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經義疏釋要鈔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波羅提木叉此雲别解脫身口七支别别防非得解脫故。
△白四所發者一白三羯磨也。
△形願業體者形願業是能發通作無作體即所發惟是無作形即身形屈申俯仰也願即立誓要期于此一形至三法竟時發生于身能為善種業通二義一發動身口營為造作名之為業二業即思業即運意也此總名作戒于正作時若淳重心作即有一類無作與作戒齊生即作俱無作假此二戒為因引生向後無作戒體也即三番羯磨謝後無作戒體随生也納在身中盡形受持此即形俱無作謂形滅戒失也亦名作已無作一成之後更無施作也此之戒體能清身心革凡成聖不與色心相應故曰非色非心非粗浮可見塵大之色亦非四蘊緣慮之心但是要誓造心領受之功熏納在身中以為生善息惡之基全依色心假建立也問畢竟體是何法耶答既雲非色非心依色心假立故不可以形相求也譬如火燒坯器令堅實可用若求堅實體畢竟離器外别無堅實體相但有堅實功能爾或依有部屬不可見無表色為體若據結界之地地行羅刹過之不得義亦無爽戒者警?三業止過防非也是故持則善法恒流曰肥犯則善法不流曰羸也。
△應知不毀吉羅者沈疏結吉羅也既本無心咒力所攝縱然犯戒猶不為罪涅槃雲藥狂咒狂貪狂本業狂因此四狂而破戒者我終不說是人犯戒況經明雲尚未淪溺豈初果人而有犯耶。
三佛垂哀救三初齋畢歸園如來齋了匆匆回園意在說咒解救慶喜淫逼之難問何不即就王宮說咒耶答王宮說咒衆有阙聞藉緣得道讵在一人由是回宣舉衆鹹益又上首文殊領衆他适緣在斯人須至敕遣疏釋文。
△生死智明者三明中一也謂得此智明能知他人死此生彼。
△不二天眼即天眼通見法不異故雲不二又見涅槃生死一也。
△啐啄者如雞抱子内啐外啄如鏡鑒物形對象生皆法爾也。
▲一放光說咒。
△百寶者表具衆德也能破暗障故曰無畏光明。
△千葉寶蓮者華表權蓮表實即千如權實法也。
△佛頂無見故表體寂也。
△光明衆也表相德也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等。
△蓮華是因故表用也修行發智會理意在成就妙果故也。
△表大定智悲者頂定也光智也華悲也蓮華出水開敷見者鹹悅以表無緣大悲拔苦與樂也。
▲三遣咒往救。
△見佛離欲者才蹄佛所便獲三果說圓通已增道損生成無學也。
二正宗分疏二初總叙意。
△正請等者由茲正請正說解行圓彰故節此去為正宗矣。
▲經阿難悲恨請修。
△殷勤等者已悟多聞是失故歸見佛率先請行其所請行惟是圓頓止觀一實大行欲令九界衆生鹹會如來藏體故示邪緣以為發起。
△奢摩他者即體真止既是不思議止止即是觀名即空觀圭峰謂之泯相澄神觀起信雲止者止一切境界相随順奢摩他觀義故。
△三摩雲觀即方便随緣止名即假觀圭峰謂之起幻消塵觀起信雲觀者所謂分别生滅因緣相随順毗缽舍那觀義故。
△禅那雲靜慮即息二邊分别止名即中觀圭峰謂之絕待靈心觀起信雲以此二義漸漸修習不相舍離雙現前故以即一而三即三而一故得止即是觀亦觀即平等故稱曰妙然奢摩他顯止體之靜三摩顯觀體之明禅那即彰明靜之不二故此三法為一經之宏要是趣理之樞機阿難遭難良以阙是六道輪回祇由迷此二乘纏空蓋緣偏是菩薩着中實由異此圓人直至道場即同如來秪由得此。
▲疏釋叙偏失。
△入流小乘初果也。
△極證人者始覺究竟合本覺之人也。
△極證法者所證究竟果也。
二辯觀行相中初翻名總指。
△如圓覺經者彼經雲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内發寂靜經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如來諸如來心于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覺知心性及與根塵皆同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衆由起幻故便能内發大悲輕安此方便者名三摩缽提了知身心皆為挂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锽聲出于外此方便者名為禅那。
