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經義疏釋要鈔卷第一并序
關燈
小
中
大
悟如人因地而倒因地而起也悟入等即種熟脫也。
△兼為餘性等者定性聲聞定性緣覺及無種性人也二乘之人實不定性但聞斯教決定回心且無性之人但無善性傥聞今教善種自成遇緣發起必當成佛楞伽說二種闡提一大悲菩薩二斷善根衆生佛說永不入者雖大悲菩薩應知無信之但得聞教後必悟入也。
△三聚者聚猶衆也每類非一故稱衆也然有三乘不同若以五無間業衆生為邪定學無學人為正定餘漏無漏人為不定即小乘說若以無種性人為邪定菩薩性人為正定不定性人為不定即權教說若以一切異生為邪定三賢已去為正定十信為不定即實教說今經即唯實也。
五能诠體性中初标章上雖已明教所被機未委一代教法以何為體而能诠辯無量事理耶故以四門辨之然今辯體不同天台五重玄義辨體彼明所诠之體如今經以如來藏心為體維摩不思議為體法華實相為體等今此是顯能诠之體即當體體然據歸性門亦攝所诠之體則此通彼局也。
▲初随相門。
△聲名句文者聲是教主言音名句文是聲上屈曲诠表然有三義一唯以聲為教體二唯以名句文為體三通四法為體若但取聲唯是徑捷之聲且無诠表若唯名句文又文等無所依故以名句文但是聲上用故若無所依之聲則名等何有故須通取。
△體用假實者聲是實即不可見有對色名句文是假屬不相應行法非色非心但約分位假立論雲名诠自性句诠差别(雲雲)亦可通取一切法為教體但能生物解即為教體如靈雲見桃華得道等淨名雲有以光明作佛事有以菩提樹作佛事乃至雲八萬四千塵勞衆生為之疲勞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楞伽雲有佛國土直視不瞬口無言說有佛國土動身名為說法且香積世界餐香飯而三昧成極樂國土聽風歌而正念圓絲竹可以傳心目擊以之存道隻如今經二十五聖于十八界七大性皆獲悟入此讵唯名句文耶天台師雲手不執卷常讀是經口無言聲遍讀衆典佛不說法常聞梵音心不思惟遍照法界。
△若不等者如世功韻玉篇不屬詩書禮樂故不可以教化下民移風易俗是故挾所诠義俱為教體天台明教行理三種經旨于此。
▲二唯識門前二等者能诠所诠也此二教體下離識所變也經雲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故知能所诠法皆從識變。
△本質影像之異者謂以衆生為緣故于妙觀察智淨識演出八音四辨之聲教名本質教衆生由佛聲教為緣故于自心變起影像而緣名影像教斯乃衆生諸佛互為增上緣也唯識雲展轉增上力二識成決定若對五教通以四句揀之謂唯本非影愚法小乘唯影非本終教亦本亦影始教非本非影頓教具足四句圓教(雲雲)。
▲三歸性門前收差别之教但唯一識今明此識但是一心一心即真如也如水成波波全歸水故圭山雲識如幻夢但是一心。
▲四無礙門即事事無礙法法相融生死真如夷齊一貫方為極唱。
△心境下正顯無礙之相也心即唯識門境即随相門理即歸性門事即重指随相唯識二門要成句故重言之也此之三門即一論三即三而一互相依倚互相無礙應知言色時一切皆色一切是經舉識時一切皆識全識是經故得動止縱橫無非教體也。
△以一心法有二門故者出所以也故者所以義如上心境理事無礙者由一切法不離真如生滅二門故又此二門全即一心故歸性即真如門随相唯識即生滅門二門不二即是一心故得交徹無礙也。
六所诠宗趣初标章一部所崇曰宗宗之所歸曰趣然今家明宗若望天台五重玄義即含體宗用三科如來藏是體非因非果修首楞嚴妙定能取于體通因通果是宗惑業消滅起大神用是用若欲會者圓融之教開合頗齊彼以即一而三故體宗用分以彰修性之殊此以即三而一故三法合說乍似相反其實相成。
▲初統論諸教。
△統論等者吾教自淺之深皆以因緣為宗儒即宗于五常道則宗于自然佛則宗于因緣一言因緣有内有外外即如以種子為因水土人時為緣而芽得生又如泥團為因輪繩陶師為緣而器得成内因緣者然有世間因緣出世間因緣世間者十二因緣也無明為因行支為緣名色等方得生起若出世因緣者即自性本覺内熏為因師教善友外熏為緣則能成就佛果是知吾教淺深雖異因緣是同如佛以願力為因須假度生為緣若無衆生佛不說法然有四種不同一因緣故生死成壞涅槃雲我觀諸行生滅無常雲何得知以因緣故知二因緣故即空故龍樹雲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三因緣故即假如鏡像水月等緣會不得不現四因緣故即中若言不從因緣即是定有定無則堕斷常之過故中論雲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然因緣是一由四人觀之有異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中智觀故得緣覺菩提上智觀故得菩薩菩提上上智觀故得佛菩提故知佛教因緣收盡。
