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經義疏釋要鈔卷第一并序
關燈
小
中
大
不覺入彼淫室如來天眼遙知遂乃歸園說咒即遣文殊持之往救方免茲難此則由無真定故受邪欺也。
△故請諸佛等者阿難承佛咒力得歸祇林見佛之後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不全道力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奢摩他雲止三摩雲觀禅那雲靜慮又雲思惟修等即止觀雙運也。
△言諸佛成菩提方便者舉果請因也意顯非祈權淺之行也亦深證此經法華後說也以聲聞明請佛行故涅槃雲複有一行名如來行。
△一門超出妙莊嚴路者定為因行所履故名為路。
二廣引。
△再請者徴心之後重請行也故下文雲爾時阿難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來最小之弟雖今出家猶恃嬌憐所以多聞未得無漏不能折伏娑毗羅咒當由不知真際所指唯願世尊開示我等。
△責己者恨無始來一向多聞不全道力又雲将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又雲已悉多聞不逮修習等皆責己也。
△偈贊希有者由佛約心約見修曆諸門一一廣破從茲悟解疑消于第三末經說偈贊曰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颠倒想不曆僧祇獲法身。
△如來等者下雲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地彈指超無學此阿毗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等。
△敕說圓通者由阿難請雲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等如來欲示行門理宜選擇圓實要門令其悟入故詢諸聖入道觀門故下經雲若圓通根與不圓根日劫相倍遂令二十五聖各說本初成道妙門後敕文殊揀顯唯取觀音為要偏宜阿難及此界機也。
△指三世佛同此一門者文殊雲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此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
△道場加行者他力離魔障即令修行者建立道場圍壇誦咒防禦魔障也。
△成就聖位者即下所說地位皆由修此真定而成就也下文于第三漸次始自幹慧終于妙覺不别而别成就五十七位故。
△立此經名者即文殊請問經名如來廣答五種名目文雲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亦名救護親因亦名如來密印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亦名萬行首楞嚴汝當奉持。
△破滅七趣者妄念未蠲升沈罔息真定一發七趣元空故下文雲若得妙發真三摩提則妙常寂有無二無無二亦滅等。
△辯識諸魔者即第九第十如來無問自說五十境界此等皆為顯定勝功故曰皆為此也。
▲二破妄執執心七處妄起三疑因緣自然其執非一故曰諸也執則确然不舍迷則于理不明斯之二義決定相須若執妄法必迷性明也。
△執常為斷者匿王計身死後斷滅也文雲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誨敕見迦旃延毗羅胝子鹹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佛即為約觀河之見次顯性常也。
△七處徴心者如來欲破阿難心是虛妄先诘心在何處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讨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阿難遂計心在身内身外潛根随合等悉被如來破無所在如下詳辯。
△三凝拒争者發心修行疑謗法退善疑無心土木疑因佛斥咄此非汝心遂起三疑向佛拒争也。
△佛再語雲等者下雲若汝執吝分别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則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别乃至若離前塵有分别性即真汝心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别影事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于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