▲二通示微妙。
△三義秪在一心者秪是一心三義圓足實無前後亦一時體唯一法義立三名寂故奢摩他照故三摩非寂非照故禅那舉一即具三言三體即一如是妙修方曰楞嚴大定故龍樹雲三智實在一心中得天台雲即空即假即中然天台凡有三種三觀今揀異别相通相二種觀法故雲即天台一心三觀也。
△證涅槃三德者由修三止三觀即證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然則五眼三智無量百千三法無不證得也。
▲二别解方便二初淺深總示。
△淺深雖異俱方便者約解約行或圓通或所歸即皆稱方便也三摩地雲等持亦雲正定方便為能入正定為所入也。
▲二别解中初約解釋。
△了悟發菩提心者下雲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又雲願我早登無上覺于十方界坐道場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
△示三觀者即威德自在章中明奢摩他等三觀顯諸輪即辯音章中以止為首有七一前修止後修觀二前止後禅三前止次觀後禅四前止次禅後觀五前止後齊修觀禅六前齊修止觀後修禅七前齊修止禅後修觀觀為首亦七禅為首亦七又有單止單觀單禅及圓修三法即二十五也既皆先須悟淨圓覺即是以解為方便。
▲二約行釋。
△從聞思修為方便者但取耳根順機易入為得最初方便從者随順也若初心随順聞思修而修即是方便若違而背之即非方便也二同時大衆俱欲欽聞聞所成慧如渴飲水思所成慧如饑啖食修所成慧如服藥病除三慧成就即生滅既滅寂滅現前于是住持秘藏受用法财如蜂采百華成蜜依蜜而活人集萬行證真依真而住。
△願聞甘露法者喻所聞也甘露服之不死妙法聞而常住。
△收視者合掌低頭更無他矚也。
△反聽者耳不随外聲也。
△渴飲者無心睥睨聽者誰暇别觀。
△入語義中者意中現義方發于言今令采義而忘言得意而舍義一覽無遺可謂至妙者也。
△踴躍者歡荷之貌悲喜者傷慶之深也。
三如來乘機廣為開演疏四初指古判二明今判。
△前五科開合之異者今疏妙解一科即振公顯如來藏心妙行即振公修行方便妙位即振師辯地位階差妙名即出聖教名殊今不明辯魔者以魔業即是行所雜故攝在妙行科中也。
△後三段者今趣生差别即振公趣生因果示禅境即振師陳禅那現境并頓漸科也頓漸即禅中所問事也。
三明去取今疏不從己判者遏己揚人推功歸他也。
△沒第八者存則頓漸之外更有餘文收不盡也初顯如來藏心是開圓解失真心本妙迷不覺知于平等中枉受輪回輪回無體即是元常故下文雲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如斯之理佛若不說衆生莫知故托阿難為請以開一切群迷之圓解次明修行方便已去即依解發行也有解不修如貧數寶解行相資涼池可到。
▲初中二初破阿難認妄迷真顯如來藏中五初審其初心二一問發心之始。
△同氣者書曰孔懷兄弟同氣連枝孔者甚也懷者親也謂甚親兄弟同氣相連也。
△天倫即兄弟也詩雲兄弟天倫即情愛均等天然成其兄弟之倫序也又均者同也雖是堂從兄弟情愛恰似同父兄弟一般也。
△疏祖父相傳亦名同氣者雖是堂弟以淨飯與斛飯同祖亦名同氣也。
△修行見愛者本雖正修見愛忽生尚為魔業又在似位見愛未亡是為頂堕(雲雲)。
▲二答舍愛之緣經梵言吠琉璃此雲不遠山寶去楞伽山不遠其山有此寶故一雲遠山寶者出須彌山頂惟鬼神得之也。
△疏暗昧不明者雖有大相不分明顯著凡有七義不如佛相一佛相明好二分明了了三不失處四具足五深入六随智慧行不随世俗七随遠離行。
