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近釋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
既有我愛必有我憎。
既有我憎必憎生死。
不知即此法愛真生死本。
乃不斷法愛而别憎生死。
是處溷而憎穢。
所以不得成就法解脫而名為我也。
雲何當知有法愛者不得成就法解脫而名我耶。
謂彼習菩提者但覺略有所證自謂已得清淨。
不知愛根潛伏在内。
法愛不除。
生死未出。
故知不得法解脫也。
然則以何為驗知其有我相而不得法解脫乎。
若複有人贊歎彼所得法。
彼即生愛心便欲濟度。
若複诽謗彼所得法。
彼即生憎心。
則知我相堅固執持。
彼之種子則潛伏藏識。
彼之現行則遊戲諸根。
此則種現相生曾無間斷。
豈非認一切我為涅槃乎。
故略疏雲。
因對外境驗得内心。
我執猶堅潛藏相續。
雖慧軍數舉魔衆頻摧。
由阿賴城堅難攻主宰。
末那常侍防護牢強。
意識謀臣經營内外。
旁監五識之将。
以鎮六根之門。
由是賊主頻通遊戲。
時時偷号惑我法王。
往往侵疆擾我觀境。
雖外怯般若晝行夜伏。
而内挾無明晝夜不斷。
然則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故不能入清淨覺。
非覺違拒也。
善男子。
若知我空無毀我者。
有我說法我未斷故。
衆生壽命亦複如是。
善男子。
末世衆生說病為法。
是故名為可憐愍者。
雖勤精進增益諸病。
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不獨不成聖果。
抑且認病為法難可救療。
是知我相若空則毀譽不動。
不見有毀我法者。
今聞毀我法者則瞋。
贊我法者則喜。
此則彼所說者是有我之法非無我法也。
以我相未斷故。
然則我相之粗者尚未能斷。
況衆生之細及壽命之至細者乎。
則知一我在而四相皆存。
且此四相是衆生病根。
今以病為法不亦可憐愍哉。
是故不除四相即醍醐上味皆成毒藥。
縱使勤劬精進無非增益諸病。
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非覺違拒也。
善男子。
末世衆生不了四相。
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終不成就。
或有衆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
見勝進者心生嫉妒。
由彼衆生未斷我愛。
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又不特以病為法已也。
抑且依幻說覺将他作己。
由彼不了四相。
乃以如來所解者為己解。
以如來所行者為己行。
所謂依經解義三世佛冤。
故華嚴雲。
如人數他寶。
自無半錢分。
于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豈知從門入者不是家珍終不成就哉。
或有衆生未得菩提自謂已得。
未證涅槃而曰已證。
見勝進者反生嫉妒。
此豈真證真得之人乎。
此皆不斷我愛自生障礙。
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非覺違拒也。
善男子。
末世衆生希望成道。
無令求悟。
唯益多聞。
增長我見。
但當精勤降伏煩惱。
起大勇猛。
未得令得。
未斷令斷。
貪瞋愛慢谄曲嫉妒對境不生。
彼我恩愛一切寂滅。
佛說是人漸次成就。
求善知識不堕邪見。
若于所求别生憎愛。
則不能入清淨覺海。
此示以入覺之方也。
末世衆生希望成佛作祖。
不令肯心求悟。
唯是記持語言以資談柄。
增長我見者。
喻如說食不自飽也。
應當聞法之後。
以精進心加功用行。
降伏煩惱。
起大勇猛。
單刀直入。
未得之果決令得。
未斷之惑決令斷。
貪瞋愛慢是根本煩惱之三。
谄曲嫉妒是小随煩惱之二。
若此根随煩惱對境不生。
則此愛根于一切處自然寂滅。
是人漸次得成聖果。
有何迷悶而不能入乎。
然雖如是精勤修習已具正因。
又必資藉外緣之力。
内外夾持方得成就。
故須親近明眼知識。
蕩其證悟。
去其執情。
令其胸中秕糠塵垢纖悉不留。
豁虛空洞。
則不堕于旁門小徑。
直入如來正遍知海。
若于所求善知識處不能盡心奉事。
而别起愛憎揀過揀非。
猶是我根不淨。
亦不能入清淨覺。
是故欲入淨覺必除四相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淨業汝當知。
一切諸衆生皆由執我愛無始妄流轉。
未除四種相不得成菩提。
愛憎生于心。
谄曲存諸念。
是故多迷悶。
不能入覺城。
若能歸悟刹。
先去貪瞋癡。
法愛不存心。
漸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
憎愛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
終不堕邪見。
所求别生心究竟非成就。
覺城悟刹皆喻法性土。
言法愛者對我愛言。
我愛是煩惱障二乘所斷。
法愛是所知障是入地菩薩斷。
斷我愛者成小果。
斷法愛者成菩提也。
且此愛心由我而起。
若知我且不有。
憎愛何由而生乎。
若修行人不存法愛已具正因。
更求善友而為外緣指歸正道終不堕于邪見中矣。
若于所求善知識邊别起憎愛。
則亦不能入清淨覺。
以下人不真不得其精故也。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近釋第五