△約心見二門者以心為群妄之源見為我執之本諸妄雖多不離此起然心即是見為門不同故分别破初破妄心顯真心即從如來舉臂為光明拳乃至雲一切世間諸修學人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等然亦非離現前一念别有真心但能妙體一念即空假中三千具足即是真心但為情牢執重者徹底破之須知破無所破無明即明真無别真一念即是如斯方稱今經圓旨故下會通隻于一念而示意在此矣次從佛告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雲何成拳汝将誰見直至第三卷末即破妄見明真見也。
△人法者妄執雖多不過人法人法性相之執若忘二空妙理圓顯然亦須辯人法之執淺深方甄教之大小。
三顯妙心四初約迷顯。
△開顯妙明心者蓋為衆生處迷不悟本常心性故佛現身說教而點示之開示顯發一切衆生不思議心性故曰開顯妙明心也又心性寂而常照曰明照而常寂曰妙寂照不二名妙明心。
△審問發心者阿難悚己随邪由無定力故歸見佛即請行門如來未即為說卻約心見徴解意雲解若真正行可無邪故圓覺中文殊一章先明信解真正為本起因正同此也故下經雲汝我同氣情均天倫當初發心于我法中見何勝相頓舍世間深重恩愛阿難答雲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欲氣粗濁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從佛剃落阿難既申茲意即知以愛出家夫出家者是無為法無利無功德是真出家既因愛見出家難逃生死根本解既未逃生死真實之體安明故雲全迷真實下雲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無始相續者下雲一切衆生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即是菩提等者下雲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者即指此真心也。
△自責等者下雲将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等。
△許可等者妙明性即許說如來藏心也故下經雲吾今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衆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等。
▲二約破顯。
△乍者漸也或也。
△徴則七處徴心。
△顯則八還顯見然徴顯之義經中甚繁下文自見。
△三科七大者會諸妄法當處絕待即是性常故文雲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随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生滅去來本如來藏至第三經末盡是顯會之文由前廣破不是真心恐愚法者不達破意離法求真故示法法鹹是真常各各周遍各各含攝此彼相容一多自在斯乃微塵現土芥子納須彌性本若斯難曾留礙故龍樹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空即假即中正同此也。
▲三約悟顯。
△衆皆領悟者由佛約心見廣破後會法法全真大衆悟解疑消自述悟心之相也。
△自知心遍十方即下悟心廣大益故下經雲阿難大衆身心蕩然得無挂礙各各自知心遍十方等諸所有物至含褁十虛即了物鹹真益下雲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褁十方等。
△身土等者即反顧遺身益下雲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等。
△唯一本妙等者即妙獲元心益下雲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等。
△四約疑顯。
△洎滿慈等者滿慈因聞佛說諸所有物皆即菩提遂疑雲既即菩提自前何故複有山河大地諸有物象次第遷流流終而複始等如來乃舉性覺妙明本覺明妙以斷彼疑也。
△再責因緣者由佛結答滿慈雲汝但不随分别世間業果衆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等遂即難雲如來現說三緣斷故三因不生此則因緣皎然明白雲何如來頓棄因緣我從因緣心得開悟等前已曾破因緣今複重疑故雲再責。
四斷疑網。
△決即決了。
△斷即斷除疑事不一曰衆于理猶豫不明曰疑疑覆真理如網之罩蔽也。
△示見者由佛顯見本來常住遂請問雲我雖識此見性無還雲何知是我真性佛借通力俾見初禅意顯真見周圓本來若此功過在人故見彰遠迩由是佛則窮盡法界菩薩見百千界乃至衆生洞視不過分寸等。
△縮斷者由阿難旋歸講堂但見一室之事既适見遠而今見狹遂疑莫是縮大見為其小見為是牆宇夾之令斷故雲縮斷佛即以器空之喻喻之令知空無規矩器自方圓以并見無舒縮也。
