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經義疏釋要鈔卷第二

關燈
若知心目所在二障塵勞此可伏矣或可塵勞便是心目以染污勞累故初引他為例中。

     △異生識心居在身内意例佛心亦在身内佛眼在面例衆生眼亦複在面生佛既爾我之心眼豈不然耶。

     ▲二指已結答。

     △故指浮根者根有二種一勝義根即清淨四大所造屬不可見有對色二浮塵根是外四大所造屬可見有對色為勝義所依。

     △四塵者色香味觸也然二種根皆二具八法(雲雲)。

     △面與身中心眼定處者面是眼所處身是心所處。

     二破初問境内外。

     △計宗危者喻既見堂内外法亦須然向下法合但見外而不見内法喻不齊所以計宗危堕。

     ▲二示益安懷。

     △妙莊嚴路者妙莊嚴是果路是因由修首楞嚴因路能遠趣莊嚴果海也莊嚴之路爾标宗歎德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标宗也十方如來下是歎德初引例正問。

     △亦有衆生者亦者别上之義也還更有人但見堂外不見堂内以否。

     三合喻奪破三初正奪。

     △心能靈鑒内外俱緣者堂内堂外皆能緣也或可内是緣比量外是緣現量又心靈者汝心甚靈利于一切事靡不了知還有衆生先不見身中後方見外否。

     △腑藏者五藏六腑也白虎通雲五藏即肝心肺腎脾六腑者為五藏之官府也即胃為脾之府膀胱為肺之府三焦為腎之府膽為肝之府大腸小腸為心之府也。

     ▲二縱破。

     △爪生等者意雲心肝在内暗密難知容許不見秪如爪生發長等連内及外粗浮轉動何以不見。

     ▲三反責。

     △必不内知者意雲汝心定不能見内五藏六腑将知心不在内也畢竟居存甚處又卻見外。

     △昵者近也。

     ▲二結破。

     △境風外動者楞伽雲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等此明由境牽生第六識也即由法生故種種心生也然茲結破未指此心全是虛妄者要引阿難種種推劃令情盡理窮不生倒執故也由是直至下文七處徴心之後方始指雲此非汝心等。

     二破在外初正立。

     △謝非立是者謝執在内之非立今在外之是也。

     ▲初引喻領悟前非。

     △所以者何者意雲所以此心不在内者何謂也此可立比量領前在内之非雲心有法定不在内故為宗因雲不見五藏故同喻如室外燭燭不在室故不能照室心不在内故不見五藏。

     ▲二蹑喻成立今義亦可立量成今在外之是雲心有法定在外故為宗因雲見外不見内故同喻如室外燈室外燈照外不照内身外心見外不見内。

     △是義必明者此在外之義必定明白請無惑也将請也此義決定如佛所談了義教也。

     正破初引例一多同飽問。

     △抟食者可抟握故新雲段食但有形段皆可攝也。

     △宿訓預者論語雲子路無宿諾孔安國注雲宿預也孤山雲凡齊經宿方食待明相也故以宿名齊也如漢書名麥為宿麥顔師古雲秋冬種之經歲方熟故雲宿麥例如守狗路馬等蓋犬能守禦因是名狗為守狗也。

     ▲二自他殊體答。

     △軀命不同者雖皆羅漢其奈各有父母所生形軀壽命不同也然一多之喻配合法上應随經文而轉若以一人喻心衆人喻身配下則心所知身不能覺二句意雲若許一人食衆人同飽即容汝身在身外知時身亦能知又将一人喻身衆人喻心将配覺在身際心不能知二句意雲若一人食時衆人亦飽則許汝身處有知之時在外之心亦知也。

     ▲二約見驗其相知。

     △雲何在外者心既在外如人自食不及他飽應須眼見不及心知今既相知雲何說言在心外耶三破潛根中初舉喻合法。

     △彼根随見随即分别者上随者任也下随者逐也意雲随任眼根照一境時此心随逐根後便起分别也。

     △同喻不成者法喻不齊也此是因明家阙量也。

     △比量者須三支無過方能成立于法今既同喻不成即不能成立于法既無同喻即三支阙也或有宗因無喻或有宗喻無因或有因喻無宗等皆名阙量今既喻則遠近俱見法則但見山河不見其眼故不可以琉璃為同喻也。

