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近釋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決定境界。
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别。
汝當奉持。
善男子。
是經唯顯如來境界。
唯佛如來能盡宣說。
先答名字。
是經者正指此一部大經言也。
諸佛所說者。
以穿破諸佛鼻孔故。
如來守護者。
諸寶之中法寶為上。
如來護念如骊龍之護如意珠故。
菩薩歸依者。
托此立身依此度生故。
清淨眼目者。
是涅槃妙心正法眼藏故。
大方廣者。
謂其體大其德方其用廣故。
德何以言方。
謂大體中具足戒定慧等性德。
此不是彼彼不是此。
各有定名各有對治故。
陀羅尼雲總持。
總一切法持無量義故。
了義者。
一字不立一義不遺故。
秘密王者。
近在目前望之不見故。
深固幽遠無人能到故。
決定境界者。
森羅萬象一法所印故。
自證法門物不能轉故。
已上四名皆顯如來藏性不變義。
下一名顯随緣義也。
如來藏自性差别者。
以如來藏不守自性随緣而成五性差别故。
惟顯如來境界者。
十二菩薩皆為圓覺故。
唯佛如來能盡宣說者。
唯如來究竟實相。
亦唯如來能盡宣說故。
以諸佛智慧甚深無量故。
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于佛地。
此答至于何地也。
謂行人依此五種名字發心修行漸次增進。
自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以至佛地。
此經亦從發心流布直至佛地。
所謂依名證實也。
善男子。
是經名為頓教大乘。
頓機衆生從此開悟。
亦攝漸修一切群品。
譬如大海不讓小流。
乃至蚊虻及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此答雲何奉持也。
此經三根普被頓漸俱收。
喻如大海。
能運大鲲大鵬。
能運小魚小鰕。
江河入之而不辭。
溝渎入之而不阻。
故細而蚊虻大而修羅悉随其量而得充滿。
則知此經大小奉持未嘗失也。
善男子。
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
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
善男子。
假使有人教百恒河沙衆生得阿羅漢果。
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别半偈。
善男子。
若複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
當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種諸福慧。
如是乃至盡恒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
此答修習功德也。
以大千七寶布施福已無量。
然不及聞此經一義者。
一是世寶。
一是法寶。
世寶有盡。
法寶無窮。
世寶可壞。
法寶不壞故。
教百河沙衆生得四果福已無盡。
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半偈者。
一是木難火齊。
一是如意寶珠故。
一是神蛟。
一是神龍故。
是以不但聞此全經得解了者是恒沙佛所種善根者。
即聞五種名而心不惑者。
亦從恒河沙諸佛所種善根來者方得此經着耳。
法豈易聞哉。
汝善男子。
當護末世是修行者。
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此答護持經人也。
謂末世若依此經而修行者。
汝等當以神力冥加護持。
勿令魔外動其心而生退屈也。
正宗分竟。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并其眷屬。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右繞三匝。
而白佛言。
世尊。
若後末世一切衆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
我當守護如護眼目。
乃至道場所修行處。
我等金剛自領徒衆晨夕守護。
令不退轉。
其家乃至永無災障疫病消滅。
财寶豐足常不乏少。
此下流通分。
先金剛藏神守護流通。
火首金剛即烏刍瑟摩。
以此經是非幻不滅之體。
故金剛藏神守護也。
無災障者斷二障故。
消疫病者離四病故。
财寶豐足者具足一切智寶故。
爾時大梵王二十八天王并須彌山王護國天王等。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右繞三匝。
而白佛言。
世尊。
我亦守護是持經者。
常令安隐心不退轉。
此天王守護流通也。
二十八天總指三界二十八天王也。
須彌山王别明帝釋。
護國天王别明四王也。
心不退轉者無諸魔擾心不惱動故。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與十萬鬼王。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右繞三匝。
而白佛言。
世尊。
我亦守護是持經人。
朝夕侍衛令不退屈。
其人所居一由旬内。
若有鬼神侵其境界。
我當使其碎如微塵。
三鬼王守護也。
吉槃茶食人精血其疾如風。
統諸鬼神故号為王。
故知能持此經者。
即惡鬼神俱為護法。
況善神乎。
修行者唯患道力之不堅。
勿患鬼神之不護也。
佛說此經已。
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及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衆。
聞佛所說。
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五衆流通也。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近釋卷六(終)
