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經義疏釋要鈔卷第二

關燈
見共三德涅槃道共一不思議解脫故曰與也。

     ▲二釋大。

     △内外者内即三藏教文外即四韋陀典。

     △九十五種者外道有六師每一人有十六法以十五法教十五弟子師資合論有九十六内一道實故雲勝出九十五若以小衍相對以衍為正以小為邪今經圓實亦可雲勝出九十六種又七方便人恭敬故雲大通達權實性門故言多于圓實衆而為上首故雲勝。

     ▲三釋比丘。

     △離邪正命者邪即四邪五邪四邪者如淨目女問舍利弗雲汝食淨否答雲淨淨目雲下口食耶答雲否乃至問仰維方食皆答雲否舍利弗言姊我不堕是四種不淨食中我用清淨乞食活命淨目因聞清淨法食歡喜信解得須陀洹五邪者一作現異相二自說功德三占相吉兇四高聲現威五說所得供養以動人身。

     △正命者不問淨穢于食等者于法亦等也如是乞食名乞士衆。

     △又怖魔者發真歸無能隳裂魔宮故曰怖魔。

     △七支者身殺盜淫口妄言绮語兩舌惡罵也。

     △九十八使者即見思煩惱也約三界四谛見惑有八十八頌曰苦下具一切(即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見取邪見戒禁取也)集滅離三見(即身見邊見及戒禁取也)道除于二見(隻除身邊二見四谛共有三十二使)上界不行恚(上色無色二界各除四使瞋惑每界但有二十八使)由是三界共有八十八使見惑此在見道門中頓斷即證初果又三界共有十使思惑欲界具四(貪瞋癡慢)色無色各三(貪癡慢也)故見思合九十八也又若就今經應以九界煩惱即是菩提妙用元心無惡可破故名破惡。

     ▲四釋衆。

     △說恣者說戒自恣也。

     ▲二釋舉數。

     △五人者陳如頞鞞?提十力迦葉拘利太子。

     △三迦葉者優樓頻螺在火龍窟有徒五百那提在象頭山有徒三百伽耶在希連河有徒二百。

     二總歎行德疏總指。

     △三漏者欲漏有漏無明漏也謂欲界四谛下各具貪瞋等十使煩惱合四十使除四使癡但三十六修惑于六根本中亦除一使癡但有五(六根本即貪瞋癡慢疑邪見也)見修合論有四十一名為欲漏又色無色界于前四十一使名除五使瞋(見惑四使修惑一使)每界但有三十六二界合有七十二使名為有漏三界共有十五使癡名無明漏共有一百二十八使見思此約大乘說小則如上九十八使由茲造業漏落三界然疏解羅漢三義且約小說若稱今經應雲害無明賊不受變易生應受十界供。

     △此皆無疑者然羅漢有三一時解脫即信行鈍根待時及衆緣具方解脫故然有二種一慧解脫是人因中偏修性念處觀不得滅盡定二俱解脫是人因中修性念及共念處觀得滅盡定二不時解脫即法行利根此人不待衆具随欲進修即得解脫(亦如上二種人得定不得定異)三無礙解脫即聞佛說三藏教法修緣念處觀發四辯才能具一切羅漢功德然若稱經實談應遍解權實教文決定無疑名大羅漢。

     ▲二别歎疏。

     △從佛口生者從言教生也。

     △從法生者從理作意之所生也。

     △得法分者受用無漏法财也。

     △二十五有此出涅槃經超地獄有得無垢三昧超餓鬼有得心樂三昧等總即欲等三有然有界内分段三有界外變易三有如華嚴說阿僧祇香雲即變易欲有百千禅定無量心塵即變易色無色有細開即二十五有所謂四洲四惡趣無想及那含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處須超變易二十五有方稱善超。