既有我愛必有我憎。
既有我憎必憎生死。
不知即此法愛真生死本。
乃不斷法愛而别憎生死。
是處溷而憎穢。
所以不得成就法解脫而名為我也。
雲何當知有法愛者不得成就法解脫而名我耶。
謂彼習菩提者但覺略有所證自謂已得清淨。
不知愛根潛伏在内。
法愛不除。
生死未出。
故知不得法解脫也。
然則以何為驗知其有我相而不得法解脫乎。
若複有人贊歎彼所得法。
彼即生愛心便欲濟度。
若複诽謗彼所得法。
彼即生憎心。
則知我相堅固執持。
彼之種子則潛伏藏識。
彼之現行則遊戲諸根。
此則種現相生曾無間斷。
豈非認一切我為涅槃乎。
故略疏雲。
因對外境驗得内心。
我執猶堅潛藏相續。
雖慧軍數舉魔衆頻摧。
由阿賴城堅難攻主宰。
末那常侍防護牢強。
意識謀臣經營内外。
旁監五識之将。
以鎮六根之門。
由是賊主頻通遊戲。
時時偷号惑我法王。
往往侵疆擾我觀境。
雖外怯般若晝行夜伏。
而内挾無明晝夜不斷。
然則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故不能入清淨覺。
非覺違拒也。
善男子。
若知我空無毀我者。
有我說法我未斷故。
衆生壽命亦複如是。
善男子。
末世衆生說病為法。
是故名為可憐愍者。
雖勤精進增益諸病。
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不獨不成聖果。
抑且認病為法難可救療。
是知我相若空則毀譽不動。
不見有毀我法者。
今聞毀我法者則瞋。
贊我法者則喜。
此則彼所說者是有我之法非無我法也。
以我相未斷故。
然則我相之粗者尚未能斷。
況衆生之細及壽命之至細者乎。
則知一我在而四相皆存。
且此四相是衆生病根。
今以病為法不亦可憐愍哉。
是故不除四相即醍醐上味皆成毒藥。
縱使勤劬精進無非增益諸病。
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非覺違拒也。
善男子。
末世衆生不了四相。
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終不成就。
或有衆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
見勝進者心生嫉妒。
由彼衆生未斷我愛。
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又不特以病為法已也。
抑且依幻說覺将他作己。
由彼不了四相。
乃以如來所解者為己解。
以如來所行者為己行。
所謂依經解義三世佛冤。
故華嚴雲。
如人數他寶。
自無半錢分。
于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豈知從門入者不是家珍終不成就哉。
或有衆生未得菩提自謂已得。
未證涅槃而曰已證。
見勝進者反生嫉妒。
此豈真證真得之人乎。
此皆不斷我愛自生障礙。
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非覺違拒也。
善男子。
末世衆生希望成道。
無令求悟。
唯益多聞。
增長我見。
但當精勤降伏煩惱。
起大勇猛。
未得令得。
未斷令斷。
貪瞋愛慢谄曲嫉妒對境不生。
彼我恩愛一切寂滅。
佛說是人漸次成就。
求善知識不堕邪見。
若于所求别生憎愛。
則不能入清淨覺海。
此示以入覺之方也。
末世衆生希望成佛作祖。
不令肯心求悟。
唯是記持語言以資談柄。
增長我見者。
喻如說食不自飽也。
應當聞法之後。
以精進心加功用行。
降伏煩惱。
起大勇猛。
單刀直入。
未得之果決令得。
未斷之惑決令斷。
貪瞋愛慢是根本煩惱之三。
谄曲嫉妒是小随煩惱之二。
若此根随煩惱對境不生。
則此愛根于一切處自然寂滅。
是人漸次得成聖果。
有何迷悶而不能入乎。
然雖如是精勤修習已具正因。
又必資藉外緣之力。
内外夾持方得成就。
故須親近明眼知識。
蕩其證悟。
去其執情。
令其胸中秕糠塵垢纖悉不留。
豁虛空洞。
則不堕于旁門小徑。
直入如來正遍知海。
若于所求善知識處不能盡心奉事。
而别起愛憎揀過揀非。
猶是我根不淨。
亦不能入清淨覺。
是故欲入淨覺必除四相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淨業汝當知。
一切諸衆生皆由執我愛無始妄流轉。
未除四種相不得成菩提。
愛憎生于心。
谄曲存諸念。
是故多迷悶。
不能入覺城。
若能歸悟刹。
先去貪瞋癡。
法愛不存心。
漸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
憎愛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
終不堕邪見。
所求别生心究竟非成就。
覺城悟刹皆喻法性土。
言法愛者對我愛言。
我愛是煩惱障二乘所斷。
法愛是所知障是入地菩薩斷。
斷我愛者成小果。
斷法愛者成菩提也。
且此愛心由我而起。
若知我且不有。
憎愛何由而生乎。
若修行人不存法愛已具正因。
更求善友而為外緣指歸正道終不堕于邪見中矣。
若于所求善知識邊别起憎愛。
則亦不能入清淨覺。
以下人不真不得其精故也。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近釋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