△宗途五者一随相法執宗即小乘諸師依阿含等經以造婆沙俱舍等論二真空無相宗即龍樹提婆依般若等經以造中觀等論三唯識法相宗即天親無著依深密等經以造唯識等論四如來藏緣起宗即馬鳴堅慧依楞伽等經以造起信等論五圓融具德宗即華嚴宗天親菩薩造論解釋今經約文廣略當四約義尊勝應五。
二别顯今經中初拟他解初總。
△注偏計等者如夜見繩迷謂為蛇蛇豈有實但是情有夜見杌木謂之為鬼亦複如是偏計妄法亦爾情中則有理上元無如病目見華華實無故故唯識雲由彼彼遍計偏計種種物此偏計所執自性無所有金剛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起信雲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等未審今經之中還有此文否故注雲如虛空等下雲見與見緣如虛空華本無所有等。
△妄為色空等者下雲本是妙明無上菩提妄為色空及以聞見如第二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注依他等者前約脫體無故雲空今乃假有本自寂然如日中見影影本自寂雖依身有身實不嘗現影如鏡中像非從内出非從外入見時不是新生不見亦非滅去故寂如依麻有繩繩全假立麻雖做繩麻性不變依他之性亦爾不待破除本自寂也唯識雲依他起自性分别緣所生妙經雲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又雲世間相常住等。
△注當處等者下雲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随處滅等。
△藏性圓滿者計蛇之繩謂鬼之木做繩之麻此三俱喻藏性也既知心境元寂則顯藏性本圓一切衆生不能空寂心境故藏性弗及顯現若能空寂則得藏性圓彰也。
△注此見等者下雲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雲何于中有是非是又雲見與見緣似現前境元我覺明。
△凡聖平等者由圓滿故平等也圓覺雲始知衆生本來成佛淨名雲衆生如彌勒如草木如。
△迷悟等者下經雲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來迷悟死生了不可得。
△聖凡無二路者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
△生死涅槃等者下雲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虛妄華相等。
△忘情者行人由達心境空寂故自然喪己妄情一念不生即同于佛也。
△則汝心中者下雲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等。
△旋流無妄者下文揀圓通文也彼雲今此娑婆界聲論得宣明衆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旋流獲無妄等。
△等佛者隻為情生智隔想變體殊若乃忘情與佛平等。
△即同如來者下雲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于一毛端現寶王利坐微塵裡轉大法輪。
△方便易成就者下雲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方便易成就堪與教阿難及末劫沉淪等。
△三緣等者下雲汝但不随分别世間業果衆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等。
△永絕輪回等者業惑才消輪回自絕故圓覺雲知彼如空華即能免流轉。
△若得妙發等者下雲若得妙發三摩提者則妙常寂尚無不殺不盜不淫雲何更随殺盜淫事。
△有無二無者即有殺盜淫無殺盜淫俱無也下雲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二無無二亦滅等。
△起大神用者三惑二死既亡三智五眼圓發性德妙用自此而彰也。
△不須天眼等者三漸次文文雲是修行人先持聲聞四棄八棄執身不動後行菩薩清淨律儀執心不起禁戒成就乃至雲是清淨人修三摩提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睹佛聞法得大神通。
