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近釋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明二楞庵釋通潤 述
于是普覺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右繞三匝。
長跪叉手。
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
快說禅病。
令諸大衆得未曾有。
心意蕩然。
獲大安隐。
世尊。
末世衆生去佛漸遠。
賢聖隐伏邪法增熾。
使諸衆生求何等人。
依何等法。
行何等行。
除去何病。
雲何發心。
令彼群盲不堕邪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
如是三請終而複始。
雖四相已明病根盡顯。
若不識正知見人。
則不值正法。
不知正行。
不去正病。
不發正心。
亦不得究竟成就。
覺心未普。
此普覺所以乘機發問也。
快說禅病者。
謂說得禅病極痛快也。
禅本無病。
由習禅者以病為法不得其門不能得入。
故說為病。
今一聞之後病根已除。
故心意蕩然毫無疑滞得大安隐矣。
世尊下正請。
師者人以模[墓-旲+汜]邪正之所自出。
故問求何等善知識為增上緣則不堕邪見。
良以師為指南教為繩墨。
故古人悟後要須得遇真善知識。
深錐痛劄去其所重方是正法。
不然便落窠臼。
故藥山雲。
才有所重便成窠臼。
故問依何等法。
且行以成德不可不擇其要。
故問行何等行。
若所依之法有執而不去。
則執藥成病認病為法。
不唯無益而且有損。
故問除去何病。
發心為入道之初。
邪正大小全在最初一步。
故問雲何發心。
若知此五種自眼既明。
亦能普覺諸盲入于正道。
若己眼不明。
是以盲引盲。
未有不堕坑塹者。
爾時世尊告普覺菩薩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等乃能咨問如來如是修行。
能施末世一切衆生無畏道眼。
令彼衆生得成聖道。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時普覺菩薩奉教歡喜。
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無畏道眼者。
謂具五種性。
則能辨龍蛇分邪正。
決能直進不生怯故。
善男子。
末世衆生将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
當求一切正知見人。
心不住相。
不着聲聞緣覺境界。
雖現塵勞心恒清淨。
示有諸過贊歎梵行。
不令衆生入不律儀。
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末世衆生見如是人。
應當供養不惜身命。
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
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憍慢。
況複抟财妻子眷屬。
若善男子。
于彼善友不起惡念。
即能究竟成就正覺。
心華發明照十方刹。
先答第一求何等人也。
謂末世衆生将發大心欲求善知識為師依之而修。
要先擇正知見人為師。
以師如良醫善知藥忌。
師如導師善知通塞。
故須先擇也。
所謂正知見者。
謂離凡夫境界心不住色相。
離二乘境界心不住空相。
既不住色空即是菩薩根器。
故雖現塵勞而不染塵勞。
如淨名雲。
雖有妻子常修梵行示有眷屬常樂遠離是也。
示有諸過而贊歎梵行者。
如淨名經雲。
入諸淫舍示欲之過是也。
此皆内秘外現。
與人作同事攝。
不令衆生入不律儀。
若求如此正知見人為師。
則能與人抽釘拔楔換骨換髓成就菩提。
故遇如是正知見人。
應當不惜身命盡心供養。
如雪山舍身神光斷臂之類。
此善知識具大作用。
能實能權。
或時以順境化人現清淨相則慈悲藹然。
或時以逆境接人現貪瞋相則棒喝交馳。
所謂或順或違皆名增上。
如慈明之罵。
德山之棒。
臨濟之喝。
汾陽之肉。
志公之鴿。
遇賢之酒等。
皆逆行也。
若遇此境不當便生憍慢不起恭敬。
故智度論雲。
于諸師尊如世尊想。
若能開釋深義解散衆疑于我有益。
則盡心恭敬不念餘惡。
如弊囊盛寶不以囊惡故不取其寶。
又如夜行險道弊人執炬不以人惡故不取其照也。
縱使現種種過患尚不當生心憍慢。
況複祇是抟取财物及有妻子仆從便生憍慢哉。
若事善知識不生憍慢。
即驗此心穩貼不起愛憎平等一相。
決能究竟入清淨覺。
覺華自然發明圓滿清淨照十方刹。
善男子。
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
雲何四病。
一者作病。
若複有人作如是言。
我于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
彼圓覺性非作得故。
說名為病。
二者任病。
若複有人作如是言。
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
涅槃生死無起滅念。
任彼一切随諸法性欲求圓覺。
彼圓覺性非任有故。
說名為病。
三者止病。
若複有人作如是言。
我今自心永息諸念。
得一切性寂然平等。
欲求圓覺。
彼圓覺性非止合故。
說名為病。
四者滅病。
若複有人作如是言。
我今永斷一切煩惱。
