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近釋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作靜慮。
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禅那後修奢摩他。
次七輪以幻為首而兼靜寂交互成七。
以明無空無中無不假也。
一先武後文觀。
如武王伐纣後鑄甲兵為農器。
二功成退職觀。
發慧利物名功成。
習寂内修名退職。
三幻師解術觀。
先起變化作術法。
後歸靜體是解術。
四神龍隐海觀。
起幻度生如神龍散雨。
歸體入寂如隐海。
五龍樹通真觀。
先起幻後歸靜寂。
如龍樹初行幻術廣化邪途。
後修真乘自階聖果。
六商那示相觀。
商那和修即優波麹多之師。
先以神力示相降伏麹多弟子慢心。
後乃入定歸寂。
七大通宴默觀。
大通如來先化物後歸寂。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于清淨。
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
于一切境寂用随順。
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後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于靜慮而起變化。
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于作用。
清淨境界歸于靜慮。
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于變化。
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于至靜而起變化。
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于變化。
而起至靜清明境慧。
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此七輪以寂為首次兼靜幻交互成七。
以明無空無假無不中也。
初寶明空海觀。
寂如寶明。
靜如空海。
二虛空妙用觀。
寂體如空。
幻化如用。
三舜若呈神觀。
舜若空神遇佛光映之暫現。
如此先寂次靜後幻。
四飲光歸定觀。
先證體次起神通後入定。
五多寶呈通觀。
多寶佛先成佛證體。
後于塔中發大音聲如靜幻無礙。
六下方騰化觀。
即地湧衆從下方現。
七帝青含變觀。
此寶含諸物像。
對即變應。
應而還空。
如寂體含用應緣起幻而複安靜。
此二十一輪極顯理事無礙。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
于諸性相無離覺性。
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随順。
善男子。
是名菩薩二十五輪。
一切菩薩修行如是。
以圓覺慧圓合一切者。
是顯事事無礙也。
若性若相若靜若幻乃至折旋俯仰唾罵戲笑皆不離無上妙覺者。
所謂一切障礙即究竟覺。
是名圓修三觀。
無非随順圓覺清淨自性也。
善男子下總結正因。
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輪者。
當持梵行。
寂靜思惟。
求哀忏悔。
經三七日。
于二十五輪各安标記至心求哀随手結取。
依結開示便知頓漸。
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此結示修觀威儀法式及用心方便也。
梵行是戒。
寂靜是定。
思惟即正念。
觀察是慧。
忏悔者發露先業也。
各安标記者精祈一行也。
若自信一門則不須祈蔔。
若狐疑不決即憑聖力以蔔應修。
随手取之不宜揀擇。
故随手取結。
依所取結開而示之便知頓漸。
莫貪餘觀。
若存一念疑悔則心不專而志不一即不成就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辯音汝當知。
一切諸菩薩無礙清淨慧皆依禅定生。
所謂奢摩他三摩提禅那。
三法頓漸修有二十五種。
十方諸如來三世修行者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唯除頓覺人并法不随順。
一切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常當持此輪随順勤修習。
依佛大悲力不久證涅槃。
頓漸修者。
頓修即末後一輪。
漸修即二十四輪也。
唯除頓覺人者。
謂不立階級及文字法相。
如前所雲居一切時不起妄念者。
則一斷永斷一證永證。
是上上根截法而過。
或不藉此而修。
或信根不具不肯随順者亦不依此修。
其餘三賢十聖一切修菩薩行者皆當依此法輪随順勤修也。
修而複加勤者勵之也。
于是淨諸業障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右繞三匝。
長跪叉手。
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
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
一切如來因地行相。
令諸大衆得未曾有。
睹見調禦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念。
我等菩薩深自慶慰。
世尊。
若此覺心本性清淨。
因何染污使諸衆生迷悶不入。
唯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
令此大衆及末世衆生作将來眼。
說是語已五體投地。
如是三請終而複始。
斷惑已明。
證真已解。
觀行已了。