△純是不淨者有漏色身具五種不淨一種子不淨謂乘過去業識種子攬現在父母精血成故二住處不淨謂母胎中在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常熏穢故三自體不淨合三十六物成故所謂外十二即發毛爪齒眵淚涕唾垢穢便利次次有十二即十二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内有十二脾腎心肺肝膽腸胃赤痰白痰生藏熟藏四自相不淨九孔常流不淨物故五究竟不淨一旦命終膀脹爛壞臭惡狼藉不堪見聞。
△純不淨者誠不虛也。
△互生愛欲者若男胎于母起愛作妻婦想女胎于父起愛作夫婿想故俱舍雲九處命終心皆須生愛想。
△歌羅邏者梵語也或雲羯邏藍此翻雜穢狀似凝酥此胎中一七之稱也二七名遏部昙此雲疱三七名閉屍此雲凝結狀似熟血四七名犍男此雲凝厚漸堅硬故五七名缽羅奢佉此雲形位具諸根故六七名發毛位有毛發爪齒生故七七名具根位五根圓滿故。
△五谷者黍稷麻麥豆也。
△革者生皮也。
△展轉比者以閻浮金比四天王金閻浮金猶如聚墨展轉比至夜摩天金夜摩金比迦葉身金夜摩金猶如聚墨又以迦葉身金比如來身金迦葉身金猶如聚墨也。
△以愛舍愛者舍愛粗身反愛淨質所愛之境雖殊能愛之心匪别故圓覺雲種種取舍皆是輪回等蓋是見相實有而發其心則生滅宛爾金剛雲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又雲若以色見我是人行邪道淨名雲夫出家是無為法無利無功德是真出家出二死家栖三德舍般若雲無有如來為如來者苟能如是無見而見無發而發始為真正發出家心也今以愛心出家故未盡善也。
初總彰淪溺。
△佛言善哉者略贊阿難所述也雖離粗重亦甚為難故贊善哉未為真正發心故不重言善也。
△當知一切衆生者總而言之十界無□衆生欲破阿難是妄先責一切衆生意顯一人既爾衆多亦然佛慈無緣廣大若此。
▲初。
△迷真不知者無明不了也以不了故全迷三德成三道故所以枉受轉回也。
△性淨明體者性即法身淨即解脫明即般若意雲若識性淨明心即無生死相續也。
▲二認妄。
△認他虛想者認者執着也攀緣之心刹那生滅非本心源故稱曰他從緣暫有當處即無全由想象而生故曰虛想由迷不了但見随塵想象之心認為自己心性此心緣會即有緣散即無如此不常安得保為真實下雲若汝執吝分别覺觀為自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别有全性等大似不識鏡體認象為鏡失之甚也若知象全是鏡象亦無遺然此所明約破妄顯為病重者真須打破執情拂除群妄的指性常令是非明白然後始可會妄全真若根利惑薄可指一念即是元常如世良醫随病與藥故也。
三勸直語。
△真發明性者發明真性也山根曰礭也。
▲引證。
△同一道者無一佛而不以直心得出生死也事直則理直也。
△脫苦得樂者脫二死苦得二真樂也。
△向理之心無别岐路者理既惟一能向讵差謂修無作正定離二邊邪曲故曰直也。
△三心者起信雲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衆生苦故正念真如即向理也。
△二行根者深心大悲心即是自利利他也。
▲三結益。
四問其見愛二初問。
△誰為愛樂者此正徴诘愛見兩門也前雲我見如來三十二相等即是見也又雲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是以渴仰從佛剃落是愛也。
△指見謬稱者雲将眼見也。
△三空者人法及俱空。
▲二答。
△單牒者秪言如是愛樂不言其見。
△雙指者而雲用我心目。
△豈惟等者不了根識本空執為實有即迷法空也于此計有主宰即是人我見愛也。
△皆由根識更非他物者秪由根識妄生取着起惑系縛不得解脫下文雲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流轉生死結根更非他物等。