△安樂者得禅定樂也又得涅槃常樂我淨之樂。
△身心快然等者下雲阿難與諸大衆蒙佛開示慧覺圓通得無疑惑俱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無礙等。
△自在者不着涅槃生死也。
△一為等者下雲我以不生不滅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于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等。
▲二。
△别五對者一以說教為宗義意為趣二事法為宗顯理為趣事即義中所诠三科五蘊破妄顯真等事也诠此事者為顯理故三理境為宗修行為趣境即所觀真理為對能觀智故稱之曰境四以修行為宗藏體寂滅為趣五以藏性寂滅為宗起大神用為趣。
△相由者由教故有義由義故顯理顯理故修行修行故趣寂趣寂故起用起用故出假利生其猶于鏡垢盡明彰物對像現爾。
二随要釋中初約解行。
△許示者經雲有三摩提名大佛頂具足萬行等。
△徴解者卻反徴問出家本懷也經雲汝我同氣情均天倫當初發心于我法中見何勝相頓舍世間深重恩愛直至第三卷經終盡是開示阿難圓解一約修證。
△雖獲等者即下請行之文下雲我今猶如旅泊之人雖獲大宅要因門入等然據今文總有三重謂解行證今示下經但引解行之文而不引趣證文者意雲行成必證事可知也又入通能所行證雙該也。
△若欲具明者應雲解如來藏為宗謂佛許示真修卻約心見徴解行首楞嚴定為趣故下請雲雖獲大宅要因門入等次修此真定為宗證彼藏體為趣下雲我以不生不滅合如來藏等七教迹前後。
△集者即結集此經之人也。
△約類總為一部者雖非一含所談而其所诠法義相同故合為一也如人說事聞者有疑遇他事故不遑咨問及後再面方獲咨詢以決前疑也今亦如是時雖不同隻是一經之事如華嚴七處九會但一經耳。
△匿王緻疑者叙外道之說疑身死後斷滅也下雲我聞迦旃延毗羅胝子鹹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等。
△阿難疑問者下經佛雲一人成道依正鹹真今佛成道何故複有地獄餓鬼畜生等道乃至舉琉璃王善星比丘生身陷獄為有定處為無定處等。
△誅釋種者琉璃幼歲于釋摩南家學射其家新建一堂欲請佛琉璃幼孩入中作劇由是釋種以言罵之曰汝是何人辄污我堂琉璃大怒告左右曰待我為王必須語我我得報之後為王果誅釋種忖為此惡必招禍報遂乘舶入海至中流間業火四焚直入地獄今此大意雲第二卷中匿王在座請問及匿王崩琉璃為王方誅釋種今既舉琉璃陷獄為問驗知隔矌時遙非一會一時說也。
▲二定文之部屬。
△耶輸受記者引文證是法華後也下雲或得出纏或蒙授記出纏即登伽證第三離欲果授記即耶輸已曾于法華會中授記作佛也。
△持地等者下雲我聞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等即妙經普門品終雲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衆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時衆中八萬四千衆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身無量者既雲應身無量斯即是入無記化化禅能普現色身也經雲以佛道聲令一切聞也。
△顯露入實者下雲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等又雲不曆僧祇獲法身又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等既請佛行開權後經理無惑也。
△盡證圓妙者如最初陳如雲妙音密圓得阿羅漢優波尼沙陀雲塵色既盡妙色密圓等此皆住持如來三德秘藏圓妙可知也。
△俱醍醐者今經既在法華後說故知以醍醐為教相也若時若部若教若人悉圓極也若不明終頓圓三俱是圓極并無優劣而作淺深解者即疏主判雲正唯終教大乖經旨及法華後意也明教者悉之。
八傳譯時中初明翻譯。
△制止道場者道場即寺也漢世名寺隋朝敕改天下寺字為道場改道觀為玄壇。
△邊境者邊方戍遏之人也。
△中宗者廬陵太子也高宗之子則天親毓一十八上登大寶之位後被則天毀位貶于房州廬陵郡後得狄相犯谏遂陵卻诏回薦升寶位恰當長安三年中宗即改為神龍元年也正月升位二月即貶房融于嶺南知铨同五月遇此三藏對譯茲經。
▲二叙流傳。
△大通即北神秀和尚也。
△灌濤即縣名也。
▲二叙異同然據譯場中有證梵義證梵文讀梵本有傳語證譯證義今般剌密帝是傳語之人雲峰是翻梵為華之人房相與迪公即受其語以書之也必潤其辭也。