     △不覺随語過生者法喻不齊過也。

     ▲二破中初蹑喻定其俱見。

     △略牒者合雲如汝所言潛根内故猶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兩眼者。

     △問答極成者謂道理分明兩家共許故曰極成今立琉璃籠眼之時琉璃與境俱見彼此分明許可也。

     ▲三縱見不見鹹失。

     △若見眼者者牒計詞也意雲我見境時亦見其眼有何過耶汝既雲根取境時心便随根分别今卻敵對顯是所分别境也。

     △二過者不齊與相違過也。

     四破見内初約見暗以成立。

     △七竅者眼耳鼻三雙及口也初對眼不屬内。

     △雲何成内者責破也既在眼前雲何卻稱為内應立量破雲汝眼見暗是有法定非内故為宗因雲與眼作對故諸有對境皆在前故同喻如色空等境凡所取境不離色空明暗色空明三既在眼前暗亦須在前也二外台成焦腑汝處幽室是有法(此名前陳謂之宗依)應汝焦腑為宗(此名後陳亦曰宗體須以二句合方成體合雲幽室即焦腑焦腑即幽室将前挂後将後挂前方曰谄宗)因雲以同是暗故同喻如汝所見暗。

     ▲二破不對。

     ▲初牒計奪破。

     △若離外見内對所成者阿難雲我所見暗是閉眼所見暗室之暗是開眼所見今如來将開眼之暗難我閉眼之暗有甚交涉故牒雲若離開眼外見之暗唯取閉眼見暗為内對所成者。

     △無執麻者勖人理長即就也莫如愚人擔麻遇金不取也。

     △何不見面者夫眼取境秪是向前今卻反見身中之暗既能反見身中亦合反見自面若不反見于面亦不反見身中故雲成則俱成破則俱破也。

     ▲二展轉縱破四初在空非内同他破。

     △自非汝體者謂此心眼既離汝身處于虛空自然不是汝心眼體也又亦可作身體之體謂心眼既在空中即汝現前身體即非是汝身體也以是所見境故以無心眼故疏雲二過即不在内及非汝體之二過也。