五辯真妄二初推妄所在七一破内中初牒前以語意雲
△白四所發者一白三羯磨也。
△形願業體者形願業是能發通作無作體即所發惟是無作形即身形屈申俯仰也願即立誓要期于此一形至三法竟時發生于身能為善種業通二義一發動身口營為造作名之為業二業即思業即運意也此總名作戒于正作時若淳重心作即有一類無作與作戒齊生即作俱無作假此二戒為因引生向後無作戒體也即三番羯磨謝後無作戒體随生也納在身中盡形受持此即形俱無作謂形滅戒失也亦名作已無作一成之後更無施作也此之戒體能清身心革凡成聖不與色心相應故曰非色非心非粗浮可見塵大之色亦非四蘊緣慮之心但是要誓造心領受之功熏納在身中以為生善息惡之基全依色心假建立也問畢竟體是何法耶答既雲非色非心依色心假立故不可以形相求也譬如火燒坯器令堅實可用若求堅實體畢竟離器外别無堅實體相但有堅實功能爾或依有部屬不可見無表色為體若據結界之地地行羅刹過之不得義亦無爽戒者警?三業止過防非也是故持則善法恒流曰肥犯則善法不流曰羸也。
△應知不毀吉羅者沈疏結吉羅也既本無心咒力所攝縱然犯戒猶不為罪涅槃雲藥狂咒狂貪狂本業狂因此四狂而破戒者我終不說是人犯戒況經明雲尚未淪溺豈初果人而有犯耶。
三佛垂哀救三初齋畢歸園如來齋了匆匆回園意在說咒解救慶喜淫逼之難問何不即就王宮說咒耶答王宮說咒衆有阙聞藉緣得道讵在一人由是回宣舉衆鹹益又上首文殊領衆他适緣在斯人須至敕遣疏釋文。
△生死智明者三明中一也謂得此智明能知他人死此生彼。
△不二天眼即天眼通見法不異故雲不二又見涅槃生死一也。
△啐啄者如雞抱子内啐外啄如鏡鑒物形對象生皆法爾也。
▲一放光說咒。
△百寶者表具衆德也能破暗障故曰無畏光明。
△千葉寶蓮者華表權蓮表實即千如權實法也。
△佛頂無見故表體寂也。
△光明衆也表相德也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等。
△蓮華是因故表用也修行發智會理意在成就妙果故也。
△表大定智悲者頂定也光智也華悲也蓮華出水開敷見者鹹悅以表無緣大悲拔苦與樂也。
▲三遣咒往救。
△見佛離欲者才蹄佛所便獲三果說圓通已增道損生成無學也。
二正宗分疏二初總叙意。
△正請等者由茲正請正說解行圓彰故節此去為正宗矣。
▲經阿難悲恨請修。
△殷勤等者已悟多聞是失故歸見佛率先請行其所請行惟是圓頓止觀一實大行欲令九界衆生鹹會如來藏體故示邪緣以為發起。
△奢摩他者即體真止既是不思議止止即是觀名即空觀圭峰謂之泯相澄神觀起信雲止者止一切境界相随順奢摩他觀義故。
△三摩雲觀即方便随緣止名即假觀圭峰謂之起幻消塵觀起信雲觀者所謂分别生滅因緣相随順毗缽舍那觀義故。
△禅那雲靜慮即息二邊分别止名即中觀圭峰謂之絕待靈心觀起信雲以此二義漸漸修習不相舍離雙現前故以即一而三即三而一故得止即是觀亦觀即平等故稱曰妙然奢摩他顯止體之靜三摩顯觀體之明禅那即彰明靜之不二故此三法為一經之宏要是趣理之樞機阿難遭難良以阙是六道輪回祇由迷此二乘纏空蓋緣偏是菩薩着中實由異此圓人直至道場即同如來秪由得此。
▲疏釋叙偏失。
△入流小乘初果也。
△極證人者始覺究竟合本覺之人也。
△極證法者所證究竟果也。
二辯觀行相中初翻名總指。
△如圓覺經者彼經雲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内發寂靜經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如來諸如來心于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覺知心性及與根塵皆同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衆由起幻故便能内發大悲輕安此方便者名三摩缽提了知身心皆為挂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锽聲出于外此方便者名為禅那。