則圓融行布二門畢具。
然作業之根根于四相。
若四相不除業根不淨。
則陀羅尼門不能得入。
故淨諸業障菩薩乘機發問也。
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禅那後修奢摩他。
次七輪以幻為首而兼靜寂交互成七。
以明無空無中無不假也。
一先武後文觀。
如武王伐纣後鑄甲兵為農器。
二功成退職觀。
發慧利物名功成。
習寂内修名退職。
三幻師解術觀。
先起變化作術法。
後歸靜體是解術。
四神龍隐海觀。
起幻度生如神龍散雨。
歸體入寂如隐海。
五龍樹通真觀。
先起幻後歸靜寂。
如龍樹初行幻術廣化邪途。
後修真乘自階聖果。
六商那示相觀。
商那和修即優波麹多之師。
先以神力示相降伏麹多弟子慢心。
後乃入定歸寂。
七大通宴默觀。
大通如來先化物後歸寂。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于清淨。
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
于一切境寂用随順。
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後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于靜慮而起變化。
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于作用。
清淨境界歸于靜慮。
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于變化。
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于至靜而起變化。
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于變化。
而起至靜清明境慧。
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此七輪以寂為首次兼靜幻交互成七。
以明無空無假無不中也。
初寶明空海觀。
寂如寶明。
靜如空海。
二虛空妙用觀。
寂體如空。
幻化如用。
三舜若呈神觀。
舜若空神遇佛光映之暫現。
如此先寂次靜後幻。
四飲光歸定觀。
先證體次起神通後入定。
五多寶呈通觀。
多寶佛先成佛證體。
後于塔中發大音聲如靜幻無礙。
六下方騰化觀。
即地湧衆從下方現。
七帝青含變觀。
此寶含諸物像。
對即變應。
應而還空。
如寂體含用應緣起幻而複安靜。
此二十一輪極顯理事無礙。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
于諸性相無離覺性。
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随順。
善男子。
是名菩薩二十五輪。
一切菩薩修行如是。
以圓覺慧圓合一切者。
是顯事事無礙也。
若性若相若靜若幻乃至折旋俯仰唾罵戲笑皆不離無上妙覺者。
所謂一切障礙即究竟覺。
是名圓修三觀。
無非随順圓覺清淨自性也。
善男子下總結正因。
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輪者。
當持梵行。
寂靜思惟。
求哀忏悔。
經三七日。
于二十五輪各安标記至心求哀随手結取。
依結開示便知頓漸。
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此結示修觀威儀法式及用心方便也。
梵行是戒。
寂靜是定。
思惟即正念。
觀察是慧。
忏悔者發露先業也。
各安标記者精祈一行也。
若自信一門則不須祈蔔。
若狐疑不決即憑聖力以蔔應修。
随手取之不宜揀擇。
故随手取結。
依所取結開而示之便知頓漸。
莫貪餘觀。
若存一念疑悔則心不專而志不一即不成就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辯音汝當知。
一切諸菩薩無礙清淨慧皆依禅定生。
所謂奢摩他三摩提禅那。
三法頓漸修有二十五種。
十方諸如來三世修行者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唯除頓覺人并法不随順。
一切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常當持此輪随順勤修習。
依佛大悲力不久證涅槃。
頓漸修者。
頓修即末後一輪。
漸修即二十四輪也。
唯除頓覺人者。
謂不立階級及文字法相。
如前所雲居一切時不起妄念者。
則一斷永斷一證永證。
是上上根截法而過。
或不藉此而修。
或信根不具不肯随順者亦不依此修。
其餘三賢十聖一切修菩薩行者皆當依此法輪随順勤修也。
修而複加勤者勵之也。
于是淨諸業障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右繞三匝。
長跪叉手。
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
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
一切如來因地行相。
令諸大衆得未曾有。
睹見調禦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念。
我等菩薩深自慶慰。
世尊。
若此覺心本性清淨。
因何染污使諸衆生迷悶不入。
唯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
令此大衆及末世衆生作将來眼。
說是語已五體投地。
如是三請終而複始。
斷惑已明。
證真已解。
觀行已了。
則圓融行布二門畢具。
然作業之根根于四相。
若四相不除業根不淨。
則陀羅尼門不能得入。
故淨諸業障菩薩乘機發問也。