠朗然大悟三明六通作大羅漢卻至窟中禮僧足已大衆乃請阿難升座結集才升座已未發言間感得自身相好如佛于是大衆遂起三疑一疑他方佛來二疑如來重起說法三疑阿難成佛才唱如是我聞等言三疑頓息。
△息诤者同是羅漢德業頗齊若雲自言理宜喧诤才言我從佛聞即息诤也。
▲異邪者外道經首皆雲阿憂阿憂表告今雲如是等言即異邪也。
二科定經文初說經時處。
△經如是者所傳之法也。
△我聞者能傳之人也。
△一時者機理契會之時也。
△佛者說教之主也。
△在室羅伐城者說法地也向下與大比丘衆等即同聞伴也然此六事亦随五教不同且就今經。
△如是者衆生一念即佛為如三科七大無非中道為是如此如是是信圓融一實如是也。
△我聞者我有四種謂我我我無我無我我非我非無我聞亦四謂聞聞聞不聞不聞聞不聞不不聞今經即以非我非無我不聞不不聞為我聞也圓人了我即空故雲非我即空而假性具宛然故曰非無我即中道妙義也不聞不不聞者謂不聞不不聞即中道妙聞也又我即是聞以能聞所聞俱法界故故使我外更無能聞耳根也所以但雲我聞。
△一時者亦五教異今取不思議一時也所謂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即中道雙非雙照也。
△佛者即應之法身佛也涅槃雲吾今此身即是常身以應即法故說即無說法即應故無說即說得則非說非不說事則而說而不說若得斯意即于應身能了三身圓妙。
△在者内住首楞嚴妙定迹住伐城精舍。
疏初釋如是二初合釋佛地論即阿難海與文殊結集諸大乘經也故雲傳法菩薩然有四種阿難一賢二持三典藏四海賢即結集小乘持與典藏對始教海即終頓圓也然人秪是一随教而立四名也。
▲初約人釋。
△肇即肇法師也。
△順則師資者信則師承資取其道不信則不師禀也。
▲二約法釋如者?合之辭是者無非之稱故雲永離過非曰是。
▲二就此經克性說。
△不動曰如等者若有生滅不可名如良以藏性無動故得名如若有虛僞則不名是唯真實故方稱曰是。
▲二會妄說。
△一切諸法本空無生滅等者下雲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随處滅盡乃至雲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淨名雲彌勒如草木如等。
△離一切等者約遮照解是也遮故離相照故即是遮照同時中道方顯。
▲更有餘義者注法華雲如是者感應之瑞也如以順機受名是以無非立稱衆生以無非為感如來以順機為應故言如是長耳三藏雲如是有三一約佛明三世諸佛共說不異名如以同說故稱是二約法明諸法實相古今不易名如如如而說稱是三約僧釋阿難所傳望佛本教不異名如永離過非曰是等。
釋我聞初釋我。
△假者謂于五蘊身上假立我稱要别自他。
△遍計者凡夫計身為我計諸法為我所有。
△外道宗計者各宗邪見為我也即十八種九十六種等備在止觀淨名。
△非邪慢者異外道故非邪異凡夫故非慢。
▲二釋聞。
△聽受者根境識三和合聲在可聞處方為聞也若約瑜伽須具八緣方得成聞謂根境識空種子染淨分别作意。
△廢别者耳是身之别廢耳之别從身之總故曰我聞。
▲二約空宗釋。
△不壞假名者緣生之俗存故有假名也。
△不聞聞者達無聞故曰不聞不壞俗故而聞也。
▲三就法性釋。
△非一異者非一故根境曆然非異故能所泯絕即以中道妙耳聞第一義谛法故曰真俗無礙也。
三釋一時總言一時蓋不約四六十二等時亦不局成道以來若幹年月等時但取根熟衆生能感于佛佛即應之為說說畢聽終為一時也肇公雲法王啟運嘉會之時。