△離身者由佛示雲一切衆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遍能含受十方國土阿難不了真見周圓絕于彼此卻欲轉前物象成我真見在彼目前故疑雲若此見精必我妙性現在我前我今身心複是何物等意謂見性在前物上如來遂于物象以即見非見而廣破之。
△因緣自爾者由阿難于物象上推求是見非見俱不可得如來皆印雲如是如是以此大衆茫然失守于是文殊為衆咨詢見性元是何物故無是非之相如來示雲諸佛菩薩于其自性三摩地中見與見緣如虛空華元是菩提妙淨明體雲何于中有是非是又疑見性是因緣自然之法故下雲誠如法王所說覺緣遍十方界與彼外道所譚神我遍十方界有何差别等既非自然必是因緣是義雲何合因緣性等。
△和合非合者由佛示雲見見之時見非是見不了此旨遂請問雲和合非合心由未明而今更聞見見非見重增迷悶故佛一一随為破之。
△執相疑性者即富樓那聞如來說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等由執緣生之相差别遂疑性中不合相融故文雲世尊若地性遍雲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則不生複雲何明水火二性俱遍法界不相淩滅耶佛即破雲觀相元妄無可指陳猶邀空華結為空果觀性元真唯妙覺明妙覺明心先非水火雲何複問相淩滅義。
△滅妄生妄者滿慈疑雲一切衆生與佛覺性本來清淨無狀忽生山河大地如來今得妙空明覺何當複生如是諸妄意雲衆生既本清淨今忽妄生如來今雖滅妄何時又生于妄耶如來舉迷方空華金礦灰木四喻破之。
△成真不真者下雲一切諸法鹹是成佛真體阿難疑雲佛已成道今何得有地獄等七趣差别斯則妄法融真之後再有不真也或可二句一意。
△修無常因等者下經佛令行者因地發心須與果心相應若不相應則無上菩提終不成就如種苦求甘烝沙作飯阿難雲如佛說言因地覺心要與果位名目相應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體性堅凝如金剛王若此見聽離于明暗畢竟無體雲何将此畢竟斷滅以為修因欲獲如來七常住果如來令羅睺撞鐘以顯心性不滅用釋彼疑也。
五辯修行。
△辯别分折也俾權實不濫邪正甄分也。
△門者行也以能通至果理故。
△深解現前者藏體難知由佛善巧已獲明審若不修行空解何益雖有多聞與不聞等遂請修行之方次作詣真之路故下請雲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天王喻佛屋喻藏性欲入藏性安住必須行門而入故佛為說止觀兩門為修行要三世如來因此而證菩提也。
△逮及也。
△疇語詞也無始時之迷妄故曰疇昔攀緣。
△決定者三世諸佛決定須假也。
△湛即止也。
△旋即伏也以定伏其虛妄之心不起成不生滅即止觀也。
△審詳即觀也謂審谛觀察無始妄想頭數分劑一一明知也如人識賊方可捉獲。
△一根等者下雲一根既反源六根成解脫諸既泯覺性圓彰冰泮水顯天理斯然故曰諸妄消亡不真何待。
六分别邪正者行人起行行有正邪若不廣辯無以得知故須辯識方免邪歧。
△已悟修行者由佛廣示行門已審修行之理故下經雲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等末代行人匪示令知如何甄辨洗心非正往往随邪于是慶喜愍衆故申茲請。
△漏卮無底之杯器也。
△四種明誨者根本戒也欲趣菩提須于四事無犯故下經雲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脫縱有多智禅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是名如來第一決定清淨明誨乃至盜殺妄語皆作此說三世如來皆須決定持斯四戒戒器若完定水可貯。
△切即謹切也。
△洪大也。
△逭逃也書雲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
△祈求也。
△卻退也欲求速屆前所退步豈可及乎欲得速至菩提果所而卻戒步其可及乎進步喻持戒也。
七顯咒功正咒才宣淫難即脫讵非咒之功乎。
△承力雖至等者獲益雖為至極但令文殊暗誦阿難未得親聞咒詞故曰密言阙聞至第七卷中始來重請說咒下雲雖蒙如來佛頂神咒冥獲其力尚未親聞唯願大悲重為宣說等阿難再請意欲傳通。
△況能等者意雲何須重請流通以有大利益故以此神咒妙力密護六根之門六塵惡賊莫之能入無明業惑可庶消亡矣。
△防堤也。
△閑禦也無始習漏種子為定擊發難為制止故假咒力堤防閑禦無隳正行俾現行之惑消伏未起之種不起。
△齋戒不禀而自備者由持咒力不曾禀持齋戒之人自然禀持齋戒故下雲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淨未得戒者令其得戒乃至雲不持齋者自持齋等。
△果證不遠而可得者下雲誦持我咒三七日後瑞坐安居經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須陀洹又雲決定自知成佛不謬。