     △不為界系者不被三界業惑縛也。

     ▲二歎利他五。

     △無利不現者即豎入實報方便同居橫遍十方諸刹随彼彼根一一現益也此經諸大聲聞已證三德故能應物現形也照而常寂故不損滅定寂而常照故現諸威儀。

     ▲二智堪遺付。

     △随從者常從如來轉大小權實法門廣大利物故于今經堪可遺付也。

     ▲三戒可遵依。

     △斷割重輕者十方僧物招提之物或犯罪心境一一皆能決斷判割體用輕重使織毫不濫或此開彼遮等無不明白也。

     ▲四定能現化。

     △化複作化者入無記化化禅于化體上複化種種形類皆如幻也。

     △令彼度苦即除報障業即業障惑即煩惱障。

     △内秘外現者即内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其實以佛道聲令一切聞方為至說。

     ▲五結悲濟無盡令脫分段變易二生死苦令證菩提涅槃二無上樂故雲脫苦得樂。

     三列衆上首疏。

     △六菽即豆也。

     △胡豆即菉豆也。

     △大膝者膝蓋大也。

     △佛令立論者汝若論勝甥可還汝遂立雲一切論可破一切法不忍忍安也佛問汝見忍否思惟良久不得一法入心乃雲沙門着我于二負中從茲負愧低頭得阿羅漢意雲我答忍即違自宗以我立雲一切不忍故若雲不忍如何破他于是心調柔軟得法眼淨。

     二緣覺衆然有獨覺緣覺獨覺生無佛世然有大小不說法名小說法名大緣覺亦然以利根故不須制果能斷正使兼除習氣也。

     △不歎德者皆為機設自有希高慕遠沾迹揚名即以多知識引之自有藏名隐德退讓為懷即以少知識引之也。

     二發起序疏二初指諸經。

     △放光如法華般若法華雲放眉間光照于東方萬八千土般若雲爾時世尊放六百八十萬億那庾多光等。

     △微笑者報恩經爾時如來熙怡微笑。

     △乞食金剛經爾時如來食時着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等。

     △入禅如光明經是時如來遊于無量甚深法性等。

     △自唱位号如梵網經我今廬舍那方坐蓮華台等。

     △勸人令問即涅槃雲普告大衆大覺世尊将入涅槃若有所疑今悉可問等。

     ▲經四初夏制圓成衆求密義。

     △自述等者違犯禁戒述不自知恣任衆僧舉其過失此則内表無私隐外顯有瑕疵身口托于他人故曰自恣又自陳三法之詞恣舉七聚之罪欲令知過必改省己增修皎潔屍羅凝清律海故也自恣凡有二種五德一舉罪五德謂知時不以非時如實不以虛妄利益不以損減柔軟不以粗犷慈心不以瞋恚二自恣五德謂不愛不瞋不怖不癡如自恣不自恣然自恣通三日七月十四十五十六又修道安樂亦通延日自恣可延至八月十五日(雲雲)菩薩三釋初全約所求覺果所度衆生以得名即全取他名有财釋次則分取他名有财釋第三。

     △覺悟智者分證真故。

     △情慮識者惑未盡故即依主釋。

     △限内者九旬中也。

     △将求密義者文通兩勢一則恣決心中所疑故曰密義二衆來咨求法義意在欲聞楞嚴了義法也。

     ▲二教演真乘。

     △非禅不慧者夫欲說法先須入定從定起說言無謬也。

     △為後軌者釋難也或曰佛常在定何用入禅答雲要作後人軌則也佛有所為皆效效故金剛并緣入對面等。

     △無量義為一乘本者欲顯一乘先說無量義法謂從一法生二道(頓漸)三法(三乘)四果(四位)故一無别一即無量而為一故以無量為一乘本如淨名先說普集經等。

     △必有經目者但雲深奧略故不言也。

     △迦陵者具雲迦陵頻伽此雲好聲。

     △仙者褒之也如雲佛仙神妙等。

     △卵殼者(苦觀切)初出在??時也或苦角切(雲雲)。

     △最勝者苑法師經音金匮中雲如來聲有八勝相一極好二柔軟三和适四尊慧五不女六不誤七深遠八不竭。

     △妙吉祥者一切天人親近供養即獲一切微妙慶瑞之事此菩薩是南天竺憍薩羅國梵德婆羅門子尼拘樹下左脅而生生即能言相好如佛有七寶蓋行住随身又西域記雲此菩薩生時有十種吉祥之相一光明滿宅二甘露垂庭三地湧七珍四地開伏藏五雞生鳳子六豬産龍?七馬産骐驎八牛生白驿九倉變金粟十象具六牙或翻濡首以河沙功德濡潤法身之首也此菩薩在此方歡喜世界作摩尼寶積佛又是七佛祖師。