▲二通示微妙。
△三義秪在一心者秪是一心三義圓足實無前後亦一時體唯一法義立三名寂故奢摩他照故三摩非寂非照故禅那舉一即具三言三體即一如是妙修方曰楞嚴大定故龍樹雲三智實在一心中得天台雲即空即假即中然天台凡有三種三觀今揀異别相通相二種觀法故雲即天台一心三觀也。
△證涅槃三德者由修三止三觀即證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然則五眼三智無量百千三法無不證得也。
▲二别解方便二初淺深總示。
△淺深雖異俱方便者約解約行或圓通或所歸即皆稱方便也三摩地雲等持亦雲正定方便為能入正定為所入也。
▲二别解中初約解釋。
△了悟發菩提心者下雲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又雲願我早登無上覺于十方界坐道場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
△示三觀者即威德自在章中明奢摩他等三觀顯諸輪即辯音章中以止為首有七一前修止後修觀二前止後禅三前止次觀後禅四前止次禅後觀五前止後齊修觀禅六前齊修止觀後修禅七前齊修止禅後修觀觀為首亦七禅為首亦七又有單止單觀單禅及圓修三法即二十五也既皆先須悟淨圓覺即是以解為方便。
▲二約行釋。
△從聞思修為方便者但取耳根順機易入為得最初方便從者随順也若初心随順聞思修而修即是方便若違而背之即非方便也二同時大衆俱欲欽聞聞所成慧如渴飲水思所成慧如饑啖食修所成慧如服藥病除三慧成就即生滅既滅寂滅現前于是住持秘藏受用法财如蜂采百華成蜜依蜜而活人集萬行證真依真而住。
△願聞甘露法者喻所聞也甘露服之不死妙法聞而常住。
△收視者合掌低頭更無他矚也。
△反聽者耳不随外聲也。
△渴飲者無心睥睨聽者誰暇别觀。
△入語義中者意中現義方發于言今令采義而忘言得意而舍義一覽無遺可謂至妙者也。
△踴躍者歡荷之貌悲喜者傷慶之深也。
三如來乘機廣為開演疏四初指古判二明今判。
△前五科開合之異者今疏妙解一科即振公顯如來藏心妙行即振公修行方便妙位即振師辯地位階差妙名即出聖教名殊今不明辯魔者以魔業即是行所雜故攝在妙行科中也。
△後三段者今趣生差别即振公趣生因果示禅境即振師陳禅那現境并頓漸科也頓漸即禅中所問事也。
三明去取今疏不從己判者遏己揚人推功歸他也。
△沒第八者存則頓漸之外更有餘文收不盡也初顯如來藏心是開圓解失真心本妙迷不覺知于平等中枉受輪回輪回無體即是元常故下文雲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如斯之理佛若不說衆生莫知故托阿難為請以開一切群迷之圓解次明修行方便已去即依解發行也有解不修如貧數寶解行相資涼池可到。
▲初中二初破阿難認妄迷真顯如來藏中五初審其初心二一問發心之始。
△同氣者書曰孔懷兄弟同氣連枝孔者甚也懷者親也謂甚親兄弟同氣相連也。
△天倫即兄弟也詩雲兄弟天倫即情愛均等天然成其兄弟之倫序也又均者同也雖是堂從兄弟情愛恰似同父兄弟一般也。
△疏祖父相傳亦名同氣者雖是堂弟以淨飯與斛飯同祖亦名同氣也。
△修行見愛者本雖正修見愛忽生尚為魔業又在似位見愛未亡是為頂堕(雲雲)。
▲二答舍愛之緣經梵言吠琉璃此雲不遠山寶去楞伽山不遠其山有此寶故一雲遠山寶者出須彌山頂惟鬼神得之也。
△疏暗昧不明者雖有大相不分明顯著凡有七義不如佛相一佛相明好二分明了了三不失處四具足五深入六随智慧行不随世俗七随遠離行。