身心畢竟空無所有。
何況根塵虛妄境界。
一切永寂欲求圓覺。
彼圓覺性非寂相故。
說名為病。
離四病者則知清淨。
作是觀者名
頂禮佛足。
右繞三匝。
長跪叉手。
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
快說禅病。
令諸大衆得未曾有。
心意蕩然。
獲大安隐。
世尊。
末世衆生去佛漸遠。
賢聖隐伏邪法增熾。
使諸衆生求何等人。
依何等法。
行何等行。
除去何病。
雲何發心。
令彼群盲不堕邪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
如是三請終而複始。
雖四相已明病根盡顯。
若不識正知見人。
則不值正法。
不知正行。
不去正病。
不發正心。
亦不得究竟成就。
覺心未普。
此普覺所以乘機發問也。
快說禅病者。
謂說得禅病極痛快也。
禅本無病。
由習禅者以病為法不得其門不能得入。
故說為病。
今一聞之後病根已除。
故心意蕩然毫無疑滞得大安隐矣。
世尊下正請。
師者人以模[墓-旲+汜]邪正之所自出。
故問求何等善知識為增上緣則不堕邪見。
良以師為指南教為繩墨。
故古人悟後要須得遇真善知識。
深錐痛劄去其所重方是正法。
不然便落窠臼。
故藥山雲。
才有所重便成窠臼。
故問依何等法。
且行以成德不可不擇其要。
故問行何等行。
若所依之法有執而不去。
則執藥成病認病為法。
不唯無益而且有損。
故問除去何病。
發心為入道之初。
邪正大小全在最初一步。
故問雲何發心。
若知此五種自眼既明。
亦能普覺諸盲入于正道。
若己眼不明。
是以盲引盲。
未有不堕坑塹者。
爾時世尊告普覺菩薩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等乃能咨問如來如是修行。
能施末世一切衆生無畏道眼。
令彼衆生得成聖道。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時普覺菩薩奉教歡喜。
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無畏道眼者。
謂具五種性。
則能辨龍蛇分邪正。
決能直進不生怯故。
善男子。
末世衆生将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
當求一切正知見人。
心不住相。
不着聲聞緣覺境界。
雖現塵勞心恒清淨。
示有諸過贊歎梵行。
不令衆生入不律儀。
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末世衆生見如是人。
應當供養不惜身命。
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
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憍慢。
況複抟财妻子眷屬。
若善男子。
于彼善友不起惡念。
即能究竟成就正覺。
心華發明照十方刹。
先答第一求何等人也。
謂末世衆生将發大心欲求善知識為師依之而修。
要先擇正知見人為師。
以師如良醫善知藥忌。
師如導師善知通塞。
故須先擇也。
所謂正知見者。
謂離凡夫境界心不住色相。
離二乘境界心不住空相。
既不住色空即是菩薩根器。
故雖現塵勞而不染塵勞。
如淨名雲。
雖有妻子常修梵行示有眷屬常樂遠離是也。
示有諸過而贊歎梵行者。
如淨名經雲。
入諸淫舍示欲之過是也。
此皆内秘外現。
與人作同事攝。
不令衆生入不律儀。
若求如此正知見人為師。
則能與人抽釘拔楔換骨換髓成就菩提。
故遇如是正知見人。
應當不惜身命盡心供養。
如雪山舍身神光斷臂之類。
此善知識具大作用。
能實能權。
或時以順境化人現清淨相則慈悲藹然。
或時以逆境接人現貪瞋相則棒喝交馳。
所謂或順或違皆名增上。
如慈明之罵。
德山之棒。
臨濟之喝。
汾陽之肉。
志公之鴿。
遇賢之酒等。
皆逆行也。
若遇此境不當便生憍慢不起恭敬。
故智度論雲。
于諸師尊如世尊想。
若能開釋深義解散衆疑于我有益。
則盡心恭敬不念餘惡。
如弊囊盛寶不以囊惡故不取其寶。
又如夜行險道弊人執炬不以人惡故不取其照也。
縱使現種種過患尚不當生心憍慢。
況複祇是抟取财物及有妻子仆從便生憍慢哉。
若事善知識不生憍慢。
即驗此心穩貼不起愛憎平等一相。
決能究竟入清淨覺。
覺華自然發明圓滿清淨照十方刹。
善男子。
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
雲何四病。
一者作病。
若複有人作如是言。
我于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
彼圓覺性非作得故。
說名為病。
二者任病。
若複有人作如是言。
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
涅槃生死無起滅念。
任彼一切随諸法性欲求圓覺。
彼圓覺性非任有故。
說名為病。
三者止病。
若複有人作如是言。
我今自心永息諸念。
得一切性寂然平等。
欲求圓覺。
彼圓覺性非止合故。
說名為病。
四者滅病。
若複有人作如是言。
我今永斷一切煩惱。
身心畢竟空無所有。
何況根塵虛妄境界。
一切永寂欲求圓覺。
彼圓覺性非寂相故。
說名為病。
離四病者則知清淨。
作是觀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