△消難獲利者當知
△故請諸佛等者阿難承佛咒力得歸祇林見佛之後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不全道力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奢摩他雲止三摩雲觀禅那雲靜慮又雲思惟修等即止觀雙運也。
△言諸佛成菩提方便者舉果請因也意顯非祈權淺之行也亦深證此經法華後說也以聲聞明請佛行故涅槃雲複有一行名如來行。
△一門超出妙莊嚴路者定為因行所履故名為路。
二廣引。
△再請者徴心之後重請行也故下文雲爾時阿難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來最小之弟雖今出家猶恃嬌憐所以多聞未得無漏不能折伏娑毗羅咒當由不知真際所指唯願世尊開示我等。
△責己者恨無始來一向多聞不全道力又雲将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又雲已悉多聞不逮修習等皆責己也。
△偈贊希有者由佛約心約見修曆諸門一一廣破從茲悟解疑消于第三末經說偈贊曰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颠倒想不曆僧祇獲法身。
△如來等者下雲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地彈指超無學此阿毗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等。
△敕說圓通者由阿難請雲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等如來欲示行門理宜選擇圓實要門令其悟入故詢諸聖入道觀門故下經雲若圓通根與不圓根日劫相倍遂令二十五聖各說本初成道妙門後敕文殊揀顯唯取觀音為要偏宜阿難及此界機也。
△指三世佛同此一門者文殊雲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此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
△道場加行者他力離魔障即令修行者建立道場圍壇誦咒防禦魔障也。
△成就聖位者即下所說地位皆由修此真定而成就也下文于第三漸次始自幹慧終于妙覺不别而别成就五十七位故。
△立此經名者即文殊請問經名如來廣答五種名目文雲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亦名救護親因亦名如來密印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亦名萬行首楞嚴汝當奉持。
△破滅七趣者妄念未蠲升沈罔息真定一發七趣元空故下文雲若得妙發真三摩提則妙常寂有無二無無二亦滅等。
△辯識諸魔者即第九第十如來無問自說五十境界此等皆為顯定勝功故曰皆為此也。
▲二破妄執執心七處妄起三疑因緣自然其執非一故曰諸也執則确然不舍迷則于理不明斯之二義決定相須若執妄法必迷性明也。
△執常為斷者匿王計身死後斷滅也文雲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誨敕見迦旃延毗羅胝子鹹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佛即為約觀河之見次顯性常也。
△七處徴心者如來欲破阿難心是虛妄先诘心在何處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讨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阿難遂計心在身内身外潛根随合等悉被如來破無所在如下詳辯。
△三凝拒争者發心修行疑謗法退善疑無心土木疑因佛斥咄此非汝心遂起三疑向佛拒争也。
△佛再語雲等者下雲若汝執吝分别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則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别乃至若離前塵有分别性即真汝心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别影事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于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