△純是不淨者有漏色身具五種不淨一種子不淨謂乘過去業識種子攬現在父母精血成故二住處不淨謂母胎中在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常熏穢故三自體不淨合三十六物成故所謂外十二即發毛爪齒眵淚涕唾垢穢便利次次有十二即十二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内有十二脾腎心肺肝膽腸胃赤痰白痰生藏熟藏四自相不淨九孔常流不淨物故五究竟不淨一旦命終膀脹爛壞臭惡狼藉不堪見聞。
△純不淨者誠不虛也。
△互生愛欲者若男胎于母起愛作妻婦想女胎于父起愛作夫婿想故俱舍雲九處命終心皆須生愛想。
△歌羅邏者梵語也或雲羯邏藍此翻雜穢狀似凝酥此胎中一七之稱也二七名遏部昙此雲疱三七名閉屍此雲凝結狀似熟血四七名犍男此雲凝厚漸堅硬故五七名缽羅奢佉此雲形位具諸根故六七名發毛位有毛發爪齒生故七七名具根位五根圓滿故。
△五谷者黍稷麻麥豆也。
△革者生皮也。
△展轉比者以閻浮金比四天王金閻浮金猶如聚墨展轉比至夜摩天金夜摩金比迦葉身金夜摩金猶如聚墨又以迦葉身金比如來身金迦葉身金猶如聚墨也。
△以愛舍愛者舍愛粗身反愛淨質所愛之境雖殊能愛之心匪别故圓覺雲種種取舍皆是輪回等蓋是見相實有而發其心則生滅宛爾金剛雲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又雲若以色見我是人行邪道淨名雲夫出家是無為法無利無功德是真出家出二死家栖三德舍般若雲無有如來為如來者苟能如是無見而見無發而發始為真正發出家心也今以愛心出家故未盡善也。
初總彰淪溺。
△佛言善哉者略贊阿難所述也雖離粗重亦甚為難故贊善哉未為真正發心故不重言善也。
△當知一切衆生者總而言之十界無□衆生欲破阿難是妄先責一切衆生意顯一人既爾衆多亦然佛慈無緣廣大若此。
▲初。
△迷真不知者無明不了也以不了故全迷三德成三道故所以枉受轉回也。
△性淨明體者性即法身淨即解脫明即般若意雲若識性淨明心即無生死相續也。
▲二認妄。
△認他虛想者認者執着也攀緣之心刹那生滅非本心源故稱曰他從緣暫有當處即無全由想象而生故曰虛想由迷不了但見随塵想象之心認為自己心性此心緣會即有緣散即無如此不常安得保為真實下雲若汝執吝分别覺觀為自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别有全性等大似不識鏡體認象為鏡失之甚也若知象全是鏡象亦無遺然此所明約破妄顯為病重者真須打破執情拂除群妄的指性常令是非明白然後始可會妄全真若根利惑薄可指一念即是元常如世良醫随病與藥故也。
三勸直語。
△真發明性者發明真性也山根曰礭也。
▲引證。
△同一道者無一佛而不以直心得出生死也事直則理直也。
△脫苦得樂者脫二死苦得二真樂也。
△向理之心無别岐路者理既惟一能向讵差謂修無作正定離二邊邪曲故曰直也。
△三心者起信雲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衆生苦故正念真如即向理也。
△二行根者深心大悲心即是自利利他也。
▲三結益。
四問其見愛二初問。
△誰為愛樂者此正徴诘愛見兩門也前雲我見如來三十二相等即是見也又雲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是以渴仰從佛剃落是愛也。
△指見謬稱者雲将眼見也。
△三空者人法及俱空。
▲二答。
△單牒者秪言如是愛樂不言其見。
△雙指者而雲用我心目。
△豈惟等者不了根識本空執為實有即迷法空也于此計有主宰即是人我見愛也。
△皆由根識更非他物者秪由根識妄生取着起惑系縛不得解脫下文雲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流轉生死結根更非他物等。
五辯真妄二初推妄所在七一破内中初牒前以語意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