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别。
汝當奉持。
善男子。
是經唯顯如來境界。
唯佛如來能盡宣說。
先答名字。
是經者正指此一部大經言也。
諸佛所說者。
以穿破諸佛鼻孔故。
如來守護者。
諸寶之中法寶為上。
如來護念如骊龍之護如意珠故。
菩薩歸依者。
托此立身依此度生故。
清淨眼目者。
是涅槃妙心正法眼藏故。
大方廣者。
謂其體大其德方其用廣故。
德何以言方。
謂大體中具足戒定慧等性德。
此不是彼彼不是此。
各有定名各有對治故。
陀羅尼雲總持。
總一切法持無量義故。
了義者。
一字不立一義不遺故。
秘密王者。
近在目前望之不見故。
深固幽遠無人能到故。
決定境界者。
森羅萬象一法所印故。
自證法門物不能轉故。
已上四名皆顯如來藏性不變義。
下一名顯随緣義也。
如來藏自性差别者。
以如來藏不守自性随緣而成五性差别故。
惟顯如來境界者。
十二菩薩皆為圓覺故。
唯佛如來能盡宣說者。
唯如來究竟實相。
亦唯如來能盡宣說故。
以諸佛智慧甚深無量故。
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于佛地。
此答至于何地也。
謂行人依此五種名字發心修行漸次增進。
自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以至佛地。
此經亦從發心流布直至佛地。
所謂依名證實也。
善男子。
是經名為頓教大乘。
頓機衆生從此開悟。
亦攝漸修一切群品。
譬如大海不讓小流。
乃至蚊虻及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此答雲何奉持也。
此經三根普被頓漸俱收。
喻如大海。
能運大鲲大鵬。
能運小魚小鰕。
江河入之而不辭。
溝渎入之而不阻。
故細而蚊虻大而修羅悉随其量而得充滿。
則知此經大小奉持未嘗失也。
善男子。
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
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
善男子。
假使有人教百恒河沙衆生得阿羅漢果。
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别半偈。
善男子。
若複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
當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種諸福慧。
如是乃至盡恒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
此答修習功德也。
以大千七寶布施福已無量。
然不及聞此經一義者。
一是世寶。
一是法寶。
世寶有盡。
法寶無窮。
世寶可壞。
法寶不壞故。
教百河沙衆生得四果福已無盡。
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半偈者。
一是木難火齊。
一是如意寶珠故。
一是神蛟。
一是神龍故。
是以不但聞此全經得解了者是恒沙佛所種善根者。
即聞五種名而心不惑者。
亦從恒河沙諸佛所種善根來者方得此經着耳。
法豈易聞哉。
汝善男子。
當護末世是修行者。
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此答護持經人也。
謂末世若依此經而修行者。
汝等當以神力冥加護持。
勿令魔外動其心而生退屈也。
正宗分竟。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并其眷屬。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右繞三匝。
而白佛言。
世尊。
若後末世一切衆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
我當守護如護眼目。
乃至道場所修行處。
我等金剛自領徒衆晨夕守護。
令不退轉。
其家乃至永無災障疫病消滅。
财寶豐足常不乏少。
此下流通分。
先金剛藏神守護流通。
火首金剛即烏刍瑟摩。
以此經是非幻不滅之體。
故金剛藏神守護也。
無災障者斷二障故。
消疫病者離四病故。
财寶豐足者具足一切智寶故。
爾時大梵王二十八天王并須彌山王護國天王等。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右繞三匝。
而白佛言。
世尊。
我亦守護是持經者。
常令安隐心不退轉。
此天王守護流通也。
二十八天總指三界二十八天王也。
須彌山王别明帝釋。
護國天王别明四王也。
心不退轉者無諸魔擾心不惱動故。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與十萬鬼王。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右繞三匝。
而白佛言。
世尊。
我亦守護是持經人。
朝夕侍衛令不退屈。
其人所居一由旬内。
若有鬼神侵其境界。
我當使其碎如微塵。
三鬼王守護也。
吉槃茶食人精血其疾如風。
統諸鬼神故号為王。
故知能持此經者。
即惡鬼神俱為護法。
況善神乎。
修行者唯患道力之不堅。
勿患鬼神之不護也。
佛說此經已。
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及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衆。
聞佛所說。
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五衆流通也。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近釋卷六(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