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近釋卷六

關燈


    若諸衆生修奢摩他。

    先取至靜不起思念。

    靜極便覺。

    如是初靜從于一身至一世界。

    覺亦如是。

    善男子。

    若覺遍滿一世界者。

    一世界中有一衆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

    百千世界亦複如是。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

    若諸衆生修三摩缽提。

    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

    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

    廣發大願自熏成種。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

    若諸衆生修于禅那。

    先取數門。

    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劑頭數。

    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别念數無不了知。

    漸次增進。

    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次答加行。

    先總标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者。

    謂信解行證當始終如一。

    不當雜用心也。

    下别答。

    先别答修靜觀。

    靜極便覺者。

    言靜至極處覺心自然顯發。

    如普眼章中一身靜則覺遍一身。

    一世界靜則覺遍一世界。

    若覺遍一世界則此一世界有一衆生起念皆悉能知。

    一界既爾百千世界亦然。

    若修靜者始終唯以靜觀入覺。

    其餘終不可取者恐岐路多而用心不專也。

    次别答修幻觀。

    依種種門者即六度萬行也。

    前威德章是以行資願。

    此章以願資行。

    良以有行無願行必茫然。

    有願無行願唯虛設。

    必須行願相資。

    熏成上求下化之種。

    而現行自生。

    不勞餘力也。

    三别答修寂觀。

    數門者謂觀察生住異滅分劑頭數。

    是其所滅之無明也。

    論雲。

    若得無念者則知心相生住異滅。

    蓋一念中有九十一刹那。

    一刹那中有生住異滅。

    如是四威儀中分别生滅之數無不了知。

    生滅既了。

    如是乃至百千世界雨滴之數亦皆了知。

    毫無錯謬。

    如觀掌中庵摩羅果。

    故總結雲。

    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然觀雖有首。

    而圓覺實無首。

    故易稱群龍無首。

     若諸衆生遍修三種勤行精進。

    即名如來出現于世。

     此明遍修三觀。

    若三觀皆成現世即佛。

    所謂若得圓證即成正覺也。

     若後末世鈍根衆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

    由昔業障。

    當勤忏悔。

    常起希望。

    先斷憎愛嫉妒谄曲。

    求勝上心。

    三種淨觀随學一事。

    此觀不得複習彼觀。

    心不放舍。

    漸次求證。

     此為鈍根别開互修三觀也。

    此觀不得複習彼觀者。

    疏雲。

    有人色相所礙空靜之觀難成。

    先觀色幻幻即全空靜觀方成。

    複有執定實色礙于心識難修幻觀。

    先知其體本無而不妨現相方成假觀。

    複有修中難成絕待。

    先知假全空而無假。

    空全假而無空。

    空假俱無絕諸對待方成寂觀。

    又有人直見心源。

    方知諸法即性故空。

    不壞相故假。

    或從性現故假。

    無别所現故空。

    先後绮互。

    如前中間二十一輪是也。

    問。

    何故前雲非彼所聞終不可取。

    此中又雲此觀不得複習彼觀。

    答。

    前約别修要當專一。

    此約互修必須複習。

    皆對機說法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圓覺汝當知。

    一切諸衆生欲求無上道。

    先當結三期忏悔無始業。

    經于三七日然後正思惟。

    非彼所聞境畢竟不可取。

    奢摩他至靜。

    三摩正憶持。

    禅那明數門。

    是名三淨觀。

    若能勤修習是名佛出世。

    鈍根未成者常當勤心忏無始一切罪。

    諸障若消滅佛境現前。

     正憶念者即不忘所發大願也。

    明數門謂分别了知生住異滅分濟頭數毫無錯謬也。

     于是賢善首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右繞三匝。

    長跪叉手。

    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

    廣為我等及末世衆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

    世尊。

    此大乘教名字何等。

    雲何奉持。

    衆生修習得何功德。

    雲何使我護持經人。

    流布此教至于何地。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

    如是三請終而複始。

     題目為一經之總綱。

    故以一部之要義撮聚五名。

    若證此五種名即名無上法王為賢善之首。

    故賢善乘機發問也。

    問有五。

    一問立名。

    以有義必有名故。

    先德雲離經一字即同魔說。

    故問名字何等。

    二問雲何奉持此教守而不失。

    三問修習此經得何功德。

    四問護持之法。

    五問流通之地。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

    及謂大衆默然而聽。

     善男子。

    是經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

    三世如來之所守護。

    十方菩薩之所歸依。

    十二部經清淨眼目。

    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

    亦名修多羅了義。

    亦名秘密王三昧。

    亦名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