▲二出體。
△一言略周者但舉一時之言略可周足。
▲三通妨。
△時分延促者此土四時西但三時又此十二彼六時等天與人間延促可知。
▲二據實釋。
△心境泯者泯亡也能所都亡翛然無滞也淨名雲其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
△理知融者聞法之際亡情與法性妙理相應若以緣心聽法非得法性。
△凡聖如者心冥平等之性故得凡聖皆如淨名雲衆生如諸佛如等。
△本始會者始覺合本覺時攝用歸體名究竟覺故曰會。
四釋佛初正翻名。
△覺了真妄性相者了真本有達妄本空諸法皆空性也諸法緣生相也真心雖體無一物而體不空即了性也雖随緣成色等相而體非色即了相也真俗兩亡中道究顯故名究竟覺也。
▲二廣辯相初約三義釋。
△自覺者覺知遍計依他如夢幻如空華獨顯圓成實性也。
△覺他者悟知十界依正與己無異。
△覺滿者自他俱究竟也。
▲二佛地下引十義十義中有自他法喻等。
△具一切智即根本智。
△具一切種智即後得智。
△出所知煩惱二障即二智所亡惑也然三智配對又别即一切智為空智斷煩惱障道種智為假智斷塵沙煩惱一切種智為中道智斷無明随經論配釋(雲雲)。
△諸法性相者義如上釋又諸法性相即性相二執也計一切法從自生從他生自他共生無因生此四名為性執推撿四處皆無生故名為性空若計有此空可得名為相執推撿此空亦空名為相空。
△如夢覺即自行果圓。
△如華開即化他功着。
五釋處所初總指。
△祇桓者梵語也若作方言釋者應法師曰桓即林也即祇陀太子林也以古桓字與園字同用也。
▲二别解初釋伐城。
△舉城者揀南憍薩羅國也。
△豐解脫者多五通仙人得道故名解脫也。
△就勝易彰者城有勝迹易彰明也。
▲二釋祇桓。
△戰勝者即生太子時王與外國戰勝也。
▲三釋精舍。
△精舍者非粗暴者所居故曰精舍。
△須達買園等者須達即波斯匿王臣其家巨富為兒娉婦至王舍城寄止珊檀那宅其家中夜而起辨諸肴膳須達問雲大士欲請誰耶答雲請佛須達聞已身毛皆豎問雲何等名佛答雲汝豈不聞釋種太子号悉達多舍父出家無師自覺貪恚癡盡得大菩提号之為佛須達雲善哉大士所言佛者今在何許答雲在伽藍陀竹林精舍時須達多一心念佛天忽大明猶同白日尋光遂至佛所頭面禮足世尊即為如應說法得須陀洹乃請佛雲惟願臨顧至舍衛城受我微供佛雲頗有精舍容受我否須達雲若見垂顧便當營辦世尊默然受請時須達遍觀何處堪起精舍唯祇陀林最好安立告祇陀言我欲建立僧坊惟仁者園堪任造立祇陀戲言應以真金遍布其地園即可買須達便欲取金祇陀雲我園不賣雲何取金時首陀天化作斷事人雲王既許賣決須與也于是取金唯五百步金未周遍祇陀雲無上法王真實無上緻使斯人輕寶如是語雲金未遍者請于此處造立門樓使佛經遊園中林樹是我施之興功七日一時周備即執香爐請雲唯願受我此處佛與大衆如展臂頃至祇陀園今于此處說佛頂經也。
二引衆同聞疏三初總叙天龍八部即說咒處明也。
△八部者一龍二神三夜叉四乾闼婆五修羅六迦樓那七緊那羅八摩睺羅伽。
△王臣菩薩發起中說蓋譯人巧互其文也。
二科分。
▲三随釋經文二節初聲聞衆初标類舉數二初釋标顯四初釋疏與字然大釋論以七一釋與字與者共也共一處時戒心見道解脫比丘及佛共此七一故言與也然今七一亦不與法華前經同以是開顯之後唯共祇洹精舍處共最後無範時共大乘中道戒共常住真淨心共圓融無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