▲二會通可見。
首楞嚴經義疏釋要鈔卷第一
△兼為餘性等者定性聲聞定性緣覺及無種性人也二乘之人實不定性但聞斯教決定回心且無性之人但無善性傥聞今教善種自成遇緣發起必當成佛楞伽說二種闡提一大悲菩薩二斷善根衆生佛說永不入者雖大悲菩薩應知無信之但得聞教後必悟入也。
△三聚者聚猶衆也每類非一故稱衆也然有三乘不同若以五無間業衆生為邪定學無學人為正定餘漏無漏人為不定即小乘說若以無種性人為邪定菩薩性人為正定不定性人為不定即權教說若以一切異生為邪定三賢已去為正定十信為不定即實教說今經即唯實也。
五能诠體性中初标章上雖已明教所被機未委一代教法以何為體而能诠辯無量事理耶故以四門辨之然今辯體不同天台五重玄義辨體彼明所诠之體如今經以如來藏心為體維摩不思議為體法華實相為體等今此是顯能诠之體即當體體然據歸性門亦攝所诠之體則此通彼局也。
▲初随相門。
△聲名句文者聲是教主言音名句文是聲上屈曲诠表然有三義一唯以聲為教體二唯以名句文為體三通四法為體若但取聲唯是徑捷之聲且無诠表若唯名句文又文等無所依故以名句文但是聲上用故若無所依之聲則名等何有故須通取。
△體用假實者聲是實即不可見有對色名句文是假屬不相應行法非色非心但約分位假立論雲名诠自性句诠差别(雲雲)亦可通取一切法為教體但能生物解即為教體如靈雲見桃華得道等淨名雲有以光明作佛事有以菩提樹作佛事乃至雲八萬四千塵勞衆生為之疲勞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楞伽雲有佛國土直視不瞬口無言說有佛國土動身名為說法且香積世界餐香飯而三昧成極樂國土聽風歌而正念圓絲竹可以傳心目擊以之存道隻如今經二十五聖于十八界七大性皆獲悟入此讵唯名句文耶天台師雲手不執卷常讀是經口無言聲遍讀衆典佛不說法常聞梵音心不思惟遍照法界。
△若不等者如世功韻玉篇不屬詩書禮樂故不可以教化下民移風易俗是故挾所诠義俱為教體天台明教行理三種經旨于此。
▲二唯識門前二等者能诠所诠也此二教體下離識所變也經雲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故知能所诠法皆從識變。
△本質影像之異者謂以衆生為緣故于妙觀察智淨識演出八音四辨之聲教名本質教衆生由佛聲教為緣故于自心變起影像而緣名影像教斯乃衆生諸佛互為增上緣也唯識雲展轉增上力二識成決定若對五教通以四句揀之謂唯本非影愚法小乘唯影非本終教亦本亦影始教非本非影頓教具足四句圓教(雲雲)。
▲三歸性門前收差别之教但唯一識今明此識但是一心一心即真如也如水成波波全歸水故圭山雲識如幻夢但是一心。
▲四無礙門即事事無礙法法相融生死真如夷齊一貫方為極唱。
△心境下正顯無礙之相也心即唯識門境即随相門理即歸性門事即重指随相唯識二門要成句故重言之也此之三門即一論三即三而一互相依倚互相無礙應知言色時一切皆色一切是經舉識時一切皆識全識是經故得動止縱橫無非教體也。
△以一心法有二門故者出所以也故者所以義如上心境理事無礙者由一切法不離真如生滅二門故又此二門全即一心故歸性即真如門随相唯識即生滅門二門不二即是一心故得交徹無礙也。
六所诠宗趣初标章一部所崇曰宗宗之所歸曰趣然今家明宗若望天台五重玄義即含體宗用三科如來藏是體非因非果修首楞嚴妙定能取于體通因通果是宗惑業消滅起大神用是用若欲會者圓融之教開合頗齊彼以即一而三故體宗用分以彰修性之殊此以即三而一故三法合說乍似相反其實相成。
▲初統論諸教。
△統論等者吾教自淺之深皆以因緣為宗儒即宗于五常道則宗于自然佛則宗于因緣一言因緣有内有外外即如以種子為因水土人時為緣而芽得生又如泥團為因輪繩陶師為緣而器得成内因緣者然有世間因緣出世間因緣世間者十二因緣也無明為因行支為緣名色等方得生起若出世因緣者即自性本覺内熏為因師教善友外熏為緣則能成就佛果是知吾教淺深雖異因緣是同如佛以願力為因須假度生為緣若無衆生佛不說法然有四種不同一因緣故生死成壞涅槃雲我觀諸行生滅無常雲何得知以因緣故知二因緣故即空故龍樹雲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三因緣故即假如鏡像水月等緣會不得不現四因緣故即中若言不從因緣即是定有定無則堕斷常之過故中論雲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然因緣是一由四人觀之有異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中智觀故得緣覺菩提上智觀故得菩薩菩提上上智觀故得佛菩提故知佛教因緣收盡。