△約心見二門者以心為群妄之源見為我執之本諸妄雖多不離此起然心即是見為門不同故分别破初破妄心顯真心即從如來舉臂為光明拳乃至雲一切世間諸修學人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等然亦非離現前一念别有真心但能妙體一念即空假中三千具足即是真心但為情牢執重者徹底破之須知破無所破無明即明真無别真一念即是如斯方稱今經圓旨故下會通隻于一念而示意在此矣次從佛告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雲何成拳汝将誰見直至第三卷末即破妄見明真見也。
△人法者妄執雖多不過人法人法性相之執若忘二空妙理圓顯然亦須辯人法之執淺深方甄教之大小。
三顯妙心四初約迷顯。
△開顯妙明心者蓋為衆生處迷不悟本常心性故佛現身說教而點示之開示顯發一切衆生不思議心性故曰開顯妙明心也又心性寂而常照曰明照而常寂曰妙寂照不二名妙明心。
△審問發心者阿難悚己随邪由無定力故歸見佛即請行門如來未即為說卻約心見徴解意雲解若真正行可無邪故圓覺中文殊一章先明信解真正為本起因正同此也故下經雲汝我同氣情均天倫當初發心于我法中見何勝相頓舍世間深重恩愛阿難答雲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欲氣粗濁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從佛剃落阿難既申茲意即知以愛出家夫出家者是無為法無利無功德是真出家既因愛見出家難逃生死根本解既未逃生死真實之體安明故雲全迷真實下雲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無始相續者下雲一切衆生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即是菩提等者下雲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者即指此真心也。
△自責等者下雲将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等。
△許可等者妙明性即許說如來藏心也故下經雲吾今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衆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等。
▲二約破顯。
△乍者漸也或也。
△徴則七處徴心。
△顯則八還顯見然徴顯之義經中甚繁下文自見。
△三科七大者會諸妄法當處絕待即是性常故文雲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随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生滅去來本如來藏至第三經末盡是顯會之文由前廣破不是真心恐愚法者不達破意離法求真故示法法鹹是真常各各周遍各各含攝此彼相容一多自在斯乃微塵現土芥子納須彌性本若斯難曾留礙故龍樹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空即假即中正同此也。
▲三約悟顯。
△衆皆領悟者由佛約心見廣破後會法法全真大衆悟解疑消自述悟心之相也。
△自知心遍十方即下悟心廣大益故下經雲阿難大衆身心蕩然得無挂礙各各自知心遍十方等諸所有物至含褁十虛即了物鹹真益下雲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褁十方等。
△身土等者即反顧遺身益下雲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等。
△唯一本妙等者即妙獲元心益下雲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等。
△四約疑顯。
△洎滿慈等者滿慈因聞佛說諸所有物皆即菩提遂疑雲既即菩提自前何故複有山河大地諸有物象次第遷流流終而複始等如來乃舉性覺妙明本覺明妙以斷彼疑也。
△再責因緣者由佛結答滿慈雲汝但不随分别世間業果衆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等遂即難雲如來現說三緣斷故三因不生此則因緣皎然明白雲何如來頓棄因緣我從因緣心得開悟等前已曾破因緣今複重疑故雲再責。
四斷疑網。
△決即決了。
△斷即斷除疑事不一曰衆于理猶豫不明曰疑疑覆真理如網之罩蔽也。
△示見者由佛顯見本來常住遂請問雲我雖識此見性無還雲何知是我真性佛借通力俾見初禅意顯真見周圓本來若此功過在人故見彰遠迩由是佛則窮盡法界菩薩見百千界乃至衆生洞視不過分寸等。
△縮斷者由阿難旋歸講堂但見一室之事既适見遠而今見狹遂疑莫是縮大見為其小見為是牆宇夾之令斷故雲縮斷佛即以器空之喻喻之令知空無規矩器自方圓以并見無舒縮也。