     △無私不伏者此顯衆鹹心伏也若言伏而心不伏者非真伏也禮雲畏而愛之鄭玄雲心伏也。

     ▲三王臣請供。

     △齋者吾教以不過中食為齊齊者齊也齊其身口故。

     △羞者熟食也波斯匿亦翻和悅。

     △忌舉吉事者于是之日不樂歌也禮雲哭日不歌。

     △諱避其名者體以卒哭後諱名也。

     △宮掖者漢書曰朱虛侯章從勃請卒千人入未央宮掖門注雲非正門在兩旁若人之臂掖法苑珠林音義雲掖者庭也。

     △策掖者扶助之人也即宮娥内官之類也。

     △十德一姓尊謂三皇五帝之裔左貂右蟬之家二位高輔弼丞相監梅阿衡三大富銅陵金谷豐饒侈靡四威德嚴霜隆重不肅而威五智深即胸如武庫權奇超拔六年耆蒼蒼棱棱物儀所伏七行淨即白圭無玷所行如所言八禮備節度庠序世所式瞻九上欽一人所敬十下敬四海所歸韓子雲重厚自居謂之長者。

     △三品居财者居财百億上十億中一億下又守道下别約慈恩解居士也玉藻雲居士錦帶鄭氏注雲道藝之處士也。

     ▲四慶喜無齋循乞二初歸園無請。

     △不随佛受别請者佛召阿難為待者先從佛求三願一佛以故衣施我聽我不受二佛受别請聽我不随三聽我出入無有時節佛贊阿難善哉具足智慧預見譏謙恐人雲為衣食故給奉如來出入若有時節即不能廣利四衆也又具八不思議一不受别請二不受故衣三未斷諸漏入王宮見諸女人而無欲心四侍佛左右不嘗失時五佛說三藏教法一曆耳根曾無遺忘六未得他心智知佛入禅出禅七未得願智而能了知他人現得四果後得四果八能請說所未聞法。

     ▲初正行平等以乞食。

     △日初分者涅槃明四分初諸天食時即醜寅卯時二人法食時即辰巳午時三畜生食時即未申酉時四鬼神食時即戌亥子時今取初分人家正炊爨時故易得也。

     △色與體量應法度者色即薰作绀青之色或赤黑色體即瓦鐵也量即上三鬥下一鬥半中可知也南山雲此姬周之量若唐則上者鬥半下者五升。

     △乞食十利者一為攝受諸有情故二為次第故三為不疲厭四知足五為分布六為不耽嗜七為知量八為善品現前九為善根圓滿十為離我執故。

     △刹利旃陀者略舉初後以攝中間二姓西國凡有四姓一是婆羅門此雲淨行即守道自居二刹帝利此雲田主即君臨奕世三毗舍此雲商賈即貨遷有無也四首陀此雲農人辛勤稼穑者。

     △田主者即賢劫初成天降人種因食地餅粳米男女既形各估田土學耨耕稼奸盜繁興無決斷者遂推一人世欽信者以為民主各輸稅财以歸此人因号田主旃陀正雲旃荼羅此雲嚴熾惡業自嚴行則搖鈴持竹為自标故。

     △魁鲙者魁帥也脍切割也為屠割之主帥也仰效無遮。

     △印可者因佛命問維摩疾自述被诃故不堪任因佛印可故雲佛诃也又淨名诃蓋承佛意故淨名诃即是佛诃也。

     △猜嫌者猜疑嫌惡佛有揀擇也又疑佛嫌我也。

     △隍者枯濠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

     ▲二示遇惡緣。

     △幻術者妖法也。

     △先梵天咒者指祖承也謂娑毗迦羅先師梵天說此咒也如雲某人先禀說。

     △義翻本性者謂過去有婆羅門名蓮華實蓮華實有女名為本性今經又名性比丘尼約此義翻也然有三本摩登伽經一是漢世高譯為一卷二吳支嫌譯為三卷三東晉失譯然三本文節大同其吳本雲佛在給孤獨園晨朝食時阿難持缽乞食分衛還祇陀林于其路次有一大池聚落人衆遊集其上池側有女旃陀羅種執持瓶器來池取水長老阿難往到其所語言姊妹今我渴乏甚須見飲可惠少許女言大德我無所吝但吾身是旃陀羅女若将施者恐非所宜阿難言但時見施不宜久留即以淨水授與阿難阿難飲訖還其所止其去已後此女即取阿難容貌等相深生染心乃至告母母即于舍以生糞塗地布以白帶于此場中燃大猛火用一百八莖妙遏迦華誦咒一周即以一莖投于火中(其咒如經)乃至雲若天若魔等聞我此咒急令阿難至此如此咒已阿難心則迷亂不覺詣旃陀舍等。

     △别解脫戒者梵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