△宗途五者一随相法執宗即小乘諸師依阿含等經以造婆沙俱舍等論二真空無相宗即龍樹提婆依般若等經以造中觀等論三唯識法相宗即天親無著依深密等經以造唯識等論四如來藏緣起宗即馬鳴堅慧依楞伽等經以造起信等論五圓融具德宗即華嚴宗天親菩薩造論解釋今經約文廣略當四約義尊勝應五。
二别顯今經中初拟他解初總。
△注偏計等者如夜見繩迷謂為蛇蛇豈有實但是情有夜見杌木謂之為鬼亦複如是偏計妄法亦爾情中則有理上元無如病目見華華實無故故唯識雲由彼彼遍計偏計種種物此偏計所執自性無所有金剛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起信雲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等未審今經之中還有此文否故注雲如虛空等下雲見與見緣如虛空華本無所有等。
△妄為色空等者下雲本是妙明無上菩提妄為色空及以聞見如第二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注依他等者前約脫體無故雲空今乃假有本自寂然如日中見影影本自寂雖依身有身實不嘗現影如鏡中像非從内出非從外入見時不是新生不見亦非滅去故寂如依麻有繩繩全假立麻雖做繩麻性不變依他之性亦爾不待破除本自寂也唯識雲依他起自性分别緣所生妙經雲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又雲世間相常住等。
△注當處等者下雲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随處滅等。
△藏性圓滿者計蛇之繩謂鬼之木做繩之麻此三俱喻藏性也既知心境元寂則顯藏性本圓一切衆生不能空寂心境故藏性弗及顯現若能空寂則得藏性圓彰也。
△注此見等者下雲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雲何于中有是非是又雲見與見緣似現前境元我覺明。
△凡聖平等者由圓滿故平等也圓覺雲始知衆生本來成佛淨名雲衆生如彌勒如草木如。
△迷悟等者下經雲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來迷悟死生了不可得。
△聖凡無二路者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
△生死涅槃等者下雲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虛妄華相等。
△忘情者行人由達心境空寂故自然喪己妄情一念不生即同于佛也。
△則汝心中者下雲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等。
△旋流無妄者下文揀圓通文也彼雲今此娑婆界聲論得宣明衆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旋流獲無妄等。
△等佛者隻為情生智隔想變體殊若乃忘情與佛平等。
△即同如來者下雲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于一毛端現寶王利坐微塵裡轉大法輪。
△方便易成就者下雲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方便易成就堪與教阿難及末劫沉淪等。
△三緣等者下雲汝但不随分别世間業果衆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等。
△永絕輪回等者業惑才消輪回自絕故圓覺雲知彼如空華即能免流轉。
△若得妙發等者下雲若得妙發三摩提者則妙常寂尚無不殺不盜不淫雲何更随殺盜淫事。
△有無二無者即有殺盜淫無殺盜淫俱無也下雲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二無無二亦滅等。
△起大神用者三惑二死既亡三智五眼圓發性德妙用自此而彰也。
△不須天眼等者三漸次文文雲是修行人先持聲聞四棄八棄執身不動後行菩薩清淨律儀執心不起禁戒成就乃至雲是清淨人修三摩提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睹佛聞法得大神通。
△安樂者得禅定樂也又得涅槃常樂我淨之樂。
△身心快然等者下雲阿難與諸大衆蒙佛開示慧覺圓通得無疑惑俱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無礙等。