     △同喻如他者他人能見汝面非是内故汝之心眼能見面故亦應非内也。

     ▲二他見還同己體破。

     △佛亦見汝應是汝身者汝之心眼處在别處能見汝面故定汝身我亦處在别處能見汝面合是汝身。

     ▲疏。

     △設或不許等者反顯也理合有之但是文略也應立量雲汝之心眼是有法非汝身故為宗因雲在别處見汝面故同喻如如來如來能見汝面不是汝身應知心眼能見汝面亦非汝身。

     ▲三根身互阙能知破。

     △身若有覺眼必無知者處空之眼處必無知覺也。

     五破随合初引經成立前之四處皆以自己成立道理盡被除自此已去并是引聖言量而建立也。

     △由心生等是楞伽經。

     △三境者由不如實知成阿賴耶變起根身種子器世間也故起信雲以有能見心故境界妄現。

     △境界風動能起識浪者由心生境不了虛妄全是自心執境外來起心分别故雲能起識浪即起事識分别也論雲以有境界緣故複生六種相等。

     △即思惟體者今我現起推度心之處所即于能推體便是我心但有境處心即随生也初破無體。

     △是心無體者既随境有畢竟自無體性若實有體境不對時終不可滅。

     △一法雲何合者論雲染法染者一一法雲何合染法染者異異法雲何合。

     △是義不然者世間秪有六塵與十八界合今執無體有合大似執有第七塵與十九界合必無其理也應立量雲随境生心畢竟無宗因雲無體合故如十九界與七塵合。

     ▲二破有體初正奪破。

     △汝所知心者有所了知也。

     △難同前破者内則同前在内理須先見五藏外則同前何不見面。

     ▲二破轉救。

     △心知非眼者意雲心自是知非是眼見。

     ▲二破。

     △門但能通無礙。

     △見須假人亦似浮塵眼根但是見緣照了分别須籍于心故以死者破之。

     ▲别破中。

     △桎有所者如本觸左臂亦了了知是觸左臂也。

     △何體為汝者心既多種即成多人以一心成一人故于多人中何體是阿難正當體耶。

     六破中間二初引經成立。

     △談實相等者既談實相即顯常住真心也非根識故不在内非塵境故不在外今阿難妄立心在根塵中間也。

     △相知者意雲心若在外合不相知但以合字助亦可也。

     ▲推破二初定其中位。

     △中必不迷者立此中間道理必定明了更無所惑也此先按定後破之也。

     △身處者處即依報也。

     ▲初在身無中破。

     △若在身者牒計也阿難意雲我以正報身上立中故牒破之。

     △在邊非中者在邊二字牒非中二字破下句亦然若言在邊非可謂之中也故雲非中。

     ▲二在處不定破。

     △表體既混者如以一标表此是中若在西望此表表則在東若東觀此表表則在西故知此表名(去聲)為東亦得西亦得也故疏雲東西南北皆可道故。

     ▲二托根境立中初立。

     △如世尊言者指佛于權小教中說雲眼色為緣生眼識也。

     ▲二破初若兼成雜破。

     △物體雜亂者既兼根境根境須雜物本是無知今須有知以雜著有知根故根體本是有知今須無知以雜着無知物故如水雜塵混然無别也或可中間心有知與不知之雜故雲物體雜亂。

     ▲二不雜非中破。

     △物非體知者阿難意雲雖兼根境其實不雜不妨物自無知根自有知故雲物非體知故破雲若然即中義不成也若二物相應可說有中今根境各立則二體全别如何立中中論雲異法雲何合以不合故中不成也如教雲二和生識今既根境不雜則失和合義也和義既無無生識理故雲成敵兩立雲何為中。

     ▲二破不兼。

     △兼二不成者不兼根境二法而成也。

     △即無體性等者若存根境可生中間之識根境既無教誰生得識之體性體性既無名(去聲)何為中故雲中何為相又即無體性者若汝之識不兼根境則根境都無體性根境體性既無則無以生中間之識故雲中何為相。

     七破無著初引經成立。

     △不知佛意破妄無體者佛為遣彼妄執令知諸法無性全是一真則了法法皆無所得故雲無著不執令知諸法無性全是一真則了法法皆無所得故雲無著不了此旨便執不着是我真心。

     △三際求心者此豎約三世破也。

     △不在内外等約橫破也。

     △執此無著亦是妄想者若謂有無著心正是倒執舍一取一藥還成病也恰同楞伽雲若執無體為心量即正是其心量也故雲我說為心量。

     ▲二推破二初牒計雙徴。

     △為在為無者意問此無著心為着一切法中為不着一切法中。

     ▲初不在同無破。

     △無則同于龜毛兔角者兔角者阿難計雲一切法中無不着心故牒破也無則兩字是牒同于下是破亦可立比量破雲汝不着心是有法定畢竟無故為宗因雲一切法中無故同喻如兔角龜毛兔角龜毛無故故不着一切法也今汝不着心亦畢竟無故所以不着一切法也更名何為無著之心故雲雲何不着也。

     ▲二有體成着破。

     △有不著者牒計也阿難計雲不着之心實有體性何謂無耶遂即破雲不可名無既雲實有體性即不可言不在一切法中也。

     ▲三雙指二過結責前非。

     △無相則無者半牒半破下句亦然。

     △非無者有也。

     △即相者即在一切相也。

     △相有即在者在猶着也一切法中既有不着之心則顯是有着何謂無著故責雲雲何無著上來七處廣其道理破妄所依若是利根即達妄想本空無常體遍纖塵不礙等佛斯須也其如情牢執固者理須更盡破除方無所惑也。

     疏初叙意。

     △欲推妄體者即能依心也。

     ▲二定處。

     △似破能依者似破心也然但挾能破所也。

     首楞嚴經義疏釋要鈔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