△離身者由佛示雲一切衆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遍能含受十方國土阿難不了真見周圓絕于彼此卻欲轉前物象成我真見在彼目前故疑雲若此見精必我妙性現在我前我今身心複是何物等意謂見性在前物上如來遂于物象以即見非見而廣破之。
△因緣自爾者由阿難于物象上推求是見非見俱不可得如來皆印雲如是如是以此大衆茫然失守于是文殊為衆咨詢見性元是何物故無是非之相如來示雲諸佛菩薩于其自性三摩地中見與見緣如虛空華元是菩提妙淨明體雲何于中有是非是又疑見性是因緣自然之法故下雲誠如法王所說覺緣遍十方界與彼外道所譚神我遍十方界有何差别等既非自然必是因緣是義雲何合因緣性等。
△和合非合者由佛示雲見見之時見非是見不了此旨遂請問雲和合非合心由未明而今更聞見見非見重增迷悶故佛一一随為破之。
△執相疑性者即富樓那聞如來說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等由執緣生之相差别遂疑性中不合相融故文雲世尊若地性遍雲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則不生複雲何明水火二性俱遍法界不相淩滅耶佛即破雲觀相元妄無可指陳猶邀空華結為空果觀性元真唯妙覺明妙覺明心先非水火雲何複問相淩滅義。
△滅妄生妄者滿慈疑雲一切衆生與佛覺性本來清淨無狀忽生山河大地如來今得妙空明覺何當複生如是諸妄意雲衆生既本清淨今忽妄生如來今雖滅妄何時又生于妄耶如來舉迷方空華金礦灰木四喻破之。
△成真不真者下雲一切諸法鹹是成佛真體阿難疑雲佛已成道今何得有地獄等七趣差别斯則妄法融真之後再有不真也或可二句一意。
△修無常因等者下經佛令行者因地發心須與果心相應若不相應則無上菩提終不成就如種苦求甘烝沙作飯阿難雲如佛說言因地覺心要與果位名目相應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體性堅凝如金剛王若此見聽離于明暗畢竟無體雲何将此畢竟斷滅以為修因欲獲如來七常住果如來令羅睺撞鐘以顯心性不滅用釋彼疑也。
五辯修行。
△辯别分折也俾權實不濫邪正甄分也。
△門者行也以能通至果理故。
△深解現前者藏體難知由佛善巧已獲明審若不修行空解何益雖有多聞與不聞等遂請修行之方次作詣真之路故下請雲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天王喻佛屋喻藏性欲入藏性安住必須行門而入故佛為說止觀兩門為修行要三世如來因此而證菩提也。
△逮及也。
△疇語詞也無始時之迷妄故曰疇昔攀緣。
△決定者三世諸佛決定須假也。
△湛即止也。
△旋即伏也以定伏其虛妄之心不起成不生滅即止觀也。
△審詳即觀也謂審谛觀察無始妄想頭數分劑一一明知也如人識賊方可捉獲。
△一根等者下雲一根既反源六根成解脫諸既泯覺性圓彰冰泮水顯天理斯然故曰諸妄消亡不真何待。
六分别邪正者行人起行行有正邪若不廣辯無以得知故須辯識方免邪歧。
△已悟修行者由佛廣示行門已審修行之理故下經雲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等末代行人匪示令知如何甄辨洗心非正往往随邪于是慶喜愍衆故申茲請。
△漏卮無底之杯器也。
△四種明誨者根本戒也欲趣菩提須于四事無犯故下經雲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脫縱有多智禅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是名如來第一決定清淨明誨乃至盜殺妄語皆作此說三世如來皆須決定持斯四戒戒器若完定水可貯。
△切即謹切也。
△洪大也。
△逭逃也書雲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
△祈求也。
△卻退也欲求速屆前所退步豈可及乎欲得速至菩提果所而卻戒步其可及乎進步喻持戒也。
七顯咒功正咒才宣淫難即脫讵非咒之功乎。
△承力雖至等者獲益雖為至極但令文殊暗誦阿難未得親聞咒詞故曰密言阙聞至第七卷中始來重請說咒下雲雖蒙如來佛頂神咒冥獲其力尚未親聞唯願大悲重為宣說等阿難再請意欲傳通。
△況能等者意雲何須重請流通以有大利益故以此神咒妙力密護六根之門六塵惡賊莫之能入無明業惑可庶消亡矣。
△防堤也。
△閑禦也無始習漏種子為定擊發難為制止故假咒力堤防閑禦無隳正行俾現行之惑消伏未起之種不起。
△齋戒不禀而自備者由持咒力不曾禀持齋戒之人自然禀持齋戒故下雲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淨未得戒者令其得戒乃至雲不持齋者自持齋等。
△果證不遠而可得者下雲誦持我咒三七日後瑞坐安居經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須陀洹又雲決定自知成佛不謬。
△消難獲利者當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