△自在者不着涅槃生死也。
△一為等者下雲我以不生不滅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于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等。
▲二。
△别五對者一以說教為宗義意為趣二事法為宗顯理為趣事即義中所诠三科五蘊破妄顯真等事也诠此事者為顯理故三理境為宗修行為趣境即所觀真理為對能觀智故稱之曰境四以修行為宗藏體寂滅為趣五以藏性寂滅為宗起大神用為趣。
△相由者由教故有義由義故顯理顯理故修行修行故趣寂趣寂故起用起用故出假利生其猶于鏡垢盡明彰物對像現爾。
二随要釋中初約解行。
△許示者經雲有三摩提名大佛頂具足萬行等。
△徴解者卻反徴問出家本懷也經雲汝我同氣情均天倫當初發心于我法中見何勝相頓舍世間深重恩愛直至第三卷經終盡是開示阿難圓解一約修證。
△雖獲等者即下請行之文下雲我今猶如旅泊之人雖獲大宅要因門入等然據今文總有三重謂解行證今示下經但引解行之文而不引趣證文者意雲行成必證事可知也又入通能所行證雙該也。
△若欲具明者應雲解如來藏為宗謂佛許示真修卻約心見徴解行首楞嚴定為趣故下請雲雖獲大宅要因門入等次修此真定為宗證彼藏體為趣下雲我以不生不滅合如來藏等七教迹前後。
△集者即結集此經之人也。
△約類總為一部者雖非一含所談而其所诠法義相同故合為一也如人說事聞者有疑遇他事故不遑咨問及後再面方獲咨詢以決前疑也今亦如是時雖不同隻是一經之事如華嚴七處九會但一經耳。
△匿王緻疑者叙外道之說疑身死後斷滅也下雲我聞迦旃延毗羅胝子鹹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等。
△阿難疑問者下經佛雲一人成道依正鹹真今佛成道何故複有地獄餓鬼畜生等道乃至舉琉璃王善星比丘生身陷獄為有定處為無定處等。
△誅釋種者琉璃幼歲于釋摩南家學射其家新建一堂欲請佛琉璃幼孩入中作劇由是釋種以言罵之曰汝是何人辄污我堂琉璃大怒告左右曰待我為王必須語我我得報之後為王果誅釋種忖為此惡必招禍報遂乘舶入海至中流間業火四焚直入地獄今此大意雲第二卷中匿王在座請問及匿王崩琉璃為王方誅釋種今既舉琉璃陷獄為問驗知隔矌時遙非一會一時說也。
▲二定文之部屬。
△耶輸受記者引文證是法華後也下雲或得出纏或蒙授記出纏即登伽證第三離欲果授記即耶輸已曾于法華會中授記作佛也。
△持地等者下雲我聞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等即妙經普門品終雲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衆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時衆中八萬四千衆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身無量者既雲應身無量斯即是入無記化化禅能普現色身也經雲以佛道聲令一切聞也。
△顯露入實者下雲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等又雲不曆僧祇獲法身又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等既請佛行開權後經理無惑也。
△盡證圓妙者如最初陳如雲妙音密圓得阿羅漢優波尼沙陀雲塵色既盡妙色密圓等此皆住持如來三德秘藏圓妙可知也。
△俱醍醐者今經既在法華後說故知以醍醐為教相也若時若部若教若人悉圓極也若不明終頓圓三俱是圓極并無優劣而作淺深解者即疏主判雲正唯終教大乖經旨及法華後意也明教者悉之。
八傳譯時中初明翻譯。
△制止道場者道場即寺也漢世名寺隋朝敕改天下寺字為道場改道觀為玄壇。
△邊境者邊方戍遏之人也。
△中宗者廬陵太子也高宗之子則天親毓一十八上登大寶之位後被則天毀位貶于房州廬陵郡後得狄相犯谏遂陵卻诏回薦升寶位恰當長安三年中宗即改為神龍元年也正月升位二月即貶房融于嶺南知铨同五月遇此三藏對譯茲經。
▲二叙流傳。
△大通即北神秀和尚也。
△灌濤即縣名也。
▲二叙異同然據譯場中有證梵義證梵文讀梵本有傳語證譯證義今般剌密帝是傳語之人雲峰是翻梵為華之人房相與迪公即受其語以書之也必潤其辭也。
▲二會通可見。
首楞嚴經義疏釋要鈔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